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4的網紅柳喪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6.18 上午10:30台北市大安區的疫苗接種情況~ 整個過程很順利也很通暢,沒有排隊。醫護們辛苦了!真的謝謝你們~ 接下來就是觀察期了,畢竟大家都很擔心不良反應。我還強制阿嬤今晚要跟我睡(她還很不情願),避免萬一真的有個什麼狀況我來不及反應(因為她睡二樓我睡三樓)。 給大家參考下我...
「糖尿病檢查台北」的推薦目錄: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柳喪彪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慵懶小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糖尿病檢查免費的原因和症狀,MOBILE01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糖尿病檢查可以自己做嗎?還是一定要去診所檢查?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全康醫事檢驗所- 糖尿病篩檢~別僅測空腹血糖... | Facebook 的評價
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定是另一半在外面亂搞!我GG才又癢又腫!
威~~先別急著下定論~
如果你龜頭 or 包皮 #搔癢 #紅腫 #疼痛 #脫屑
可能是得了... #包皮龜頭炎
一種~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造成的感染現象,白色念珠菌是一種常見黴菌,在女性陰道或泌尿道常出現,喜歡悶熱潮濕的環境。
〈包皮龜頭炎 發生原因〉
1. 包皮過長或包莖→導致濕熱清潔不易容易滋生感染。
2. 糖尿病→糖尿病患免疫力比較弱或是小便中含糖量比較高,容易造成黴菌的滋生與感染。
3. 性行為激烈→造成的包皮裂傷傷口引起細菌感染。
4. 過度清潔→使用洗淨力強的沐浴乳或是清潔劑造成。
〈包皮龜頭炎 如何治療 〉
盡速就醫~ 通常擦擦藥就好了,別忘了清水清洗+停止愛愛,會好更快。建議包皮過長 or 包莖還是要 #割包皮 會比較好喔,避免反覆感染的狀況發生。
〈包皮龜頭炎 好好預防 〉
1. 用中性溫和洗劑來清洗包皮和龜頭
2. 如果潛在糖尿病要檢查並控制血糖
3. 愛愛時盡量不要太激動拉傷到包皮
👨⚕是不是另一半在外亂搞害你,可能很難有直接證據 (憋笑)
若有任何問題歡迎詢問!希望大家的包皮龜頭都健健康康!
#鳥科學先生 #泌尿科醫師顧芳瑜 #台北泌尿科 #北醫 #禾馨
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多囊注意孕前體重,小心妊娠糖尿病】
剛好最近有一位之前在我這邊調理多囊、控制體重,後來順利懷孕的患者朋友,傳來近期孕期檢查的報告,希望我能夠與大家分享。
———來函照登———
陳醫師好久不見~~
目前懷孕到30週了,一切都很順利,前陣子做了糖水檢測,原本婦產科醫生很擔心,因為我之前多囊滿嚴重的,她說多囊患者懷孕之後妊娠糖尿的機率都很高,所以她大概猜測我不會過,結果檢查結果數據異常的漂亮(可是其實我孕期胖了不少🥲),我們討論了一下不知道這個數據怎麼來的,但可能是之前給你調理了半年也很有效吧😂跟你分享,希望也可以鼓勵到其他患者!
—————————
多囊患者朋友懷孕之後,婦產科醫師通常會擔心妊娠糖尿病的問題。
所謂的妊娠糖尿病,是指孕婦朋友以前沒有糖尿病問題,但是在懷孕過程中出現高血糖的症狀,台灣的發生率大概在10-15%。
主要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懷孕期間的內分泌會造成血糖上升(胎盤升糖素),而如果孕婦本身有一些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的條件,便有可能發生妊娠糖尿病的問題。
之前有說過,多囊卵的患者朋友本身大多容易有「胰島素阻抗體質」,而這個體質與「體脂肪量」、「月經紊亂程度」有很大的正相關。
簡單講就是「月經越亂」、「體重越高」的多囊患者朋友,在懷孕之後有比較高的機率會發生妊娠糖尿病。
也正因此,許多多囊朋友如果在門診提出希望懷孕的需求,我大多會建議要先做好兩件事情:「調好月經」、「控制體重」。
這樣便能盡量減少懷孕後發生妊娠糖尿病的機率。(當然不是說100%,畢竟有許多其他因素也會影響)
以這位患者朋友來說或許就是因為我們在她懷孕前已經盡可能的減少風險(先減重調經再懷孕),而她自己在懷孕後也有多多注意飲食、作息,因此血糖變化都能控制在標準範圍。
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因素來說,除了提到的「多囊性卵巢」、「胰島素阻抗體質」、「肥胖」之外,高齡孕婦、血脂血糖代謝疾病家族史、孕期飲食習慣不良、孕期增重速度過快⋯,都會加重發生的機會。
總而言之,妊娠糖尿病,在懷孕前就要盡可能降低風險,懷孕期間也不能鬆懈,要注意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並且量測體重與血糖變化。
#多囊朋友懷孕要注意妊娠糖尿病
#要先控制體重調好月經再來懷孕
#可以降低妊娠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柳喪彪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6.18 上午10:30台北市大安區的疫苗接種情況~
整個過程很順利也很通暢,沒有排隊。醫護們辛苦了!真的謝謝你們~
接下來就是觀察期了,畢竟大家都很擔心不良反應。我還強制阿嬤今晚要跟我睡(她還很不情願),避免萬一真的有個什麼狀況我來不及反應(因為她睡二樓我睡三樓)。
給大家參考下我阿嬤的數據:我阿嬤有高血壓糖尿病,但都長期服藥控制得很好。平時身體勇的像條活龍,帶她去國泰檢查醫生都說她身體比年輕人還好。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前年還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
目前打完都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囑咐她多喝水,然後定時幫她量血壓跟體溫。
給大家參考下,再考慮看看要不要帶長輩們去打,因為這幾天看到許多不良反應的新聞的確會很擔心,昨晚我們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帶她去打,不過後來還是聽從指揮中心的建議,打的話還是利多於弊。希望大家都能平安打到疫苗~
然後真的很感謝所有醫護、警消,所有相關的工作人員,他們真的很辛苦也很有耐心,希望大家都能對他們心存感激,不要再傷害他們了!!!
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慵懶小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愛捐血 LINE 】https://line.me/R/ti/p/%40blood
一、體重:女性應45公斤以上,男性應50公斤以上。
二、體溫:口溫不超過攝氏37.5度。
三、血壓:收縮壓90~160毫米汞柱,舒張壓50~95毫米汞柱,如兩者之距離低於30或高於90毫米汞柱,須經醫師許可。
////
【什麼情況不能捐血? ⬇️】
捐血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暫緩捐血:
一、婦女懷孕中或產後(含流產後)六個月以內者。
二、大手術未滿一年或一年內曾接受輸血者。
三、四星期內曾接種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及小兒麻痺(口服)等活性減毒疫苗者。
四、六個月內曾罹患肝炎或密切接觸肝炎病患者。
五、現患梅毒、活動性結核病、糖尿病、心臟病、消化道潰瘍出血、高血壓、腎臟病、哮喘、感冒、急性感染、傳染病、過敏病症者。
六、自瘧疾疫區回國一年內或曾在三年內罹患瘧疾者。
七、曾在七十二小時內拔牙者。
八、曾在五天內服用含Aspirin類藥物或其他可抑制血小板功能之藥物者,不得捐血小板。
九、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查呈陽性反應者。
十、C型肝炎病毒抗體檢查呈陽性反應者。
十一、民國六十九年至八十五年間曾在英國輸血或曾至英國旅遊或居留時間合計超過三個月者,或民國六十九年以後曾於歐洲旅遊或居留時間合計超過五年者。
十二、經通報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疑似或可能病例,於治療痊癒後,未逾三個月內者。
十三、曾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疑似或可能病例密切接觸,於最後接觸日起一個月內者。
十四、自有地區性傳播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之地區回國後一個月內者。
十五、自西尼羅病毒流行區離境日起一個月內者。
十六、懷疑自己感染愛滋病毒者或二年內曾與可能感染愛滋病毒者發生性行為者。
十七、一年內曾從事危險性行為或曾罹患性病(梅毒、淋病、披衣菌、生殖器皰疹、軟性下疳、尖型濕疣等)者。
十八、一年內曾刺青者。
文獻資料: http://www.blood.org.tw/Internet/main/docDetail.aspx?uid=6378&pid=6377&docid=26984
//////////
LINE特別和台灣血液基金會一起攜手打造出親切暖心的「LINE FRIENDS主題限定捐血車」,未來兩年將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巡迴募血。
全球首創LINE 粉紅泡泡滿滿 主題限定捐血車
熊大、兔兔、莎莉、雷納德、愛德華,從天花、壁面、和地貼全部大面積的以粉色系包膜,一邊捐血,看著天空粉色雲朵,或是看著前方熊大、兔兔為你加油打氣,彷彿在跟你輕聲說一句「謝謝你的愛心!」
防疫跟我這樣做!保護捐血人也保障用血安全,來捐血時請配合以下注意事項:
自國外返台、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痊癒者或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者,需暫緩捐血28天,以保障用血安全。
進入捐血點前先用乾洗手,防病毒傳播;離開捐血點再次洗手,病毒遠離我。
捐血室(車)外設體溫篩檢,體溫超過37.5度者請勿進入捐血點;如果捐血後出現發燒、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徵狀,請撥打良心回電專線通知捐血中心。各捐血中心良心回電專線→https://bit.ly/3bT7kXx
捐血時請全程配戴口罩,保護自己也守護他人。
防疫不可少,捐血不能停,醫療用血需要大家挽袖相助
#台灣血液基金會 #408太魯閣 #捐血 #捐血車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Instagram: @hocc.mo
https://linktr.ee/hocc.mo
髮型預約LINE : @hocc.mo
https://lin.ee/C3ZeSWT
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介紹
訪問作者:江守山 醫師
內容簡介:
是藥三分毒,腎臟科醫師最知道,
慢性病長期吃藥會帶來多少副作用?
▌國人平均1年看診高達15次,是美國的5倍!
▌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
以三高為例,台灣醫師通常都告訴你:「最好馬上吃藥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壞,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而且不能停藥……」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
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我們常說藥物治標不治本,每一種疾病都有其造成原因,那才是「本」。從根本控制、調整,就有機會擺脫藥物人生,追求真正的健康。這是江醫師對自己的期許,也是身為醫師的責任與義務。
▌從演化角度檢證,身體習慣什麼,就對健康有好處!
▌對身體有益的食物、生活習慣,絕對經得起演化考驗!
江守山醫師指出,不論在飲食選擇、生活型態等各方面,符合演化慣性對健康而言是比較安全的,越晚出現則越危險,對身體的影響會比較劇烈。
例如,約在140年前,以甜食愛好者救星姿態出現的代糖,不僅對減重沒幫助,反而容易讓血糖上升更快,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和心臟病的風險,對健康有害而無益。又例如,現代人一天24小時幾乎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身體開始出現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皮膚乾燥搔癢、打噴嚏、咳嗽、全身痠痛等等不適延伸出的「冷氣病」。
回溯人類與食物的接觸歷程,我們能清楚知道人類最早接觸、最習慣的是海產,並非米飯或肉類。在演化上,江醫師主張最適合人類的飲食是「食物中沒有腳的優於1隻腳;1隻腳優於2隻腳;2隻腳優於4隻腳。」也就是海產>菇蕈蔬菜>禽類>豬牛羊。
作者簡介:江守山
現職:
江醫師健康舖子執行長
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
江醫師保健館創辦人
江醫師健康廚房創辦人
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
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中壢家安診所院長
喜悅健康診所醫師
經歷: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講師
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作者粉絲頁: 江守山醫師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全康醫事檢驗所- 糖尿病篩檢~別僅測空腹血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專科醫師表示,老劉是糖尿病高危險群,不但有高血脂、高血壓,體重也過重。由於空腹血糖值的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即使正常,也應考慮加做飯後血糖或糖化血色素檢查,以免 ... ... <看更多>
糖尿病檢查台北 在 糖尿病檢查可以自己做嗎?還是一定要去診所檢查?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在家可以做的只有驗血糖值而已,而糖尿定判定的不僅是血糖值而已,還有其它好幾項檢查. 所以強烈建議到醫院去抽血檢查,事不宜遲,建議快去掛新陳代謝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