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居住的這個地區,因為有很多科技新貴,收入高,生育率全臺排名第一。無論是托育還是幼兒園,都是一位難求,尤其是幼兒園,都說從小孩報戶口開始,就要付訂金卡位。
比起跟大家搶讀私立幼兒園,我跟先生都偏向就讀公立學校,一來學費只要私立的1/4,二來對於小孩的教育,我跟孩子他爸都偏向以小孩興趣為主,所以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都沒關係,比較重要的是小孩對於學習的態度。
比起安排小孩嬴在起跑線上,我們想要回歸到小孩自己本身。
目前我們偏向蒙特梭利又或者華德福教育,希望小孩能夠在自由狀態下選擇,促進孩子的表達能力,希望小孩能夠與在地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及傳統、社區與社群間的多元互動,讓孩子與父母能一同快樂地學習與成長。
最近讀了一本書,講中年婦女的生活,其中一篇寫到中年婦女的「刀口」,是孩子。
自從成為中年婦女,吃飯不敢超過八十臺幣,跟朋友聚餐要看餐牌,一千元一隻燒春雞,吃的是他孩子的一堂菁英班,再看其他菜,發現一頓飯可以頂好幾堂一對一。算來算去,一群中年婦女決定不吃了,他們的錢要花在刀口上,如孩子的作文、英語、電腦課、鋼琴、長笛、薩克斯風、棒球、馬術、高爾夫⋯⋯她說:「每次犧牲一絲絲「點菜自由」,可以慢慢填充『補習自由』的自信。」
比起讓小孩讀一堆不知道他們是否感興趣的興趣班,我的想法是由小孩自己選擇課程。只有小孩自己感興趣的興趣班,才會投放熱情,才會持續學習(興趣班本來就是有興趣才上的課程不是嗎?)。
有的爸媽表面上為孩子拚命犧牲,事實上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盼望孩子為自己完成自己到達不了的高度,卻忘了問孩子,他到底想要什麼。
孩子不該是父母用來攀比的資本。
很多家庭習慣把孩子的學習外包,但一直在老師輔助下學習,會扼殺孩子的自學能力。很多人對於預習要做到哪些事、準備到甚麼樣子都不清不楚,常常一片空白,只等老師上課來講。比起去補習班再聽老師講一次當天學習的內容,又或者等補習老師給作業的答案,不如把時間花在如何用步驟把課程讀通,學習先自己找答案,真的不懂才請教老師。
現在是網路時代,找資料很方便。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別人這麼寫「當你拼盡全家的一切,只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官二代、軍二代、紅二代、富N代的孩子們,早就站在終點線面帶微笑地看著我們的孩子。」
與其被「犧牲是美德」綁架,不如讓孩子以自己的喜好,快樂地學習!比起強制學習,誘導他們愛上學習,成效定會更好!
原文:東周刊2021.09.29
照片來源:Tony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高松傑高Sir正能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高Sir特別講場:感謝大家,高Sir榮獲第八屆香港傑出義工獎 由義務工作發展局及南華傳媒合辦,有義工界奧斯卡之稱的「第八屆香港傑出義工獎選舉」,於2020年1月29日舉行頒獎禮。音樂堂慈善基金會創會主席、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主任暨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理事高松傑當選為香港傑出義工,由民政事務局局長...
社區 興趣班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又約了房仲 M 小姐一起看房,這是班長派給我的新任務。我對於瘋狂置產沒興趣,班長每次喊看房我都當耳邊風。但是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居住需求會不同。雖剛搬新家才半年,卻也該提前規劃下一個住所。
班長不斷提議,把我爹娘接來一起同住。每個聽聞此建議的人類,都發出「這女婿好棒啊」之類讚嘆。只有我爹,害怕極了。
「我跟妳講過很多遍,兩代人不該同住。妳都忘記妳奶奶和妳娘之間發生的一切了嗎?妳爹我年輕力壯,我們會照顧好自己的,妳甭擔心。」
爹至今仍覺得他身體很好,不需要晚輩照顧。之前我也是這麼天真,直到最近幾次見面,我真的覺得他衰老得好快。從前那個揹我上下樓飛奔的父親,現在爬個上坡搭地鐵都會喘。
爹很注重隱私,強調不互相打擾,盡量不麻煩孩子。人就該自立自強追求獨立,這是他一直以來的觀念。班長常納悶,爹是怎麼養出我這種廢柴又厚臉皮的女兒。
班長思念他在台灣的家人,希望他們常來紐約看看。他也擔心我爹娘的晚年沒人照顧,所以他很想換間大房。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在一起。這是班長的志向。
我的每一次買房,都是為了自住。以前年輕沒經驗,搬進去住了才發現各種不順心的地方。這次我學乖了,先看起來、功課不嫌多。多了解生活機能、社區規劃、適合老年人的設施等等,當有好物件出現才能及時下手。
紐約的房價隨著疫情的下降,逐漸回升,部分區域更是出現前所未有的熱潮。為不浪費 M 小姐的時間,有些 open house 我自己約時間獨自去看。還是一樣的人滿為患,同胞們競爭力驚人。走到哪裡,都可見同胞們:「我全現金買,給個價。」
M 小姐叫我別感到不好意思,她很樂意陪我看房。多參與看房,她能更清楚我的需求和喜好。於是我們約了,還聊了好多心事。
「獨生女壓力好大,我只能和班長討論我對爹娘的擔憂。」
「我懂,我也是獨生女啊。」M 小姐安慰我的幼小心靈。
誰能料到買間房子,還能交到位摯友。
社區 興趣班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編 : 我們於今天收到Gary從獄中所寄來的書信,是一封給將軍澳居民的信件,以下為小編將信件全文抄錄的內容,希望大家細閱。
「以社區為念」
各位將軍澳居民 :
我在荔枝角收押所一個細小囚室鐵窗旁執筆,告之大家一個艱難及痛苦的決定,因我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估計未來很長的時間仍會身陷囹圄,未能履行區議員職務,所以我決定辭任西貢區議員一職,離開這個已經服務了超過廿一年的崗位。
我衷心感謝運亨區選民過去給予我機會,為香港後花園—西貢及香港第七個新市鎮—將軍澳服務及貢獻所長,讓我能夠參與建設西貢將軍澳,並見證它們的發展成長。人民的授權時刻鞭策著我,在議會要為民發聲,為社區勤政為民。
我亦非常多謝我議員辦事處的同事,義工及新民主同盟的黨友,我們一起並肩在社區深耕細作,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由個案跟進到法律諮詢,由社區投訴到居民大會,由組織居民到約見官員,由文娛活動到興趣班等。工作滿足感就是來自每一次協助居民解決問題。
服務社區廿一年令我和不少居民建立深厚的友誼,分享他們喜怒哀樂及人生的春夏秋冬,點滴在心頭。過去許多重要地區工作仍歷歷在目,包括屋苑沉降的補償,爭取將軍澳海旁單車徑及水上活動中心、反對堆填區擴建及將軍澳進一步填海,落實興建寵物公園及市中心馬路綠化工程、增設公共藝術及為居民遮風擋雨的有蓋行人通道、親自設計及印製逾十五萬份地區報紙形式的工作報告。每件工作我都灌注心力,希望不負居民所託。
我留學修讀政治學,回港參政議政是我畢生的職志,影響公共政策的制訂,改善民生,爭取民主,為社會公義發聲,能夠服務香港是我的光榮。
今日離開議會,情非得已,懇請大家體諒。衷心期盼西貢將軍澳居民安居樂業! 香港人平安! 天佑香港!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
該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後書
西貢區議員
范國威謹啟
二零二一年三月十五日
社區 興趣班 在 高松傑高Sir正能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高Sir特別講場:感謝大家,高Sir榮獲第八屆香港傑出義工獎
由義務工作發展局及南華傳媒合辦,有義工界奧斯卡之稱的「第八屆香港傑出義工獎選舉」,於2020年1月29日舉行頒獎禮。音樂堂慈善基金會創會主席、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主任暨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理事高松傑當選為香港傑出義工,由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頒發獎座。
「香港傑出義工獎」兩年一屆,今次共選出七位香港傑出義工及兩個義工團隊,旨在肯定義工及義工團隊的卓越貢獻,表揚義工出色的表現及成就,提高社會人士對義務工作的認知和認同。
高松傑獲香港復康力量會長葉湛溪提名,再經過初步審核及兩次由社會賢達組成的籌委會及評審委員會甄選後,獲選為香港傑出義工,以表揚推動義務工作的卓越貢獻和成就。
現從事音樂教育事業的高松傑參與義務工作20多年。年少時在單親家庭長大,曾因誤交損友染上賭癮,更因此妻離子散。就在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聽到色士風吹奏的樂曲,停下來反省自己,改變了他的一生。因為一首歌救回自己生命,他決定學習色士風,從而開始他的音樂事業。
學習色士風的過程並不簡單,年幼時因貧窮無法報讀興趣班,讓他意識到社會的支援不足,基層兒童及青少年想要學習音樂變成一件困難的事。高先生因此與志同道合、熱愛音樂的年青人一起,於2015年成立了《音樂堂慈善基金》,協助推動藝術文化發展。他致力為基層兒童及青少年爭取平等學習音樂的機會,推動「音樂無界限音樂義教計劃」,為基層孩子義教音樂。他深信音樂的重點除「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實踐與回饋」,因此收集、整理及捐贈二手樂器予基層兒童及青少年,讓他們除了擁有學習音樂的機會外,更帶領他們一同參與義教義演,讓音樂與愛心傳揚開去,燃亮他人。
他表示:感謝一眾評審員對我們的認同,感謝提名人香港復康力量會長葉湛溪先生、所有義工、家長、小朋友,特別是我的媽媽和天國生活的爸爸 。義務工作(志願者工作)把我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爛賭二重生,讓我的生命重燃了光彩,所以我二十多年也堅
持回餽社會。臨近新年穿著一身中山裝出席頒獎典禮,希望宣揚中國人「仁、義、禮、智、信」 的美德,人與人之間應互助互愛。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堅持推行義教。雖然無任何金錢得益,但是我們卻讓一群又一群可愛的小朋友成才,這是用錢買不到的。獎項也許只是一份認同,也是錦上添花。希望我的小故事能帶給為香港藝教育默默耕耘的每一個人一份鼓勵和支持。亦希望大家都可以把這份互助的精神去幫更多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就算只是小小的幫助,將會讓2020年的香港變得更加美好。所謂《平凡人實現平凡事,小小人物做小事》,祝大家新年快樂!
#男人幫大聯盟 #華記 #何志光 #黑超哥 #Man哥 #暴龍 #大衛Sir #冲san #馬池 #高Sir #KOL100
#青年快閃社區清潔大行動
#人間記者會
#青年護旗手
請關注我YouTube 高松傑 - 小小人物做小事Jacky:https://www.youtube.com/jackyko1109
社區 興趣班 在 Cosmopolitan 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小丑婆婆人老心不老,唔等人帶歡樂俾佢,反而學識尋找興趣同自尋快樂。原來,歡笑背後,佢一度想做傻事:https://mycosmo.hk/2UlyRYl
立即訂閱 → https://bit.ly/SubscribeToCOSMOHK
Cosmopolitan HK: https://www.Cosmopolitan.com.hk
Facebook: http://fb.com/CosmoH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osmopolitan_HK
#抑鬱症抑鬱病 #治療 #抑鬱自救
社區 興趣班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是我要的自由。
人生開端的首位偉大女性,便是媽媽。掀開記憶的匣子,回憶片段總是如水墨化開的一抹淡淡黃黃,母親的雙手無比溫柔,不知從何時起,延伸着一絲絲風霜洗禮的痕迹,被歲月流光鏤成刻紋,彷彿是前世今生的鎖鏈。往昔封建社會沒得選擇,女人一輩子當上男人背後的「賢內助」,甚而擔當母親背負千斤重,時而默默照顧着起居飲食,時而碌碌打點着大小家務,漫漫歲月磨蝕了甘心與不甘心的掙扎,反正,那時代的女人皆如此這般走到人生邊上,這種傳統無人敢非議,不認命的終歸認了命。時至千禧年,當代婦女不再被男人的身影遮蓋,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根太過深,蒂太牢固,她們依舊背着性別定型的枷鎖,天經地義生活館負責人Janis慨嘆:「我認為時下香港人都唔會睇低女人,但係,依然見到成個社會,女性受到雙重身份嘅束縛。」
機緣巧合落戶花墟
沿着太子道西,徐徐踏進一個新舊融合花香氤氳的小社區。見證歷史更迭的古舊唐樓靜靜地佇立着,據稱是戰前遺留下來,冰山一角的微末印記,早於1930年代初由一間比利時建築公司興建,當時被稱為「摩登」住宅,戰後部分建築被拆卸重建,近年港府再作一番保育活化,目前只剩下10幢,是香港市區現存最大的相連戰前唐樓群。唐樓群的旁邊是歷史悠久的「花墟」,賞花買花的人群絡繹不絕。人未至,由遠而近一陣陣撲鼻的馥郁芬芳,一下子,分不清繁花盛放,抑或是果熟蒂落。花與果,總是有一種微妙的張力,在嗅覺之中魂牽夢縈,這是一種魔力,讓人不知不覺地全然放鬆身心。偶爾見路上的貓兒在花潮中悠悠蕩蕩,大家剛巧碰頭相聚,無不是花開自有因,緣來則聚首。Janis淡淡然一句「機緣巧合」帶出了落戶此地的因由,「二零一二年間,整個花墟進行重建,當時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很好 ,可以接觸到很多消費者,其實想把這些人連結,買東西時可以了解生產者是誰 ,可以了解有多少人付出過。」唯獨透過真切的了解,方可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即使簡單如一粒白米,背後不知有多少人付出汗水,最終才得以來到自己手上。Janis認為從自愛開始,擴而充之,培養為惜物的習慣及心態,「希望大家由關心自己開始,再關心每件產品背後付出嘅人。」
重覓睽違的人情味
金錢帶動經濟脈搏,儘管再富庶卻不保證快樂。維繫社區樂也融融,惟有濃濃的人情味,各家的門前雪與瓦上霜不再是避忌,而是守望相助的契機。曾經身為社工的Janis有感香港人情味愈來愈少,在天經地義生活館竟重覓睽違的暖暖人情味,更達成了最初當社工的理想,「最初做社工那時,人與人之間嘅關係愈嚟愈薄弱, 見到佢哋互相分享。除咗工作之外, 同一眾媽媽合作真係好開心,好似多咗好多個媽媽。嗰種人情味,那種關係網絡, 達成咗我做社工嘅目的。 」
這兒實則由八間本地社企,包括農夫及學生組織合作營運,此外,還組織了一群婦女經營鋪面業務,「男人出去搵食,社區入面嘅婦女,通常要照顧小朋友,好難搵工作, 佢哋都想要零散嘅工作機會,所以多接觸婦女。 整體嘅營運,而家主要由十幾個婦女一齊合作做,小至清潔場地,大至入貨 ,其實都係由一班長者,同埋婦女一手包辦 。」
每日時刻只轉一圜,對於處理大小家務的家庭主婦而言便需精打細算,榨出每刻的餘暇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來佔一經濟席位,這兒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極彈性上班時間,配合不同婦女的需要,「我要追求男女平等,所以我要出外工作,但同一時間成個社會都期望女性照顧小朋友,一個人只有廿四小時,比較難做到,佢哋可以就住要照顧家庭嘅時間,就佢哋生活嚟決定當值時間。」
開班授徒祖傳秘方
「唔係要每個婦女都成為百萬富翁,希望她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興趣,成就她的事業。」Janis在館內時不時召募社區導師,該些導師主要由有一技之長的婦女擔任,透過提供不同興趣班予該社區,從而發揮大家的技能,同時,又可以令更多人參與社區經濟。「有啲街坊唔一定有產品推出,佢可能識得教寫字,又或者識得教唔同嘅工作坊,參加course嘅費用,會畀返導師,作為佢嘅收入,香港好多社區經濟項目,例如:天水圍區都會製作健康加工生產食物。我們有一個好深刻嘅例子,有一個蒜頭浸醋或蒜頭浸蜜糖嘅秘方,其實係一位媽媽嘅婆婆祖傳秘方,感冒、咳食咗呢個就會好番。」
Janis口中提及的蒜頭浸醋導師,便是年近花甲的秀娥,原來,她最初不太願意分享這一切,認為這些東西自己一直以來收藏於床下,沒根沒據,抱着「獻醜不如藏拙」的心態。及後,終打破內心藩籬,開班授徒吸引男女老少來報讀,秀娥謙遜推卻「Miss」的尊稱,讓學員直呼自己的名字,「其實大家都係為興趣,當係教吓其他人,我教佢哋嘅同時,都學到新知識, 傾一傾佢哋曾經學咗咩嘢,大家互相交流, 因為我已經退休無做嘢,喺呢度幫手最大得着, 就係學多啲嘢。見識多啲,自己無咁悶。」 然而民間智慧從來都是無從考證,問及蒜頭浸醋是否真的有療效,秀娥打趣道:「我無三高問題,唔知係咪因為飲咗佢?其實,呢啲屬於一種民間偏方,首先要煲熱玻璃樽,再晾乾。唔能夠有水喺入面,切咗個尾,然之後去衣,原粒放入去玻璃樽, 放咗一半左右,我哋就開始倒醋入樽,跟住緊封,一至兩個月就可以拎出嚟食。」
填充生活中留白處
原來,她們有一句言簡意賅的口號──「天地健康養生,經濟社會公義」,寥寥十數字說盡了真正的核心價值。這兒不僅銳意帶動社會創新和服務社區,更重要的是以公平合作為原則,嘗試實踐理想的經濟公義,以及創造有別於主流的另類經濟,即打破女性照顧家庭的傳統思想。先創造一些工作機會,透過婦女互相合作去參與社區,婦女的技能亦有經濟價值,並讓婦女有機會在家庭及社會經濟中佔一席位。
Janis直言,通常婦女都擔當照顧者角色,要照顧小朋友,要燒飯給一家人,這種家庭期望, 女人會加諸到自己身上,我是否不夠努力照顧家庭呢,而放棄自己的興趣。「好多婦女都好犀利,如果要佢哋工作,有適當培訓佢哋可以發揮好多,但係未必有平台畀佢哋做自已有興趣嘅事,佢哋可以整嘢食,牙膏都可以自己整,原來好多人欣賞, 原來我識煮嘢食,識整肥皂, 都會係社會好需要嘅才能。 我哋呢度好多貨品都係出自女人手,大約一半貨品係公平貿易產品,嚟自尼泊爾、印尼、斯里蘭卡,大部分都係由婦女或者低收入家庭親手製作;另外一啲就係本地生產貨品,有環保皂、醬料、果醬,全部由本地婦女生產。 」
在這兒工作退休婦女阿范及阿甘,因子女長大,過往忙碌的生活頓然多了留白,她們不約而同在這兒得到滿足感,認同自我價值,阿范分享:「我喺呢度差不多第四年,本身十分好動,希望對社會有點貢獻,回來當值嘅工作,主要係上貨、點貨、打點所有嘢。好有滿足感,起初有啲怕醜,慢慢學,而家我覺得自己應付得好好,說話技巧好咗。」天經地義經營的,豈止是一間小店?更是,巾幗可支撐半邊天,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天經地義生活館
地址:旺角太子道西204號
電話:9388 5560
營業時間:11am-7pm(逢星期一3p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