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同物種細胞膜受體ACE2的分布圖譜有助探討SARS-CoV-2的傳播模式】:SARS-CoV-2藉由與哺乳類動物細胞膜上的ACE2受體結合而進入細胞造成感染。
中國研究團隊分析了多種哺乳類動物的ACE2序列及其在不同組織的分布及表現情形,物種包含人類、與人親近的寵物、家畜及實驗動物(貓、狗、豬、牛、羊、兔子、倉鼠、小鼠及大鼠)、雪貂、老虎、蝙蝠及穿山甲。
整體而言,ACE2的分布具物種(species)及組織(tissue)特異性。ACE2在人類多種組織都有其分布,其中以睪丸表現量最高,小腸及心臟次之。除了小鼠及大鼠外,這些動物的ACE2在基因序列及胜肽構造上都與人類的ACE2高度相似,顯示其做為SARS-CoV-2潛在宿主的可能性。
而其中又以貓狗的ACE2與人類最相近,再加上貓狗皮膚組織ACE2表現量極高,意味著這些家裡的寵物很容易感染SARS-CoV-2或是做為中間宿主,彼此經由皮膚與皮膚的接觸傳播病毒。因此飼主應小心保護貓狗寵物,使其不被COVID-19病患或流浪貓狗傳染病毒。
此外,ACE2在豬、牛、羊及兔子的許多組織也高度表現,如腎臟、肝臟(但在肌肉表現量較低),值得注意的是,ACE2在豬的脂肪組織表現量也很高。這些觀察顯示家畜食材,特別是內臟器官,也有可能成為含有病毒的汙染源。
雖然老鼠是常用的實驗動物,但在小鼠及大鼠的ACE2與病毒結合熱區序列中,有兩處和人類不同。先前研究也指出SARS-CoV-2無法利用...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505/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 Cell Press / Heliyon - 2020-12-25
Atlas of ACE2 gene expression reveals novel insights into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 Author:Kun Sun, Liuqi Gu, Li Ma, et al.
■ Link:https://www.cell.com/heliyon/fulltext/S2405-8440(20)32692-X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2/04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細胞膜構造圖 在 唐安麒 Angel T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食油不健康?容易肥?🤔很多愛減肥、想時刻保持身段苗條的朋友,都會奉行少油飲食原則,甚至滴油不沾。究竟否不吃油就代表健康,並可成功減肥呢?答案當然是:錯!😵
油,有「好」、「壞」之分,「好油」多吃無妨,相反「壞油」就會吃壞身體,少吃為妙。在辨別「好」、「壞」油前,先要知道,身體很多組織構造和生理運作都需要油脂,如果攝取量不足,會出現精神不振、容易暴躁、憂鬱、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血糖不穩等問題,故長期進行低油飲食的減肥一族,特別容易出現以上問題。其實只要食用低溫製成的「好油」,像橄欖油、琉璃苣油(Borage Oil)、椰子油和亞麻籽油等,對健康有莫大幫助。👍🏻
據科學研究顯示,食用沒有經過加溫的橄欖油,有助預防心臟疾病及提升免疫力。然而即使是「好油」,若烹調方法錯誤,其性質亦會改變或產生有毒物質,變成「壞油」。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橄欖油,為了keep fit,我不會用大火煎炸食物,只會用天然的冷壓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我喜歡吃生鮮蔬果,閒時我便會將合時的蔬菜水果,隨意切塊或切條,再加入大量的冷壓初榨橄欖油以及新鮮的橄欖,製成沙律,感覺很fresh。而且大量的蔬果也很飽肚,吃罷很有滿足感。😄
說過「好油」,之後談談「壞油」。我認為坐在「壞油第一把交椅」的,便是植物牛油(Margarine)。很多人以為植物牛油比普通牛油健康,這樣的想法就大錯特錯。因為植物牛油(人造牛油)是屬於氫化植物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含有反式脂肪😱,吃了會增加體內的壞膽固醇,令細胞膜缺損,並可能引起血管疾病等問題。
排第二位的「壞油」是精製油(Refined Oil)。這款油採用高溫、高壓、漂白、除味等方法,將雜質(包括營養成分)去除,達至晶瑩剔透的賣相,但過程會令油變質,甚至產生反式脂肪及致癌物質。
最後是氧化的油。任何油一旦加熱溫度超過冒煙點(Smoke Point),就會開始變質,例如粟米油、花生油、大豆油、橄欖油的冒煙點是攝氏一百六十度,用超過這度數的大火炒或炸,這些「好油」就會氧化,產生自由基、致癌物質及反式脂肪,變成「壞油」。所以煎炒食物時,要選用適合高溫烹調的油,像可用於高溫的冷壓椰子油。適量食用、小心選擇「好油」,自然會更漂亮、更健康,大家要謹記!
#自煮 #健康 #油 #烹調 #好油 #壞油 #精製 #反式脂肪 #唐安麒 #唐安麒宇宙飲食
* 圖片來自互聯網
------------------------------
我開始用我的Instagram啦😁 快啲follow我啦
IG 名:DR.ANGELTONG
https://www.instagram.com/dr.angeltong/
------------------------------
細胞膜構造圖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免疫學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裡一篇文獻回顧的文章提到,現代人吃的食品,為了增加食物的美味、保存、口感、色澤,常會添加許多化學添加物,包括糖、鹽、乳化劑、有機溶劑、麩質、人工色素或香料等,而這些添加物會增加腸道通透性,形成腸漏,這與現在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愈來愈高息息相關。」
「刊登在世界頂尖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出,今日常見的食品添加物─乳化劑,若是食用過多,容易影響腸道菌的作用,導致慢性發炎,除了引發自體免疫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症,還會進一步影響代謝,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問題。除此之外,食物過敏或食物敏感性也和添加物脫離不了關係。」
原文連結: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102149
———————————————————————
乳化劑(例如大豆卵磷脂、乳酸硬酯酸鈉(SSL)、脂肪酸單甘油酯 (Mono)、蔗糖酯(Sugar Ester) )跟介面活性劑一樣,扮演著讓本來油水分離的兩相「互溶」的角色,乳化劑一般又會跟一些乳化穩定劑、分散劑並用,用來提高乳化穩定性(例如:糊精、阿拉伯膠、明膠、豆膠類)。
關於「介面活性劑」用在「身體表面」對於皮膚的傷害還在論戰當中,基於生物的細胞膜都是雙層磷脂質的構造似乎不難理解,但接觸時間不長,其實也無法證實壞處大於好處。但是「吃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有的微生物幾乎都有雙層磷脂膜的結構,破壞油水分離的物質「大量」吃進肚裡,會對腸道菌有所影響,其實並不意外。
以上這些,都是我每次在門診或是衛教課跟大家耳提面命的,過去腸道菌研究不多,我們不知道這些添加物究竟有無影響,但近年越來越多甜味劑、乳化劑對腸道菌跟免疫影響的研究出現,不得不說!從飲食開始改善腸漏症跟降低發炎反應,避免食品添加物的危害,才是現代人健康問題的正解!!
圖文不符,但因為是中秋節,還是要放月兔應景照,祝大家中秋佳節愉快!添加物還是淺嚐則止,降低傷害啊!😂
#添加物文好煞風景😣
#只好用應景圖緩和一下😅
#Tammy Wang為自己的掃興自己罰吃月餅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