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過了 #自卑情結 這個名詞,透過優越感讓自己逃避自卑帶來的無力感,這樣的心態稱之為「自卑情結」,本篇將跟大家介紹的是,自卑情結的另一種變化型態: #優越情結
與自卑情結相同,優越情結也是自卑感的衍生物。
自卑情結的表現相對比較隱性,從外在的行為可以明顯看出這些人正在受自卑情結所擾。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貶低自己的價值;他們經常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並且以此為藉口選擇放棄努力。
而優越情結則是看不出自卑,甚至有點對自己過度自信。
他們可能經常批評他人,透過貶低他人的能力來提升自己;或是強調自己認識多少名人、總是炫耀自己擁有多少的財富;他們也可能會聲稱自己擁有他人沒有的能力,例如預知未來或是藉由觸碰就能醫治他人的惡疾,甚至抱怨這些能力帶給他相當大的困擾。
“優越情結,是有自卑情結的人用來逃避困境的一種方法。他在覺得「自己不夠好」時反而轉了心境,做了「自己最好」的假設;這種虛偽的成就感彌補了他無法承受的自卑。”《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阿德勒(Alfred Adler),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15年。
優越情結是自卑情結的補償,而兩者可能同時會出現在同一個體身上,因此我們在自卑情結的人身上看見了優越情結也是很常見的。
人都會有自卑,但自卑感並不是疾病,相反地自卑感是促使人持續向上發展的推力。
當個體無法朝有益的生命風格發展時,自卑感才會變成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
健康的人不會出現自卑與優越情結,甚至連優越感都不會有。當人脆弱的時候就會失去對社會的興趣,轉而追求自己認定的優越,而這樣的作法往往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阿德勒認為精神病患、問題兒童、罪犯與自殺者,這些族群都有著自卑或優越情結;他們缺乏社群情懷,因此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這反而讓他們難以融入社會,也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方面的問題。
克服自卑或是優越情結需要的並非改變行為,而是從根本的生命風格去改變;他們需要重新培養社會興趣,唯有在追求優越感的同時也能夠對社會產生興趣,發現自己的能力可以貢獻給社會時,才能夠讓人生重新回到有用的面向上。
“經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它們的用途——被用來印證生命的意義。”《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阿德勒(Alfred Adler),新北市,好人出版,2020年。
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有提到,心理創傷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個體為了逃避某些課題而將過去的經驗視為創傷;個體必須認定這些經驗對自己有害,才能達到持續逃避面對這個課題的目的。
我們必須了解,大腦的組成並非固定而是每一天都在改變,因此改變思維並非不可能。透過練習,過去曾經被視為創傷的經歷,也能夠成為讓自己更加堅強的經驗。
阿德勒認為社群情懷是人類的本性,個體必須先發展出社群情懷才能形成有用的生命風格;缺乏社群情懷的人當涉及個人利益時就會容易排斥與他人合作,因此當克服不了自卑感時,就會轉變成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
社會情懷可以使人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合作,並且接受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可以透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困難,同時也能夠將自己的能力奉獻給他人。
追求卓越的本能使人類會不斷地想要追求優越感,但只要努力的方向是為了追求有用的事物、對社會有益的一切,那麼價值觀就不會偏差,也不容易會形成精神疾病了。
對社會有益並不是指像是愛因斯坦或是霍金那樣,對人類有巨大影響的貢獻,而是能夠帶給社會正向發展的一切。
對社區警衛一個友善的微笑;對自己的員工一句由衷的感謝;超商的零錢捐;下班回家的路上買個單親媽媽地瓜當晚餐,減脂順便幫助他人,這些皆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
若讀者認為自己都要靠他人來幫助自己了,何來能力幫助他人,這樣的心態就是自卑情結在作祟了。
任何一件小事情皆能夠對社會有益,即使是接受他人的幫助,因為自己接受了他人的幫助,而使他人對社會產生貢獻感;因為幫助他人獲得了貢獻感,這些就是自己給這個社會帶來的貢獻了。
如果此時你有了「那我都等人家來幫助我就好,反正這樣也是對社會有貢獻啊。」這樣的心態,那就是優越情結了;健康的心態,是可以坦然地接受他人的幫助,並且不吝於分享自己可以貢獻的能力。
筆者曾經看過一些暖心的新聞,無家可歸的街友即使自己挨餓受凍,也要將乞討來的金錢買糧食給陪伴自己的寵物,並且將身上僅有的衣服給寵物保暖;另一則新聞則是一名獸醫總是隨身攜帶醫療包,在路上遇見帶著寵物的街友時就會免費為他們的寵物義診。
克服自卑與優越情結,首先就是要對社會產生興趣。
街友對寵物的付出;獸醫看見了街友對寵物的付出而義診;記者將這些社會議題撰寫成文章放在網路上;一般民眾閱讀完之後將文章轉分享出去造成更多的曝光;有影響力的人士開始拋磚引玉幫助街友……
在這當中的每一個人,從街友到只是轉分享的每一個人,做的都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對社會產生了貢獻;會有這些行為,就是因為擁有社會興趣。
哪怕自己做的事情再渺小,只要持續朝這樣的方向而努力,就能夠克服自卑與優越情結,並且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有能力。
#歡迎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更多相關內容與討論請按步驟申請入社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自卑情結過度補償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感,人們一定會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這種張力狀態。”
“由於自卑感會讓人感到壓力很大,所以人們會透過尋求優越感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補償自己,但這種方式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而是走向了生活的無用面,只是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阿德勒(Alfred Adler),新北市,好人出版,2020年。
阿德勒認為,人天生就有追求卓越的本能,「自卑感」是為了達成追求卓越的目的而產生的情緒。自卑感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現在的科技與文化皆是來自於人類為了克服自卑感而形成的。
因此,自卑感的存在對人類而言並不是壞事;自卑感是人類文明持續進步的動力。
健康的自卑感會透過自身的努力去改善情境,但一個人認為無法靠自己的努力或是透過夥伴合作關係去解決問題時,就會衍生出另一種補償心態;透過優越感讓自己逃避自卑帶來的無力感,這樣的心態稱之為「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的產生,是因為個體的生命風格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有跟大家說明過,生命風格會決定個體用什麼方式去克服自卑感或者獲得安全感,但是個體選擇的方式為何是由心智決定;心智所選的不見得是合理或是正確的,而是心智認為這是正確的。
社群情懷(又稱社會意識)是每個人類天生就有的技能,擁有高度社群情懷的個體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對他人能夠有所貢獻為基礎上。此時的貢獻並非是指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能夠與他人互相合作共同解決人生遇到的困難。
雖然社群情懷人人都有,但在生命風格形成的初期,若個體沒有學會合作關係,社群情懷也就無法順利發展。被過度寵溺或是被漠視、虐待的孩子,他們無法相信自己能夠透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難,也無法理解透過與他人的合作一起解決問題,他們缺乏了足以適應社會的社群情懷。
過度寵溺的孩子會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應該是由他人為自己處理好,一但出現了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都是因為周遭的人太冷漠,沒有人願意幫助自己;被漠視或是虐待的孩子則是會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克服這些困難,並且這世界上也不存在著會願意幫助自己的對象。
自卑感是非常廣泛的,生命中的所有問題都會讓人產生自卑感,健康的人會在遇到阻礙時,會找出其他努力的方向;有自卑情結的人在面對問題時,則是會執著於某一個固定的方向,而且絕對不允許自己改變。
例如為了逃避與人交際而產生頭痛症狀,個體認為自己因為頭痛所以無法與人交際,此時若是給予治療頭痛的藥物去消除了頭痛的問題,當個體需要與人交際時,就會再出現其他令他感到不適且必須逃離的新症狀。
因為個體的方向就是「遠離人群」,因此不論給予什麼樣的方式,只要他的方向不改變,結果就不會改變;他需要被改變的是最終的目的,而非他的行為。
自卑情結的人並不在乎自己的行為在他人眼中是否正確,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優越感;他們所選擇的方式不是取改善情境,而是透過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來自我陶醉。
自卑情結的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為自己設立了太高的成功目標;因為無法達成目標,因此只能夠透過優越感去彌補。這會使他們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原本只是有點神經質最後也可能會惡化成重症精神疾患。
阿德勒的書中提到,自殺是追求優越感最為極端的一種表現,因為個體已經認定了自己無能為力改變自己的處境,因此透過自殺的方式去控訴某個人或某件事。
追求優越感是人的本能,只是在沒有學會合作關係、缺乏社群情懷的情況下,個體會發展成自卑情結並且終其一生都深受其擾。不論是透過自殺或是推卸責任、逃避問題等方式獲得優越感,只要能夠理解他們為何會形成這樣的生命風格,我們就能夠明白,其實他們並非沒有為自己做任何的努力。
他們跟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一樣努力,只是他們努力的方向是錯誤的;當努力的方向都只是為了自己時,就難以真正的克服問題。
#社團同步發文並有我個人克服自卑情結的心得分享
#更多相關內容與討論可加入社團自由賞閱
#申請入社流程如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自卑情結過度補償 在 幹話心理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比起再多的情話
不如和妳說上話。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最早由Alfred Adler提出,
他將其分為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
#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
簡單來說指的是孩童時期,
在所處環境中得不到心理滿足,
而感受到的無力不足感。
造成的原因可能像是,
不當的家庭教育或是生理特徵等。
#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
簡單來說是指成年時期,
發現自己能力不夠實現目標,
或者無法達到內心的自我標準,
所衍生出來的自卑感。
造成的原因可能像是,
不滿意的成績或職場失利等。
因此總結來說,
自卑情結源自於自卑感的產生,
當人們面臨長時間且持續感到自卑,
會陷入一個不斷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個體懷疑或否定自我價值。
而該如何跳脫自卑心理,
其實我們先天就具備相關的能力。
我們會經由過度補償的方式,
來彌補自我的不足甚至達到卓越。
#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為了擺脫自卑,
並在某些自信缺乏的領域得到滿足時,
進而透過一些方法手段來讓自己更好。
然而,
我們仍要注意的是,
過度補償如果太極端,
也很有可能對自我造成危害。
舉個例子來說,
如有個人對自己天生的外貌不滿足,
因此選擇到整形醫院去整形。
但對於每次整形後的結果,
他仍然對此感到不甚滿意,
因而選擇傷害身旁的人,
來獲得優越感或滿足感。
自卑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選擇妥協放棄。
因為明白現在的自己不好,
所以才要選擇努力讓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