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啟示錄 精華版】私通與專寵 鐵血太后風流史
戰國時期,
有名威震天下的女政治家,
縱橫在談判桌和戰場上。
她就是出身於楚國貴族的
「羋八子」,
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太后,
稱為秦宣太后。
羋八子原本只是
一個低階妃嬪,
卻能鬥倒王后,
幫助兒子嬴稷登上王位。
羋八子因為獨攬大權40餘年,
造成「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的局面。
也因為她的垂簾聽政,
為玄孫秦始皇奠定了
「一統天下」的基石。
不過羋八子生性風流,
她大方豢養男寵,
更為了除去秦國大患,
竟色誘通敵「義渠王」。
而根據《戰國策》記載,
羋八子還曾將性事
搬上朝堂談論,
究竟是真是假?
據傳「秦俑」極可能是
芈八子的陪葬品,
真有蛛絲馬跡可循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鎖定本週六(2月6日)晚間10點,
東森財經台57頻道,
《現代啟示錄精華版》節目。
#現代啟示錄 #李佳玲 #東森財經 #戰國 #秦國 #羋八子 #秦宣太后 #戰國策 #秦惠文王 #嬴駟 #秦昭襄王 #嬴稷 #秦朝 #芈月 #魏丑夫 #殉葬 #秦俑 #秦始皇 #商鞅變法 #五馬分屍 #公孫衍 #張儀 #楚懷王 #屈原
秦惠文王商鞅 在 東森財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現代啟示錄 精華版】私通與專寵 鐵血太后風流史
戰國時期,
有名威震天下的女政治家,
縱橫在談判桌和戰場上。
她就是出身於楚國貴族的
「羋八子」,
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太后,
稱為秦宣太后。
羋八子原本只是
一個低階妃嬪,
卻能鬥倒王后,
幫助兒子嬴稷登上王位。
羋八子因為獨攬大權40餘年,
造成「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的局面。
也因為她的垂簾聽政,
為玄孫秦始皇奠定了
「一統天下」的基石。
不過羋八子生性風流,
她大方豢養男寵,
更為了除去秦國大患,
竟色誘通敵「義渠王」。
而根據《戰國策》記載,
羋八子還曾將性事
搬上朝堂談論,
究竟是真是假?
據傳「秦俑」極可能是
芈八子的陪葬品,
真有蛛絲馬跡可循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鎖定本週六(2月6日)晚間10點,
東森財經台57頻道,
《現代啟示錄精華版》節目。
#現代啟示錄 #李佳玲 #東森財經 #戰國 #秦國 #羋八子 #秦宣太后 #戰國策 #秦惠文王 #嬴駟 #秦昭襄王 #嬴稷 #秦朝 #芈月 #魏丑夫 #殉葬 #秦俑 #秦始皇 #商鞅變法 #五馬分屍 #公孫衍 #張儀 #楚懷王 #屈原
秦惠文王商鞅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戰國名將生死錄(擴充篇)】秦王嬴政─辣個一統天下的男人
本篇文章是戰國系列的延續,同時也是回應一些粉絲不斷提出的一個要求:「我們想看秦始皇的故事!」
坦白說,有關秦始皇,我個人很推薦兩個作者:呂世浩老師(著有秦始皇系列)以及李開元先生(著有秦崩以及秦謎)。這兩位的著作是一堵牆大的高牆,我完全不及他們的萬分之一,自然也就不敢獻醜。但回想我能夠創作至今,就是有賴於粉絲們回應及支持,那我怎能一味閃避呢?所以我決定另闢蹊徑,今個兒來探討一個概念:秦王贏政的亂世領導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上述言論出自西漢學者賈誼的《過秦論》,簡單翻譯就是:秦始皇能統一天下,是因為前面歷代祖宗的累積,之後才水到渠成。光看這段話的意思,似乎秦始皇的統一秘訣有包含兩個字……靠爸。
事實上,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崛起,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代君主,之後才輪到秦王嬴政,要說前面幾位完全啥事都沒幹這顯然不太現實,不過以上有幾位君主其實是有機會提早統一天下,但卻在各自的原因下錯失良機,這才讓嬴政成功收割成就。
到底這些先輩對嬴政的一統天下之路鋪設了什麼背景以及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就藉由不同時代間的對照來呈現秦始皇的獨特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秦王贏政時的戰國形勢。
首先,秦國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第一強國。當時秦國的版圖,擁有巴蜀、關中兩大糧倉,在軍糧後勤供應上不虞匱乏(尤其在秦國東進的高峰,當時北中南三路加起來有破百萬的大軍,竟然沒傳出缺糧危機,可見秦國當時加底有多麼雄厚);另外在北面佔據雲中、南方佔有漢中,成為出兵的良好橋頭堡;而最令人畏懼的,莫過於自商鞅變法以來完全被激起嗜血戰鬥力的精兵良將。秦王贏政坐擁以上資產進行統一大業,這個開局時在一片大好。
再來,當時的韓、魏、燕三國基本就是戰五渣。韓國本就國土小底子薄;魏國於信陵君死後再無能統御大軍的人才,導致後來對戰秦國基本就是被完虐而屢屢割讓土地;燕國就更別提了,他們曾創下以60萬優勢兵力被8萬趙軍打爆的難堪紀錄,之後又被趙國連取數座城池,而同時期的趙國則被秦國壓著打,可見燕國軍事實力的虛弱。
剩下齊、趙、楚三國,各有各的問題。
齊國曾被多國聯軍擊潰倒插一點亡國,後來雖然復國成功,但昔日精銳的齊軍是一去不復返,不過齊國本身土地富饒,所以經濟實力依舊強悍,像是秦趙兩國於長平對峙時,就顯示同時期的齊國是有足夠的餘糧可供外銷。
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40多萬的青壯年人口,這個巨大的人力損失造成趙國生產力始終無法重建,加上趙國位於北方苦寒之地,土地資源貧瘠(而且夠北邊還有因為資源更匱乏的遊牧民族隨時準備搶劫),所以已經無法和秦國抗衡;但趙國困苦造就當地民眾皆勇猛善戰,而且這個國家更是名將輩出,尤其是李牧,曾屢敗秦軍,是戰術上的不敗名將。
楚國則是版圖、人口、物資都能跟秦國抗衡的大國,雖然軍事上屢次敗陣,但這個龐然巨物卻有難以想像的爆發力足以逆轉戰局。例如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首都遭到秦軍進攻,最後趙國成功說服楚國出兵,楚趙魏聯軍以絕對優勢兵力重創秦軍(但又話說回來,楚國後來曾組多國聯軍進攻秦國,卻被打得落花流水,可見楚國的戰力起伏實在太大)。
進行了以上戰局分析,以秦國當時的能力,別說一對一,就算同時一對二都不是問題(像後來秦國北上滅趙時,同時出兵中路攻打魏國)。但是……若各國一致聯合抵抗又會如何呢?
試想,如果齊國以豐富的財力支持各國(特別是戰力強悍的趙國),然後楚趙魏韓燕組成聯軍攻秦(理想上,最好讓李牧領軍),如此架式,只怕秦國依舊會吃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說到此處,秦王贏政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他作對的第一件事就是:延續祖宗功效卓著的戰略方針。
例如秦王贏政繼續執行秦昭王時代的「遠交近攻」策略,對於最遠的齊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使這個東方經濟大國保持中立,同時積極猛攻韓、趙、魏地區,擴展東進的路線。
也是贏政運氣好,齊國的末代君主田建本身就只顧自己死活,所以他非常願意配合秦國的外交政策,配合到其餘五國都被消滅了,齊國軍隊竟然都沒有主動援助他國的紀錄。
後來秦軍一方面以東進大軍牽制齊國主力,另一方面命令滅亡燕國的北方大軍南下突襲齊國後方腹地,齊國最終在秦國兩路鉗形攻勢下迅速滅亡。而遠交近攻的戰略,至此以完勝告終
而另一個延續祖先政策,甚至比祖先做的更超過的,是贏政他非常倚重外國人士。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歷代君主都有倚仗國外人士的紀錄,像是秦孝公重用商鞅(實施變法)、秦惠文王重用張儀(實施離間各國的連橫)、秦昭王重用范雎(遠交近攻)。但與此同時,秦國本土勢力也會反撲,像是商鞅就因得罪權貴而被誣告導致身亡、張儀曾經被秦國本土實力批評到出走他國(不過他還順道禍害了楚懷王)、范雎後來也被趕下相邦的寶座。
贏政用他國人才可謂毫不手軟,最先是用韓國的水利工程師─鄭國主持工程,偏偏這個鄭國竟然是韓國的間諜,企圖用水利工程拖垮秦國國力,後來間諜身分曝光後,贏政曾發布逐客令好趕走所有外國人才,但後來楚國人李斯極力勸阻後,贏政收回命令,並在之後對外國人才更加倚重信任。比如:從韓國用半威脅的方式拐來韓非請教政務、重用楚國人李斯實施反間計並掌管司法、厚待魏國平民尉繚並向他請教軍事。
說到此處,秦王贏政後來之所以能成為讓「書同文、車同軌」的秦始皇帝,或許就是相對於歷代先祖,他能更徹底的打破門戶之見而不局限於一方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提到的,是秦王嬴政如何繼承了先輩的優秀遺產。接下來則要提:嬴政又有何特別之處使他能達成前人未竟的事業?
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注意,僅止於統一天下的過程),秦王贏政的目標導向明確,為達目的他更能放棄臉面而做最正確的事。
像先前提到,為了顯示對尉繚的尊重,贏政竟讓他享受君王等級的待遇,而且對待他的態度異常恭謙有禮。而更經典的案例,就是他與王翦的互動。
王翦,秦國王牌名將,日後滅趙及破楚的關鍵人物。但在最初討論破楚的準備時,王翦堅持一定要動用60萬大軍,與此同時,少壯派將領李信認為只要20萬即可,後來贏政選擇任命李信並解除王翦的職務讓她回老家。結果李信攻楚卻被狠狠挫敗(我前面提到,楚國突然爆發時其實威力很恐怖),眼看戰況緊急,贏政親自跑到王翦老家道歉認錯,而且之後對王翦的任何決策及行動表示全然的尊重。
類似的場景其實數十年前也出現過,那是長平之戰後的秦昭王及白起。最初白起打算趁趙國慘敗的空檔,立刻猛攻趙國首都,但秦昭王認為秦國損失也很嚴重,阻止了白起的規劃。之後秦昭王發起新一輪的攻趙之戰,但戰況不利,在此期間,秦昭王屢次向白起徵詢意見,可面對白起的勸阻,秦昭王卻是惱羞成怒地一意孤行,甚至後來在別人的挑撥下,命令白起自殺,而各國對於白起的死無不拍手叫好。
統一時期的贏政並非沒有犯錯,但他最厲害及可敬的,是他犯錯勇於承認並立刻改善,這樣的氣度及手腕絕對是領導人的典範。
(不過,這不代表贏政是個好人。事實上,王翦重掌兵權後立刻用貪汙的方式損害自己名譽,尉繚則在贏政統一全國的時刻立刻逃跑並隱姓埋名;因為他們兩位都知道:嬴政刻薄寡恩,當人對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又理念相悖時,他將會毫不猶豫的消滅。)
另一個使嬴政能完成祖宗無法成就的原因,那就是……身體健康好。
別覺得我在搞笑,在賈誼提到的秦始皇前六代君主,其中一位是秦武王,此人最喜歡跟別人比力氣,結果有一次他跑去舉鼎(大家可以想像成今天健身房的挺舉或是硬舉動作),由於鼎實在太重,他竟然舉到一半就被活生生壓斷小腿骨,最終傷重不治,堪稱是做死君王代表的楷模。
六代君主中,真正搞笑(或說悲劇)的存在則是秦孝文王,這位老兄是秦昭王的接班人(順帶一提,秦昭王就是在長平之戰擊敗趙國,並在任內參與聯軍破齊,是秦國真正能獨霸天下的關鍵領導人),秦昭王活了74歲,在位時間是戰國諸多君主中最長的56年,所以秦孝文王足足當了15年的儲君。好不容易秦昭王過世,秦孝文王登基,然後……然後他就死了,是的,沒開玩笑,他老兄只當了3天君主就下崗。
其實秦孝文王活了52歲,在那個時代算是命長,所以我們還可以說是他老兄命不好。可接下來的君主,也就是秦王嬴政的老爸─秦莊襄王,就實在是身體出問題,因為他31歲接班,然後3年後就葛屁了。
比較起來,秦王贏政就很保重龍體,沒有進行什麼損害身體的小愛好。而且就某方面來說,秦始皇的身體素質可謂強悍至極。想想他後來為追求長生不老,吞了一大堆煉丹出來的重金屬化合物,竟然還能撐到50歲才掛掉,這種把命玩那麼久才下線的硬朗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地。所以我才說,身體健康好,那是很重要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嘮叨話說到這(目前是3000多字,大家還撐得住嗎),我想表明:其實秦始皇能成就統一大業,有他的個人特質,但不可忽視過去先輩們的累積。就好像現在是由過去層層累積而成,而歷史就是嘗試將過往給理清楚,好讓人更了解現在的狀況。
話說到此處,這也就不難理解呂世浩老師為何寫完第一本的秦始皇後,第二本則寫下秦國大致上的過往歷史,因為沒有歷代先人,秦始皇難以孕育。
但如果處處都只遵從過去,秦王嬴政又豈能成為影響後世的秦始皇帝,以至於後人會有「百代皆行秦政制」的感嘆(別的不說,皇帝這詞就是嬴政他個人的創意,而他堅持的郡縣制,更是現在行政區劃分的雛形,同時在理念上領先當時大部分地區好幾百年)?而要了解秦始皇有多獨特,李開元先生則有匠心獨運的佳作。
(話又都回去我的開頭了,所以其實大家一開始就聽我的話,趕快去看兩位老師的作品,這樣我少點囉嗦,看官也節省時間,不是挺好的嗎?又話說,我這麼賣力推兩位老師的作品,然後從頭到尾就沒收過一分錢,兩位老師作品的出版社是有沒有看見?看見的話,我也不要求錢,就以後多給點好處照顧一下就行了,我這人一向很好說話的。)
但其實真正讓我感嘆的一點是……秦王嬴政一統六合,表現的是多麼英明神武?後來秦始皇帝一心追求長生不老,老想當神仙的結果就是直至死前都沒好好立接班人,導致一個劃時代的帝國迅速的土崩瓦解,那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愚蠢?
不過我也沒法批評他,畢竟我的才智又豈能比的上嬴政的萬分之一?而我的劣根性又有比嬴政少上半分?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達成其中一方面的人本就不多,同時把握兩方面得宜的人更少,與我而言,在知道自己不如人智的同時,只能勉勵自己往自知者明的方向邁進,最起碼這能讓我捫心自問時能夠比較好交代(這只是握自己個人的定位,大家可別都學我呀,何況我自己都還沒做好)。然後我簡單的二分,為嬴政的出色之處喝采,為嬴政給我的體驗感到嘆息,如此成就我這暫時性的一家之言。
而在給現在的我留下註解之餘,也是答謝讀者們的願望,未來的路上,也是請大家多多指教了。
圖片為:
左─後人想像的秦始皇
右─日本漫畫家想像的青年嬴政(出自王者天下)
其實秦始皇的相貌,尉繚有形容過: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但我覺得......這說了等於沒說,因為我看不懂呀!
#嬴政
#大推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
#力推李開元老師的秦謎
秦惠文王商鞅 在 秦國一統天下的頭號功臣-商鞅,卻為何被秦惠王車裂而死 的推薦與評價
他就是 商鞅 ,原名公孫鞅,是衛國貴族的後代,又名衛鞅。 喜歡本頻道請按讚, ... 亚历山大和他的远征,再往东,或可见到 秦惠文王 。却止步于印度的原因 ... ... <看更多>
秦惠文王商鞅 在 陳啟鵬老師- 【商鞅立木取信與作法自斃】 ... 的推薦與評價
秦孝公死後,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當時有人誣告商鞅準備謀反,秦惠文王因而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聽到之後立刻出逃,當他逃到函谷關時,見天色已 ... ... <看更多>
秦惠文王商鞅 在 Re: [問題] 商君為何倒臺如此輕易? - 看板gallant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pl (貓一拳)》之銘言:
: 商鞅的個人命運,是一個充滿謎團與煙霧的歷史大悲劇。
: 關於商鞅的結局,史料有兩種記載。《戰國策·秦策一》記載的過程是
: 回來,秦惠王就車裂了商鞅。這裡的事件邏輯,很接近於正常狀況:秦
: 惠王接受了勸說者的兩點理由:其一,商鞅權勢太重,對君主構成威脅
: 應該復仇。
: 整個過程4個階段,簡單明白,符合當時政治復仇的殘酷現實。結論也
: 很明白:秦惠王殺害功臣。
: 但是,《史記·商君列傳》的記載卻很是複雜,過程脈絡是:秦孝公死
: 太子立公子虔集團告發商鞅準備造反秦惠王下令追捕商鞅
: 商鞅逃亡到函谷關下夜晚未能入住旅店商鞅逃亡到魏國—
: —魏國沒有接納商鞅逃亡他國被魏國堵截並強行驅逐回秦
: 商鞅重新回秦商鞅進入封地發兵造反商鞅武裝力量裝北上
: 商鞅打到了關中東部的鄭縣秦惠王發兵攻打商鞅武裝秦惠王在
: 鄭縣以東的澠池擒獲商鞅秦惠王殺了商鞅秦惠王再度車裂商鞅
: 屍身秦惠王滅商鞅之家。
: 這一記載,前後共19個階段,頗見曲折。
: 兩則記載的最大差別,是商鞅究竟有沒有起兵造反?
: 在《戰國策》的記載中,整個過程未見舉兵造反之痕跡,其真實性很容
: 易為人理解。《史記》的記載,則明確立定了商鞅的造反事實,商鞅的
: 一系列舉措,也非常的荒誕離奇。以實踐邏輯分析,《史記》關於商鞅
: 結局的記述,疑點非常明顯,也很多。讓我們進行一番最簡單地辨析—
雖然我也認為商鞅之死有很多疑點(秦史歪曲)﹐不過我還是想指出﹐
你的一些辨析是錯的。
這要從當時的形勢和地圖說起。
當時魏國還據有河西的大片土地﹐要到秦惠文王時﹐魏國才割讓河西(前329年﹐
即商鞅死後9年)。
而在此之前﹐西元前358年﹐魏開始築魏長城(七年後初成﹐即前351年﹐商鞅死前13年)
期間秦、魏數戰﹐大多是在河西到過黃河不遠的河東一帶。
而在函谷關方向﹐則是秦、韓交戰。期間也包括了秦從韓、魏間切入﹐
築城隔斷雙方的作戰。(竹書紀年所載公孫壯伐韓)
具體的一系列攻防﹐可以參看wiki "河西之戰(戰國)"詞條。
總之﹐簡列地圖如下﹕(簡圖﹐線段長短並不完全精確)
| 其中A上邊那段黃河也同時是秦魏國界
G |
--| A=函谷關
| | 魏 B=武關
秦 | | C=鄭縣(後因華山改華縣)
| |-------------- D=咸陽
D C|---| A | E=藍田高地(秦嶺東端)
/ 韓 F=商君封邑
E F / G=商君墓
--B--- 黃色為黃河﹐紅色為秦邊界(魏長城)
楚
: 其一,商鞅的造反動機是什麼?《史記》始終未見表現。重大事件未見
: 動機,這在《史記》中很少見。
: 其二,公子虔舉發商鞅「欲反」,舉證事實是什麼?也未見記載。
: 其三,既有先期舉發,可見商鞅造反已經先有預謀。果真如此,在已經
: 發兵追捕的情況下,商鞅為何不直接進入封地舉兵,卻要匆忙逃亡到「
: 關下」?這個關下,就是函谷關下。戰國之秦國,不冠名稱而只言「關
: 」字,從來都只是函谷關。如同一個「河」字,只能是黃河,而不是其
: 它任何河流。從地理環境說,從咸陽直奔東南方向的商於,比東出函谷
: 關要近便得多。從軍事守備說,從藍田原下商於,只要不走武關,就沒
從藍田走商於﹐不需要經過武關﹐因為武關還在商於之南。
: 有軍事阻攔;而函谷關卻是永遠重兵把守的要害之地,道路只有一條,
: 逃亡難度極大,趕到函谷關做什麼?期間區別,商鞅想不到嗎?
趕到函谷關﹐應該是想東出奔韓、衛等。
: 其四,既然先行逃亡,說明商鞅原本就沒有造反預謀,或者此時已經放
: 棄了造反舉兵。在逃亡失敗之後,商鞅才進入封地舉兵這是有預謀
: 的造反嗎?果真如此,期間轉變之突兀,說明商鞅分明是一個愚不可及
: 的人。可是,商鞅是腦袋容易進水的人嗎?即或是一個平庸的謀反者,
: 也不會如此笨拙。通曉政治軍事的商鞅,能在預謀造反之後,還會如此
: 進退失據倉皇失措嗎?
: 其五,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實行虛封制,封主對封地沒有治權,更沒有
: 任意組織武裝的權力。商鞅住店,都因為沒有身份證明而不能入住,為
: 什麼一進入商於,就能立即發動「徒屬」舉兵?這於前述旅店之法治狀
: 況,簡直是天壤之別,可能嗎?
: 其六,追隨商鞅造反的」徒屬」,究竟是些什麼人?是左右追隨者,還
: 是普通民眾?如果是忠實於商鞅的左右追隨者,商鞅丟下這些人隻身逃
: 亡,逃亡失敗後再回來,還能發動這些人造反,就是非常荒唐的;以戰
: 國之風,這是「負人於前,陷人於後」,是十分惡劣而令人不齒的行為
: ,那些左右還能追隨商鞅嗎?如果是普通民眾,《史記》已經點明「秦
: 人不憐」商鞅,那麼,冷漠的民眾能不假思索地跟著商鞅造反嗎?
: 其七,商鞅舉兵造反,商於郡縣兩級官府,竟然沒有任何動靜,這可能
: 嗎?商鞅能在商於造反,未遇任何地方官率軍阻攔,而能率軍直接北上
: ;在法度嚴明的秦國,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 其八,商鞅造反軍要進關中,既必須越過武關要塞,又要翻過藍田高地
: 。期間,至少武關是極其重要的東南要塞,能放任一支造反武裝順利北
: 上嗎?
同上﹐商鞅要進關中﹐不需要越過武關。而是繞過藍田﹐走鄭縣。
: 獨立自治的最佳選擇。《史記》中的商鞅造反,卻直接北上進攻重兵駐
: 守的關中,這幾乎是沒有任何目標意義的盲目抉擇。以商鞅之才,可能
: 失敗於強大的軍事壓力,但絕不可能失敗於如此淺顯的謀劃。這種造反
: 路徑,采之於流言編造的可能性極大。
: 其十,依據《史記·正義》註釋,當時的鄭縣,距當時的澠池三百餘華
澠池已被後世史家証為彤地之誤。
彤地在鄭縣之東﹐恰於秦、魏交界處。史記魏世家有載魏惠王二十一年(前349年)﹐
會秦孝公於彤。
: 里。鄭縣,就是今日的陝西渭南地帶;澠池,是今日河南省三門峽市以
: 東,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至少在五百餘華里,東端已經深入當時的魏國
: 境內了。那麼,商鞅究竟有多大的兵力,能在戰敗之後,逃至澠池被殺
: ?既能在戰場失敗,說明商鞅兵力不多,只能逃亡,不能對抗;既能在
: 戰場被殺,說明商鞅拒絕投降。果真兵力不多,商鞅造反軍如何能突破
: 函谷關要塞而東逃澠池?函谷關守軍通同造反,可能嗎?
所以商鞅沒有到澠池﹐並沒有越過函谷關。
: 其十一,商鞅一人入魏,魏國尚且拒絕;商鞅造反軍深入河內腹地數百
: 里,已經接近大梁了,魏國如何沒有動靜?魏國即或怨恨商鞅,即或配
: 合秦國追捕商鞅,可是能聽任秦國大軍深入魏國都城地帶追殺商鞅造反
同上﹐商鞅戰在鄭縣﹐死在鄭縣﹐未入魏境﹐秦軍亦未入魏境。
: 軍嗎?以戰國邦交傳統,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 其十二,商鞅能突破函谷關深入魏國,最好的逃亡或繼續造反的路線,
: 也應該是東南便於隱蔽的崤山地帶;不走山地而直入一馬平川的魏國都
: 城地區,不是完全地飛蛾撲火嗎?對於極其熟悉秦魏兩國地理軍事的商
: 鞅來說,這可能嗎?
同上。
: 王車裂商君以循,曰:莫如商君反者!」這個「循」字,是洩私憤的意
: 思,而不是可以通假的殉葬的「殉」;因為,秦惠王不可能讓商鞅為自
: 己殉葬。既然是鎮壓造反者,刑罰再重,似乎其動機也不會僅僅是或主
: 要是洩私憤。《史記》用的這個「循」字,究竟是主觀概括,還是客觀
: 事實,實在令人可疑。
: 其十四,既然商鞅造反是最極端莫如商君反者!可是,秦惠王卻沒
: 有對商君處以族刑,也就是滅三族;而僅僅是「滅商君之家」。這可能
: 嗎?請注意,在各種史料中,滅家和滅族,是明確的兩種刑罰,兩種殺
: 戮範圍。這裡,只滅家而不滅族,與關於政治仇恨的記載,又是有巨大
: 矛盾的。
: 總體上說,《史記》關於商君造反的記載,太過離奇,太過荒誕,充滿
: 了不真實性。
: 對於任何一個有著基本歷史知識與政治常識、軍事常識、地理常識的人
: ,這都是一個非常蹩腳的故事。
事實上以推測來說﹐戰國策及史記都沒有錯﹐不過戰國策記載的是前半段﹐
史記記載的是後半段。(當然或許商鞅並沒有真正造反)
也就是說﹐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死、秦惠文王圖謀殺商鞅、有人誣告商鞅反、殺商鞅﹐
這四個過程是沒有錯的。而史記以你分析之19個階段﹐則是接續誣告之後。
合在一起來看﹐有人誣告商鞅反、惠文王準備對商鞅下手。
然後商鞅聽到了風聲﹐於是帶同手下向東逃跑(向南過武關則是奔楚﹐
可能商鞅不願去楚)﹐就來到了函谷關下。(從F 至 A)
函谷關始建於何時已經沒有準確的歷史記載﹐一般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
但很明顯的﹐春秋時期秦、晉數次崤山大戰﹐都沒有提到函谷關﹐
而包括史記在內﹐開始大量出現函谷關(包括六國各種合縱攻秦)﹐
都是在秦孝公、秦惠文王開始﹐有可能即孝公伐韓築城而來。
因此﹐有可能函谷關附近是秦的新獲之地﹐新獲之地沒有舊貴族﹐
也就會是變法較徹底之地﹐所以商鞅受困無法出關東奔韓、衛等國。
於是商鞅轉而北上奔魏﹐但受阻於黃河不得渡﹐才有了史記所說的"魏人弗受"。
考慮到此時情況緊急﹐這個魏人弗受﹐很可能是黃河前線的魏將不接受﹐
而不是"商鞅提出申請、使者飛報魏惠王、魏惠王答復不接受、然後才魏人弗受"。
商鞅東進不得、北渡不得、南歸亦不得(秦王可能已派軍隊到商於地抓捕)﹐
倉促之間﹐不得不沿著魏長城叩關﹐試圖看看是否有某個守將與他相熟﹐
或者願意冒險接納他進入魏國﹐實在不行﹐就繞過魏國北上奔趙。
按史書所載及今天所留遺址﹐魏長城起於崤山﹐經華山向北而行﹐折向黃河。
所以商鞅在函谷關附近不得不向西沿魏長城而走﹐這就是"復入秦"。
當然在這個時候﹐歷史的記載就有了三種不同的解讀﹕
其一﹕商鞅沒有造反﹐而是帶著隨他出奔的手下部屬沿魏長城走到鄭縣C。
其二﹕商鞅此時才造反﹐糾集了商地民眾繞過藍田走到鄭縣C。
(這是最不可能的﹐因為有這個空閒時間﹐商鞅可以考慮再度繞道東奔或南逃﹐
當時情勢應該是非常緊急﹐才使得商鞅未有準備倉皇出逃﹐
才會連偽造的証件都沒有無法住宿。)
其三﹕商鞅在沿魏長城走的時候﹐部分原先來不及跟隨、路上掉隊的人追上來﹐
一起走到鄭縣C。(這是最有可能的﹐急速行進常常會造成沿途掉隊。)
而已經宣布商鞅造反的秦惠文王﹐則趁機宣布這就是商鞅糾集黨徒謀反
且準備進攻咸陽的証據。
在西走沿魏長城叩關時﹐由於之前商鞅欺騙公子卬﹐因此沿邊魏將不敢相信商鞅﹐
紛紛拒絕商鞅進入魏長城。也就是史記所載的"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
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
這與之前商鞅要北渡黃河遭拒﹐應是先後發生好幾次﹐而因性質相同﹐因此記在一起。
總之﹐商鞅就帶著些沒什麼戰鬥力的部屬走到了鄭縣﹐然後遭遇追擊秦軍﹐
被殺於魏長城邊的彤地。
其殘部可能繼續北上﹐據記載﹐商鞅部屬準備把商鞅屍首運回衛國安葬﹐
於黃河邊遭秦軍截獲﹐故商鞅埋於地圖上之G。
(商君墓高三公尺多﹐直徑十余公尺﹐算是大墓﹐1970年文革中因基建被平整...)
也就是可能為史記所載的殺商鞅於彤地(澠池)﹐但沒有獲屍首﹐因此黃河邊截獲後﹐
再車裂屍首埋於當地。至此一場政壇動亂迅速結束。
因此戰國策記載的是大體過程(誣告造反、秦王殺之)﹐而史記則是詳細記載
具體過程(倉皇東奔被阻、欲入魏被阻、往西繞道被殺於秦魏邊境、車裂屍首)。
史記的記載參照當時的勢力地圖來看﹐並沒有離奇不可理解。
我認為商鞅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很可能是被逼之下﹐與部署最後拒捕抵抗﹐
當然﹐或者是史書抹黑﹐或者是在史官看來﹐敢武力拒捕抵抗君主﹐也就與造反無異了。
但毫無疑問﹐這是秦惠文王給商鞅設的局。
甚至由此可以推論﹐商鞅出奔之時不走武關南奔楚﹐可能就是秦惠文王已經派了一軍
鎮守攔阻。
也就是說﹐如果進行想象推論﹐(以下可能過度想象)其步驟或許是﹕
一、惠文王繼位後替換官員﹐讓商鞅回封地商於。
二、惠文王命心腹為將﹐以防楚為名﹐到商於南邊附近的武關駐守﹐斷商鞅南逃路。
三、...此時有秦王近侍為商鞅心腹﹐飛報商鞅﹐惠文王得知近侍出逃﹐立即下令捕商鞅
四、商鞅得報﹐此時來逮捕之秦軍急進已快到商邑﹐商鞅倉皇出逃東奔。
以下前已述....有人要用過度想象來寫小說嗎﹖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3.4.218.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