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科技農業 定義 在 郭台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寫在八月八日之後,長文 - 慈善工作的學習
從2009年八八風災後,我就很少在父親節祝賀別人父親節快樂,一方面當然憶起自己的父親,尊敬與思念的感受比起快不快樂的情緒更多,另一方面因為在2009年八月八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奪走很多人的父親,很多人的幸福,成為許多人的傷痛,我當年曾前進第一線,親眼目睹,令人心痛。
當年八八風災後,在各界的建議下,希望土地休養生息,最後選擇捐贈有機農場給高雄市政府,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知的永齡農場。由於風災剛過,要照顧初始又沒有收入的農場,對政府財政來說無法負擔,所以高市府又委託給永齡基金會,基金會再委給專業公司經營,損益都由基金會支持,但在合約中就設定未來條件成熟後,要為農民成立合作社或自治團體,以農民自立為最終目標,而我也為農場加了一個前題,要能營利才移轉,希望最終能提供一個足以自立的環境,這段路一走超過十年,硬體建設相對容易,但觀念,技術,制度,系統,科技應用,農業生技,樣樣不容易,隨著時代的改變,農場也與時俱進成為「農業互聯網」和「農業生物科技」的實驗與應用基地,如今一般大眾對莫拉克風災的記憶模糊了,遺忘了,農場才終於迎來轉型的日子,莫忘初衷。
過去每年鴻海的年終園遊會就是我見到永齡農場好朋友們的機會,其間也有幾次到農場,還親手種了玉米,聽說長出來的玉米比我們農場農友們種的矮了近1/3,他們種田的專業還是比我厲害多了。
農場的有機餐非常好吃,我每次去都可以多吃好幾碗飯,除了玉米,水果也很好,青菜更清甜,經過十年,媒體寫說「功成身退」,從一片荒蕪到現在,說退其實不太對,更準確的說法是「功在農友,永齡長伴」,回到農民自立的初衷很重要,但基金會仍要提供以成功為目標的協助,以及對「永齡」這個品牌的把關,因為現在除了對農場的責任,還要對消費農場產品的消費者負責任。
如果說現今的農場能算有些成績,投入的資源金錢固然重要,但錢大多時候不是事情成功的關鍵,也有時成為阻力,所以該感謝的是十多年來曾為這塊世外桃源付出的夥伴,朋友,更感謝的是每次去農場都受到當地朋友的熱情接待,農場的產品這些年也讓我,我的母親,我的家人吃得安心健康。
經過媒體報導,回顧多年來或現今外界有些不了解而誤會之處,一併和大家做些說明,也是我檢視一個慈善捐贈在做法上有什麼值得留下的學習:
1 農場是個捐贈案,郭台銘或永齡從頭開始並不擁有這裹的任何一塊土,一顆石頭,只是懷著為台灣受災後的地方做點事的初衷,經過10多年,仍是以協助農民自立為最初也是最終的目標。經營十年後,農場準備由農民自主經營的合作社來接手營運,許多人滿懷期待與欣喜,因為當老闆如果做得多做得好都能反應在收入上,不再只是一份固定薪資;然而也會有人因為年紀大,因為志趣不同,因為各種原因不再加入,我想如果未來能換來更多年輕人、更多新血、新觀念,也能讓農場超越救災的意義,再進而成為新農業的創生地。
2 再來談談過去,農場建立初始,有些人認為農場應該用大開放的態度,接納更多的人進農場工作,10多年間,農場人數最多的時候大約150-160人(其實台灣並沒有雇用這麼多人的農場),六成以上是當地災民,比起受災者,我相信這個數字不算多,但救災重建是政府主導,做整體性的計劃,當時不管是政府預算,民間捐款無數,不論是政府或其它民間單位也都有不同的救災振興專案,永齡農場只是其中一項,農場人數有所限制實屬必然,在農場初始經營的5年,取得有機標章,改良土壤,教導技術等等,基金會對農場的補貼捐贈每年超過5仟萬。就算在政府莫拉克風災特別條例施行結束後,永齡仍持續為農場提供協助。
3 農場初始的制度選擇?農場興建初始,有些聲音說這麼大的空地,若不是雇用大家做事,那就開放給大家來分地耕種,也說是政府的承諾?關於土地使用,其實基金會長期與政府溝通,因為這塊土地是台糖的,是由我們捐款高雄市政府成立基金,再由高市府向台糖承租土地,台糖嚴格規範這片土地不可以分割,不可以轉租,土地使用並非永齡可以自行決定,再加上當初是一片荒地,又以有機耕㮔為目標,在十多年前有機觀念不足,技術不足,相關設施也未經考驗;這麼多年來也曾經檢討當年是否應該直接開放,將土地化整為零,或許永齡就無需承擔這十多年來的責任,但一個決定將改變一個樣態,當年災後若是成為零散小農的集合體,可能無法貫徹責任種植也無法堅持有機耕作的目標,最後成為了其它樣貌,不敢論斷好與壞,觀點不同,就有不同的可能性。但凡事都在過程中摸索,決定後承擔,雖無法盡如人意,也永齡也盡力而為。
4 一路走來,選擇的人事物都有可檢討之處,在方向上適當做出調整,遇到困難積極解決,創造的過程就是一個跌跌撞撞的過程,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面對的勇氣,如今這台灣屬一屬二的有機園地,也讓對友善農業,科技農業投入者有一個可發揮的地方,外界善意的建議多傾聽,但也無需事事隨著起舞。
5 談未來,從今年9月到明年7月,是基金會協助農民合作社的輔導期,到明年需進行相關制度運作的檢討,我想最終能成功才是重要的,成功的定義在於農場是否能持續為在此工作及合作的農友帶來合宜的收入,農場是否能持續為社會大眾帶來值得信賴的產品,這是永齡和農民一起努力的目標,在能達到這兩個重要指標,農場才能永續經營。外界許多過於簡化的推測,我想並不必要,外界過度的期待或檢視既不公平也不現實,現階段只是先達成由公司型態轉變為農民合作社型態的自立第一步。
6 每年八月八日多少都會有媒體追踨報導農場現況,今年剛好在經歷轉型,媒體報導礙於篇輻及有些簡化的標題,帶來一些誤會,更甚還有想太多的猜測,說什麼此時的消息剛好碰上高雄市長補選,有無政治意涵,在此特別聲明,八八風災是台灣人的傷痛,永齡農場歷經十多年,不管是誰執政,幫助災後復興,地方創生,台灣農業現代化,科技化,做法可以討論,但方向一定是正確的,希望大家不要以廉價的口水或凡事政治化的立場去解讀,台灣需要耐著性子做實事,在這件事上不應有政治立場。
日本二宮導演在農場拍攝記錄片,以莉 高露 這首主題曲深深打動我心,分享給大家。其實農場還有很多故事,未來有機會再陸續和大家分享。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bkptG0e8DMg
另外壹電視也有對農場轉型的報導,AMANDA的訪問內容,@劉宥彤
我覺得有一點不太同意,我光興建的時候滿天風沙就去了不只一次,對農場我雖不完全了解,但投入既多也覺得費心,那有什麼說丟給她我不管,她不了解我主要還是要求她要全心投入,別想著後退的說法。但報導中有很多農友的故事,其中有人學了技術能種芭樂養五個孩子,了不起,所以說行行出狀元,自助人助天助,大家可以看看這些災後重生的故事,對人生會有很大的啓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xr4l8Hq0
科技農業 定義 在 Findit平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興領域:9月焦點9】台灣早期投資動向觀測:
那些年我們投過的台灣食農新創
繼8月【揭開早期資金面紗–台灣新創獲投大盤點】一文,
掃描了台灣新創企業獲投狀況,
FINDIT團隊後續又針對食農領域獲投進行分析。
食農領域的定義,
包含農漁業(Farming/Fishery)和食品與飲料(Food & Beverage)。
❓❓想知道❓❓
🔹獲投交易總金額及件數
🔹獲投新創成立時間分布
🔹獲投交易階段及分年占比
🔹投資金額前10大的新創企業
🔹2018年及2019年迄今獲投金額最高的交易
🔹食農領域最活躍的投資者和加速器
看這一篇就對了‼️http://sc.piee.pw/L979S
🔹結論
整體而言,雖然食農領域新創獲投件數及金額占台灣整體新創獲投並不高,但在政府與民間資源相繼投入之下,
期待未來能催生更多以新商業模式和技術帶動領域創新的食農新創。🤓
#早期投資 #台灣投資方向掃瞄 #台灣新創獲投 #食品科技 #農業科技 #FINDIT研究
科技農業 定義 在 科技農報 的推薦與評價
科技 農報致力於【打破科學語言的文字障礙,以科學分析農民的經驗談,分. ... 因此,討論農業強與弱,必須明確定義市場(品項與消費 地),這樣討論才有意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