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好書這邊請 #吳大猷科普獎徵件倒數
各位出版社好朋朋,貴社近期出版了絕讚好書,主題是關於🍄植物、🦋昆蟲、🐍生物、👩🏫科技史、🤖AI或👾疫情等科學類型嗎?還請記得去投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獎項由吳大猷學術基金會主辦,每兩年評選一次,即日起至10月16日截止收件。
獎項分為創作及譯作兩類,共設立金籤獎、銀籤獎及佳作獎。另有科普獎青少年組,也依創作類及翻譯類選出特別推薦獎。本屆決選結果預計2022年7月公布,獎金將贈予著作者及譯者。
🌿參選辦法🌿
⧫由出版社報名:每家出版社報名之數量,以該公司在有效參選期間內科普出版品之30﹪為限,且最多不超過15本
⧫由作者自行報名:需附推薦函2封
⧫或由複選或決選評審委員推薦
🌿參選資格🌿
⧫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以版權頁為憑)出版之科普著作,皆可參選
⧫報名參選截止日期:即日起接受報名暨推薦,#2021年10月16日截止收件(郵戳為憑)
🌿更多詳情🌿
⧫請見報名網址:http://www.phys.sinica.edu.tw/~tywufund/
—————
㊯贊助Openbook,參與從台灣土地長出的原創文化
●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QrPU4
●訂閱電子報: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科學普及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集合了_全宇宙的精英們🚀
#馳騁銀河星空的史詩級經典科幻 #反思文明發展的必然與意外
⎯⎯✯⎯⎯⎯⎯⎯✯⎯⎯⎯⎯⎯✯⎯⎯
科幻小說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一生創作不懈,曾多次榮獲科幻界最高榮譽雨果獎與星雲獎,作品浩如繁星。其中最知名的 #基地系列(The Foundation Series),創作時間綿延近半個世紀,不僅是首開銀河史詩的經典科幻作品,並飽藏科學、人文、社會、歷史和哲學的豐富意涵。具有生物化學研究背景的艾西莫夫融會貫通物理學、心理學及歷史學,於書中獨創「心理史學」,主要角色哈里.謝頓(Hari Seldon)正是「心理史學」的創建者,透過其中的靈視,預見帝國、文明與人類的未來。
今年適值艾西莫夫百年誕辰, 奇幻基地推出《基地全系列套書》(全七冊),由推廣中文科幻與科學普及多年的科幻研究中心主持人 #葉李華,擔任翻譯並撰寫導讀,領讀者縱橫十萬光年的銀河未來史,見證帝國文明的興衰。Openbook於新書上市前搶先刊登,以饗讀者。
(引文)倘若發展絲毫無法改變,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沒什麼戲劇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謝頓進一步發現:雖然阻止帝國崩潰為時已晚,若想縮短這段漫長的過渡期,在當時卻尚有可為。於是謝頓開始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努力⋯⋯
⎯⎯✯⎯⎯⎯⎯⎯✯⎯⎯⎯⎯⎯✯⎯⎯
🚀訂閱電子報,每週好文全收錄: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科學普及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你選讀
【科學普及教育】
科學普及教育,顧名思義,是想要普及的將科學知識傳播給所有人了解。
在台灣,有一群老師默默的在付出,將科學知識帶給孩子們
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吧!
https://user137550.psee.io/3m2hrg
科學普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科學普及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理解科學的內容,需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舉例來說,許多人害怕電磁波,但不知道電磁波為何物!?只知道那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科學普及除了是科學知識、基本概念與能力的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素養:包括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文字閱讀能力、實作能力、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推理能力與求證能力…等等。這些基本能力與素養的傳播,也是我們2017科普論壇想討論的重點。
科學普及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液氮(常寫為LN2),是氮氣在低溫下形成的液體形態。氮的沸點為−195.79 °C(77 K),在正常大氣壓下溫度如果在這以下就會形成液氮;如果加壓,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下得到液氮。人體如果在毫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之下接觸,皮膚會有嚴重凍傷的危險。在工業中,液態氮是由空氣分餾而得。先將空氣淨化後,在加壓、冷卻的環境下液化,藉由空氣中各組分之沸點不同加以分離。氦氣最先洩出(且未被液化),接著就是占空氣中78.09%的氮氣,再來是占空氣中0.93%的氬氣,最後是占20.95%的氧氣。液態氮在常壓時的溫度相當的低,一旦與物體表面接觸將迅速地沸騰,同時也會帶走相當大量的熱能。 因此,使用液態氮時須額外注意,避免與皮膚的直接接觸。裝填時應穿戴護具,如:防凍手套。切忌使用棉質手套,棉質手套會藉由毛細現象吸著大量的液態氮而提高凍傷的可能性(甚至比不穿戴還要危險)。液態氮在常溫環境下會迅速揮發為氮氣,由液態轉而成為氣態。同一時間,體積將快速膨脹,在非壓力式之密閉容器中儲存恐導致氣爆。若為非正壓式儲存桶,切勿將液態氮常溫儲存於密封容器中。氮氣屬於非活性物質,若在密閉空間內使用液態氮,由液態氮所汽化出的氮氣將會填滿整個空間,慢慢地取代掉空氣中的氧氣,使氧濃度降低。氮氣無法替代氧氣作為呼吸作用所使用的氧化劑,因此能令人窒息,故必須在開放式的空間中使用液態氮。
香港科學館自1991年4月啟用至今,已成為大眾探求科學知識的理想地方。它透過舉辦高質素展覽與趣味科學節目,推動科學普及化,並協助學校推廣科技教育。它有別於傳統的博物館,鼓勵參觀者透過操作展品來發現當中的科學原理,讓他們從中體驗探索和學習科學的樂趣。科學館常設展覽廳的總面積為6,500平方米。館藏展品逾五百件,當中百分之七十是互動展品,老幼咸宜。其中最為矚目的展品是「能量穿梭機」,它是目前世界上同類展品中最大的。而DC-3客機可算是科學館的另一珍藏。它是香港首架客機,也是館內第一件安裝的展品。科學館另設有一745平方米的特備展覽廳、295座位的演講廳、課室、電腦室、實驗室及資源中心,其他相關設施包括禮品店及書店。除了常設展覽外,科學館還會定期舉辦科學專題展覽以推介科技新知。此外,科學館也向大眾提供各種科學推廣及科普教育活動。
科學普及 在 彰師大科學普及研究社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社成立宗旨為以各種活動、講座等方式達到科學普及化,提升校內外學子對科學的興趣,並為校內現有科學趣味及普及活動訓練、培養人才,從中體驗、學習及服務。 ... <看更多>
科學普及 在 展望系列科學普及演講-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2003年春天,在科技部科教國合司(原國科會科教處)的提議下,「展望」系列正式展開,每年分春秋兩季,每季八場,至今連年舉辦主題系列演講,還持續推陳出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