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支持【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有關能源轉型的論述
#要無核低碳未來、#不要核電復辟公投!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針對「以核養綠」公投連署書上的不實論述提出回應,「以核養綠」只是核電幫口不對心的謊言,名實不符地宣稱「養綠」,其實是假借綠能之名,行核電復辟之實。不但對綠能毫無幫助,甚至出現宣稱核能也是綠能這類違背常識的假訊息。事實上,過去政府長期只著重於傳統燃媒、核電能源的發展與補助,長期忽略與排擠綠能,反而導致綠能成長停滯,老舊核電廠運作維護成本高昂,綠能則隨科技發展成本漸降,綠能不須靠核電來養,決心「廢核」才能走出能源改革的下一步。
老舊核電廠在過去馬前總統「穩健減核」的政策中,本就要如期除役,尚未完工的破爛核四也絕非現成可用的選項,短期而言對供電並沒有幫助,恢復核電運轉來讓今年供電穩定其實只是個假議題。馬前總統與他的核電幫手近日關於能源政策荒腔走板的發言,藉此時機呼籲恢復核電與增加燃煤比例,只是故意阻礙能源轉型進度的奧步。
目前台灣需要的是能源轉型,而非核電復辟,未來不會面臨缺電,保守勢力不應再當轉型的絆腳石。長年以來核四都被當成政治鬥爭的工具、無限追加預算的政商提款機,社會已經因核四反覆不斷的爭議浪費許多時間,必須盡快進入改革的下一步,擺脫對核與煤的依賴,邁向真正的永續能源未來。
「要無核低碳未來、不要核電復辟公投! 」
1 核能不是綠能
綠色能源,即再生能源,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等。核能的來源是鈾礦,蘊藏量有限,不是可持續的再生能源,爭辯核電是否可作為減碳選項時,應同時關注前端核燃料提煉與鈾礦開採、後端處理廢棄物的過程中,同樣會有碳排與環境污染,事實上再生能源才是國際公認的綠色能源。
2 核廢料難以處理
核廢料是當今所有發電方式中最棘手難以處理的廢料,現有科學技術無法降低其輻射強度,唯一辦法是讓其永久隔離於生物圈,在地層300~1000公尺深層掩埋,高放射性廢料需時一百萬年,選址、興建、保存材質與方式都是問題,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座成功啟用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場。即使是低放射性廢料也需時三百年,台灣至今尚未找到適合且願意接受的低放射性核廢場址,只能暫存於核電廠區與蘭嶼暫時儲存場,核工業所謂的再處理、提煉技術並不成熟,且風險更高,目前只有少數國家使用,不但台灣並無可使用此種再生燃料的反應爐,且提煉後仍然會產出高放射性廢料,因此許多國家不使用。
3 核能與核武擴散
許多國家以興建核電掩護其發展核武的企圖,核電廠級的鈽原料是有可能轉移成核武,雖然等級較差,但仍可以做為武器用途。核電廠雖不會「核爆」,但會「氫爆」,福島核災就發生核電廠氫爆事故,同樣會釋放輻射;過去核研所實驗用的小型用過核燃料露天乾貯設施,也曾發生過氫爆污染事故,核電廠一旦汙染擴散,雖然其爆炸威力不會像投擲於廣島的鈽原子彈,但汙染地區的善後處理反而棘手,離首都過近,更可能癱瘓整個大型都會地區。
4 核電廠風險代價高
核電廠如遇天災意外,將導致難以收拾的核災,日本國會調查委員會的報告解析福島事故的原因,直指地震與人為疏失,是導致核災的兩大元兇。福島核災後,台電雖提出地震補強措施,但僅限於電驛、泵浦、桶槽附屬設施等,真正核心的「核島區」是無法進行強化的!核一、核二廠與核三廠分別位處在山腳斷層與恆春斷層的孕震帶上,一旦斷層引發地震,孕震帶上受到的衝擊最大。核四廠半徑80公里海域內有70幾座海底火山,其中11座處於活火山狀態,又因偷工減料、施工品質不佳,出廠前就發生過一堆離譜事故。台灣在世界地震災害地圖上被列為最危險的區域,人口密度又高,難以進行有效疏散,使用核電,必須賭上巨大的風險,任何微小的人為疏忽或機械故障,都有可能釀成巨禍,地狹人稠的台灣經得起一次核災嗎?
5 核能絕非全年無休
去年核能佔比不到10%,絕非無法取代的電力比例,也非24小時全年無休,不但每年都必須歲修做保養維護工作,一但有任何故障事件,為免輻射外洩,都需花許多時間停機檢查,颱風期間或海洋生物入侵,為了安全都需降載甚至停機,盛夏期間對於依賴海水冷卻反應爐的核電廠來說,海水溫度若過高,將使得反應爐必須降載停止運作。核電廠的冷卻問題將來可能會變得更嚴重。氣候變遷正讓全球海洋溫度上升,並使全世界許多地區的熱浪更加頻繁和嚴重。
6 無核低碳創造台灣榮景
沒有核電不會缺電,核能只是一種能源選項,而且是昂貴又過時的傳統選項,不該再刻意將核電與經濟綁在一起,故意製造核電是經濟萬靈丹的誤導,過去核電運轉近四十年,已經為台灣經濟做過貢獻,未來應儘速投入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全球對於氣候變遷以及節能減碳等議題的重視程度日漸升高,「綠能經濟」也已成為世界各國最主要的經濟策略指標之一。隨著科技進步,「無核低碳」已不再是夢想,甚至將創造龐大的就業機會與商機。
7 綠能可改善空污
隨著三座老舊核電廠屆齡除役,核能發電量也越來越少,真正取代核電缺口的其實是「再生能源」及「推行節能」的成果,並不是火力發電!擁核人士喜歡用「非核家園導致用肺發電」話術,不僅刻意將燃煤與燃氣混為一談,更是利用人們對乾淨空氣的渴求,來為核電復辟找藉口。事實上,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落實節能,並以天然氣作為轉型過渡期的能源,我們就可以同時做到廢核、減煤,使用乾淨、安全的能源,根本不必落入核電或燃煤二選一的假議題。
8 綠能比核能環保
再生能源的特性,就是善用各個地區不同的環境條件和自然資源,發展出因地制宜的多樣化能源,地產地銷,減少長距離輸送的損耗。從選址、設備、到整體規劃,全部都需配合在地條件調整,也應制定規範,避開生態敏感區位,才能創造兼顧生態與社區發展的新能源。反觀核電廠從鈾礦開採就造成生態環境破壞,電廠除役後的土地恐數十年內無法使用,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更必須盡可能與生態界隔離,核電絕不是友善生態的能源。
9 能源轉型才能減輕暖化
因應《巴黎協議》生效後的全球減碳趨勢,台灣目前設定2025年「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目標,若與日、韓相較,台灣不僅在再生能源占比目標上更為積極,減煤幅度更高,各國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加速發展再生能源100%,並提升能源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核電復辟會延緩再生能源與節能的發展,在衡量成本與風險之下,建構一個以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比老舊核電廠延役、破爛核四廠復辟更為適當。
10 綠能提升國家能源自主
臺灣的能源98%仰賴進口,能源燃料(煤、石油、天燃氣、鈾)的來源與價格,容易受到國際情勢及政治等外部因素受到影響,進而對整體國家安全及經濟,都將造成衝擊;且過去長期仰賴傳統化石能源,也帶來巨大的環境破壞與社會成本。利用地熱、風力、太陽能、水力等自然資源,達到提高自主能源與多元化能源供應,同時減低對化石能源依賴,避免化石燃料短缺及價格波動之影響,臺灣若能善用豐沛的自然資源發展再生能源,降低臺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才能提升國家能源自主。
積熱電驛設定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氣候變遷系列報導
【川普擬退出巴黎協議 美13大企業巨頭勸阻 白宮外抗議慶就職百日 59%民眾盼環保優先 2016為地球最熱一年 2017氣候極不尋常 日本大雨冰雹颳怪風 東北到九州飆高溫 大陸華北史上最熱 大興安嶺森林大火 新疆五月罕見大規模雨雪 南極冰棚新裂縫 川普退不退巴黎協議? 白宮內部意見分歧】
全球的暖化越來越嚴重,時間才剛進入5月,西伯利亞的俄羅斯就發生了森林大火,另外在美國堪薩斯春末暴雪、密蘇里爆發洪水,不知道什麼時候人類才會醒過來?而川普政府還在這一刻繼續辯論,政府是否要退出氣候巴黎協定?
抗議群眾高喊,「我們不會走,歡迎你的一百天!」
4月29日,川普就職百日,上千民眾在白宮外遊行示威,他們有的為大樹請命,有的則力挺再生能源,因為裡頭的新主人一再宣稱,氣候變遷是個騙局,上個月才以行政命令方式撤銷了前朝所留下針對煤礦產業的管制。
一份最新公佈的蓋洛普民調指,有59%美國民眾同意環境保護應該優先於近來大幅成長的能源產業擴大,但川普可不這麼想,上任以來就大刪環保署預算,一連串動作號稱拚經濟。近期包括石油業巨擘殼牌、零售商沃爾瑪等全美13家大企業巨頭卻聯袂呼籲,川普別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聯合國環境計畫執行長ERIK SOLHEIM表示,「很顯然,如果你不是巴黎協議的一份子,你將會被淘汰出局,而且主要的輸家當然就是美國人民本身。因為,所有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新綠能工作,將會跑到中國還有世界的其他大規模投資在這領域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已知美國在煤礦產業只有7萬個工作機會,但在太陽能卻有40萬個工作機會,所以毫無疑問,未來在哪裡,所有私人企業早就知道了。」
因為暖化早已是全球共識,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局(CCCS)公布的最新數據更顯示,去年全球均溫攝氏14.8度,已是地球最熱的一年。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估計高出攝氏1.3度,已經接近「巴黎協議」所設定1.5度的目標,各地頻頻出現的極端氣候就是最佳鐵證。
密蘇里洪水,暴雨量破歷史記錄;紐約淹大水,羅徹斯特如水鄉澤國;堪薩斯罕見春末暴雪,重創大小麥產區。
美國今年春夏交接氣候極不尋常,中西部多個州都因暴雨導致河水氾濫。其中密蘇里、阿肯色和伊利諾州部分地區,更因洪災釀成至少12人死亡。德州小鎮一連遭三波龍捲風襲擊,汽車樹木被整個吹起、多處電力中斷,死傷慘重。
日本黃金周九天假期也是怪天氣,除了大雨、冰雹,東日本還颳起強風,雷電導致民宅起火,所幸無人傷亡。
東北到九州廣大範圍氣溫上升,兵庫、鳥取等氣溫更是飆破攝氏30度,就跟夏天沒兩樣。
燠熱的天氣也出現在大陸華北多地,五一假期對人們來說,迎來了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等地。70個國家氣象觀測站都破了歷史極值,多地發出森林火災預警,承德一場大火瞬間過火面積就近千畝,俄羅斯森林大火也沿著國界蔓延至大興安嶺。
同一時間,新疆氣溫驟降,本該花紅柳綠、鳥語花香的五月,新疆北部天山山區和哈密等地,卻遭逢大規模雨雪,積雪深達三至六公分,但接下來一周又會大幅度回暖,最高氣溫預估上升至攝氏25度左右。
就在此時,地球物理學家在英國「冰棚融化影響計畫」發現,位於南極洲第4大的拉森C冰棚上的新裂縫,可能會破壞南極數一數二的冰棚,且將導致一個面積約6452平方公里,宛若美國德拉瓦州大小的冰山出現,預估是鐵達尼號撞上的30萬倍大。且對照過去紀錄,這道裂縫並沒有延長裂開,而是寬度逐漸擴大,速度大約是平均每天1公尺。
CNN氣象主播說,一旦冰棚融化,它就會連帶使得冰河快速崩解,造成海平面上升。
選前信誓旦旦說百日內非做不可,但究竟要不要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川普至今仍未做出決定。<紐約時報>分析指,這是因為白宮內部資深顧問意見極度分歧,一派是首席策士班農及環保部長普魯特為首,希望全面退出,另一邊則是川普大女兒伊凡卡和國務卿提勒森,覺得應該進行修正,而非全面撤退。至於能源部長裴利則主張重新協商,而非直接抽腿。
身為全球兩大排碳國之一,當國際紛紛積極投入氣候融資,總統川普卻仍是巴黎協議的一大變數,美國企業憂心錯失這塊綠能商機,也會讓美國學界就此失去全球氣候變遷的話語權和領導地位。
積熱電驛設定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人工智慧系列報導之二
【中國人經濟轉型直接跳向人工智慧 定位國家經濟戰略 北京辦移動互聯網大會 三大消費電子展外 北京搶攻人工智慧移動展 霍金視訊暢談人工智慧 】
2009年以來,北京都會舉辦移動大會,因為他們知道,他必須從傳統的、繁複的、代工很低廉的製造業,直接跳到人工智慧。他們理解,過去的中國工廠模式, 已經不可複製。今年移動大會甚至請來了史蒂芬霍金談人工智慧。中國目前是將人工智慧當成重大的國家戰略。
這不是一場科技大秀,而是國家層級的經濟戰略。在全球三大消費電子展之外,各國無不希望在下一波人工智慧浪潮上,爭得一席之地。於是北京自2009年起,積極切入行動互聯網領域,9年來吸引全球超過70個國家元首及著名科技人士參與。2017這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更有來自全球100名頂尖科學家、500位企業領袖及10萬名觀眾,在兩萬多平方公尺的多功能展區聚集,共商發展大計。
2017主題設定為「天工開悟」,”天”指的是緊抓住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工”要求具備更多的工匠精神,”開”是保持一種開放心態,”悟”是給大眾傳遞更好的作品與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把打開虛擬世界到現實世界的鑰匙,將科學和創新、商業、娛樂等跨界融合。而內容則涵蓋了時下最受矚目的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移動醫療、大數據雲端計算等熱議話題,並首次引進高規格科學家閉門峰會,以「科學復興」為名,向全球100位當代科學家、企業領袖和前瞻投資機構發出對話邀請,希望透過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三維向度進行腦力激盪,共同打造對社會各界產生廣泛影響的思想盛宴。
APUS集團執行長&創辦人李濤說,「這對於中國互聯網所有的從業者來說,將會是一次巨大的機會,向世界展示產品。我希望能看到中國資本和中國技術能走向世界,並在產品中融入當地文化。我也希望GMIC能變成一個國際平台,不只讓中國公司能向世界展示個案,也能把全球新科技引進中國,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科技上的鴻溝填補起來。」
由於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升級,智慧AI技術越來越多被企業所接受,到如今已經演變為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慧能夠高度模仿人的思維方法,也可能超越人類思維,凌駕於人類智慧之上。今年大會也特別邀請號稱「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錄製影片,暢談他眼中人工智慧的未來。
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表示,「在我的一生中,我見證了社會深刻的變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時也是對人類影響與日俱增的變化,就是人工智慧的崛起。簡單來說,我認為強大的人工智慧的崛起,要嘛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嘛就是最糟糕的。簡言之,人工智慧的成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最大事件,但人工智慧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
「我曾說過,人工智慧的全方位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死亡。比如最大化使用智慧性自主武器。今年早些時候,我和一些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共同在聯合國會議上支持其對於核武器的禁令,我們正在焦急的等待協商結果。目前九個核武大國,可以控制大約一萬四千個核武器,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將城市夷為平地。放射性廢物會大面積汙染農田。最可怕的危害是誘發核冬天,其中的火和煙霧會導致全球的小冰河期。這一結果使全球糧食體系崩塌,如末日般動盪,很可能導致大部分人死亡。」
「我們做為科學家對核武器承擔著特殊的責任,因為正是科學家發明了它們,並發現它們的影響比最初預想的更加可怕。我相信,生物大腦可以達到的,電腦也可以達到,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因此它遵循了在理論上,電腦"可以模仿人類智慧,然後超越"這一原則。但我們並不確定,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是否會無限地得到人工智慧的協助,還被它藐視並邊緣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毀滅。」
的確,我們擔心,聰明的機器將能夠取代人類正在從事的工作,並迅速地消滅數以百萬計的工作機會。在人工智慧從原始型態不斷發展,並被證明非常有用的同時,我也在擔憂,創造一個可以等同或超越人類的事務所導致的結果。人工智慧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演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這將給我們的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但未來人工智慧卻可以發展出自我意志,一個與我們衝突的意志, 一些短期的擔憂,在無人駕駛方面,從民用無人機到自主駕駛汽車。比如說,在緊急情況下,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不得不在小風險的大事故和大概率的小事故之間做選擇。另一個擔憂就在致命性智慧自主武器,它們是否該被禁止?如果是,那麼"自主"該如何精確定義?如果不是,任何使用不當和故障的過失,應該要如何問責?
還有另外一些擔憂。由於人工智慧逐漸可以解讀大量監控數據而引起的隱私和擔憂,以及如何管理因人工能取代工作機會帶來的經濟影響。長期擔憂主要是,人工智慧系統失控的潛在風險。隨著不遵循人類意願行事的超級智慧崛起,那個強大系統威脅到人類,是否有可能出現這樣的錯位結果?如果是,這些情況是如何出現的?我們應該投入什麼樣的研究?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解決危險的超級智慧崛起的可能性,或智慧爆發的出現。
毫無疑問,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徹底顛覆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在醫療、教育、工業生產等多個領域,大大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但為了讓更成熟的智慧AI技術能成功推動科技發展,2017北京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也特別邀請來自谷歌、IBM、亞馬遜、英特爾及卡內基美隆、史丹福、柏克萊等大學,全球頂尖人工智慧專家,在展會上零距離授課,為大家破解AI學習路線,加速AI職業發展。一日千里的科技,將決定未來各國的競爭力,中國很明顯地不願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