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豐的問題,是人事成本嗎?
.
網友 黃子桓 (Fredy Huang) 寫了回顧鼎泰豐的SWOT分析,討論問題是不是人事成本太高。正好引起討論靈感的書與課程,我也都很有興趣,就自己回一下 ^_^
.
一個成功的企業,例如鼎泰豐,若要你為他做SWOT分析,你的起手式是什麼呢?
我的話,會先檢視 #定位。
以鼎泰豐來說,他的定位是『最好吃的小籠包』呢,還是『國際服務水準』呢?或者是兩個加起來『有國際服務水準的優質中式小吃』?
我會把鼎泰豐的定位放在服務搭配食物,不僅因為只看食物水準會有主觀的口味問題,更重要的是食物水準僅僅是商業模式原料的一環,更難以模仿的是服務。包含了標準的訂定、人員的訓練、各種情境的模擬與應對等等。
其他連鎖餐飲的特色是怎麼建立的呢?例如海底撈是『海底撈你學不來』,標榜的也是超乎想像的貼心服務;曾經盛極一時的王品集團,則是用高CP值的菜單還有店長入股的方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看行銷先看 #定位,也不是我才這樣做。
黃子桓 (Fredy Huang) 推薦的朱成前輩,有另一本書《 #行銷12勝算》,就非常完整的示範了標準的美式消費用品公司品牌經理人怎麼做的:
-先做 #定位,
-跟廣告公司保持夥伴關係、
-市場調研是一切行銷的基礎(市場哪裡有缺口、客戶心理需求、產品是否能配得上宣稱的價值主張、貨架測試、廣告測試...)、
-通路如何搭配、貨品在架上的位置與最後一哩路的曝光對銷售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價格制定反應的產品定位、
-在年度預算與檔期的規劃,反應如何一步一腳印地打好戰役
-消費用品如何運用SEO...
但是這樣定下 #定位 後,還是無法回答鼎泰豐的問題在哪啊。
.
正好前幾天看了《 #企業改造 》
作者三枝匡的前作《 #大膽做決策 》在台灣賣得非常好,TAAZE的二手書滿滿是,我要上架都上不上去。
三枝匡是世界三大顧問公司之一BCG在日本的早期員工之一,後來自己開顧問公司,對於應用波士頓矩陣(就是有金牛、問題、狗、明日之星)還有產品組合(Product Portfolio)十分嫻熟。
《 #大膽做決策 》用了他年輕時候在穩定的鋼鐵公司中幫助小型新創醫療器材公司解決明日之星產品銷售始終無法打開市場的問題,他逼著醫材公司暮氣沈沈的員工們燃燒生命用一個月時間做出業績成長二十倍的企劃,後來成果遠超於此。
應用簡單數字與現場主義的精神,問出直指本質的開腦洞問題,最後還真能有大膽創新的戰略。
我認為這不是三枝匡最精彩的故事
.
最精彩的是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被東證一部上市公司老闆問『你要來當我們公司的CEO嗎?』,然後就放下自己的顧問公司去別人家當CEO,在後來的十三年間將這間公司變成這樣
-營業額從150億元成長到千億等級,
-利潤率從10%提升到13%,
-以派遣為主的代理商成長為有七千個員工的公司,
-從國外營業額占比極低,成長到一半業績來自國外。
這就是《#企業改造》這本書的內容
.
他怎麼做到的?
他一去就到處問員工:我們公司最厲害的地方在哪裡?
--> 沒有員工可以好好的回答出來
在一級幹部們的會議中問:你要發展的新計畫,策略是什麼?市場多大,如何賺錢,跟公司的核心戰略有什麼關係?
--> 沒有一級幹部可以說得清楚
而為什麼創辦人要把公司交給他呢?創辦人的答案是
--> 公司成長已經陷入瓶頸,我只能帶領公司到這裡,缺少帶公司走向世界的能力
三枝匡把目標訂為『當我離職的時候,公司要有足夠多的幹部可以領導公司走向世界、持續成長,開創更大的業績』
.
當他發現一級幹部都說不清講不明白公司新事業的目標時,第一個指示就是裁撤掉這些新創事業,不再躲在『新創事業本來就會虧損』的說詞背後。反過來把焦點放在強化核心事業。
而如何開始呢?當他把年輕優秀幹部叫來寫年度策略時,對方居然只是把題目交付下去給屬下,交出來的PPT被秒退貨:因為裡面根本沒有叫做策略與思考的東西。
他對幹部們的要求是要用自己的語言,與實地的數字,加上自己思考的結果,完成重大的挑戰。
.
另一次是面對開發美國市場的拓荒者,日本企業對於會說而且願意說外語的員工抱有一絲敬意,但全公司上下都沒有管理海外企業的經驗、能力甚至野心。
所以會計部門制定了防弊規則:每年開發費用不得超過十億元,員工人數不得過高,能用派遣就用派遣。
海外事業員工的野心被防弊規則限制,沒有機會知道是自己不行,還是公司不給資源。
等到三枝匡要對方用幾倍的預算完成更大的市場開拓時,對方反而慌了。
.
但這本書好看在,他不是只對自己歌功頌德,還說了好幾個決策錯誤。像是沒考慮到中國年輕員工的家庭配合狀況,讓對方公司家庭兩頭燒。
更嚴重的一次是將遍佈日本的十四個客服中心由派遣轉為公司直接管理,卻用了顧問公司與外來和尚,再加上引入新的昂貴系統。違背了自己的現場主義原則,忽略了員工表現出來的猶豫,造成公司數十億元的浪費。最後只能將這些當成沈沒成本。
.
書中講的三柱企業,也有台灣分公司,一樣是走工廠自動化模具配件、Web型錄販售,一件即可訂製、快速交件。看他們的網站真的還有清楚的說明公司願景與特色(QCT: 高品質、低成本、短交期)
.
三枝匡是如何以顧問身份切入領域感強烈的B2B公司呢?
他提到領導者要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思考框架、思考框架
無論市場上流行什麼理論或招數,但領導者要有一套自己熟悉、精練的框架。遇到任何陌生問題時候,都試著用框架思考,找出繁雜事物背後的本質。
而對有潛力且願意努力的員工們,可以用震撼教育,用強烈的問題,打破他們的『大公司病』
大公司病?就是那種遇到什麼問題都是『這是主管要我做的,我使命必達(但是不管做這件事有沒有意義,背後真正的價值是什麼)不用自己的腦袋思考,躲在公司策略還有抽象名詞的後面
(不管你有沒有同感,我是看的冷汗直冒了)
然後對這些願意努力的員工呢,他採取的手法是『亂來的人事任命』
亂來不是我說的,是他寫在書中的。舉凡把協理叫去做新事業的執行董事、把一向做PM的人叫去管客服、把三十出頭的海外事業部主管叫回國負責新事業...
遠超出他們能力與經驗的任命
為何要這樣亂來呢?『亂來的人事任命』背後目的是什麼?
三枝匡提到,讓人去做『要掂起腳尖,拉長手臂』才能免強構得著的工作,是為了讓屬下有飛躍式成長,然後就能進到下一個階段。幾次後,就有機會能培養出足以帶領公司走向世界的人才。
(但日本性別歧視嚴重,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這些人也都是男性,女性的工作都在派遣。他有非常極其輕微地表示不好意思)
...
鼎泰豐有清晰的定位(不管是食物,還是優質服務與食物),但是要寫鼎泰豐的SWOT之前,我也會想問
『鼎泰豐的目標在哪裡,有沒有要成就一個十年內業績十倍的目標呢?』
目標有多遠大,SWOT就有多清晰。沒有目標,就很難決定該從哪裡問問題。
...
然後我還在賴皮寫不出 #商務人士的文案架構 讀書會的文案... 沒有幾天了啊
...
圖說:網友常用『我家巷口屌打』的梗,我家巷口的小籠包,當然遠遠比不上鼎泰豐的,服務人員更是忙到沒有笑容。但是拿回來淋上紅油、假掰擺盤,搭配小七咖啡,一樣開心。
第 一 等級醫療器材廣告 在 李昆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T的粉絲反而比較比較喜歡我這種正經的文章,這代表我轉型成功嗎? 可是我還是比較喜歡邪門歪道的行銷方式啊
今天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深有同感,同樣的東西,賣到不同的國家或地點就會有不同的價格,台灣都是被老一輩只想要省成本cost down的思維困住,難怪我們的薪水一直停留在22K.
很多工廠都會在阿里巴巴網站登錄讓客戶能有管道直接找到代工廠,像我們自己去年也在阿里巴巴打廣告想試看看它是否能幫我們接更多訂單。 結果卻發現自己都是在跟大陸工廠或其他台灣廠商低價競爭,會去阿里巴巴的客戶只在乎是否最低價,根本不在乎你是否有額外價值(像是GMP廠認證,有效性實驗數據報告或安全性檢驗報告)
所以我試了半年後就放棄在阿里巴巴上打廣告了,依然繼續選擇最燒錢的方式去世界各國參展建立品牌的存在感,跟歐美品牌/供應商直接正面對決搶頂級市場的生意(我們目前正透過德國代理商的人脈在跟Sofitel hotel談面膜合作,這是場硬戰,因為對手是世界最大的L'Oreal, 但至少我們有機會站上跟巨人正面對決的舞台)
跟大家分享另一個我在商場學到的震憾教育,二個月前我推銷我們那六隻保養品給法國代理商,說批發價賣他一隻4塊美金就好,沒想到他不只沒殺價,竟然還跟我說別賣他那麼便宜,他竟然希望我賣他5塊美金,但要確保精華液成份品質加到夠有效。這樣他在藥妝店賣30歐元零售價才能使客人回購,因為只有製造商的利潤夠好,才能確保好品質,自有品牌的路才能走得更長遠。 那一次的對話真的給我狠狠上了一課, 那一刻,我才知道,為什麼歐美人的生活品質就是能過得比我們好。 因為他們腦袋裡想的是如何創造更高的價值跟利潤,而我們亞洲人卻始終脫離不了節省成本做苦工的奴性思維。
以下這篇文章還真的寫得蠻不錯的,我也希望TT可以朝這篇文章寫的方向前進,幫助台灣超越韓國,變成一個比較接近歐洲模式的國家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29.html
============
以下轉錄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台灣最需要的外貿人才
台灣走不出去,與其說是 FTA 簽太少,不如說是欠缺在國際上行銷台灣的人才。
這樣的人才要有能力回答三個密切相關的問題:(1)以台灣人的研發、設計和製造能力,她可以生產什麼?(2)以這樣的能力,生產什麼樣的產品,附加價值最高?(3)這些產品要賣到哪裡,價格最高?能回答這三個問題的人,有機會徹底發揮台灣人的研發、設計和製造能力,為他們創造最高的附加價值,並且擺脫大陸和新興國家的糾纏。
舉水龍頭為例,賣到大陸是一個價錢,賣到六星級的帆船酒店是另一個價錢,裝在波音公司的飛機上是另一個價錢,而裝在瑞士牙醫醫療器材上又是另外一個價錢。同樣大小的水龍頭,材料費差別不大,但是賣到不一樣的地方去,所創造的毛利有時高達數倍或十數倍。這叫做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ation)。如果把製造水龍頭的技術用到很少人能生產出來的零組件,毛利甚至可能高上數十倍。
台灣各行業都有許多人一輩子在認真地提升自己的技術,累積過去三十年的經驗,他們的技術已經可以生產更高級的產品,或者技術難度更高的產品(譬如從普通零組件到技術難度較高的關鍵零組件)。但是,因為外銷通道掌握在不懂技術而只懂 cost down 的外貿商或老闆手裡,因此他們生產的產品價格不漲反跌,被拖下水去跟大陸貨爭市場。
其實,許多台灣的製造商早已有能力跟歐美日供應商爭市場,就欠缺外貿界的伯樂來發現他們的潛力,和等待被開發的利潤空間。
一、外貿人才與台灣經濟
要跳脫「台灣訂單,大陸生產,香港交貨」這個拖垮台灣的模式,台灣最需要的是兩種人才:(1)初級人才是充分了解台灣業界的製造和設計能力,知道以這些技術和能力,可以製造出哪一種產品,賣給誰,利潤最高。(2)更高級的人才是可以回答進一步的問題:以台灣現有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跟哪個大學教授的研究結合後,可以在三至五年內製造出更高等級的產品,以便賣給最佳買主,創造出更高的利潤。後者跟前者的差別是:有能力看見大學的研發能力跟業界能力潛在的最佳組合。
台灣經濟的起飛,跟外貿人才有密切的關係。在我這個世代,許多腦筋很活而不愛讀書的同學,高中畢業後就去外貿公司上班當小弟,直到當兵;退伍後拿著 007 手提箱和漢英字典,憑著一口破英語和部隊學到的戰鬥技巧,到烽火綿延的中南美或非洲去,不但沒在炮火下喪生,還每年帶回數千萬的訂單,就這樣地把台灣給行銷到全世界,而創造了台灣第一波的經濟奇蹟。那個時候,機械系畢業生的薪水,跑業務的待遇最高,次為製造部門,最後是設計部門。
後來,經濟發達了,有點聰明的人都去念大學、碩士班。大家書念太多後,工程的知識很強,行銷與變通的能力很差,不知道這個世界要的是什麼,只知道 Apple 和 Intel 要什麼,因此只有能力當代工,沒有能力行銷自己,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產品、訂單與市場,淨跟大陸爭一些不長進的訂單,還為此年年年壓低自己的價格。
年輕人普遍地書讀太多,對一個國家實在不是好事;大家都擠在研究所裡,對一個國家的人才多元化發展反而是壞事。大學教授們一個個都是出身歐美名校,都是不曾出過校門的書呆子,根本不知道台灣社會長什麼樣子,有能力設計和製造什麼,遭遇到什麼困難,需要發展什麼技術。瞎子給瞎子引路,結果,留美學生居多的理工學院,剛好培養出一堆可以讀英文操作手冊的人才,頂尖名校的碩士畢業生,卻在代工產業做美國工專生做的低階工作。
大家都唸理工學院,當然就培養不出有能力「看見台灣,行銷台灣,開創台灣產業附加價值」的人才。
老一輩的台商多半只看得見價格而,看不見台灣在設計和製造上的能力和價值,由他們掌管通路,他們首先看見的是:訂單來源不變,只要把價格殺下去並且把供貨能量加倍,雖然製造商的毛利變低了,通路商的利潤卻變多了。這就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香港交貨」的模式,它拖垮了台灣,要對 22K 負起很大的一部分責任。
二、有技術底子的外貿人才
有人跟我說過韓商的外貿模式,在大商團的支持下進行長期深耕的大軍團作戰模式,從一開始設立海外員工宿舍與僑校,到低價擠入市場,打開知名度與品牌形象,到最後建立品牌與後勤維修的全套服務,全面佔領海外市場。這種集團軍的正規作戰,聽起來很讓人羨慕。
但是,Samsung 和 LG 榨乾了韓國人的血液,既是韓國的驕傲,也是韓國的吸血蟲和癌症腫瘤。如果我們不想要這種發展模式,就必須要靠另類的創意。
外貿人才有沒有技術底子,差別很大。我大學剛畢業時,曾到一個很大的化工設備廠應徵。副總兼研發部經理看到我曾拿過高中組全省作文比賽第四名,而且口才好,反應靈活,就一直遊說我去當 sales。我跟他說,我要學技術。他只好告訴我:高段的 sales 也要技術底子。他舉了一個故事。有天從國外來了一位應邀來簽約的 sales engineer,要賣一部生產設備給這個化工設備廠。這個外籍 sales engineer 從一進廠就跟這副總邊走邊聊天,問他:「你們那個煙囪冬天是不是會冒白煙,味道很臭?」「我現在聽到的低頻噪音是不是左邊那個機器發出的?你們會不會感到困擾?」這位副總邊跟他聊邊覺得這個 sales engineer 超厲害,好像客戶的問題他都一眼就知道。
進了辦公室,這位 sales engineer 從皮包裡拿出一份正式的合約,照兩公司律師同意的條件和合約草稿打字,請這位副總代表公司簽署。簽完合約後,這位 sales engineer 從皮包裡拿出参份產品型錄,每一件剛好就能解決剛剛路上談過的一個問題。於是,這位副總又請這位 sales engineer 給這三件產品的報價。後來,三件產品都成交,這位 sales engineer 來一趟台灣卻賣了四件產品。
三、有專業想像力的外貿人才
台灣傳統的外貿人才是看產品,比價格,套人脈,這樣子地做生意。他看到一樣產品在法國每件賣100元,回台灣問到廠商說可以每件賣他50元,扣掉運費和各種打通關的成本,他估計自己每件可以賺 20元,於是就開始打通關節去爭取訂單。這樣的人才曾經對台灣有過很大的貢獻,近二十年來卻幫助不大,甚至有害。西進與南進的台商基本上就屬者這種「只會算成本、售價與利潤,而看不見技術的潛在價值。」所以,他們看到西進或南進的生產成本更低,就到處遊牧,到處剝削勞工和土地,到處被人驅趕與痛恨。他們很普遍地懷著一種心態:做到不能做就收,反正也不缺錢。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外貿人才,他們有技術的底子,能大略判斷台灣廠商的設計能力和製造能力,他們在全世界遊走,思索著「以台灣的設計與製造能力,做什麼產品,賣給誰,利潤最高。」我甚至覺得,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新的外貿公司,整合資金、技術人才與外貿人才,他們在全世界搜尋商業資訊,研判「以台灣學界的研發能量,和業界的設計與製造能力,如何整合,做什麼產品,賣給誰,利潤最高。」然後,他們發展自己公司的 road map,在台灣找出適合長期培養╱結盟的公司,機動地尋找適合合作的學術界人才,以較穩定的資金和中長程的發展計畫,找出最適合這個聯盟的短、中、長程的產品與市場計畫。
這樣的團隊,將會超越過去外貿人才膚淺的眼光,不再只是看表面上的成本與售價,而是真正看見台灣人的潛力與價值,看見她在這世界上最適合扮演的角色。
假如我們有十個這樣的公司,我相信我們有機會超越南韓,變成另一個接近北歐模式的國家。
在這種公司誕生之前,你可以先想辦法把自己培養成這樣的人才。只要你有這種本事,不怕沒有愛死你的老闆。當這種人才,應該遠比當書呆子更有益社會,甚至也更有益於個人的身心。
第 一 等級醫療器材廣告 在 如何申請醫療器材的廣告? -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 的相關結果
(第一等級之醫療器材應併附市售說明書、標籤或包裝之清晰影本及「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廣告申請切結書」,並加蓋公司大小章)。 廣告申請費用10,000元(費用 ... ... <看更多>
第 一 等級醫療器材廣告 在 醫療器材廣告申請表單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的相關結果
1, 醫療器材廣告申請核定表(含填表說明) 醫療器材廣告申請核定表(含填表 ... 4, 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廣告產品規格切結書 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廣告產品規格切結書(.docx下載) ... ... <看更多>
第 一 等級醫療器材廣告 在 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得宣稱及不得宣稱廣告詞句例示 的相關結果
消費者資訊 ; 1, 中華民國109年11月30日「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得宣稱及不得宣稱廣告詞句例示(10品項)(另開新視窗), 2020-11-30 ; 2, 中華民國108年7月15日「第一等級醫療器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