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位男跨女議員的告白:我不是想裝得「很有女人味」,而是希望活出自我】
9月24日,全台出現首例行政訴訟案例,判定跨性別者辦理性別變更時,不需要遞交切除生殖器的手術證明。法官明確指出:「生理、心理性別不一致並非病態,而是社會應接受的個人自主決定範圍。」卻也在網路上掀起激辯。
上川礼是日本第一位跨性別議員,出生時是生理男性,但在30歲後改以女性身分過活,她曾因為平常使用的女性身分與證件上的男性身分不一致,而在申請社會保險、醫療、求職時遇到難關,後來她站出來參選、為跨性別者發聲,經驗寫就《改變性別,是為了活出真實自我》一書。
從小就對自己的身體有不同於生理性別的想像,上川礼說:「我不認為自己應該要裝得很有『女人味』,我重視的是『活出自我』,只是我嚮往的外在條件,包括體型、聲音、服飾、言行舉止、談話內容等,剛好符合社會上的『女性』範疇罷了。」
經歷賀爾蒙療法、除毛、女裝、割除喉結以至於變性,她將這段歷程形容為「找回我該有的身體」。然而,手術伴隨著風險和高額花費,並不是所有跨性別者都會選擇這條路。上川礼曾在眾多現實因素間掙扎,也一度因醫療意外差點喪失發聲能力;她的分享,提供我們照見跨性別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性別,以及他們面對醫療選擇時的思考與艱難。https://bit.ly/3zT4jCo
★提供觀點,促進思辨,#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跨性別 #手術 #性別置換手術 #日本 #變性 #醫療選擇 #性別
同時也有8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的網紅林郁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籠罩下得巨大哀愁 A Dark Cloud of Sorrow Looms Over 】展覽訪談 文/林郁晉 晏起之晨、失眠之夜,挾著日常的無奈與焦慮溶進意識之中,入夢。 我們指認各種房簷的形狀、街角轉折的摺痕,回到躲避外界棲身之座標,看著各個熱鬧無處安放的紅男綠女在燈火通明的城市裡遊走,並與...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暴躁的凱蒂林 Grumpy Kitty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歡歡 歡阿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心得] 縮時社會-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自我認同理論 - YouTube 的評價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暴躁的凱蒂林 Grumpy Kitty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女生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生物,想要與眾不同卻害怕和別人不一樣。我那位朋友很怕中午沒有人跟他一起吃飯、分組沒有人主動找他,那位朋友當時連便當盒樣式都很怕不是大眾款。
他常常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是因為他的表面特質,他認為自己所呈現出來的那一面總是不夠好,他會在內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即使是現在都還是能從他的社交軟體中看出來他有多想迎合這個社會所設下的標準,當最近流行哪間餐廳就一定會看到他去吃,哪種鞋子很流行他就一定要擁有,我想就連他說出他自己有社交障礙也都是因為「在這個文明世界,誰身上還沒有一兩個精神疾病啊?」這句話。
我想每個人都有面對人群焦慮的時候,因為網路太透明,讓許多人為了融入群體而不得不追隨潮流,我也有過這種自我認同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時候,但我理解一但自我太脆弱,就會掉入從眾的陷阱裡,成為滿街跑的複製品之一,所以在長大的過程中我漸漸知道,人有時候不是需要陪你去吃飯、逛街、喝下午茶的朋友,而是要有與自己對話、相處的能力(吧?)
-
-
-
-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6項策略找回自己的意義】
失去工作,可能會同時失去精神支柱與慰藉,令人心緒不寧;更極端的情況下,會讓你質疑自己的價值,甚至覺得好沒用。要走出這種打擊可能需要時間,但還是有幾種辦法,能讓人開始重新找回、甚至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認同。
#失業 #求職 #自我意義 #哈佛商業評論
—
如果您喜歡《哈佛商業評論》、或是覺得我們的內容有幫助,歡迎按下網頁中的「#我要訂閱」,訂閱是支持創造這類內容最佳的方式。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籠罩下得巨大哀愁 A Dark Cloud of Sorrow Looms Over 】展覽訪談
文/林郁晉
晏起之晨、失眠之夜,挾著日常的無奈與焦慮溶進意識之中,入夢。
我們指認各種房簷的形狀、街角轉折的摺痕,回到躲避外界棲身之座標,看著各個熱鬧無處安放的紅男綠女在燈火通明的城市裡遊走,並與無數陌生人隔牆並肩而坐。
1970年代,台灣興起了都市主義,揮別了農業家園的景觀,在擁擠的都市裡生存相對壓抑的。都市其意義不僅是建築摩天之高,更在於它擁有改變原有地景的樣貌、居住的型態、人際關係的孤獨與疏離及日漸複雜的社會議題。在資本世界所圍繞下的我們成為一種部分配合的零件化角色,然,自由主義的建構也不斷提醒著自身的主體性,視為一個完整之重要。如此衝突矛盾,拉扯出極大的不安與困惑,聳立且不斷將外部世界的混亂吞噬折入體內,心中一股始終趨不散的憂愁不斷盤旋,只能回到屋內,安全無他者之地,盡情地咧嘴吐舌、搔首弄姿,卻揮之不去籠罩而下的巨大哀愁。
夜晚,望者前方不遠處,無數個大樓的窗口閃爍著各種彩燈,凝望那如夢幻泡影之光,心甸甸地總在腦際回望那些不願想起的事,就如:「我是誰」這樣無奈的提問,總在那無人的夜晚裡晃頭晃腦地想起。到底我們應以何種角色的姿態與世界共存,同時又保有自身主體性之完整成為我們的必經之問。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一展將透過八位藝術家的作品,試圖呈現籠罩於都市之下的人們,因在認知上矛盾的情緒,所產生出對於自身主體該已何種姿態與世界共存的提問。
鄭爾褀 poeple
作品回應台灣1970後逐漸告別農業景觀進入都市主義的現象,精準描繪出現代人們所熟悉的都市日常景象。百萬人共同生存於一個地方,即便物理距離上是如此緊密,對於彼此的認同卻是絕對的疏遠。
鍾知庭 我在你左右
作品透過男性畫外音的說明及影像內某種角色扮演的刻畫,呈現都市之中的人們彼此試圖相伴,吐露內在確切的想望,最終卻淪為某種喃喃自語,或溝通的徒然。
吳伯賢 有著蒙娜麗莎微笑的猩猩
藝術家透過猩猩作為在都市正常運作之下的奇觀(不正常)呈現。回應在都市興起的治理實踐下與自由意識之間的衝突,將人們日常存在於可行介入操作和不可行介入操作之間的矛盾或內在限制放大。
王鼎曄 人-人
試圖回應高度競爭的社會中,人們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下時會不慎擠壓到他人,與此同時又要維護完好理性的生存空間,作品精準刻畫出人們相處時某種不成文的特殊距離。置身於當下的人們該如何找到屬於自身主體最佳的生存姿態成為作品最大的提問。
蔡傑 塵埃落定時
作品試圖呈現人們躁動的拍打著看似可能逃離的出口,而所謂的出口是否真實?又或只是內在狂放無法平心的感受的妄念?回應都市裡看似熱鬧無處安放的紅男綠女們內在的哀愁。
黃彥超 1.2.3魚你躲好了沒?
作品將魚缸中的觀賞魚比擬困於都市裡人群的樣貌。耀眼奪目的彩光、極度刺激性的感官饗宴,試圖呈現人們短暫逃離內在的不安及困頓,回應人在自身主體性的建立後所產生的完全排他性及強烈的孤獨感。
黃淑蓮 Sometime i found myself floating and sinking down once in a while
作品回應在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所產生的極大矛盾中內在強烈的衝突不斷,將人們心底不斷自我反問的不安情緒描寫深刻。該如何明確知道自身定位及最佳舒適的姿態為何?及「我是誰」成為最大的提問。
陳嘉壬 甜水
作品是藝術家前往東南亞駐村後,試圖反思城市之於農村兩地的人們對於生存的想像及美好生活的概念竟是如此不同。回應社會所建構於我們的未來想像,是否未必如此明確或真實,只是某種模糊失焦的指向。
-----------------------------------------------------------------------------------------------------------------------------------------------------------
【籠罩下得巨大哀愁 A Dark Cloud of Sorrow Looms Over 】
日期 Date|2021/08/07-09/12
地點 Location|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藝術家|Artist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柏賢 Wu Bo-Sian
陳嘉壬 Chen Chia-jen
黃彥超 Huan Yen-Chiao
黃淑蓮 Wong Shu-Lian
蔡傑 Tsai Jie
鄭爾褀 Zheng Er-Qi
鍾知庭 Chung Chih-Ting
影片拍攝與製作 Film production | Shane 影像工作室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 黃柏諺 PK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production | 羅悅慈 Lo Rax
設計 Design|蔡傑 Tsai Jie
翻譯 Translation | 黃文 Huang Wen
策展人|Curator
林郁晉 Lin Yu-Chin
協同策展 | Co-curator
黃鼎鈞 Huang Ding-Jun
感謝贊助|Sponsors
厭世會社The Misanthrope Society
果拾 Pick Up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掀牆藝術聚落 Open Wide
打開藝術工作站 OCAC
嘖嘖 Zeczec
張喬翔 Shane
陳小乖
劉柏承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 A Dark Cloud of Sorrow Looms Over 】
文/林郁晉
晏起之晨、失眠之夜,挾著日常的無奈與焦慮溶進意識之中,入夢。
我們指認各種房簷的形狀、街角轉折的摺痕,回到躲避外界棲身之座標,看著各個熱鬧無處安放的紅男綠女在燈火通明的城市裡遊走,並與無數陌生人隔牆並肩而坐。
1970年代,臺灣興起了都市主義,揮別了農業家園的景觀,在擁擠的都市裡生存相對壓抑的。都市其意義不僅是建築摩天之高,更在於它擁有改變原有地景的樣貌、居住的型態、人際關係的孤獨與疏離及日漸複雜的社會議題——在資本世界所圍繞下的我們成為一種部分配合的零件化角色。
然,自由主義的建構也不斷提醒著自身的主體性,並視為一個完整之重要。如此衝突矛盾,拉扯出極大的不安與困惑,聳立且不斷將外部世界的混亂吞噬折入體內,心中一股始終趨不散的憂愁不斷盤旋,只能回到屋內,安全無他者之地,盡情地咧嘴吐舌、搔首弄姿,卻揮之不去籠罩而下的巨大哀愁。
夜晚,望著前方不遠處,無數大樓的窗口閃爍著各種彩燈,凝望那如夢幻泡影之光,心甸甸地總在腦際回望那些不願想起的事,就如:「我是誰」這樣無奈的提問,總在那無人的夜晚裡晃頭晃腦地想起。到底我們應以何種角色的姿態與世界共存,同時又保有自身主體性之完整成為我們的必經之問。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一展將透過八位藝術家的作品,試圖呈現籠罩於都市之下的人們,因在認知上矛盾的情緒,所產生出對於自身主體該已何種姿態與世界共存的提問。
鄭爾褀| 人們 People
作品回應台灣1970後逐漸告別農業景觀進入都市主義的現象,精準描繪出現代人們所熟悉的都市日常景象。百萬人共同生存於一個地方,即便物理距離如此緊密,對於彼此的認同卻是絕對的疏遠。
鍾知庭|我在你左右
透過男性劃外音的說明及影像內某種角色扮演的呈現,刻劃都市之中的人們彼此試圖相伴,吐露內在確切的想望,最終卻淪為某種喃喃自語,或溝通的徒然。
吳伯賢|有著蒙娜麗莎微笑的猩猩
透過猩猩作為都市正常運作下的奇觀(不正常)呈現。回應都市興起後的治理實踐與自由意識之間的衝突,將人們日常存在於可行介入操作和不可行介入操作之間的矛盾或內在限制放大。
王鼎曄|人-人 One-One
試圖回應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下時會不慎擠壓到他人,與此同時又要維護完好理性的生存空間。作品精準刻畫出人們相處時某種不成文的特殊距離,置身於當下的人們該如何找到屬於自身主體最佳的生存姿態成為作品最大的提問。
蔡傑|塵埃落定時
作品呈現出人們躁動的拍打著看似可能逃離的出口,而所謂的出口是否真實存在?又或只是內在狂亂無法平心的感受的妄念?回應都市裡看似熱鬧無處安放的紅男綠女們內在的哀愁。
黃彥超|1.2.3魚你躲好了沒?
魚缸中的觀賞魚好似困於都市裡人群的樣貌,耀眼奪目的彩光、極度刺激性的感官饗宴,試圖呈現人們短暫逃離內在的不安及困頓,回應自身主體性建立後所產生的完全排他性及強烈孤獨感。
黃淑蓮|I found myself floating and sinking down once in a while
在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產生的矛盾中內在衝突不斷,將心底不斷自我反問的不安情緒描寫深入。該如何明確自身定位及調整最佳姿態,讓「我是誰」成為最終的提問。
陳嘉壬|甜水
作品是藝術家前往東南亞駐村後,試圖反思城市之於農村兩地的人們對於生存的想像及美好生活的概念竟是如此不同。回應社會所建構於我們的未來想像,是否未必如此明確或真實,只是某種模糊失焦的指向。
-----------------------------------------------------------------------------------------------------------------------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 The great sorrow under the shroud】
日期 Date|2021/08/7-09/12
地點 Location|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藝術家|Artist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柏賢 Wu Bo-Sian
陳嘉壬 Chen Chia-jen
黃彥超 Huan Yen-Chiao
黃淑蓮 Wong Shu-Lian
蔡傑 Tsai Jie
鄭爾褀 Zheng Er-Qi
鍾知庭 Chung Chih-Ting
影片拍攝與製作 Film production | Shane 影像工作室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 黃柏諺 PK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production | 羅悅慈 Lo Rax
設計 Design|蔡傑 Tsai Jie
翻譯 Translation | 黃文 Huang Wen
策展人|Curator
林郁晉 Lin Yu-Chin
協同策展 | Co-curator
黃鼎鈞 Huang Ding-Jun
感謝贊助|Sponsors
厭世會社The Misanthrope Society
果拾 Pick Up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掀牆藝術聚落 Open Wide
打開藝術工作站 OCAC
嘖嘖 Zeczec
張喬翔 Shane
陳小乖
劉柏承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歡歡 歡阿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性別平權一路以來,除了倡議婚姻平權以外
許多人對「性教育」當中的同志教育很有意見
首先,性教育不等於性行為教育
性教育包含生理、心理、法律、社會的議題
有些家長認為這些教材會讓小孩變成同志
今天這一集以自己的經驗談我怎麼知道我是同志?
其實我覺得,沒有「變成」的過程
反而是很長的一段自我懷疑的歷程
當然,對父母而言不是件容易接受的事
畢竟這跟自己「想像中的原廠設定」不同
家人能不能一起參與探索,維持緊密關係
在認同期當中其實很重要,卻很常被忽略放棄
因為擔心害怕被拒絕,進而產生關係隔閡
間接的覺得同志跟家人的關係一定是破碎的
父母也會把這些防衛機制視為「叛逆」的表現
這部分就留在下一集的內容
跟大家另外聊跟家人之間關係的修復
Part2
出櫃很不孝?為人父母的心情:https://youtu.be/ZHSveqD4fJw
追蹤歡歡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huan_a_hui/
業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薩克斯風教學/譜/演出預約/更多資訊 https://www.saxhuan.com/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自我認同理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自我認同 理論 自我認同 的概念起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人生的八個階段》(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一書。 ... <看更多>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在 [心得] 縮時社會-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縮時社會: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
網頁好讀板:https://link.medium.com/0XDPvK2d7zb
Pressed for Time:The Acceleration of Life in Digital Capitalism
作者: Judy Wajcman ;譯者: 王寶翔
現代社會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緩緩加快了我們周遭生活步調的節奏。無論是桌上
手機螢幕閃爍的通知你今天該起床的時間、與明天早上該開會的行程,或是穿戴裝置震動
著督促你下班後應該自律運動、或剛剛又有人在社群平台上tag你。這些今日我們看似在
正常不過的日常,好像因為這些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在後面追趕著什麼?毫無停
歇。
不過,作者Judy Wajcman並不認為當前社會越走越快的步調,僅僅是因為每年新興科技的
發明造成生活節奏的改變。尤其是,對比科技決定論視技術為肇因的觀點,Wajcman更進
一步的分析認為當今備受壓縮的社會,是新興科技、時間節奏與我們是如何使用科技三者
相互塑造鑲嵌的結果。如果只有單一的科技革命,而沒有相對應文化的改變,是不可能綁
死我們時間的規劃,更不可能因為單一科技強勢的控制我們社會。
也因此Wajcman認為過去關於時空加速現象的討論,通常只帶過加速現象的表面,並隱藏
部分現象實際的事實。現代生活步調並不僅止於人們的資源和他們擁有潛藏的選項。實際
上,人們對時間跟機動性的控制權反映了權力彼此的關係,而這種控制會回頭強化權力地
位的穩固。Wajcman認為唯有檢視普通人身上的事實,我們才能理解人們如何經歷速度與
時間。
因此,Wajcman期望透過進一步的探討與觀察,社會上是如何挪用、適應和主動塑造科技
,並藉此延伸新的生活/時間節奏。因為新興科技的誕生,總源自一群不特定人士,在特
定的時間、地點,帶著特定的自身目地,所做的一連串特定決策的成果。
換句話說,這意指無論是多麼看似多元的科技發展,其中發展的背後必定帶有人為選擇的
身影,包括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脈絡與市場政治經濟的決策等等,都會影響一項科技最終
定案的研發與選擇。例如,這次中美貿易戰就是近期最為深刻的體驗,台灣也因而能在半
導體的領域獲得貿易壁壘的優勢,同時也造就台灣發展出非常特殊的半導體就業結構。
所以為了理解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是必須要透過深入觀察科技是如何伴隨我們的日常生活
,重新思考為何一件看似省時省力的工具,最終竟然會增加原先工作的負荷。
《縮時社會》書中,Judy Wajcman透過一項項舉例新興科技的發明,最初都是為了節約我
們的時間、提升我們的效率,最終卻成為我們時間安排的壓力。雖然沒有一項的產品設計
初衷會是為了增加消費者時間壓力為目地,但是卻因為我們使用科技的選擇,反過來加速
日常生活的節奏。
也因此Wajcman發現真正加重社會壓力的是在我們逐漸適應新興科技的同時,也改變了我
們對於原先事情的看法,包括我們決定新興科技的工作方式、家事分工等等。我們都因為
科技的發明花越多時間,越做越多,而不是把省下來的時間稍微適當的喘息,尤其是在工
作的場域與家事的負擔,反而因為新科技的發明,讓我們越做越多,緊追我們對於時間的
安排。
〔時間感 Time perception〕
現代社會歷經英國工業時代發明偉大的石英鐘以來,掛在牆上的時鐘指針接手我們過去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步調。時鐘時間,實質上,成為我們一切泛指通稱時間的東西。
當我們說出時間不夠的時,時間不再意味太陽快下山月亮快出來,我們該加緊腳步;而是
更具體的描述還有十分鐘,我要趕不上火車。這意指以分秒為單位的時間,正接替我們過
去對於時間的觀念與紀律。
Judy Wajcman認為當代的時間感,源自工業資本主義下時間的商品化,時鐘時間成為我們
真正的時間/紀律。
當資本交易時間加緊腳步,資本與商品的易變性與短暫性,會壓縮我們對於時空的感受。
尤其當社會得以運用新興科技的進步,重新排序日常形式的先後,讓我們更容易同時進行
不會相互影響的事物。
壓縮時空,加速科技進步、加快社會變遷、更讓我們生活步調汲汲營營。
但是,Wajcman依然不認為科技加速過程,意旨生活節奏會越為倉促。當前我們壓縮社會
的步伐是源自資本主義主導過度工作的文化,與崇尚彼此競爭的消費主義。是我們對於適
當規劃的渴望加重我們對於時間的壓力,是我們讓金錢與財物主導自身對於自由的感受。
科技無法壓縮我們的時間,但是可以改變我們追求自我認同的方式,尤其是,我們渴望安
排妥善的計畫、與追求工作中的自我肯定,這兩者才真的改變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
〔追求工作價值的自我認同〕
過去社會探究個人自我認同的過程,往往是立基於彼此複雜的關係與互動。可是,資本主
義帶來競爭性消費的文化與過度工作的生活,簡化了我們過往尋找認同的過程和對待時間
的壓力。資本主義過於強調消費與財富的多寡,基本上主導了當前社會對於自由的感受,
也從而塑造我們感受時間壓力的方式。
在今天,在相同時間越能投入越多活動、越能密集的使用時間,才是彰顯當今社會地位的
新興象徵。而不像過去,是以休閒時間的多寡,標示社會階級的高低。
今日社會,是一個連同休閒,都在追求消費更加密集的商品與服務。社會追求加速的氛圍
,一再要求我們善用手頭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在相同時間完成最多的選項。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堆砌我們日常中潛在計畫的數量,讓我們平日瑣碎的工作更加繁重,
在謀求多工作業、密集行程的工作方式,讓我們難以找到適當喘息的機會,也引發社會對
於倉促的焦慮。然而,科技革新的角色只是滿足了我們過去對於多工作業的渴望,是我們
的渴望再一次壓縮時間的安排。
疑問與反思
1.科技與自我認同互為因果,但又歸咎於資本主義好像有點怪怪的。
2.生產與消費定義的關係下,有什麼事是不能被消費的?
3.書中引用David Harvey認為時空壓縮,是因為資本交易時間的加速,突顯商品/資本短暫
與易變的本質。好像也是歸咎於資本主義的方式之一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4.248.9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85105877.A.FF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