道別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
由於澳洲疫情嚴重,不少醫院都禁止家屬探訪,只有在病危或接近死亡時,醫生才能批准恩恤探訪。
社區爆發嚴重時,不少病人在急診室等待上病房時都不幸地成為了close contact,由於在感染者身旁逗留超過特定時間而要於病房內隔離再定期進行檢測。
然而,並非每位入院的病人都能成功康復出院。
90歲的G伯伯因腸胃感染併發急性腎衰竭,即使我們盡力提供抗生素和治療,伯伯病情持續惡化至無法逆轉,眼看7.0的pH、6.0的lactate、8.2的鉀和高達50的urea、300的creatinine,我們只好安排紓緩治療讓他一路好走。
可惜的是伯伯由於在急症室等上病房期間跟確診症有接觸而被定義為緊密接觸者,需要在單人房隔離,即使病危仍無法隨便讓親友探訪。
為了讓女兒能見伯伯一面,我們安排了緊急檢測,同時提供全套防護套裝讓女兒穿上,好讓醫院的感染控制部門批准最長30分鐘的單人探訪,探索後親友們需要隔離直至檢測結果為陰性。
在澳洲曾經就在家屬投訴過醫院不近人情,讓將死之無法跟親友道別,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是的,很多醫院的規矩對家屬來說都是不近人情,竟然只讓家屬探訪30分鐘,根據情況更可能需要隔離。
但對醫院或醫護來說,減少感染的風險亦是重要的考慮之一。如果隨便讓家屬探訪,病人不幸感染了再將病毒傳給家屬,而家屬又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的話,而其他人受感染的人不幸變重症而要入院那又該如何是好?到底誰應該為這些不幸的個案負責?
事情就是這麼,我們就是活在這樣的世界,但我們又可以怎樣?活在群體的社會就會有外在成本,就有可能會影響他人。
不過今時今日
你客觀去講疫情對人常生活的影響? 哦,你谷針!
你見到有人自以為有交稅就大L哂覺得自己有權享有醫療服務,認為這是自私的意識形態?哦,你情緒勒索!
你見到有人話醫護打得份工預咗會死,認為這是自私荒謬?哦,你同某紀律部隊自篇以暴制亂打壓市民有咩分別!
你帶出每日都有病人因為疫情而醫療服務受影響或延遲?哦,你同意強制打針奪走民眾的自由!
你帶出醫療系統爆煲的影響沒有想像中的小?哦,咁係咪要強制埋打流感針?係咪肥都有罪?係咪所有加重醫療系統負擔嘅都要被強奪自由?
Seriously, I have no time for these
無限滑坡去玩hidden agenda就麻煩自己開page
我真心唔缺無法進行具邏輯討論嘅讀者
By all means please unfollow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前陣子終於有第一批的武漢包機撤僑,但是出了很多狀況,比如說人數有出入、名單次序跟說好的不一樣,上機前也沒有確實檢疫,導致回來以後才發現機上有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個案,結果全機都得隔離,造成很大的醫療負擔。所以衛福部長陳時中有特別出面說明,不是不帶他們回來,只是需要時間及更完善的措施量力而為。還說不能把...
社區治療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喜歡重劃區_生活機能到底是什麼?
我的青埔新家地理位置很神奇,在高鐵特區最後一排,最近更改了路名,谷哥地圖尚未更新,所以常常物流配送找不到地址;因為改路名找不到很合理,但是就連計程車司機都不知道地址在哪邊,新路名、舊路名報了通通不知道,從去年開始至今還沒遇過知道這建案地理位置的司機(因為出高鐵後,搭車到建案3-5分鐘很快,走路可能要20分鐘),大概是過去這一片是荒地根本沒人會走,每次開過來後看到建案社區,司機就會恍然大悟:「喔呦常看見了,原來是這裡喔!」。
有一次台北夜歸出高鐵後搭計程車回家,司機一看我就說:「你外地人喔~剛搬來喔?」
「恩~對的~才搬來一個月不到。」
「啊你怎麼會買到這種地方啦?沒有生活機能很不方便誒~」司機大哥充滿疑惑問我。
真是一語驚醒我,看一下他的車牌,明明桃園人啊,怎麼會覺得青埔沒有生活機能?
「怎麼會?交通這麼方便,你看我今天不想開車就能搭高鐵上下班,附近全聯超市開車5分鐘就到,有電影院有商場,有環境有清幽,而且現在外送這麼發達,就算不出門,超市熟食都能幫你送到家啊?」我都覺得自己好像是銷售業務了講的有夠溜~
(插個話~那天筋肉爸爸發現青埔有個超妙的外送是steve madden~~鞋子配件品牌誒到底誰要用外送買?)
「啊也是啦~但是吼,我們老人啦,買菜喜歡菜市場,還有很愛吃宵夜小吃啦,家裡附近都有走路都能到才是機能方便嘛!」司機大哥很堅持。
可惜了路程回家很短我無法再跟他抗辯下去,但老實說這些看房子的日子以來,很多我覺得很棒的地方都被別人認為「 #生活機能不足」,然後問下去所謂的生活機能,不外乎「醫院小吃菜市場通通在腳程內」,這樣才是的生活機能好。
\
有個朋友圈房子買在大賣場旁邊,當初購買正因為覺得走路就能到賣場採買民生用品生活機能有夠讚;結果入住兩年後他打算賣了換房,問他為什麼,說:「每逢假日節慶,大家都出門來賣場採買,我家進出都大塞車,不慎其擾!我寧願每個週末開車去賣場,然後住家周圍永遠不要塞車。」
這幾週開車跑很多地方,看到了許多地區的精華地段果然像是許願池要什麼有什麼,問題正因為發展早,街道狹小、基零地多、房子有三角的有狹長的有正方的、因此街道感覺凌亂......如果機車垃圾車汽車公車一起上,那真的就像是沙丁魚擠罐頭,就算做什麼都走路能、附近診所一長串,長期狹窄的生活我會瘋掉。
當然以上言論、以下言論純屬個人感受,大概我真的當罐頭人從未接觸大自然太久了~請大家不需要攻擊不開心,因為每個人對「生活機能」的評斷都有自己定義與理解;我個人是住了一輩子天龍國東區再也受不了繁忙狹小沒有綠地的感受,而出逃到重劃區的人。
自從買了台中港重劃區當投資房後,也看到許多討論在說那邊毫無生活機能可言,要就買清水,要什麼有什麼生活方便;於是有一次我就到附近繞繞,果然像是百寶箱的街道什麼都有啊~~但同樣街道偏小,招牌很多,一眼放去沒有風光可看的狀況;加上附近宮廟香火鼎盛,那個人潮來時~~進出真的很需要耐心啊。
有一次我到林口長庚醫院附近看房,附近也是要什麼有什麼的豐富狀態,但同樣問題就是街道老舊感大,無法有換然一新感受,上下班顛峰時間真是萬頭攢動,我會很想逃開。
\
開始覺得生活完全不需要在鬧區與「高生活機能地帶」,是到美國造訪我大姐。姊姊住在美國幾十年了,每天都要開車兩小時去上班,或者每週例行的物理治療也要開車一小時,住家附近的健身房走路要30分鐘才能到,超市也是差不多距離。
但是他的社區環境優美、半山腰上住民很分散,附近許多大型公園可以溜狗蹓小孩,之前美國疫情爆炸時他們完全不用擔心被感染,而且開車10分鐘內就有各種超市與賣場可以採買~~他一群朋友回台灣時都會一天來回半個台灣的玩景點,因為覺得開車都很快!
看上青埔這地方,其實也是因為讓我感覺很像姊姊的家,只是交通更方便了~
只要開車5分鐘內就有超市、有肉舖菜舖可以買;開車同樣5分鐘就有電影院有賣場可以逛街;開車15分鐘就能到達大型醫院;有診所有藥局都是車程10分鐘內;小孩的教育可以非常完善環境都很棒;公園多到每天可以去不同的,還可以到處探險找鄉野秘境(我家往後走就開始很多田地農地);有許多好手藝的小食咖啡店;去任何台灣景點都變得很近;健身房終於不用在地下室完全無陽光;重點是每天都被陽光親吻醒,伴著一片河流綠地做飯洗衣服運動.......對我而言這就是最完善的生活機能了。
\
看房子我還是喜歡重劃區內的建案還有大型造鎮,畢竟經過重新規劃過的地區,身處期間空間感會很廣闊,很舒服,感覺很乾淨。
沒事還是會想繼續去看房,這是一種樂趣,即使口袋沒有那麼深,但是有夢的感覺可以驅動自己不斷向上。
接下來我要去考不動產交易員資格,為了興趣和自己看房可以更有判斷力,當然這麼愛企劃媒合異業的我也會在建案銷售這塊幫大家找團購(其實不是團購,應該說是關係戶),大致我會選的房子都會以重劃區、大型造鎮為主,因為自己就是喜歡這樣的房子啊~(筋肉老爺一旁說:還有面海面河岸的喔~到底他是有多想住在海邊?)
#粉絲們覺得生活機能是包含了哪些事情
\
我開了房屋討論群,也期待能有房屋團購促成;為了讓大家找到合適的社群,提供以下區分:
#LINE社群加開為三個區分北中南物件
請大家選擇自己想要的加入,裡面大家可以暢談自己看屋經驗等等,加入前請幫我閱讀使用規範
#臉書社群採審核機制開放po文討論,也放我提供的資訊,讓單純想要接收資訊的團友粉絲能輕易找到需求;但因為臉書社團內互動少很容易臉書就不會推播,所以請粉絲們加入後要「點選通知➡️開啟所有貼文通知」,才不會漏掉訊息。
還請大家在房屋社群內都不要吵架等等,畢竟買屋喜歡房屋這種感覺與需求很個人,或許我找的房屋大家也會覺得不怎樣~~但總之就是多了一個選擇讓大家可以更好條件買到房子,期待這邊越來越好玩。
台灣北中南房產物件分開討論,請大家點選需求的加入
#請幫忙在該有的社群討論該地區物件喔
➡️臉書社群「筋肉媽媽buy屋團(」!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09618726488377/?ref=share
➡️「筋肉媽媽buy屋團(北部)」!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dY0Q0XQ6-o7PWk8rNhhHAw?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筋肉媽媽buy屋團(中部)」!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zmRT4pup3SMEEXuHqnp51A?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筋肉媽媽buy屋團(南部)」!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mJwnYdog-z5T7JTI3z-nQw?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都可以私訊我要連結
社區治療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社區治療定義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前陣子終於有第一批的武漢包機撤僑,但是出了很多狀況,比如說人數有出入、名單次序跟說好的不一樣,上機前也沒有確實檢疫,導致回來以後才發現機上有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個案,結果全機都得隔離,造成很大的醫療負擔。所以衛福部長陳時中有特別出面說明,不是不帶他們回來,只是需要時間及更完善的措施量力而為。還說不能把自己的船給弄沉了。
部長這樣說主要是大家怕台灣的醫療資源過載,畢竟要回來的人很多,但全台灣負壓隔離病床只有1100床,隔離收容的空間也嚴重不足,現在也有很多醫生發起連署,認為要堅守防疫底線,以緊急需要的國民為優先,並審慎評估台灣的醫療資源。
不過這個「防疫底線」和「醫療過載」到底是什麼?
一但發生了醫療過載的狀況,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這週我們邀請了臺北醫學大學公衛系的邱弘毅教授來解答我們的問題。
-------------------
Q:首先想請問邱教授,醫療過載到底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指標?
醫療過載並沒有在書面上有很明確的定義,不過大致上大家的共識就是,從設備、人力、醫材方面來看,像是第一個你的一些重要的病床,比如說現在大家很重視的負壓隔離病床,有沒有被整個佔用,是不是能夠去支援其他的需要用到的病人;第二個就是醫院裡面最重要的醫師、醫護人員,人力是不是有短缺的狀況;第三個部分就是醫材,像是口罩這些是不是足夠使用,因為醫院平常就是要照顧許多的病人,那醫療過載就是「醫療資源已經沒有餘力去照顧其他的疾病,這就叫醫療過載。」
Q:韓國光州的21世紀醫院因為爆發院內感然,因此緊急進行封院,再SARS期間台灣的和平醫院也曾經封院,封院倒底是不是一個好的措施?
其實這個是有爭論的,因為在SARS期間和平醫院的封院,他沒有做好兩棟大樓之間的感染隔離措施,導致院內更多人造成感染,其實封院應該要是最後的手段,等到整個醫院都已經是問題的時候,才需要進行封院,否則應該是做好所謂的動線分隔,將感染力高的病患與一班的病患分開,而且封院也會讓醫院無法正常運作,提高醫療過載的風險,所以在過去的經驗來說,封院並不是一個良好的措施。
Q:可是我到醫院就診,還是會擔心這些確診的病患到處趴趴走,很危險呢!!
其實我們要對我們的政府很有信心,以全世界20幾個國家來說,台灣的防疫是做得最到位的,只要是有確診的病人都是在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中進行隔離治療,也會有特別處理傳染病的措施,所以我們要對防疫有信心。
Q:如果台灣真的爆出社區感染的時候,該怎麼辦?
如果很不幸在台灣爆發了社區感染,那我們基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降低接觸」,因為傳染疾病靠的就是接觸,要讓這些接觸機率下降就要啟動一些國安機制,像是暫停一些社會活動,例如停班停課等等。
Q:以台灣目前的疫情,來說我們有需要囤貨嗎?
以目前政府提供的數據來說,不太需要囤貨,因為目前比較明確的傳染途徑就是接觸,還有境外感染,而且台灣的防疫等級相當的高,目前中國港澳的旅客都要自主隔離,如果台灣繼續維持這樣的病例模式,基本上不太需要囤貨,也不用過度擔心;像最近的衛生紙之亂,其實就是自己嚇自己,我覺得大可不必這樣子再次地強調,大家平常就要有好的防疫觀念,生病戴口罩、多洗手、常做運動,不要因為疫情的關係就都不出門,整天關在家也是不太健康,健康的人在空曠的場合,都可以正常的社交,大家也不用對疫情過度悲觀。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社區治療定義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政府提高薪資待遇與加強專業形象宣導的情況之下,居家照服員的平均月薪在去年12月底達到3.8萬元,去年投入居家照服的人力約有6500人,#比往年高出4倍,且在年資未滿一年的新進照服員中,有20%具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可見政府推廣照服員的策略相當成功有效👏👏
然而,長照人力的缺口不只照服員和社工,還有廣大的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在政府直接加薪的鼓勵之下,#有些照服員的薪水居然高於進入門檻較高的護理師,讓許多受到長時間訓練、擁有專業執照的護理師感到相當受挫與打擊,甚至說出「乾脆轉任照服員」的喪氣話......
💥💥面對有問題的長照人力薪資架構,薛瑞元次長竟然回說,護理人員轉任照服員也是一種人力流動的方式⁉這樣很好⁉ 我聽到的當下超傻眼🙄🙄 這簡直是專業的浪費!專業護理所學和生活照顧根本完全不一樣!政府在補助進入門檻低的照服員後,是不是也應該關愛一下我們辛苦又低薪的護理人員?也給我們的專業人力一點誘因?而不是一派輕鬆地回說「這樣很好」🙄🙄🙄
昨天我才出席南港郵局節餘空間設置綜合式長照機構的簽署合作意向書儀式記者會,#再一次提出要讓護理人員開辦與經營社區式護理機構,針對門診以上、在宅未滿的社區長照個案,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並藉由聚集長輩成為日常串門子的地方,發揮預防保健的功能,實現在地老化。
根據行政院回覆我的總質詢書面答覆,#行政院也很贊同讓護理回歸社區,活化不在職的護理人力,還請衛福部盡快修改《護理機構設置標準》,將「社區」也加入分類,並請醫事司與照護司再討論醫療輔助行為的詳細定義,到底哪些行為需要醫囑、哪些不需要?在長照需求逐漸增加的情況之下,若是護理人員能在社區式護理機構執行換藥、抽痰等長照個案時常需要的護理措施,相信絕對可以幫醫院減輕非常多的負擔。
此外,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在長照的人力缺口也急需補足,在現階段,#大部分長照工作單位的勞動條件都比醫院差,許多治療師都是選擇在醫院就職,就算有些治療師有心想在晚上兼職做居家復健,也常常因為薪資低和時間成本過高而感到力不從心。
📌為此我今天向衛福部提出物理治療師第九條修正動議,希望能將「物理治療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物理治療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得聘請物理治療師之機構為之」中的醫療機構更改成醫事機構,讓物理治療師也能登記在居家護理所,並請衛福部研議改善長照工作單位的勞動條件,以確實補足長照人力。
💥提案💥
✔請長照司於一個月內提出在現有的長照據點或創新服務模式中,導入社區式護理機構服務的相關規劃。
✔請照護司於一個月內提出增設社區式護理機構與護理業務中「輔助醫療行為」的修法規畫。
✔請長照司偕同健保署於兩個月內研議社區式護理機構的相關給付機制。
#質詢
#長照人力
#護理人員
#職能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社區式護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