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滑潤清脆的秋葵,為錦葵科、秋葵屬草本植物,是市集裡常見的健康蔬菜,原產於非洲及亞洲,據悉早在兩千年前的埃及就有栽培記錄。其又名羊角豆,也因極富營養價值,而有「植物黃金」與「綠色人蔘」之稱號
秋葵具有天然的黏液物質,食用後能附著在胃黏膜上保護胃壁,可促進胃液分泌,提高食慾,並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指出,相較於粗纖維的蔬菜,秋葵更不易刺激腸胃,食用性高且更為友善。且其黏液有利咀嚼,牙口不好、吞嚥功能不良者,皆適合食用
不僅如此,秋葵好處還有很多,以下「5個秋葵的優點」,接著一起來看看吧!
❶抗氧修護視力佳
其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等抗氧化成分,有助降低自由基對細胞之威脅。同時預防眼睛傷害,包括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等疾患
❷緩炎防斑保青春
蘊含黃酮物質,具優異抗氧化、防衰老、降低急性心肌梗塞面積等貢獻,而豐富維他命C、B1及植物固醇、多酚類化合物成份,更發揮出色的抗發炎作用,還有助預防雀斑形成
❸養潤腸胃增食慾
當中的果膠、牛乳聚醣等物質,可有利消化、緩和胃炎與潰瘍,以及保護腸胃之助益。且其分泌的黏蛋白成分,亦可保護胃壁,促進胃液分泌,進而提振食慾,與改善消化不良等情況
❹穩定血壓好健康
據美國高血壓防治飲食建議指引中建議,欲穩定血壓宜攝取足夠之鈣+鎂+鉀,秋葵中正巧皆有,因而具輔助調控血壓的優點。但食材無法替代藥物來降血壓,有實際降血壓管控必要時,理當遵照專業醫師建議與治療
❺顧守骨本鈣留存
所含的維生素K中蘊藏骨鈣素( BGP)和基質蛋白(MGP),對於調節骨肌體有實質作用,用來增加骨密度,以防止骨質疏鬆。且其草酸含量低,可助鈣質的吸收利用率提升。對全素食者、發育孩童、乳糖不耐症者而言,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
#秋葵保存法
不宜久放,應趁新鮮完食,暫存時需避免使用金屬容器,以避免使其變色
#秋葵的品種
秋葵的果實細長形似羊角,常見有綠色和紫紅色兩種,但有趣的是,無論紫紅色、綠色的秋葵都統稱「黃秋葵」!
#秋葵處理法
新鮮的秋葵表面帶有細小而濃密的絨毛,若沒有處理入口會有刺癢口感。烹煮前可先在表面撒鹽,用手搓揉,透過鹽巴摩擦便能輕鬆磨掉外皮的絨毛,以使口感提升
#秋葵停看聽
⚠️其屬於偏涼性食材,當身體虛寒或腹瀉時,應少時為宜
⚠️其含較多鉀元素,慢性腎耗弱者建議應汆燙過再適量食用
#凱鈞話重點
#5個秋葵的優點
絨毛膜癌治療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AMA》研究:多吃3類食物預防大腸癌: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後天危險因子
全球常見癌症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而台灣最常見癌症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資料顯示,癌症時鐘持續快轉,台灣2018年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癌症新診斷人數達11萬6,131人,每天有318人被確診為癌症【註1】。
■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高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已超過10年,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脹、腹痛、體重減輕時,部分病人甚至已經是第3、4期,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
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
特別的是,家族性腺瘤 (FAP) 的病人主要是 APC 基因的突變,此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大腸息肉廣泛增生,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此類病患產生息肉的平均年齡約16歲,若沒有適時治療,到4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註2】。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有哪些危險因子?
一、年齡增長(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
根據統計有超過90%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但是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增加了許多40-50歲的患者,甚至是30多歲。
二、有家族史(近親罹癌)
罹患大腸直腸癌病人的一至二等親(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家屬,會比沒有這樣癌症家族史的人罹病率高出許多。
三、相關病史
▶腺瘤性瘜肉(Adenoma)
腺瘤性的瘜肉本身是良性的,可是如果持續分化異變是有機會轉變成惡性瘜肉。是否有惡性變化與瘜肉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瘜肉愈大變成癌症的機率就愈大。
一般而言,小於0.4公分以下的腺瘤發生癌變的機會很低;但如果大於一公分,有接近10%的機會有癌細胞產生,甚至二公分以上的瘜肉,則有近50%的機會會變成癌症。
腺瘤性瘜肉以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最多,其他還包括絨毛樣腺瘤(villous adenoma)及絨毛樣管狀腺瘤(villous-tubular adenoma)等。
▶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有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的病人,患病時間愈長,容易讓腸黏膜因為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發育不全而轉變成癌症,使得到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高出一般人的4-20倍。
▶遺傳性症候群
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這類的疾病屬於顯性遺傳,通常在青春期之後,大腸內就出現上百顆甚至上千個大大小小的瘜肉,大部分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患者會有APC基因的突變,而這些腺瘤性瘜肉慢慢長大,細胞會分化不良,最後變成腺癌。所以罹患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的病人除了需要密切追蹤外,必要時要接受預防性大腸切除術。
▶遺傳性非瘜肉病性大腸癌(HNPCC,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也稱為Lynch syndrome,這類的疾病屬於顯性遺傳,根據阿姆斯特丹診斷標準如下:
1、家族中至少有三位成員罹患大腸癌,其中兩位需要為一等親
2、至少有連續兩代成員罹病
3、至少一位成員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下。
四、不良飲食(愛吃紅肉、加工食品、油炸燒烤類)
飲食習慣改變,烹煮方式多燒烤、油炸,且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肪低纖維飲食。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而且攝取紅肉比攝取白肉(雞肉、魚肉)還多的人,最主要是因為食用紅肉後產生膽酸的比例較食用白肉高出許多,因而使得突變基因變強,罹患機會將更增加。
五、肥胖(體重過重:BMI≧24)、缺乏運動(每週運動小於3次或每次運動小於30分鐘)
有研究提出體重過重及不常運動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也較高。
六、不良嗜好(有抽菸、喝酒的習慣)
抽菸會增加肺部瘜肉的產生,也是公認的致癌物;酒精熱量高也易造成肥胖。
七、環境的改變
居住環境污染源增加也可能是癌症增加的原因。
八、每週工作時間遠遠超過40個小時【註3】、【註4】
■《JAMA》研究【註5】:降低腸癌風險,多吃膳食纖維、鈣和優格等3類食物
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通過對已發表的45項研究進行分析,評估了飲食因素與腸癌發病風險之間的關係。該研究發現,較高的總膳食纖維、鈣和優格攝取量,較低的酒精和紅肉攝入量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降低有關。隨著這3類食物攝入量的增加,腸癌風險逐步降低。
另外,有2種飲食因素與腸癌發病風險增加有關,包括較高的紅肉攝入量和大量飲酒。隨著這2種食物攝取量的增加,腸癌發病風險逐步升高【註6】。
呼籲民眾許下自己對健康的承諾,不論在飲食、生活環境都有癌症風險隱藏其中,因此別提醒民眾小心生活周遭的致癌物,鼓勵國人在生活上要力行五大防癌好習慣,也就是「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即能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註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Yahoo 新聞)響應世界癌症日 注意自己身體的癌症警訊! :http://bit.ly/2OaZe64
∎【註2】
家天使:在家真好 「大腸癌7種常見症狀!6大高危險群首重預防」:http://bit.ly/3uKGxa7
∎【註3】
調查:90%大腸瘜肉患者工時大於40小時,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 上班族「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https://bit.ly/303lJfY
∎【註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大腸直腸癌懶人包1」:https://bit.ly/3b5lY09
∎【註5】
Veettil SK, Wong TY, Loo YS, et al. Role of Diet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JAMA Netw Open. 2021;4(2):e203734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37341
▶( JAMA / JAMA Network Open)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6517
∎【註6】
大腸癌如何預防?《JAMA》千萬人研究:多吃3類食物 | Heho健康
http://bit.ly/3r6CgeU
➤➤照片
∎【註4】
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註2】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新版運動指引】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5/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大腸癌 #腸癌 #直腸癌 #癌 #癌症 #膳食纖維 #鈣 #優格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絨毛膜癌治療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醫藥生技資訊>罕見關節腫瘤首款口服藥 獲FDA批准上市
#關節腫瘤 #腱鞘鉅細胞瘤 #TGCT #Turalio #FDA #臨床試驗數據 #罕見疾病療法 #多中心國際臨床實驗 #總體緩解率 #ORR #口服新藥
罹患關節腫瘤——腱鞘鉅細胞瘤(TGCT)的部分患者可通過手術成功治療,但也有些患者可能無法手術,或手術後面臨高復發風險。好消息是,日本藥企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開發的一款名為Turalio的口服新藥近日獲得FDA批准上市,為不符合手術條件、關節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帶來希望。
腱鞘鉅細胞瘤(TGCT),是一種罕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又稱為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極少數為惡性),多發於20∼50歲的青壯年人的膝關節部位,一般分為單顆型和瀰漫型兩種。前者大多可通過手術完整切除,而後者常常無法手術或不能完全清除乾淨,復發率可達20%∼55%,患者可能需多次手術甚至人工替換關節,若繼續惡化,則可能要考慮截肢。
Turalio(pexidartinib)目前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批准用於腱鞘鉅細胞瘤(TGCT)的成人患者的口服藥治療方法,以在歐美進行的關鍵第三期臨床試驗取得的數據為基礎,於2019年2月獲得FDA受理申請,於8月2日獲得許可在美國上市。
「TGCT可引起患者身體衰弱,表現症狀是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導致嚴重殘疾。」FDA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腫瘤學主任、血液與腫瘤學產品代理主任帕茲杜爾(Richard Pazdur)8月2日說,「手術是主要的治療選擇,但有些患者不符合手術條件,即使進行手術,腫瘤也會復發。今天是FDA批准的第一種治療這種罕見疾病的療法。」
Turalio的上市批準是基於「多中心國際臨床實驗」120名患者的評估治療結果。參與臨床試驗的120名TGCT患者中,除59名接受安慰劑治療,其餘均服用Turalio新藥。在治療25週後(約半年)評估所有患者的總體緩解率(ORR),結果顯示,接受Turalio治療的患者獲得顯著改善,ORR為38%,達到了研究的主要終點。而接受安慰劑的患者ORR則為0%。
「FDA對Turalio的批准開啟了TGCT患者治療模式的轉變,這些患者面臨嚴重的發病率並且無法選擇手術,」該藥物關鍵的第3期臨床試驗的首席研究員、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William D.Tap說,「我們現在有一種新的口服治療方案,可以為選定的患者帶來有意義的臨床益處,包括減少腫瘤大小。」
該藥廠商同時提供處方對應方案,專業醫務人員應在開始治療前和治療期間的定期監測患者肝臟狀況。其它常見副作用包括淋巴細胞減少、掉髮、皮疹、眼部水腫等,建議患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該款新藥。
Turalio是一種口服小分子、可抑制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體),這是引起TGCT的滑膜中異常細胞的主要生長驅動因子,在美國,可通過處方獲得。其研發公司第一三共致力於確保在美國接受該藥物治療的患者可獲得必要的經濟支持。該公司計畫至2025年完成7款腫瘤藥物上市,Turalio是第二款獲得認可上市的新藥。
2019-08-07 大紀元 / 李梅報導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8/6/n11435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