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的設計〗#御金神社 | 金御幣 // 李長潔
.
京都的御金神社,這一個張揚明顯的神社樣貌,其實是近代興起的信仰。金色鳥居是御金神社的浮誇象徵,相當合理地可以理解為對金錢(金屬)的信仰崇拜。該社於明治16年(1883年)由金光教信徒田中庄吉創建,可以說是日本進入現代時所出現的流行神宗教之一。
.
■ #御金神社的起源—金光教會
.
金光教,其於1859年,由赤沢文治創建,與黑住教、天理教一起被視為是「#幕末三大新教」,強調人的祈願與神的幫助之間的互動,更強調國家與個人的關係,在明治時代的神道教國家化中得到認可。
.
在御金神社中,金山大明神與金光教原本的主祭「#天地金乃神」習合,兩者融合成一個祭祀系統,且更為世俗化,並在90年代初期脫離金光教,自立御金教會。
.
■ #金光閃閃的神社
.
御金神社的社境並不大,但有著全國獨一無二的「拜金」空間。黃金大鳥居是一大特色,在今天不只是鍛造業的祭祀對象,更象徵著對金融、銀行等產業的祈福。
.
社內的各樣物體皆打上「金」字樣的神徽,其「#金字八稜鏡」明顯與金光教的「#金字八波」相同。其他金光閃閃的物品,像是「金御幣」、「金緒鈴」、「金御守」、「金繪馬」,總之完全可以讓你體驗富貴就要向你逼近。
.
■ #現代性下的宗教現象
.
這種「#流行神」信仰,從近代開始,相當重視個人祈願,強調日常生活的事務,讓信仰能世俗化成每天都能與之相關的虔誠,尤其在社會動盪與經濟動盪的時刻,流行神則更加流行,大眾希望能藉由「靈驗」來祈求自己的現實利益。
.
而「黃金」作為符號鍊的空間與儀式,一方面則促使個人化以展現自我,另方面也藉由視覺的創新來重新連繫現代人與信仰之間的世俗化關係。
|
#金御幣 1000円
#人人發大財
神的幫助 經 文 在 馬拉妹出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首先問一個問題,答了才往下看:
你知道印度人過新年是幾時嗎?
**************
最近去了嘉庚學堂上〝認識印度教,看懂印度廟〞的課程,真的長了見識,又再次刷新我對印度神話的三觀。(神的男女關係好亂啊啊!)
朋友問為何我對這種印度文化課感興趣,原因很多,首先一定是小時候那無數無數個下午,我坐在電視機前看的無數印度片(我現在還是有看印度片),另外應該是小學的印度同學。
他是隔壁班同學,但因為都是客家幫,去他家裡又全都講客家話,所以除了他家神檯跟我家不一樣,我不覺得有啥分別。
某天他剃了光頭,我問他幹嘛,他說是Thaipusam,我當時就跟他恭喜發財,以為是新年,結果他說不是,那Deepavali咧?他也說不是新年,還是小學他也跟我解釋不了,但我因此一直認為印度人是沒有新年的。
長大一點當然也搞懂了,印度人有新年,但因為不同邦、不同宗教所以過的新年也不一樣,其實在這多元種族的國家,你應該也知道穆斯林朋友們算的是回曆,華人有節氣農民曆,鄰國泰國就是跟佛曆(所以要搞懂食物的期限有頭痛。)
再後來有谷狗大神的幫助,從前小時候看不懂的印度戲裡面的什麼種姓、男女相愛不能結合殉情等一堆狗血好像也懂了。再來還有通過閱讀印度神話故事,來瞭解一些廟堂的介紹,所以每次走過印度廟看到那高高的旗杆會偷笑一下。
我是華人,無論華人信什麼教,都會慶祝新年,可以你可以省略了祭祀的儀式,年,還是很重要,要過的。
但是,如果不是印度教徒(或稱興都教),盡管是印度人,他們不過大寶森也不過屠妖節,因為那是宗教慶典。
正因為是華人,我認為新年是最大的節日在印度卻不是這樣,怎麼他們會看重宗教節日更重於新年?這就是對異族的〝不去瞭解〞所造成的觀念偏差,至少我是這樣。
還好我對身邊不懂的事從來都會先搞懂再來吹水,沒做功課不敢亂仙,免得被人拆穿我〝冇料到,哈哈
我這頁是講吃的,現在當然又回到講吃的!(終於!)
印度每一邦、每一個不同區域都有他們的習慣與生活方式,印度不是一個可以被〝單一化〞看待的國家,如同印度教也不是一種〝單一〞的信仰與宗教,教派及神祗之多,數也數不清,例如一個大神都能幻變成十個分身,不同的分身有男有女各有不同〝用途〞,還有不同的信徒和流派,太複雜了!
印度人口有接近40%吃素,這幾億人中有很多是第N代家族開始已在吃素,而吃素吃肉又與種姓制度有絕對的相關性——婆羅門(祭司)和吠舍(商人與平民)吃素,剎帝利(貴族與武士)和首陀羅(僕役)則是吃葷,這裡可以理解為越下賤的人才吃肉,當然現在很多是因為健康或生活等理由去吃素。
在馬來西亞,英殖民時代初期,是大批印度人來馬的時候,當時華人主導錫礦業(中國輸入勞工),印度人則主導種植業。
由於英國統治印度比馬來西亞早,當年就引入大批已受過訓練的鐵路技工、開墾膠林的勞工,至於種姓中較高級且受到較高教育的則安排做警察及工程測量等工作,甚至還有大批公務員都是印度人。
我很早以前知道馬來西亞存在的種姓制度也是很意外,印度人之間可以同檯吃飯,但一講到通婚就不可以,也是鬧過不少悲劇。
不過,馬來西亞的早年建設,不得不感謝這些印度人啊!
下次經過印度廟時,我應該認得出是什麼教派,什麼大神吧(希望!)
謝謝你,竟然耐心看完!我打著打著好像寫複習筆記了,soli soli...,哈哈哈
神的幫助 經 文 在 彭樹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日重讀晴舫的《濫情者》,再度被她出神入化、精緻又精準的文字擊倒,例如她寫孤獨:
「孤獨是一種神秘經驗。有些人有這方面的靈性向度,有些人一輩子也不信邪。大部份的人則害怕孤獨,因孤獨就是自由。會讓人飛翔的自由。但在飛起來之前,你必須放開你一向熟悉的地心引力──那個穩穩將你握在手心保護你的力量。」
寫外遇:「機率可能是百萬分之一,也可能是百分之一萬。沒得準。就像為什麼有些人天冷穿無袖背心沒事,有些人只不過站在大樓空調送風口就連打噴嚏,中間絲毫沒有道理可言。跟個人體質有關。」
寫惰性:「他所擁有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惰性。拒絕認識,拒絕嚐新,拒絕相信,拒絕移動。他唯一看齊的對象是一尊史前石像。」
寫空白:「空白的日子,最恨做決定。只有想到鐘錶機械重複運轉的畫面,才能使自己高興。」
寫仇恨:「他總是在說,我不舒服。那是一根深深扎進臀部的針,除了要惹痛別人,沒有其他存在的意義。而且,始終抗拒被拔走。」
寫藝術家:「他閉上眼睛就看見你靈魂的不乾淨,和你狹隘思想團塊的形狀。他不打算幫你。不,那是醫生和家人的職責。而他是個藝術家。他之所以還容忍你,花時間與你相處,是為了拿你的人生當作他的觀察材料,他下一部作品的主題。」
寫沉默:「辱罵其實是一種激情。仇恨其實是一種在意。哀嚎其實是一種請求。唯有沉默,是全面的相應不理。只有從對方的沉默,一個人才學會自己多不重要且惹人嫌棄。」
寫愛情:「愛情,是人類唯一知道的飛翔方法。無須翅膀,不必機器,也不用祈禱神的幫助。只要遵守那個古老的科學原理,準備好承受撞擊地面那一刻的衝擊力。準備好鼻青臉腫,準備好摔碎你全部身心。你不在乎,為了一分鐘不到的喜悅。.......這份執著,絕不是長了一雙完美翅膀的天使能夠理解的。」
寫悲劇:「我們想知道如何追求幸福,如何在幸福幻滅之後生存下去,卻對真正的幸福不耐,覺得索然。.......所有故事總是在幸福離開之後開始,在達到幸福之前結束。」
《濫情者》曾經是我在主編花編副刊時,晴舫寫了整整一年的專欄,那已是十七年前的往事;後來《濫情者》成為一本歷久不衰的經典,去年秋天由 八旗文化gūsa出版了15周年紀念版;而1/27在台中的新手書店,晴舫將暢談由《濫情者》到《無名者》的創作歷程,我負責提問,歡迎各位好友參與。
.
「無名與濫情:我們的時代和文學」活動連結 :https://goo.gl/DqUpCg
#彭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