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變行為 #先轉換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把威脅轉換為挑戰 #蝙蝠俠效應
.
心理學者已經證明,人處於高壓情況時,首先會自問(通常在潛意識中)兩個問題:
◼️面對這個情況我需要做什麼?
◼️我有足夠的個人資源應付我需要做的事情嗎?
.
如果我們快速審視情況後的結論是,我們缺乏處理事情所需的資源,這會讓我們將壓力源判定為威脅。另一方面,若我們評估情況後,判斷自已有能力妥善應付,就會視之為挑戰。我們選擇以何種方式自我對話,對內在聲音有絕對的影響。不意外的是,以愈有建設性的框架看待挑戰,結果愈正面。
.
#抽離式自我對話 vs. #沈浸式自我對話
.
從數學考試、在高壓情況下演出,到應付刻板印象,當人們可以將眼前的壓力源視為挑戰而非威脅時,不管在思考、感受與表現上的結果都比較好。抽離式自我對話可以是關鍵的助力,把我們推向視壓力為挑戰的心態。研究顯示,抽離式自我對話能引導我們以挑戰導向思考壓力情境,得以鼓勵自己,告訴自己「你做得到」,而不是把處境視為災難。
.
例如,我和合作者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我們請參與者用沉浸式或抽離式的自我對話,寫下他們對即將到來的壓力事件最深刻的思考和感受。文章中透露出最多挑戰導向思維的參與者中,七五%來自抽離式自我對話組。相對的,文章中透露出最多威脅導向思維的參與者,六七%來自沉浸式自我對話組,形成強烈對比。
.
要了解參與者腦中實際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看看某位沉浸組參與者寫的:「我擔心搞砸面試,得不到工作。而我總是會搞砸。我總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總是非常緊張。我陷入緊張,導致面試表現不好,又導致我更緊張,陷入負面循環。即使拿到工作,我想我還是會害怕面試。」
.
另一方面,抽離組的內在對話則明顯不同。一名參與者思索他在約會前的不安時寫道,「亞倫,你得慢下來。這是約會,誰都會緊張。媽呀,你幹嘛那樣說?你得退一步。拜託老兄,鎮定一點。你可以的。」
.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將經驗視為挑戰還是威脅,不只可以觀察人們思考的內容,還可以從人的身體反應看到。挑戰與威脅引發的心理經驗各有獨特的生物標記。人處於受威脅的狀態時,心臟會加速泵送血液至全身。面對挑戰時也會有同樣情形,兩種狀態的關鍵差異在於體內攜帶血液的動脈和靜脈如何反應。
.
人處於威脅狀態時,血管系統會收縮,使血液可流動的空間變少,長時間可能導致血管破裂與心臟病發作。相對的,當人處於挑戰模式,血管系統會放鬆,讓血液較容易流動。
.
水牛城大學(Universityat Buffalo)的斯特莫(Lindsey Streamer)、希瑞(Mark Seery)和同事想了解,抽離式自我對話是否會使心血管系統的運作產生這類改變。簡單來說,我們是否能透過抽離式自我對話,說服心智,也說服身體把某個情境視為挑戰而非威脅?果然,在公開演說前被要求以自己的名字思考壓力的參與者,展現出挑戰模式的心血管反應。沉浸組的參與者則展現出標準的威脅生理反應。
.
如果抽離式自我對話能幫助成人,我們自然會猜想是否也能幫助孩童。身為家長最大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導孩子如何在面對困難但重要的情境時堅持下去,例如幫助他們找到讀書方法。
.
心理學家卡爾森(Stephanie Carlson)和懷特(Rachel White)思考這個問題時,發現了蝙蝠俠效應(Batman Effect)。
.
他們在一項實驗中,請一組小朋友假裝自己是超級英雄,同時交給他們一個無聊的工作,模擬繁瑣的回家作業。實驗者請孩子們扮演他們挑選的角色,然後用這個角色的名字問自己,自己在這項工作上表現如何。舉例而言,有一個女孩假裝自己是愛探險的朵拉(Dora the Explorer),實驗者便指示她問自己:「朵拉有努力工作嗎?」卡爾森和懷特發現,這樣做的孩子,比起以一般方式使用「我」來思索自身經驗的孩子,能夠堅持更久。第三組孩童使用自己的名字,表現也比使用「我」的那一組來得好。
.
其他以兒童為對象的研究,把這個現象用在壓力更大的情境中,發現抽離式自我對話也能夠助人以較健康的方式因應喪親之痛。例如,一名孩童說:「不論如何,他們的爸爸都是愛他們的,他們可以想想發生過的好事⋯⋯他們可以留住好的回憶,放下壞的回憶。」
.
相反的,使用較多沉浸式語言的孩童,創傷後壓力症狀的發生率較高,面對喪親之痛也較常出現迴避和不健康的因應方式。有個孩子的話讓人心碎:「我還是會想到那個畫面—他臨終時的樣子。我真希望他不用承受痛苦。我很難過他那樣死去。」
.
這些發現全都顯示,只是稍微轉換我們內省時的自稱,就能影響我們在各種領域控制小對話的能力。既然這個工具有那麼多好處,我們想進一步尋找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抽離式自我對話,能對幫助人們處理情緒。我和同事發現,確實還有更多這樣的轉換,只不過這些轉換非常細微,而且太過普遍,我們幾乎不會察覺。
.
--
.
◼️本文摘自《#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伊森‧克洛斯博士(Ethan Kross)為研究如何控制意識的世界頂尖專家。密西根大學與羅斯商學院獲獎教授,也是情緒與自制力實驗室(Emotion & Self Control Laboratory)主持人。
.
「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一定會搞砸!」「第一次做總是比較難,下次一定會更好!」「算了,反正也沒人在意,我認真幹嘛。」「沒關係,我盡力就好!」「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我就是做不到?」「不要想有的沒的,專心!」「放棄吧,反正大家也都在等看笑話。」這些話,一定也在你腦中出現過,許多許多次。
.
你可能沒注意到,每天,我們對話最頻繁的對象,就是自己!我們在心裡用超快的語速,重播昨晚的大吵、焦慮談判的下一步、預演明天的報告。這個在我們腦中不斷來回的自我對話,誰也聽不見看不到,卻牢牢的主宰我們的思緒,深深影響我們的表現、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
自我對話,可以是我們的最佳教練,讓我們有超水準演出;但也可能是讓人崩潰的惡魔,打趴自信、拖垮表現。自我對話這種不好的一面,克洛斯稱為「小對話」(chatter),我們常常被內心的小聲音折磨,陷入負面情緒的深淵,不僅傷害健康,更會磨損人際關係。人生中最重要的對話,就是我們與自己說的話。掌握克服小對話的有效工具,不再被負面情緒綁架。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YOl7XX
👉本書由 天下雜誌出版
臨終症狀與評估 在 護理師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安寧訪視,今天來到黃疸爺爺家,距離上次見面不過十天左右時間,精神體力也是從原來坐客廳沙發退到侷限在臥房的床上。爺爺見我來勉強要起身打招呼,但是力不從心,需要家人扶持支撐著,加上元旦期間下床如廁不小心撞到頭,黃色皮膚參夾紫色瘀青的色塊,我初見震懾了一下……好痛,爺爺頭痛,我心痛。隱藏自己的心情,怕再多問傷了照顧的家人的心,一邊量血壓做身體評估,一邊開玩笑對爺爺說:幾天不見怎麼變成熊貓啊?爺爺也幽默的回應:我很醜可是我很可愛 (^▽^)
順勢替爺爺戴上我特別準備的毛帽,希望他坐起來的時候能多點保暖,爺爺說他從沒有這樣的帽子,很喜歡。我邀請爺爺拍照,他開心的說好,儘管累,還是擠出笑容。
他要表達的每句話都費力,因為肚子裡的腫瘤壓迫,又痛又熱又脹……家人說感覺這幾天容易疲倦,吃得少,排得少,爺爺原本厚實的耳垂縮短許多,我提到 #臨終前四大分解症狀 ,算算好像也慢慢都出現了。
我握著爺爺的手跟他家人說討論家裡的大下小事情,他闔眼仔細聽。
最後我突然回問:你覺得怎麼樣呢?
他只告訴我:妳的手好溫暖……
我說:我在替你運功嘞,有感覺嗎?
爺爺點點頭,微睜開眼,黃色鞏膜裡有淚水,不是我握痛他,感覺他知道我真的關心也擔心他……
太太與女兒輪流陪伴照顧著,外觀都略顯疲憊,但是當我建議要不要申請居家服務員來幫忙,又趕緊說不用不用,自己照顧就很好,一點都不累!
女兒說:媽媽一直叫我去休息,但是我想替爸爸再多做點什麼……
媽媽說:女兒的身體 生活 工作都因為照顧爸爸而不正常,我捨不得她這麼辛苦
護理師的結論是:請二位都先照顧好自己,再想怎麼照顧爺爺,不然容許任何一位再倒下,所剩不多的日子誰都想珍惜,但是別讓家人替自己擔心。面對疾病快速的變化要放手 要安心 要相信 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而且,我一直在,像多一個家人可以支持,可以諮詢討論,不要忘記這條船上也還有我。講到這裡,女兒紅眼眶,媽媽也哭了……我抱了二位,自己的心酸酸的,但是偽裝著強韌,當自己是眼前二位弱女子的堅強靠山,情緒好糾結。
訪視,不只照顧病人也療癒自己。
真心認為,如果這輩子我不當護理師真的太可惜。
請多愛護稀有且愛說故事的護理師。20180105
臨終症狀與評估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住院需求」、「病情無變化」
於是安寧病房的病人兩週後過世
護理訪視費整個被核刪...
請大家幫忙分享
#如果你希望世界變好那就先從發聲開始
臨終前,你會不會希望安寧居家護理師能多到家裡一兩回,讓你舒適、尊嚴、潔淨,並幫助哀慟逾恆的家人面對每個接踵而至的慌亂與無助?
而這樣卑微的想望,很多時候,是台灣的醫療從業人員與機構無償背負著的。
一個月,六筆安寧居家護理訪視費用遭核刪。
長達至少兩三個小時的訪視,面對病人疼痛、喘、管路、傷口全身性的評估、處理、衛教,面對眾多家人的共識統整會議,面對病人失志與失能狀態的陪伴與治療照護計畫的實行,扛下轉介社工師、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的初步處理與評估責任,協助藥物整理並諮詢醫囑,家屬的心理情緒處遇以及後事準備,跨團隊的交班,未訪視之時不放鬆的電話追蹤以及永遠開著機的待命,甚至還有更多,做了這些事,僅僅給付一兩千餘的點值,願意投身的人已經有限,甚至粗糙的「病情無變化」幾字,便任由第一線人員做白工,核刪委員眼中的病情無變化,兩週後病人善終,這是怎麼一回事?
更遑論安寧病房善終的病人,善終前的住院從頭到尾被核刪,申覆與爭議一關關聲嘶力竭喊著,卻仍只換來「無住院需求」冷冰冰的幾個字,徒留我仍舊一天十個小時的和根本沒有人曾告知他得到什麼病、有什麼選擇、什麼是DNR、什麼是安寧的病人在一塊,承接其情緒、處理家庭的紛爭、評估後續計畫、預防症狀發作與再住院、寫著一份又一份頁數多到不行幫忙爭取資源的診斷書,然後一樣一塊錢給付也沒有。
如果我們還在,不是因為心疼病人,或是充滿慈心,這只是人與人彼此尊重的基本。而是我們一直相信著,這個世界需要一點對的事情,而只要我們堅持,世界會讓我們改變成它該有的樣子。那一個善美卻又公正的世界!
臨終症狀與評估 在 護理大嬸之碎念分享- 這幾天, 遠端協助一位朋友的母親平安返 ... 的推薦與評價
其實久病、多重慢性病、癌末臨終等這些病人的死亡都是有漸進式線索的安寧 ... 有個重要的教導就是瀕死症狀與存活期的判斷白話來說,就是即早評估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