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來讀書 ]為什麼別人那麼幸福,我卻如此孤獨
#解放你的孤獨
#孤獨有解大腦作祟
#腦波機能引發感受
在疫情時代,新生活方式又再度啟動,尤其在北部更能感受到除非必要外出,否則「居家、居家、再居家」的氛圍。整整2020年度,在書市也起了一些效應,在避免社交接觸的倡導嚇,「探討孤獨」的書籍變多了!
開發出短期心理治療FAP療法(Free from Anxiety Program),專門治療心理創傷及其他多種心理疾病的日籍諮商心理師-大嶋信賴,結合腦科學和心理學,協助我們辨別他人在我們身上共感的孤獨感,正視內心的孤獨感,並且接納自己的孤獨感並非特異(而人也不一定要活的和別人整體才是好)的健康身心信念。
書中提到:人的體內都有某種平衡的機制,叫做恆定,例如生氣或者興奮並不會持久出現,我們必須發揮機制來中和興奮的賀爾蒙,人才會恢復平常心。
意思是說,我們為了恢復平常心,腦內常會出現相反的情感,這就是『愛恨相生』的道理,當你愛一個人的情感慢慢恢復平靜時,恆常機制就會起作用,等日後你憎恨對方的時候,就會變得和愛對方時的感受一樣劇烈!
#愛恨相生
所以當人追求接納的同時,如果不被接納,就會感受到相反的情感-拒絕和否定(發怒的孤獨),這時候瞬間破壞性的人格就會出現,因為這兩者透過電流刺激,正在腦中試著取得平衡,相反的情感正在底下波濤洶湧的湧現,只是我們有理智所以不一定會行動化,但內心依然玻璃心碎或忿忿不平。
所以,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大多數時候,是跨過這些內心震盪在跟當事人內心發怒的孤獨工作,理解對對方來說這些破壞性的行為,只是不被理解的"發怒的孤獨"在作用,但是我們不可能隨身帶著一位心理師,所以,孤獨有解在於,我們都可能有失控或做出不可挽回的衝動行為,但理解自己衝動行為背後的需求和孤單感,是非常重要的。
#不被對方的感受牽著鼻子走
另外,有一種現象是大腦中有一個模仿的神經元叫做「鏡像神經元」會模仿自己關注對象的大腦狀態,例如,這個人要演講了應該很緊張,然後自己不由自主地也緊張起來。而書中提到,麻省理工學院透過白老鼠實驗,得知大腦掌管孤獨的細胞若活化,就會變得更積極的社交。當我們一方面羨慕對方,她好厲害八面玲瓏,然後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上去設想對方的同時,也共感著"對方內心因為擔憂不受喜愛的焦慮和孤獨感"同時接管過來,所以,自己就覺得"跟她相比,我好不擅長阿,我好孤單阿"。
#結論就是她內在的孤單因為共感就變成你的孤單
所以,當我們共感別人的狀態時,也可能將自己推入對方的另一個情感面向,書中有許多這樣的舉例和說明,推薦給可能也極富同情心的你,一起來理解自己的孤獨,接納自己的各種獨特之處~~~
#大好書屋
網路書店連結:https://reurl.cc/Xe4l37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