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藝術創作
#看見孩子了解孩子讀讀懂孩子
#存在之美
對我來說,一邊上課一邊觀察著寶寶,一邊回饋的家長寶寶當下的需求以及成長發展,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我認為 #美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從寶寶時期,就可以 #讓寶寶接觸各式各樣有關藝術、美感的活動,而這些接觸,是可以從寶寶的感覺統合裡面來進行的,寶寶是處在感覺動作期,所以飽寶寶可以透過每一種感覺學習。如果在我課堂上睡覺的寶寶,那他的學習可能就是聽覺或是觸覺,如果是在我的課堂上走走跳跳的寶寶,那麼他就是在用他的動覺及本體覺學習
真正來上課的寶寶,我是能夠親自看到寶寶本人,以及近距離直接觀察寶寶的狀態,有的時候寶寶的狀態是關於心理的,當我訴說著寶寶的心裡話,回饋給寶寶時,他們會對我會心一笑,好像在說你懂我,被懂的感覺是美好而溫暖的
一堂寶寶藝術創作課程,就可以看到有關好多有關 #寶寶的事,我很喜歡邊上課、邊觀察寶寶,這也是我的專長所在,體會著每寶寶的心,也感受著寶寶非語言要帶來的訊息
在 #藍色海洋 寶寶藝術創作課中,創作之後,我讓寶貝們玩 #撈魚遊戲。不同的寶寶進行著同一個遊戲,每一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心理小世界,寶寶所呈現的,是他們當下最想要做的事情,也表達了心理需求
上我的課的好處之一,就是上完課之後,如果我還在,家長們是可以自在的 #諮詢教養及幼兒發展問題,有時候即使是一個小問題,家長諮詢過後,有了方向也有了肯定,就不用一直擔心,而可以將心思花費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上
我自己覺得,有的時候不光只是熱情,每次看到工作所帶來的回饋、意義,總是能夠繼續的支持著我走下去
#美好在於你的心
#寶寶教養的問題找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
#0到3歲寶寶及家長的諮商心理師
#寶寶藝術創作中看見寶寶的心
#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
#寶寶手語嬰兒手語
#寶寶瑜伽嬰兒瑜伽
#親子情緒教養
#大人情緒療癒
✅10-12月份 寶寶課程,課程資訊
寶寶音樂手語&親職教養課
寶寶運動瑜珈 & 親子遊戲課程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871612323246781/?extid=LSKGufgMRq9CzDBX&d=n
#關於寶寶的事與教養~都可以在 #寧寧老師的寶寶課程 上了解喔~
#寶寶學吃飯如何吃的好
#寶寶的玩具如何準備?
#如何讓寶寶乖乖躺好換尿布?
#寶寶一直黏人要抱抱怎麼辦?
#如何因應寶寶的分離焦慮?
#寶寶不順利就哭鬧怎麼辦?
#寶寶停不下來怎麼辦?
#寶寶聽得懂我們的教養嗎?
#如何促進寶寶的語言表達和理解?
#如何培養寶寶情緒EQ能力?
#如何與寶寶增進親密感?
#寶寶挑食怎麼辦?
#寶寶分離焦慮怎麼辦?
#寶寶打人咬人怎麼辦?
#寶寶不會分享怎麼辦?
#寶寶尖叫怎麼辦?
#寶寶如何學刷牙?
#寶寶如何學收拾?
#如何教寶寶可以不可以?
#如何教寶寶輪流及分享?
#如何教寶寶尊重?
🔽寶寶的藝術創作課程花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部長,本席看了文化部的報告書,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提到「政府的文化施政重點不在『治理文化』,而在於將國家的發展,融入『文化治理』視野。」本席認同這一點。但是本席又同時在報告書裡看到 就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方面,本部於106年7月18日與原民會及農委會會銜發布「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讓」原...
美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部長,本席看了文化部的報告書,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提到「政府的文化施政重點不在『治理文化』,而在於將國家的發展,融入『文化治理』視野。」本席認同這一點。但是本席又同時在報告書裡看到
就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方面,本部於106年7月18日與原民會及農委會會銜發布「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讓」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之保存工作,更進一步落實。另將邀請原民會 參與「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輔導團,共同執行及協助地方政府。
本席要提醒部長,當文化部要在國家發展融入「文化治理」視野時,整個行政團隊對於原住民族的政策和議題,必須先屏除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如:「照顧」、「讓」、「關心」...等等,這類上對下的心態和用詞。(簡報)
原住民需要的是公平的政策而已。我們在看到文化部的政策面。
「增加藝文欣賞途徑,提升文化近用」
推動文化體驗教育:為營造多元而豐富的藝文環境,並鼓勵學生接觸藝術與在地文化,本部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並與教育部展開跨部會合作研商,未來,將從課程內容、人才培育、文化就業等面向,連結文化界與教育界,結合藝術體驗和美感教育。
本席手上有一份教育部發的開會通知,主題是「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動會跨部會資源整合會議」,很遺憾的教育部這份公文的出席單位「沒有文化部」。教育部和文化部都隸屬本委員會,結果最重要的兩個部會對於彼此政策的認知居然如此遙遠。政策不要各唱各的調,政策整合才能讓預算有效的運用,避免浪費資源。
本席相信很多古蹟、聚落、文化美學空間都是非常適合學生從事戶外教育工作的,特別是原住民族部落的古道、舊部落,這些都是原鄉的各級學校的教學環境和空間,也是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傳承重要的方式。本席要求文化部,針對原鄉學校未來辦理舊部落尋根或傳統重要祭典,應該積極主動辦理並形成政策。
美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美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 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學現況之調查 的推薦與評價
完美的道德是目標,美感教育是達成此目標的途徑或方法(張俊傑,1992,頁25)。 ... 教育部,2012)。 由此可見,營造一個具創意、自在且溫馨的美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 <看更多>
美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 跨領域美感教育| Taipei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是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中的一環, ... 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我們有來自國際的專 ... 夥伴關係,這些概念非常重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