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認為音樂的內涵跟藝術性,能在四面牆壁是唯一風景的琴房裡達成,那你就真的是純然的傻蛋了。」
今年8月甫推出新專輯的加拿大鋼琴家 漢默林(Marc-André Hamelin, 1961-),以掌握精湛的鋼琴技巧,以及演奏鮮為人知的19世紀至21世紀曲目聞名。加拿大家喻戶曉的他擁有無數成就,包括11次葛萊美獎提名,7座加拿大朱諾獎(Juno Award)、2014年德國ECHO年度器樂演奏大獎、法國音叉雜誌年度專輯,甚至獲得德國唱片樂評協會的終身成就獎,與加拿大政府親授的官佐勳章。
疫情期間,漢默林跟多數同行一樣少掉許多收入,他跟妻子因此貸款周轉資金。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目前漢默林在蒙特婁仍有演出,這月初在歐洲也有一系列的音樂會,幾個月前,漢默林也進行了音樂會的線上直播。
「直播跟在琴房裡彈琴差不多,但我會想像聽眾就在身旁。實體音樂會看得到聽眾的臉,多了與人分享的感受,『現場演出』對我的意義就在這裡,不是向他人展示,而是與之分享。但不論現場與否,為演出準備所投入的心血都是一樣多的。」
「這段期間,我聽見許多同行因疫情失去動力,很能理解他們的感受,但我試著振作起來,不讓自己失落怠惰。這段時期因為事少少沒什麼時間壓力,我嘗試了一些新的事物,包括重拾貝多芬第29號鋼琴奏鳴曲《槌子鋼琴》。1993年左右我演奏過一次,但彈得並不好。重新練習後,因經驗累積,當時碰到的問題現在都迎刃而解了。想戰勝這首曲目,特別是賦格樂章,一半要找到對的指法,《槌子鋼琴》明顯違反鋼琴家的指法習慣,你必須努力找尋並打破一些傳統的框架才行,例如以大拇指彈黑鍵,但這應該會嚇壞一些老師。」
「另一件事是錄製C.P.E.巴哈,與佛瑞的專輯。我一向很愛佛瑞,他的和聲、音樂情感不同於其他作曲家,很讓我著迷,未來預計錄製他的夜曲與船歌全集。C.P.E巴哈則受我太太影響,她是WCRB電台的製作人兼主持人,某天她播了一首C.P.E.巴哈的奏鳴曲,由普雷特涅夫彈奏DG錄製,聽著聽著我嚇了一跳,因為他突然以和弦的第一轉位在樂段中間做結。我初想是剪輯問題,所以找了譜來確認,結果還真的這樣寫。那次之後我就決定要好好探究他的作品,尤其晚期的作品。」
如果你是心懷抱負的年輕音樂家,漢默林有些話想跟你說:
「首先,你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包含音樂知識與能力:和聲、對位、理論、聽力訓練、分析能力,這些都缺一不可,否則演奏時,你無法全然了解自己在做什麼。」
「這些年來,我越來越堅信扎實的基本功對演奏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儘管一段時間下來並不會有『顯而易見』的效果,但清晰的音樂思考,與知識能力純熟的掌握,會讓你有更多流暢地發展自己音樂語言的機會。」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找個時間走出琴房。如果你覺得音樂的內涵跟藝術性,能在四面牆壁是唯一風景的琴房裡達到,那你就真的是純然的傻蛋了。最後,別花時間練習你已經掌握的東西,集中精力在消滅弱點,別對它有一絲仁慈。上述三件事都做到了,你就會開花結果,音樂視野更上一層樓,指尖下也會有人的溫度。」
相關精彩演出詳見留言處影片
推薦:Gershwin - Songbook (18 Songs)
📷Fran Kaufm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天禪》是一部融合了多種藝術手段,以禪茶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交響音畫晚會,其多維表演空間組合成令人震撼的視聽效果和精美絕倫的藝術畫面。晚會長達 60分鐘,高潮迭起,讓人仿佛走進天人合一、夢幻神秘的天禪之境。每天在東部華僑城大劇院上演:滿目蔥蘢、飄飄灑灑的碧綠葉片,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從天際徐徐飄舞而...
第四面牆理論 在 北歐四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下的"芬蘭新日常" (一) :面對無常/團體活動與嗜好】
好幾天沒來更新現況了,最近大家暑假結束,開學開工,處在疫情下的"新日常"中,也有些感想與觀察,打算分幾篇來寫。今天先寫自己被影響最直接的活動與嗜好,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請留言),我再考慮第二篇寫寫口罩和芬蘭衛教,第三篇寫芬蘭做為"目前歐洲疫情較緩和的國家",居然還被某些鄰國稱為"成功案例",是怎麼回事?
🎻管弦樂團,計畫從A換到C
先說管弦樂團吧,這是對我來說每週最重要的嗜好活動之一,因為疫情停擺了半年,原本以為八月中要開始了,我曲子都快練好了,結果在疫情又開始升溫的情況下,指揮先是決定,為了保持安全距離,不能有50個人同時在台上,把兩首大型交響樂曲改成只有弦樂或只有管樂的小夜曲,這樣舞台上一次只有最多25個人,才能保持安全距離。
這個plan b才剛決定沒幾天,我也在家剛練了幾次新曲目,結果又改了: 因為報名參加樂團的人太少(居然總共只有23個!),弦樂甚至只有13個人根本不夠,所以變成plan c: 只有管樂合奏,弦樂合奏整個取消了。
可惜嗎? 坦白說,我鬆了一口氣。
雖然很喜歡合奏的感覺,但是這個時節,能不要坐火車去赫爾辛基再換電車去團練,對我來說就是多出時間給自己和家庭,又少了一些路上的風險,於是,這個赫爾辛基我最喜歡的管弦樂團的活動,目前對我來說,就是暫時停擺了。
🧗阿雷的嗜好
原本阿雷有參加跑酷(Parkour)的活動,秋天新課程剛開始,但是我也決定不報名了,免得入秋後疫情萬一又升溫,到時又來一次封鎖,結果就會像春天一樣,交了一堆錢也拿不回來(小公司沒辦法退錢因為他們會活不下去),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省去這種可能浪費錢的麻煩,這個活動也不參加了。
🎻小提琴課
這是我們現在唯一剩下的嗜好了,一對一的教學,安全距離保持好,必要的話戴口罩,還是比較安全的,音樂學校也說了: 已經做好萬全準備,隨時有可能像春天一樣,突然改成線上遠距教學。
🚴♂️小孩上學
到目前為止都還好,不過校長也宣布了,原本九月初的學校家長會取消,目的是減少感染風險,請家長目前都不要擅自來學校,除非是有跟個別老師有約,不然,"家長的群聚"學校已經自主性的取消,校長說"看到孩子們終於可以快樂的玩在一起,我們想給他們最安全的環,並且希望來學校上課,可以維持越久越好,當然也做好準備,隨時需要也會提供遠距教學。"
🧘♀️大人上班
芬蘭政府繼續建議, 可以遠距上班的就遠距上班,不過很多員工和公司都沒辦法再像春天一樣,直截了當地給出100%遠距上班的決定了,原因是,完全看不到同事和其它員工,有些自然而然的互動和靈感啟發,還是不容易做到,我們其中一位主管則說: "這個看來不再只是兩個月忍一忍就過去的危機,變成一個長期馬拉松抗戰了"。
的確,正因為情況不斷變化、抗疫已經從緊急事件,變成馬拉松之戰,我開始感覺到,有些人也開始"失去耐心"了。
開始有人轉發"這個疫情其實死亡率沒有想像中那麼高"的文章;
開始有人原本興沖沖地買了口罩響應要戴,戴了兩天受不了時就問"真的有理論根據說口罩有用嗎?"
赫爾辛基的酒吧與餐廳據說人都很多,在戶外跑趴的也不少,最新感染的人口都是年輕人(20-30歲),是不是因為他們覺得無所謂了呢?
也有原本對於要參加樂團演出有些保留的朋友,在參加過一場演出之後說: "就算我明天就感染了病毒而住院,至少今天我笑過、我開心過,我真正活過了! 而不是在家裡面對四面牆,不能從事最愛的演奏!"
他的話,大概道出很多人的心聲:不是不想防疫,但是生活還是要過下去,都躲在家裡也不是辦法。
疫情走到今天,沒有哪一件事是絕對的了。從學校、到嗜好團體、考驗的是人性、是只想著自己,還是也想到別人。
沒有人想得病,但人們也同樣有著自己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標準,心靈的健康跟身體的健康同樣重要,甚至習習相關,沒有人知道疫情哪一天會過去,大家期盼的疫苗,是否真的是這個疫情的解藥,大概也還有很多未知數,那麼如果疫情持續兩三年,人有辦法兩三年都不再從事自己喜愛的、與人群相關的活動嗎?
如果生命是有限的,為了疫情的安全,而放棄掉熱愛的嗜好,真的是值得的嗎?
很多事情在疫情下已經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找出"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與安全"之間最好的平衡。
所謂的"新日常",就是一個不再有標準答案的日常,而且是個瞬息萬變的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遠多過確定的事物,是不是,這其實就是生命的本質,疫情只是逼著我們去看見, 去面對這個事實?
這是芬蘭此刻的防疫日常,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如何,有的只是好好的活好每一個今天,用自己覺得最適當的方式好好過。
#芬蘭防疫
#新的日常
第四面牆理論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7.21一周年/相信良知一定會勝過邪惡 】
游大東影視筆記Telegram頻道👉🏻👉🏻https://t.me/yautaitung
幾年前,有感知識乾涸,決定報讀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在緊湊的學習課程和海量的參考文章中,有一個理論極之深刻,翻開自己寫的論文功課,才知道本來的理論名字 ── 那是20世紀德國猶太裔思想家懷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的Now of Recognizability(Jetzt der Erkennbarkeit) ── 他指出所謂「歷史」其實有兩個「時間」,第一個是發生那一刻,第二個是那件事的意義獲得辨認時。之所以深刻,是因為離開校園,回到現實世界,我發現這個理論幾乎可以應付在任何事情的分析之上,不論自己的,還是社會的。
2019年7月21日晚上,過百名白衣人在元朗鳳攸北街一帶和西鐵站襲擊黑衣人,透過無間斷的直播畫面,震撼全球,兩名別過頭離開的當值「縮縮」警員、那位向時任《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正面施襲的「小牛農場西瓜佬」陳志祥、幾位在南邊圍外跟防暴警察搭膊頭的白衣人、元朗區八鄉分區指揮官李漢民總督察回應港台記者提問時的囂張態度、當晚帶隊搜查南邊圍村的警司游乃強,他說村內無人持械時的嘴臉,所有荒謬所有醜陋,一次過盡現眼前。
元朗是我經常去吃宵夜的地方,包括鳳攸北街和阜財街,無他,美食選擇多,水準高,又近屋企。我記得,當晚本來打算乘巴士經元朗轉車返家,結果因為擔心自身安全,要老遠的從荃灣乘港鐵,經九龍塘轉乘東鐵綫。回家路上,元朗的襲擊仍未平息,各樣未經核實的消息從四方八面傳來,有指白衣人會分別在屯門、大埔、上水襲擊身穿黑衣者。我乘坐的是最後一班列車,乘客寥寥無幾,當列車駛至大埔墟站的時候,車門準備打開的一剎那,我的內心出奇的突然冷靜,再望望手上的雨傘,心想如果萬一真的被打,我應該要怎樣做,但另心房的某個角落,那種虛怯的情緒快要爆快,那是繼幾年前採訪泰國曼谷四面佛爆炸案之後,再一次覺得自己跟死亡如此接近。
平安到家,繼續看直播,心驚膽跳的感覺,夾雜憤怒和悲傷絕望的情緒,支配身體髮膚,我不知所措,好想隨意伸手的找些東西來安撫自己,卻只能夠抓到空氣,好想打開窗口大叫,卻因為夜深而無法如此,複雜的情緒無法安放,直至看到去年7月29日播出的《鏗鏘集》,我才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了解整個襲擊事件的來龍去脈 ── 正如《Stranger Things》第三季的擔任地區報《Hawkins Post》實習生的Nancy Wheeler(Natalia Dyer飾),因為好奇,結果追查真相,揭發地區政府與蘇共私通陰謀,最終遇上核突Final Boss「The Mind Flayer」,差點連命都冇 ── 愈是恐懼,愈要勇敢面對。
一年後,經歷《頭條新聞》「被斬」、政府借「顧問委員會工作小組」試圖干預港台編輯自主,再加上《港區國安法》實施,香港電台腹背受敵,如此艱難時間,《鏗鏘集》團隊仍然能夠製作出規模如此龐大的偵查報道,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其中一位編導鄭思思早前在《星期日明報》撰文(https://bit.ly/32H5XtC),直言今次製作過程相當艱巨,「我們最終決定,把所得的閉路電視片後每一秒每一格畫面認真看一次,試圖掌握案發過程。看甚麼?坦白說我們也不知道要看甚麼,就是『LOG』帶,把畫面任何有意義或可疑的事記下來:白衣人的行為、可辨認的白衣人模樣、有關的車輛等。每人負責不同的鏡頭,把天光到天黑,閉路電視片後的任何綫索填入Excel表格,再試圖整理出甚麼,再試圖觀察甚麼。」單單是這一段,只要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和編導都會明白,他們做的事情是有幾黐綫,面對龐大資訊,大海撈針式尋找蛛絲馬跡,而更癲之處,是他們讓涉事者有回應機會,而不是對方認為記者總是帶有立場、總是想抹黑捏造甚麼,受訪的包括當晚在鳳攸北街跟白衣人握手的何君堯,直頭擺好錄影機,讓他好好的說清楚,如果要「老作」,何需勞師動眾?
另一個值得敬佩的地方,是撇開記者身份,純粹以觀眾視角出發,透過鏡頭,設身處地的去想,前往圍村,向當事人問回應,就算烈日當空之下,也會感受到那股恐怖寒氣,我就會想,如果要去採訪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夠膽?是否有心理準備被打人到見血?當然鄭思思在文章中也不諱言「話唔驚就假嘅」:「我還想記下自己通宵在元朗西鐵站拍攝有人用噴槍噴黑連儂牆上的文宣,我拿着 手機追問噴槍男,他幾次用噴槍指向我,而我當時心裏叫『不要噴面,不要噴面』,而經大腦說出來的問題非常拙劣:『阿哥,點解你要噴嘢呀,講兩句啊……』」除了鄭思思外,尚有兩位編導(蔡玉玲、楊月芬),以及一位助理編導(陳琬蓉),而負責攝影的包括李俊華、何超元、曾義生、尹仲然,他們都是勇字當頭,為了找尋真相豁出去。
豁出去是「當下」的感受,也是去年7.21事件的(第二個時間)「意義驗證」,透過23分鐘的密集式資訊舖排,你會明顯感覺到,說謊的人為了不讓自己看上去是在說謊,於是試圖用更多謊話掩飾,愈說得多,那種虛怯的語氣愈見顯露,繼而揭開更多謊話和謎團(警方在這集報道播出後兩天,在社交媒體承認7.21當日曾派出便衣警員到人群集結地方視察,便是一例),反而兩位提供綫索的人(蘇先生和提供CCTV片段的James)說的時候,那種無所畏懼的態度背後,是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的誠懇,而這集《鏗鏘》的意義將來獲得確認時,大概就是「時機成熟」,真相揭開的時候了。歷史告之,真相通常很遲來,但勝出的一定不會是邪惡一方,每個在自己崗位努力的人,都有能力令黎明提早降臨,抵抗「洗白」,在此多謝《鏗鏘集》團隊的努力。
👉🏻👉🏻重溫《鏗鏘集:721誰主真相》請Click:https://bit.ly/2ZLoq6o👉🏻👉🏻重溫《視點31:721一周年》:https://bit.ly/3fPlCLk
👉🏻👉🏻重溫2019年《鏗鏘集:721元朗黑夜》請Click:https://youtu.be/16CiwPChpr0(YouTube)
http://bit.ly/2K3IeKG(fb version)
👉🏻👉🏻重溫2019年 Now News - 新聞《經緯線:元朗黑夜》請Click:https://youtu.be/B8QRzVbfLCQ
👉🏻👉🏻「反修例運動」系列報道總覽:https://bit.ly/2YSVk4O
(22072020)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香港電台視像新聞 RTHK VNEWS 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 鏗鏘集 Hong Kong Connection 元居民 柳俊江 Lauyeah #元朗黑夜 #721元朗黑夜 #反送中 #逃犯條例 gregory wong 王宗堯 Pazu 薯伯伯 譚蕙芸 陳朗昇
第四面牆理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天禪》是一部融合了多種藝術手段,以禪茶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交響音畫晚會,其多維表演空間組合成令人震撼的視聽效果和精美絕倫的藝術畫面。晚會長達 60分鐘,高潮迭起,讓人仿佛走進天人合一、夢幻神秘的天禪之境。每天在東部華僑城大劇院上演:滿目蔥蘢、飄飄灑灑的碧綠葉片,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從天際徐徐飄舞而來的綠茶仙子;飛瀉直下、蔚為壯觀的瀑布;深遠縹緲、夢幻離奇的太空……這就是東部華僑城大劇院大型多媒體交響音畫《天禪》帶給人們的奇妙視聽享受。“四項功能,三項第一”劇院開創景區演藝先河,對於東部華僑城人來說,在茵特拉根小鎮建一座高水準的綜合演出會議場所,編排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是他們的文化理想。東部華僑城建設一起步,決策層就經歷了長達數月的深沉醞釀,最後作出決定:建成一個創新型的多功能劇院,共具備四項功能:演藝功能、高端商務會議功能、大型宴會功能和展覽功能。在大山裡面修建劇場,是一件高難度的系統工程。東部華僑城大劇院的選址位置設定在深山之中,依山就勢體現了設計建設者的大膽創意和奇思妙想。走進劇場,人們會發現,劇場坐落於一片“原始山林”中,環境自然清新,人與山水和諧,仿佛置身在詩情畫意之中。舞臺兩端奔騰而下的瀑布,雄偉壯觀的岩石峭壁,烘托著東部華僑城文化中對自然的崇拜。東部華僑城大劇院擁有1300多席生態雅座和14套貴賓包廂。茵特拉根劇場的舞臺空間之大,超出人們一般的想像。舞臺長35米多,縱深有20多米,仿佛是一個可以將觀眾帶入到夢幻世界的巨大通道,大大增加了舞臺的視覺效果。舞臺頂部密密麻麻地安裝了幾十根吊架,吊架上掛滿了大型舞臺道具,這些道具均出自於中國舞美設計名家戴延年之手。
東部華僑城大劇院共有三項第一:
中國室內第一LED屏問世,劇場的高科技含量和工藝美學含量豐富。東部華僑城大劇院為人們提供強烈視覺效果的,當屬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大型LED屏。大劇場內以300平方米的“中國第一LED屏”作為舞臺背景螢幕,表現最美妙夢幻、最真實的地域、時間和生態背景,多媒體技術為遊客帶來絕無僅有的視覺震撼。當寬大的舞臺背景螢幕上綠葉鮮花片片飄下,觀眾仿佛置身其中時,那種如醉如癡的感覺會讓許多人陶醉。這是由12塊巨大的LED屏組合而成的背景屏,堪稱“彩電巨無霸”,高13米、寬23米,面積相當於近4個標準尺寸的羽毛球場地的總和,物理解像度達到450萬以上,大大刷新目前由美國拉斯維加斯愷撒皇宮室內顯示幕保持的133萬物理解像度的世界最高紀錄,建成後可視距離超乎想像,從理論上講,在8公里外都可以一睹芳容。原來,華僑城集團副總裁翦迪岸率領相關人員赴美國拉斯維加斯考察劇場和演出,一個大面積的背景屏配合音樂顯現各種效果,引起了考察組的關注。翦迪岸提出大膽創想——在東部華僑城劇場,利用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舞臺背景。於是,東部華僑城劇場項目組、康佳LED屏專案組和上海三思電子工程有限公司三方組成研發團隊。幾十位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研發任務。據介紹,室內LED屏承擔舞臺效果演繹的作用,具有投資大、控制技術資料多、安裝調試難度大等特點。它的誕生過程凝聚了華僑城人的智慧和心血,體現了自主創新的強大力量。東部華僑城大劇院的音響系統全部採用全數位處理,資料通過光纖傳輸,抗干擾、損耗低,聲場均勻度和均勻覆蓋度都達到完美境地。劇場兩側的玻璃幕牆可開可閉,室內外可自然融合;劇場的座椅可全部自動收起,劇場轉眼間變成宴會餐廳,另外,劇院還引進了現代化時尚豪華的國際會議辦公台椅,為大型商務會議、國際型會議的召開準備了完備的硬體條件。多功能的用途在東部華僑城大劇院裡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整個茵特拉根劇場,就是一個藝術精品。為了鑄造這個精品,東部華僑城集結了設計領域、施工領域最具實力的企業。上海三菱公司負責電梯安裝,永利消防負責消防系統,中建南方負責劇場內裝飾。“中國第一燈光設計師沙曉嵐”攜手北京鋒尚世紀,專門負責舞臺燈光設計和安裝。江蘇華建承建了茵特拉根整個劇場的鋼結構和土建等工程。
“中國第一梁”
行業內的舞臺梁一般規格是在26米~28米長,而東部華僑城大劇院的大樑長達30.5米,堪稱“中國第一梁”。據悉,大樑的長度增加10%,演出的效果就可能放大到200%。整個舞臺上部的荷載就落在舞臺大樑上面。目前,台口大樑正在申請國家技術專利。擔任建設任務的江蘇華建表示,目前國內還沒有這麼高水準和高難度的箱體梁。這個大樑對劇場的演出效果提供了很大的協作和放大效應。(三)中國第一部“茶禪主題”的大型多媒體交響音畫《天禪》
第四面牆理論 在 你聽過「第四面牆」嗎?在傳統戲劇理論...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的推薦與評價
你聽過「第四面牆」嗎?在傳統戲劇理論中,就是觀眾之於台上演員的那一邊,稱為第四面牆,一般演員不會當觀眾存在,只專注在舞台上演出。 ... <看更多>
第四面牆理論 在 [情報] 簽回Draymond Green 4Y/ 100M - 看板G-S-WARRIORS 的推薦與評價
Free agent Draymond Green and CEO of Klutch Sports Rich Paul have agreed on
a four-year, $100 million contract to return to the Golden State Warriors,
sources tell @TheAthletic @Stadium. The $100M deal contains a player option
in Year 4.
https://twitter.com/shamscharania/status/1674900875087577088
The first-year salary on Draymond Green's new four-year extension: $22.3
million, per source. That was a negotiation key for the Warriors. His
declined player option was for $27.6 million. This slices that projected
repeater tax bill by somewhere around $40+ million.
https://twitter.com/anthonyvslater/status/1674903522624819200
4Y/ 100M 第四年PO
23-24球季為22.3M
Green回來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2.206.16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S-WARRIORS/M.1688162497.A.EA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