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低薪原因
勞基法紛爭不止,暫停對各政黨的評論,聚焦台灣的低新問題。台灣實質薪資17年沒有成長,或怪慣老闆、怪大陸、怪藍或綠…,實是諸多因素之共業,批評單一因素過於偏頗,亦不夠全面。低薪原因,初步可分為勞動供需面、產業面、制度面三方面等相互影響。以下內容蒐集各大論文期刊與政府相關研究報告整理而成,不另付出處。
一、勞動供需面
1.首先長期投資不振,降低勞工需求,不利薪資成長。
台灣實質薪資成長仰賴於經濟成長,而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能帶動經濟成長。2000年以來台灣投資率下滑,居四小龍之末(台灣20.9,香港21.5,新加坡24.9,南韓29.7),顯示投資動能不足。而臺灣吸引FDI金額偏低,2016年僅83億美元,低於香港(1,081)、新加坡(616)及南韓(108),吸引外資的力道待加強。
固定投資以民間投資為主,然2013年以來成長率持續下跌,2010年以來政府投資幾乎都是負成長,公營事業的投資亦多停滯,國光石化、核四等停建亦是原因之一,難以發揮提振景氣效應。民間投資不佳的原因不外乎先前工總報告所提:缺水、地、電、工、人才,環評冗長不確定及政治反覆,當然人民抗議及兩岸關係不穩定也造成投資卻步。
2.科技進步,企業轉向自動化生產,加上全球化後帶來的產業外移,也導致薪資偏低。
國際貨幣基金2017春季報告指出,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等科技取代部分製造業與服務業勞工。產業外移方面,國內企業之海外生產比重由2001年之16.7%,上揚至2016年之54.2%。原因之一,是台灣參與全球區域整合不力,被邊陲化。台灣與A國沒簽FTA,而A國與B國簽FTA,B國勞力較便宜,廠商有可能移至B國生產出售給A國。因此,低階勞力被新興國家取代,致低技術勞工薪資成長低緩。
台灣低技術勞工占總受僱人數比重逾6成,2016年薪資僅平均薪資之0.59~0.83倍。而我國月收入3萬元以下者,85%是低技術勞工。(註1)
而高技術勞工呢?台灣居全球供應鏈的中上游,擅長中間財製造與生產管理,中間財多屬標準規格,易為價格接受者,附加價值(註2)相對較低。我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從1999年的27%降到2008年的18.9%,2010年起才又逐漸提升。近兩年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雖提高,然主因卻是由於國際原工物料下跌,不全然代表我國產值提升,我國因產業特性偏向代工以及側重零組件生產,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明顯低於注重研發的美、日。也因此,高技術勞工薪資雖比低技術勞工薪資高,也高不了多少。
數據顯示,高技術勞工薪資為平均薪資之1.07~1.86倍,然而2003~2016年增幅最大的主管人員平均薪資僅增加2.87%,成長亦有限。
3.高等教育快速擴張,高學歷勞動供給增加。另一方面,技職教育式微,人力供給與產業需求脫節,學用落差,致社會新鮮人薪資成長不易。
學者研究發現,高等教育擴張為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脫勾的原因之一。青輔會指出,高等教育偏向商管類的人才發展,理工類的人才則供給減少,造成「企業找不到好人才,青年不到好工作」的結構性失衡。2016年大學學歷畢業者經常性薪資為28116元,2000年則為28016元。如算上物價,大學畢業生薪資可說實質倒退。
造成另一個現象:由於薪資偏低,高階人才外流,又不利於台灣長期經濟成長。陷入惡性循環。(2015年底止,赴海外工作人數累積達72.4萬人,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占72.5%)
綜上,在勞動供需面上,由於國內投資不振,經濟成長走緩、科技進步轉向自動化生產、全球化帶來產業外移,造成勞動需求縮減。然而同時,高等教育快速擴張,且學用落差,又造成勞動供給增加。自然形成薪資成長不易。
二、產業面
1.台灣產業轉型緩慢,勞力密集製造業及傳統服務業微利化,導致企業多陷入壓低勞動成本的削價競爭模式,低薪現象普遍。
2016年受僱員工每月主要工作之經常性收入3萬元以下者,集中於傳統服務業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及支援服務業(三者占比34%)及製造業(占32%)。
勞力密集之製造業2016年薪資僅為全體產業平均薪資之0.78倍,服務業部分最低薪為住宿餐飲業、其他服務業(個人及家庭用品維修業、美髮及美容美體業)與支援服務業。住宿餐飲業薪資成長幅度雖不差,但為薪資最低的產業,薪資僅為全體平均薪資之0.67倍。
所以,如果你是住宿餐飲業的員工,薪資不到3萬,在統計上來說,很悲催也很正常。
2.上述行業之所以低薪,因為多數為中小企業,獲利相對大公司本來就低。加薪相對困難。
公司未滿2百人、1百人時,屬中小企業;2016年中小企業家數及就業人數比重分別高達98%及78%。2015年中小企業營業獲利率為2.94%,大企業為5.39%。而不論是資產總額獲利率、淨值獲利率,大企業都高於中小企業。
2016年中小企業加薪家數比重低於5.5成;500人以上大企業加薪家數比重近8成。大企業確實較有能力給員工加薪。此外,上市公司月薪中位數5.1萬元,遠高於非上市櫃公司之3.3萬元。數百人以上公司之月薪中位數均在4萬元以上,為5人以下公司之2倍。可見員工薪資水準與所屬企業規模高度相關。
所以,如果你的公司是10人以下的小公司,薪資不到2.5萬,在統計上來說,很悲催也很正常。
三、制度面
1.對企業來說,近年非薪資成本增加,影響雇主調薪意願。
企業用人成本包含薪資與非薪資報酬。勞退新制實施、勞健保費率調高,雇主非薪資部分的勞動成本負擔加重,非薪資報酬占受僱員工總報酬比重由2000年之11.8%,升至2016年之14.0%。研究發現,雇主會覺得已給予很多經非薪資報酬,不願意再加薪。2001年法定工時降為每雙周84小時,2016年降為每周40小時,也有雇主覺得工時縮短薪水不變,已是變相加薪,故不願再增加薪資。
2.台灣工會力量薄弱,當失業率高或工會力量低時,資方會有較高的議價能力,反之勞工之薪資議價能力較差,不利薪資成長。
工會弱,公司有利潤也未必會充分分享給員工。2016年台灣工會組織率為7.3%,低於德(18.1%)、日(17.3%)、韓(10.2%)。台灣新版勞基法把許多攸關勞工權益事項交給工會或勞資協商解決,其實忽略台灣工會與勞資協商僅是少數的事實。此外民進黨立委曾在長榮罷工後覺得台灣成立工會的門檻過低,衍生諸多亂象,將提修法調高人數門檻。間接地壓低薪資成長。
3.非典型雇用者增加,不利整體薪資成長。
「非典型就業」是指企業主為了彈性、節省人力成本,聘僱非正式的工作人員,例如補教業、大賣場工讀生、餐飲業臨時工、一年一聘的派遣人力等。近年台灣非典型僱用人數持續增加,至2017年為80.5萬人。非典型就業者因短期不固定,以時薪計薪居多:2017年部分工時者每月經常性收入僅15,442元,且低於3萬元之比重達92.01%,薪資明顯偏低。
資料顯示,為什麼選擇非典型就業呢?有15%的人因為有家務工作額外兼差,22.4%卻是因為找不到工作、非自願、不得已。2016年蔡總統競選便提出要保障非典型就業者的工作權益,如何保障?2017年年底,徐國勇表示,還在研究。
以上便是台灣長期低薪的主要因素,當然還有諸多影響變因未能提及,但這些是官產學界普遍認知的重要因子。重點是如何解決呢?在未來的遠山道風向,還會一一剖析。
註1:低技術勞工:「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勞力工」、「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事務支援人員」、「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占比分別為42%、26%、16%及1%,詳主計總處201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
註2:「附加價值」指的是企業生產總額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原物料及半成品等成本後的價值,「附加價值率」則是附加價值占生產總額比重,代表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創造新增價值的能力。
臨時工時薪勞基法 在 柯志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南部的「薪酸」誰人知?
看到這樣的新聞,總為中南部的「薪酸」感到心酸!一群學生只為爭取符合勞基法給付的基本工資,而想團結起來組織工會,我們的勞檢單位哪裡去了?經過屏東縣政府勞工處完成初步稽查,被勞檢的22家店家,最低工讀從時薪70元起跳,只有7家初步稽查無違法,10家違法,5家需再補資料「待查」,不合格比例將近六成,這樣的結果令人驚愕,不知道有多少學生長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而不自知?!想起日前也有人力銀行副總被南部的低薪嚇到,在臉書上發出感嘆:「出了台北,恐怕要學會不用『勞基法』去看台灣,否則會有一種無政府狀態的錯愕。」
不少網友紛紛為南部低薪,表達不同看法,有人提出南部公司存在大量雇用外勞及派遣臨時工的狀況,壓縮到工作機會及正職員工的薪水;也有網友表示大環境落入惡性循環,即便公司違法,員工也不敢出聲,許多公司都抱持著「你不做其他人搶著做」的心態;但也有資方喊冤,表示自己願意開出高薪,在南部卻找不到合適的人。
我來自屏東,對家鄉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對於南北失衡的加劇更有深刻的感受。最近蔡總統大動作成立總統府南部及中部辦公室,希望以此代表她不以台北看天下的治理態度。然而,我認為在中南部增設再多辦公室,只是滿足地方話題的噱頭,對於翻轉南北失衡的命運,根本無濟於事。
蔡總統在2015年選舉時承諾,將以南北均衡做為重新執政後國土發展的首要政策。希望這不是一句政治語言,期望蔡政府結合中南部縣市地方首長,好好努力,提出區域治理的方案與策略。勞動部林美珠部長才與六都勞工局長會面,討論一例一休的問題,提醒勞動部,與六都座談恐怕還不夠,就以南部低薪這則新聞為例,勞動部和地方勞工局是否也該好好審視中南部的勞動職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臨時工時薪勞基法 在 部分工時勞動權益知多少 國定假日出勤工資... - Facebook ... 的推薦與評價
部分工時勞動權益知多少─國定假日出勤工資Q:打工算時薪的工讀生,國定假日工資怎麼計算? ... 勞動基準法第37、39條https://bit.ly/2Bwzk0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