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被檢舉到下架了,起初是臉書後來是IG一直被警告檢舉,因我沒有備份文章的習慣,所以這對我來說一直都像是被提醒自己的文字如果再不實體化有天會只剩零碎的回憶,再來是服藥以後我記憶力不好,更像被偷走了一些生命時間,慢慢瓦解一點我每階段安慰自己的總結。
對我來說,寫文章有意思的地方是斷句,讓過去十年都深埋在影像的我體認到,每個逗點都像是一個剪接點,我可以快速的把故事掌握在自己的節奏裡表演,而觀眾所接受到的畫面只限於我給他們的描述,要是我謹慎,可以一字不漏的像是給客戶的腳本,把每個情節寫細,甚至聽的音樂,所見物品的顏色、年代、風格,限制他們與我想的幾乎一樣,這也是影像工作者最常見的,讓觀眾盡量把感受與想像趨近於自己的一致。
我認為自己做的沒有錯,是因我發現同情到同理的差距是感同深受,而自己首次發病最無助時,覺得「我怎麼會這樣?」、「別人有我這樣的感受嗎?」、「我是不是很奇怪?」
所以從去年寫「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文章,我在做的就是讓別人知道有這種人存在,而她不是在暗地裡藏著這些情緒,她想清清楚楚的用這個模樣活給你看。
我做起這件事很自在,因我發現自己透過書寫能把思緒理清,而我並不是所有時間都在發病也有很多工作需要決定很多事,在別人的眼裡,不會只是被貼上一個憂鬱症患者的標籤;我是編劇、導演、攝影、剪接,憂鬱症只是我的一個狀態。
我覺得這樣很好的事,讓一些不理解精神病的人知道,我也會大笑、喝酒、party 、約會,這樣的人她也是有憂鬱症,我也發現以這種角度切入,可以讓一個精神疾病患者更被體諒,有種「我和你幾乎一樣,但就是多了一部分與你不同的思緒,那你還愛我嗎?」
有趣的是,每當我把發病的所見所聞記下,我的絕望、思想、期待寫下,都會遇到被徹文事件,於是我更加確定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的必要,因為就是有人不願相信,世界上有一個族群正只能以這種觀點看待事情;就是有人把精神疾病視為不好被談論,才會讓這個族群感到如此孤單。
想和那些檢舉我的人說,我會繼續寫,我將此視為某種價值,讓那些被認為是負面文章在未來可以只是被視為是一種想法,而想法不應該被責備和檢討,那就是一個自然發生的情緒反應,合情合理,這些事不會因為不去談論就不存在,這就是我想打造的心理與精神環境,現階段也堅定認為這才是比較健康的社會。
#April敬上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80的網紅艾爾伯特你在哪Finding Alber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方坦承自己病情與就醫歷程,以及用各種媒體理性的討論身心疾病,是對於除去污名化標籤很有用的方式。本集與台北榮總精神科住院醫師曹文沿合作,讓我們一起除去對精神疾病污名化的誤解與標籤吧! 00:56 憂鬱與憂鬱症差別在哪? 02:52 Albert用影像紀錄下自己發病時的狀態 06:38 為什麼現代人...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在 April懶得說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妳好不容易拿到了一張入場券,為什麼不把遊樂設施玩完?」
曾經在我憂鬱症發作時這句話很鼓勵我,記得當下收到某任男友的訊息,他講話一樣沒頭沒尾,但總有那一兩句會讓我的眼睛在螢幕上停留一會或是多讀幾遍,或許有些人會稱為之一亮,但我總確定這種時刻之於我來說是暗一色階的,用攝影形容就是加了一檔ND、用狀態形容,就是那一瞬間的自己眼神變得溫柔,那對他從來樂於告白的我,癟著嘴回他:「想起來為什麼喜歡過你了。」
其實當時他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不是什麼魔法能突然好受點,就是被靜靜的放在那,或許等待著什麼能用上。
憂鬱症的感受分為很多種,一些像是躺在床上好幾個月都仍然沒力氣起床、一些像是妳終於坐在床邊了但是真的出不了門、還有些是妳喪失了所有理由和動力去做任何你以前有興趣的事,甚至找不知道自己非得活著的原因。
這句話大概送給最後一種人,也像是我前陣子的階段。
想死的念頭每日浮出,老手應該不會太害怕,就是當有人問妳最期待的事,妳心裡其實在微笑說著死亡,而在妳身體裡很明確的知道是希望,可能還有微微的光。
朋友哭著告訴妳她很害怕自己每天都有想死的念頭,我告訴她不要害怕,想死跟想活一樣,只是資本主義需要勞工與生產力,不允許死亡大於生命,死與生兩種念頭對我來說是一樣勇敢。
我並不鼓吹自殺,只是我自己經歷認為,有人告訴你他想死,你勸他不要真的沒什麼用,也想過這件事的原因,應該是在那情緒敏感的時期,妳想選擇讓自己更舒服的方法,卻得到了一個自私的挽留(另一種情勒),或是多數人因嚇到而無法去同理眼前這個人痛苦的緣由,感受她的無助與絕望,而是對死這個字抗拒到底、踩穩或許也搞不清楚的「健康」觀點,好像活著就比較好似的,有時我極端的認為,「活下去」根本是一場洗腦。
或許我還活著吧,目前我對憂鬱症最嚴重的認知不是死,是很想活著但很不舒服。
事實上我也只能試圖安慰這些人,因我無法和已死的人溝通。
想告訴目前活的行屍走肉的憂鬱症患者,不用為急著此狀態感到挫敗,也不要太快責備自己,想死就把人生一切像死了頂多就一直重複的超級瑪莉,每件事都是破關遊戲,失敗了就當作沒有成本的重玩。
或許妳會發現,那些看似越不珍惜生命的人越在意生命,有明顯的情緒起落(就算不是自願)花時間感受痛苦,不輕易收手所謂停損點,邊跌邊爬,邊哭邊走,我始終相信這種人體驗的快樂也會很有層次。
那天跟朋友說,夏天是憂鬱症的暑假,我們常在最好的時刻開始偶爾擔憂未來冬天最常發病的地獄日子。
有時問自己會不會害怕回去那個時期?
其實這是肯定句,妳一定知道這樣的反覆發病會跟隨著妳,但很高興自己當下浮上心頭的回應是:「好害怕,但我都走了這麼久,下次回去肯定不一樣吧,就算很難受。」
當闖關吧,失敗就失敗,想死就死,想多好奇ㄧ天自己會被帶到哪,就算是痛苦的,也去看看吧。
還有,世界這麼爛,多談談死吧,會比談想活健康多了。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在 April懶得說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阿滴分享憂鬱症的模樣好理性,覺得好厲害,之前有網友邀請我去講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的podcast,很抱歉的回覆他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我可以輕易的自己談起,但當別人問起或是解讀我,就算說的是對的,我還是不太舒服。
我覺得阿滴分享的很好,精神疾病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憂鬱症像是被困在一個沒有門的房間,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幫助你逃脫,但外面的人急喊著要妳快出來,這就是為何我之前說發病的當下,努力沒有用,在病裡與病外面的人所處在完全不同認知狀態,除非願意想像,不然再多的溝通只會更傷人。
但ㄧ個人要怎麼想像自己從未體驗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我開始ㄧ直書寫有關精神疾病的文章,在沒生病以前我就是在房間外的人,根本不知道房間裡有什麼可怕壓迫讓生病的人這麼辛苦,而我也清楚發現,目前大多數的人對於精神疾病還是處於同情,同理是目標,但就算用邏輯與知識去同理,未來精神疾病發生在妳身上妳還是會嚇一跳,因為妳會開始不太認識自己,所以自己的方法是想紮紮實實的和病站在一起,當一個坦白的實驗組不斷紀錄自己的情緒起伏,想讓大家知道時好時壞、外表看起來相當正常、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在哭泣,也是憂鬱症患者可能的面貌、痛苦不只有一種模樣和姿態。
當然,我也很明白,這樣的紀錄我不只在說服大家,也同時在說服我自己,但目前為止蠻有用的,當走一步算一步。(沒用再說)
憂鬱症的病症是會失去所有對事物原有的熱情,只對死亡有興趣,而我在對死亡感興趣時想了很多,發現整個世界都是建立在「生存」之上:工作、賺錢、積極、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甚至健康、感情、婚姻,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而準備的,而以上所有社會教導你的正面知識都和「我追求死亡」相互違背,也難怪所有事情會感到格格不入,因自認解讀這段很合理,所以後來就不再責備自己為何對那些事物一點熱情都沒有。
在上述的狀態,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時服藥好好休息,不要因為自己連門都出不了而感到自我厭惡,照鏡子要一直提醒外表如常的自己:我並不是平白無故的休息,腦袋生病如同身體感冒發燒,無法動彈沒辦法洗澡吃飯是正常的。
就讓時間去跑,請妳耐心相信且等待會有一天,你會有「比較舒服一點點」的感覺,有人說是光,但我覺得沒那麼誇張。
當時因為自己的情緒麻木太久、難受久,所以當我開始有力氣可以正常生活後,我開始「刻意」的去做不我很不喜歡的事、去我很討厭的地方。
原因是我發現「另一種痛苦」也是需要適應的,而在適應的過程,你可以暫時脫離原本習慣的痛苦模式。
其實整體來說就是換一個環境。
這樣的刺激和體驗的結果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發作時,真的不能夠做什麼事,我自己發病時完全不能出席大型場合、或是超過兩個人以上的聚會,我會明顯恐慌、全身發抖、不敢和任何人對到眼。
「不能和人對到眼」後來成為我快要爆掉的指標,當對人的防備心起來,也代表我開始不想被任何人了解,因怕別人知道我在看似沒事外表的底下,非常的糟糕。
這些事情當下覺得不可能有力氣紀錄,但相信我,發生過非常多次以後,你的病態自覺會越來越敏感,也可以在快要再次發病的時刻,提醒自己即將面臨什麼折磨,有預告絕對比沒預告好。
再來是老實話,有些文章會說你可以完全好起來,我覺得有點太夢幻,其實憂鬱症復發的機率很高,我比較悲觀現實,我想告訴你,不要追求變回和生病以前一模一樣的人,你絕對會不一樣,但這也沒關係,你可以成為很帥氣的憂鬱症患者,大方的走進身心科,可以點名自己需要什麼藥(當然是不換藥的情況才可以耍這種帥啦),但我覺得這和走進酒吧你指定要喝什麼酒一樣篤定和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是一件酷的事吧。(像經歷過很多次bad trip你變成老司機?)
好了上面寫的這麼輕鬆,其實想和看到這裡的妳你你說聲辛苦了。
活著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你已經很厲害了。
親自走過才知道有這樣的另個世界存在,不知道要替過去什麼都不懂的自己感到慶幸還是無知,也發現自己在描述書寫精神疾病時從「妳們」慢慢變成「我們」,一直都知道追蹤我帳號的很多小帳或是也是病友,想說或是再次強調,我們是一起的,別害怕妳一點都不奇怪,也謝謝妳們在我躁鬱症、憂鬱症、PTSD發作的階段吞了我這麼多篇超級負面的文章,一直都很感謝妳們對我比我對自己還有耐心,或是替我打氣加油這麼多次到不太會回覆訊息的我收訊息到不好意思而開始練習回應。
再來,是特別想給一些有PTSD的人:如果妳決定開始談自己的傷痛,請妳一定要找妳信任的人或是愛妳的人在身邊,重組和表達說出口的過程,很像是要換貼在結痂傷口上的ok蹦,在撕下的過程中妳一定會流血,原本的結痂會連同皮膚一起被黏起,妳會痛到懷疑自己為什麼要重新撕開、是否做錯了決定,好像連妳原本建立的堅強全面崩解,但其實這是一條辛苦且必經的復原過程,妳必須在每個時間點重新理解替「那件事」換上新的ok蹦,傷口才不至於一直腐爛下去,相信我妳只要不斷的先提醒自己會很不舒服,一定撐的過去。
最後的最後,真心的,希望妳一切平安自在,之前我寫說對憂鬱症患者最溫柔的一句問候是:「妳昨晚睡得好嗎?」,當時有人問我如果想對精神疾病患者表達自己的關心,有沒有一句話是我想聽到又不會抗拒的話?
我自己的答案是:我很希望妳能過得開心。
因為多數的憂鬱患者對「努力」或是「更好」會有點反感,而被一個人把「希望」放在妳「能夠開心」,代表他知道這件看似簡單的事對妳來說很難,所以其實是一件很感人又無害的事。
願我們都能離開心起來更近一點,沒有辦法也沒關係,至少能聽到一些在意,但也不算太討厭對吧?
IG@apriltzu
https://www.instagram.com/apriltzu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在 艾爾伯特你在哪Finding Alber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方坦承自己病情與就醫歷程,以及用各種媒體理性的討論身心疾病,是對於除去污名化標籤很有用的方式。本集與台北榮總精神科住院醫師曹文沿合作,讓我們一起除去對精神疾病污名化的誤解與標籤吧!
00:56 憂鬱與憂鬱症差別在哪?
02:52 Albert用影像紀錄下自己發病時的狀態
06:38 為什麼現代人生病機率較高?
07:50 跟患者相處時不要談論憂鬱症?
08:18 躁鬱症與憂鬱症的區別?
10:02 努力工作就能擊敗憂鬱症?
10:59 有憂鬱症的人會常哭嗎?
11:32 憂鬱症只能靠藥物治療嗎?
13:18 我們該如何尋求協助?
14:23 該怎麼與身心疾病患者相處?
15:45 好書推薦"擁抱黑狗"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安心專線: 0800-770-995(0800-請請你-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更多的生活在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find_alb/
Hold不住的他 Podcast
Appple:https://reurl.cc/2gX5vO
Spotify:https://reurl.cc/OqdxLr
Google:https://reurl.cc/4mE282
KKBOX:https://reurl.cc/yg2x48
Firstory:https://reurl.cc/Oqdxnr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在 從房思琪到應思聰:我們離精神疾病去污名還有多遠? - 女人迷 的相關結果
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症」,因過去人們聽到精神分裂症常會心生畏懼,台灣於2014 年將Schizophrenia 過往的中譯「精神分裂症」改為「思覺失調症」,期待能 ... ... <看更多>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在 仁愛健康園地-精神病患的人性化治療:兼談精神病患的去污名化 的相關結果
精神 分裂症,很多時候已經被社會大眾普遍地“污名化”,好像已經被當作某種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以至於精神醫學會最進興起一股“正名”風潮,想要以“思覺障礙”來 ... ... <看更多>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在 如果是精神病污名化,那不可以沒關係 -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 的相關結果
對精神病患的污名化,意即人們將精神病患這個特定族群貼上標籤,概括地認定精神病患就是擁有某些特質的族群,並因此減少去了解精神病患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