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各項變化快速的新時代,大家要如何因應?「心態」越來越重要!
這個報導正好就在台灣的疫情爆發前一週進行,當時,誰也沒料到一項守護堅強的台灣堡壘,一週內風雲變色。原本從報導中看到的世界各地生活狀況,瞬間來到台灣現場。雖因此讓台灣社會生活秩序大亂,但就長期發展需要而言,這是打醒台灣人的重要棒喝,讓台灣與藉同步,盡快走入數位的未來時代。不要懷疑,這應該就是未來時代的常態,天涯若比鄰,世界角落一個變動,瞬間傳遍全球,跟不上的,只能仰天長嘆。台灣以高超的科技產業,早已將全世界推進到無遠弗屆的數位時代。只是台灣的市場佔有者,基於島嶼的保護性,用現有得利者的力量強迫式的阻礙數位新服務的進展,讓台灣一向都在新科技的導入,比世界晚個幾年。因此,也讓台灣的新科技新創者,痛苦不堪。台灣的人口數原本是很好的新科技服務測試場域,對新興產品接受度也高。但,如果不是新產品,而只是想用新科技取代原有服務,難度就非常高!
這種舊有勢力把持,讓新服務很難在台灣實現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近,大眾突然搶打疫苗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完全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心態,在新的威脅不是很明顯,沒有迫在眉睫的壓力時,舊觀念勢力(泛指資源掌握者,只要是明顯把持著現有資源,包括資金、經費、媒體量、權力等等,不願意也不讓新人嘗試新機會者,都可以歸為此類)會主導一切,用盡各種理由,阻礙大家接觸和使用新服務,把使用新服務時一定會遇到的調適期問題無限擴大,讓大家對新服務產出害怕的心理。等到問題扛不住時,這些原本就掌握比較多資源的舊勢力者,又會運用強大資源,想盡辦法到處(到世界市場)去引進可以滿足的服務來壓住問題。結果,原本是非常好的本地新服務創造價值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就在舊勢力靠著地理藩籬保護下,而煙消霧散。所以,台灣的新數位服務,原本是大好的新創機會,大好的產業轉型機會,就一再的消失。苦了我們擁有新觀念、新能力的新一代,他們的知識能被壓抑,他們的價值創造被壓抑,他們從業的薪資也因此被壓抑了!
達爾文的進化論很早就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台灣要進步,就一定要一起來改變這種把自己身心、觀念都自動擺在地理藩籬中的心態,要盡量有開放的心,接納及連接全世界的變化,知識來源不要只有國內、中國這種來源,即便是只接收中文,世界有不少國家現在也都提供中文訊息,開放自己,就比較不會受到舊勢力的蠱惑。如果能多多少少接收點其他語言的訊息,就更好了。台灣目前是高科技的世界強國,維持更開放的心態,掌握世界變化的脈動,並且能成為先行者,台灣的環境資源,反而會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可以更早知道變化,更早隨著變化做改變。
舊勢力的觀念就是一統,不必考慮任何風險所需的韌性,反正碰到問題,舊勢力者有足夠的資源到時候再說。但是,台灣的年輕世代,要有白手起家,或者正確講應該是「黑手起家」的新觀念。我們擁有機會,為何要白白浪費。舊勢力掌握者,還常會鼓吹一種,我稱之為「看戲者」的洗腦做法,基本上,就像肥皂劇一樣,每天都炒點新花樣讓大家麻醉頭腦,讓大家平時都像在看戲般,只會隨著劇本叫喊,失去主導自己的能力。這樣,就算有人看出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還是好像在看戲,已經沒有行動,沒有改變的勇氣和能力。碰到任何困談一點的大問題,心態上,不會說「讓我們捲起袖子來解決吧!」,反而會跟班式的到處跟著喊著「誰該負責,這是誰的錯?」,好像找到一個替死鬼,問提就解決了。殊不知,社會改變的契機就這樣失去了!這種就是將自己鎖入一個不自知的「社會藩籬」,只要台灣能脫離這種心態,台灣的後疫情時代,進步可期!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3173/q&a-june-technology-kirkland
肥皂劇 例子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長篇🇺🇸🇭🇰】FOMO:香港網絡世界的美國大選綜合症
(這是美國大選前一天的長文。目睹近日香港網絡世界狀況,Patreon網友建議全文分享。)
作為研究國際關係的人,對香港人非常熱切關心這屆美國大選,無疑感覺欣慰,而我也相信這屆大選具有不尋常意義,對國際結構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並認為兩位候選人的政策,有根本結構性差異(拜登路線的問題,詳見「特朗普Vs拜登對中國有何不同」,及「美國對華『和平演變』政策,如何被中國戰勝,下任總統又如何應對?」等Patreon文章)。經過過去一年,香港人苦無機會發洩,將情感投放在一切可以投放的地方,自然也可理解,背後經歷,更見悲壯。
然而在香港的網絡世界,為了美國大選的爭吵、反應,究竟對象真的是「美國大選」、「香港未來」,還是其他無以名狀的甚麼?
「錯失恐懼症」的供求雙方
自從智能手機興起,我們接收資訊的模式,出現了革命性改變,這遠遠比甚麼地方選了甚麼領袖,更根本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互聯網由最初的被動瀏覽,到了用家提供內容,本來已經顛覆了權力結構,但直到智能手機出現,演算法大行其道,控制了我們能夠接受甚麼訊息,訊息發佈者的溝通對象早已不再是真人,變成了設定演算法的機器。
今天標題用甚麼關鍵字?昨天同類題目、同類立場的點擊多少?從前所有陰謀論,都會指向「收咗錢做嘢」,假定有金主在影響世界;但在當代虛擬世界,「金主」已經被演算法取代:無論立場是甚麼,只要足夠堅定,成為fundamentalist,無論粉絲百萬、還是只有極少數死忠,相關的點擊收入、課金收入,都足夠可觀。
形形色色的「KOL」,也就應運而生。
以上是說content providers。至於用家,又為甚麼需要不斷點擊?這卻是另一個現象:「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錯失恐懼症」。自從有了全天候接收資訊的智能手機,很多人開始在不知不覺間,對其構成依賴,只要十分鐘不「掃phone」一次,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彷彿已經和世界脫節;而通常在現實世界越是尋找不到存在感的,FOMO越是嚴重。久而久之,這兩個世界的存在,彷如平行時空,但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卻已分不出來。假如最受網絡影響的一群,接收到某種訊息、而堅定地以行動回應(無論是投票、還是革命),就是化虛為實。
結果越來越多資訊,是為了FOMO患者度身訂造,例如抖音(Tik Tok),動作幾乎毫無意義,卻足以令用者上癮,繼而培養了某種意識形態。另一種例子,則是每刻提供最吸睛的標題和內容,可惜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爆炸性新聞的。那內容從何而來?
FOMO其實一直存在,只是未有智能手機前,一個熱話足以炒作幾個月,例如九十年代香港的新馬師曾一家爭產、美國的O.J. Simpson案,都是媒體播足幾個月的肥皂劇目;放在今天,關注度相信只有一兩天。至於一般施政、國際大事,通常都有冗長程序,更不容易天天有突破性發展。然而在網絡世界,卻天天有下個月世界大戰、明年外星人入侵一類「獨家猛料」,否則,用家就感到焦慮,「究竟打未㗎,碰」,然後失去存在意義。
當Outsiders成為Insiders
這類「猛料」怎麼來的?最簡單自然是根據一二傳聞,捕風捉影;更本少利大的則是自己直接參與其中,要麼把自己說成「insiders」,要麼找其他outsiders「挑機」,要麼和其他outsiders圍爐結盟,總之,都是要得到打壓/被打壓的快感。
又由於演算法下容易浮面的內容,大多要具對立性,才具有「爭議」,這進一步激化了一切的二元對立。這對像中共這類擅用「矛盾論」的政權而言,卻屬佳音:爭論茶餐廳A還是茶餐廳B的凍檸茶地道是矛盾,是否認同「新香港」的管治模式也是矛盾,反正演算法算出來的本質沒有分別,而且爭論「岳飛是否女人」一類「爭議」題目的點擊,很可能更高。
選舉選的從來不是「人」,而是一連串結構。生物學上,人是活的,結構是死的;政治學上,結構是活的,活人卻可以是static的;我們最應該聚焦的不應該是人,而是結構。否則追蹤這屆美國大選,就是很FOMO的一件事。
在美國,選擇哪個候選人,雖然已經高度撕裂,不可能有共識,但即使在從未如此撕裂過的美國,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依然表示,怎樣也會接受選舉結果,哪怕選到自己討厭的候選人也是。驗票、重點、訴訟,都是法律容許的事,必須尊重;但假如完成了這些,依然不服,就那會超越底線。這背後,有一種制度自信存在:假如選錯了,令國力下降,還是有辦法糾錯。假如沒有這種制度自信,也就是邏輯上認同某人落選、美國就永不翻身,就只有搞革命顛覆政府一途了。
台灣、越南、印度、以色列,民間都傾向特朗普,政府也喜歡特朗普,但說到對美外交,全球必然bipartisan。除了接觸不到外交的人,沒有國際線會all in的。那身在其他地方、一票也沒有的旁觀者,假如比美國選民爭吵得更激烈,乃至因而反目(這些朋友在過去一年的激烈社會運動中,反而保持團結),豈非越俎代庖?至於越俎而不能代庖者,豈非作無用功?假如不喜歡的候選人當選美國總統,應該從此終生反美,還是高呼「美國民主最黑暗的一天」,然後繼續「掃Phone」?
至於強行參與其中,即使得到一時三刻的likes,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可能相當嚴峻。黎智英先生的私人助理Mark Simon,直接捲入美國選戰的調查,令《蘋果日報》立刻割蓆,尚可視為特例,但也有其他。以後國安法香港為例,情況之惡劣人所共知,由於不少偏向溫和的評論員,都因為擔心而擱筆、關閉專頁,令網絡生態更向兩極傾斜。所有人的絕望,都急速解決,但有沒有高人能提供一個錦囊,讓人讀過後就得道成仙、位列仙班?恐怕沒有。
但大家都希望有。
於是,很多本來在現實世界不符合common sense的建議,只要來自KOL,都會有人跟隨。大家都希望幫忙手足,都是出於好意,但例如有建議影印個人護照、代安排與所在地的美國代表見面,這卻可能令當事人比不做任何事情更危險,結果連流亡海外的羅冠聰,也忍不住指出其問題所在。對事不對人,類似建議,過去幾個月還有不少。但須知道權力核心中人,是不可能每天「爆料」的;假如真有出路,「靜靜雞」,從來是金科玉律。
唐鳳:演算法怎樣由促進撕裂,變成引導共識?
這趨勢不一定無可改變,畢竟演算法,也是人類研發。例如台灣的數位政委、電腦奇才唐鳳,一直注意怎樣避免中國利用數碼霸權監控一切的模式,也希望避免現有演算法助長兩極化的現象。唐鳳其中一個實驗,是名叫vTaiwan的討論平台,其演算法不是促使用家有相同傾向就會圍爐取暖,而是剛好相反,以尋找用家之間的共識為大前提。雖然成效有限,目前也未能取代Facebook一類霸權,但已經被局部應用在台灣施政討論當中。這種前瞻性,令停留在「我真係見過Steve Jobs」的香港特區政府高官瞠乎其後(何況最新這一位,連Steve Jobs也未見過)。
可惜唐鳳在人間,只是鳳毛麟角。在自成一國的微博調查,四年前的數據,沒帶手機感到恐懼的人接近六成,需要時刻查看最新話題的佔1/3;經過這幾年的技術發展,短片視頻更精美吸睛,這比例相信只高不低;而在對岸的民主台灣,外出必須時刻打卡的比例,更是冠絕全球。
面對新時代,我們要撫心自問:究竟應嘗試改變現實世界,讓它變得更美好?還是乾脆拋棄現實,建立自己的虛擬國度,更能為自己和信眾帶來心靈富足?相信很多朋友本來的意願,都是要做一番大事的前者,但慢慢發覺就中的困難程度,卻同時發現後者的潛能,只要目標有限(例如只是為了求生、或影響500人),達標容易得太多。人性,會怎麼選擇?
好了,說了那麼多,我買特朗普還是拜登?這本來值得以一萬字分析二人代表的結構,但在FOMO世界,只會出現三分一秒閃耀的標題,然後標題就立刻融化在自己的世界觀,「內循環」下去。假如你居然看到這裏,還在看,相信你不是FOMO中人。很好很好,那代表你屬於另一種網絡受眾,請到我的Patreon課金吧。
明報筆陣,2020年11月2日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3392555
肥皂劇 例子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年公映的電玩改編恐怖電影「返校」,以台灣戒嚴時期為背景,當中的政治訊息在台港兩地掀起不少話題。利用恐怖片提出 #政治控訴,在外國亦有不少例子,有英國學者就介紹 #拉丁美洲 近年冒起一些 #恐怖片,公開清算政權的殺人罪行,同時兼顧商業市場的口味,加入拉美特色的超現實驚慄元素,令本土政治議題得以帶出國際。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4zw3Qi
延伸專題:
【拉丁美洲微型單位湧現,是年輕人的悲歌?】
http://bit.ly/2xMHGC1
【猶太電影節:肥皂劇能調和以巴戰火?】
http://bit.ly/2PCuCZQ
【10 齣電影認識二戰猶太人劫難】
https://goo.gl/DGqWEr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肥皂劇 例子 在 金石堂KingStone - 黃淑雲 的推薦與評價
... 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比方說: 假設你坐在家裡看電視,看得很愉快,直到看見男女 ... 肥皂劇。 因為書中有許多像這樣很實際的修練心法,那時我們就曾嘗試摘錄一些文字 ... ... <看更多>
肥皂劇 例子 在 [少年] 大場你現在是在寫九點半檔肥皂劇嗎? 的推薦與評價
[少年] 大場你現在是在寫九點半檔肥皂劇嗎? 看板, suckcomic. 作者, megalord. 時間 ... 例子什麼加藤只要是很會畫漫畫就會有好感啊大場你姓喬嗎? 亂點什麼鴛鴦譜啊雖然大 ... ... <看更多>
肥皂劇 例子 在 看板EAseries - [閒聊] 美劇根本就垃圾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剛剛在看電試
廣告播出
實習醫生第十季
敬請收看
哇靠
當初好幾年前第一季時覺很好看
就看完了
第二季繼續追
沒想到開始在亂演了
插入一堆有的沒的人物
還有劇情
很多根醫生根本沒關
大概可以了解為一個愛情肥皂劇
只是發生地點在醫院這樣
第三季看了一點由於受不了了就不再追了
中間有看了一下
發現人物全換掉了
沒想到剛剛看到電視
哇靠
這老古董肥皂劇還在阿
還演到第十季了
有人說美劇是品質保證
因為花大錢下去拍的
不過我覺得說到優質
應該日劇才屬優質吧
一個題材頂多十集結束
如果要再延伸就拍SP
像是最精典的白色巨塔
有人可以想像它拍到第十季的樣子嗎
美劇簡直就垃圾
比台劇那種2~3百集的還垃圾
因為2~3百集對歐美劇應該算小case吧
不要再跟我說美劇狂電其它國家電視劇了
簡直就垃圾中的垃圾
好好一個醫療劇可以把它拍成愛情肥皂劇
這只有白癡美國人幹得出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07.187.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Aseries/M.1400569235.A.B6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