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銀紙快過印沙紙]同一單新聞,同一個表,好多演繹。但我就係呢個角度。
1.首先,講下常見嘅講法。立場呢個故事(https://bit.ly/3akhvTR),其實係比較2003同今年大學畢業生嘅慘況。固然可以戲謔為鬥慘大賽,但角度係唔錯嘅。
2. 眾(?)所周知,埃汾1997年入港大,2000年唔想返工去英國讀Master(雞校一間,陶傑嗰檔),2001年9月返嚟—就係911後冇耐,當時嘅市道當然極差,我最記得嗰時每個月就見到啲失業率新聞,好唔開胃。我見而家咩大學生話寄幾十封email冇回音—仆你個街,埃汾都學霸啦掛,兩間大學都有啲名氣掛(雞校自謙啫),但我當年,寄信,你老母,係寄信呀!都寄咗數百封,冇一千都幾百。見工?冇一百份都七八十份。
3. 慘下話?係咪鬥慘?當然你正面啲睇,埃汾當年都咁大碌,而家咪又好地地。
4.我啲同屆同學,就係2000畢業嘅,有啲可能因故defer一年嘅,就2001。就真係普遍唔會有沙士畢業。要講嘅,當然都有朋友沙士畢業,可以叫佢地嚟講下
5.但我目測,沙士畢業嗰幾件,好似而家撈得好掂—當然呢個可能係bias,正係佢地撈得好掂,更加要講當年沙士畢業嘛!到你第時掂咗你都會講自己行十公里路返學呀,放學做麥當勞兼職,死慳死抵儲一年錢先去到日本之類。呢啲故事記住準備幾個。
6.好似(好似咋下),從來冇一個好科學嘅研究,去睇下,沙士畢業嗰年啲友,去到而家,係咪真係特別唔掂,點都係人工低一截。道理好似講得通(因為好多公司都係睇你上一份工嘅人工去加你人工),但我目測又好似唔係。但當然contrarian 嘅講法,有人話,worst situation is the best training,捱過苦第時上到位自然砌低啲一帆風順嘅溫室撚。但亦只係假說。如果有研究嘅,話我知。
7.但即係要慘嘅,好多年都可以慘。911又慘,沙士又慘—但明明沙士嗰年股樓齊升(https://bit.ly/2XZronF)。實不相瞞,埃汾03嗰年轉工,加咗五成人工添—不過教書呢啲不能作準啦。
8.另外,仲會有人質疑,講平均數誤導—世界平均人人一粒睪添,分咗李嘉誠李兆基李澤楷李澤鉅,平均香港人都好有錢添—但呢個質疑今次係錯嘅。至怕啲人識嘢識一半念口簧,我寧願你乜都唔識。首先香港人就真係好撚有錢。另外,大學生收入,就梗唔撚係睪丸,亦唔係李嘉誠。你睇下個分佈就知,李嘉誠身家係你幾多倍?甚至唔講有啲訓街邊嘅身家係零。但,大學生人工最高可以幾多?十皮八皮?仲要明顯唔會太多。所以平均數中位數唔會爭太遠。況且,當年沙士係用平均,而家都係平均,應該夠公平。
9. 我嘅另類角度係:嘩,話到好唔掂,都仲有兩皮嘢?!?!
10. 留意下,明明話大學文憑量化寬鬆(事實),入大學門檻低咗好多(事實,考生又少咗,學位又多咗,仲有多咗人去外國,仲有副學士敗部,仲有廿鳩幾年大學學費都冇加過)。明明供應多咗,做乜人工仲高過當年咁多?
11. 答案,你都知,通脹嘛!而家兩萬一,應該冇當年萬一咁好洗?歡迎鬥慘比較下。不過太古城唔止升咗一個開,恒指唔止升咗一個開,麥當勞都應唔止貴咗一個開,首富(那怕唔係同一人)身家都唔止貴咗一個開。你上深圳(朋友講,我估去書城買書掛?)都貴咗好多啦。仲3/5/8咩大佬(意義不明,江西銅掛,朋友讀化學)
12. 呢啲,咪量化寬鬆咯
13. 所以,點解沙紙係咁印,學位都「冇貶值」,仲要人工「升值」?因為,聯儲局部機,快過大學registrar (?)好多!兩者鬥快,佢比你更快咯。所以你咪見到人工高咗,但其實,購買力低咗咯。
14. 最後我嘅理論:慘呀?係慘架,個個都慘架啦。早出世好?係架,好似近幾十年都係越早出世越好,我嗰時都係架。講真喎,埃汾學霸,你香港就算得返一間大學我都肯定入到,使乜同啲二打六一齊做「大學生」畀人blend?我早十年廿年出世仲掂啦,使鬼而家日日乞食開專欄。但,人生就係咁架啦。你唔使叻過上一代啲人丫,我都唔會同上一代啲人比,你唔會同超級有錢人比,正如你唔會同北韓冇飯開嘅比—講到尾,你叻過同你年代嗰啲就得啦。
——————————————-
版務:收費專欄已推出,支持埃汾高質文章。幾舊水睇三個月,一星期三篇
請去呢度訂:bit.ly/2wVXndj
課程編號填: CC01
科咗水後後有Login及Password畀你
逢一三五入去 homebloggerhk.com (見到就睇到《事先張揚》),亦睇得返以前嘅文。一般我都係會黃昏出文嘅。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自然 司 化學 學門」的推薦目錄:
自然 司 化學 學門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士可殺,不可辱!
科技部出來說清楚!
今天(週五)是我回台灣之後最生氣且失望的一天。
(以下超長文,懶得看的直接左轉出口)
我知道自己經營實驗室本來就不單單只是做研究這麼簡單。以前在念博班或是做博後的階段,每天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只要讓實驗作的成功,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多了一點點知識,讓自己更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這樣就堪稱一個出色的研究生了。而在放棄對岸的聘書決定回台灣開始經營自己實驗室之前,也清楚這條路上開始會遇到更多跟研究不相關的難題,譬如是與人打交道上,以及需要去適應許多制度上的不合理。
以前會告訴自己,遇到不同道的人,如果你閃不掉,就要努力去求同存異,畢竟你求的是一個更遠大的目標,中間顛簸的過程努力克服就是。
但是今天實在是難以嚥下這口氣,雖然早也有感覺這個故事主角背後大有來頭。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科技部化學學門新進人員研討會,按照往例,最後是由自然司司長(去年是召集人)帶領學門承辦人員與與會人員的座談會,自由開放提問。
提問前,司長先要大家來個自我介紹,包括自己的研究領域。輪到強者我同學,當年雖是化學系但是根本是物理雙修數學,化學其實是輔系的 Liang-Yan Hsu 做介紹。結果 Liang-Yan Hsu 才剛講他的研究領域是奈米電子學與奈米電漿時,底下某個資深的承辦研究員直接不耐煩地打斷他說:
「你這個是物理學門吧,不要來化學學門。」
旁邊的學界長官們尷尬地笑笑。 Liang-Yan Hsu 繼續又花了幾分鐘解釋到為什麼他的研究領域屬於化學學門,講完後司長也很滿意地笑了,沒想到該承辦研究員繼續補刀:
「我不覺得。」
...... 我當下感到十分憤怒,不是因為她滿臉不屑的態度,而是因為此舉已經完全逾越了一個承辦研究人員應有的本分。
這邊先說一下,科技部各個學門的承辦員,因為業務上需要處理各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的龐大計畫案,因此絕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學歷(早期進來的應該都至少有碩士,但實際比例我不清楚),這樣高素質的人力最大的好處是計畫申請案在剛送達科技部時,可以在第一關就先有個快速的預審,幫後面的初審和複審委員省去一些麻煩。
但是以 Liang-Yan Hsu 的例子來看,至少有兩點很不合理。第一是到底他的研究領域算物理或化學是不是承辦員一個人說了算?
Liang-Yan Hsu 從大學到碩士、博士、以及博後,都是待在物化實驗室,他所做的研究也都是以各化學系的名義去發表的,所以他待在化學學門應該是不太會有問題的。就算國內的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也應該是由相關領域的學者開會討論決定,而非該資深承辦員以她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去判斷。第二個不合理的,則是科技部在對待每個計劃主持人的態度,毫無讓人感受到它對於專業的尊重,以及對於人才培育的重視。
我當下沒有立即表示憤怒,剛好輪到我做自介,我試圖打個圓場,笑著說 Liang-Yan Hsu 雖然雙修物理和數學,但是他是正港化學人!除了我講完馬上被同一個承辦員在台上嫌說我講話太快以外大致無事,後來也就平靜了十分鐘。
中間司長提到了幾個最近的科技部給年輕學者的新政策,包括 35 歲以下可以挑戰哥倫布計畫、以及以後新進人員計畫鼓勵申請三年期以上等。
這時候另一個中國醫的老師(抱歉我忘了名字)提問說,在他們領域中提三年期以上的話,可能會需要把生醫和分析等領域的計畫整合在一起,在科技部學門選擇上要如何取捨?
這題也是月經文了,過去在其他場的標準回答永遠是請計畫主持人自行拿捏。我們還沒等到司長回答,沒想到同一個承辦員又開砲:
「妳就是一年一年寫啊!這有什麼問題嗎?」恩 ...... 天曉得她想講什麼。
中國醫的老師還想講些什麼,但是馬上又被承辦員給嗆回去:「你是哪個領域的?」中國醫的老師只好給她賠不是。對,我沒說錯,就是賠不是,語氣之卑微深怕她下次送的計畫一個不小心就被失蹤了。
中間又穿插了幾個問題後,議題又回到哥倫布計畫上面。此時我問了這個問題:
「如果真的申請到哥倫布計畫,那原本的個人型計畫是否必須放棄?」
「是。」司長堅定地說。
我繼續問:「那我原本個人型的計畫是否能拿來改投哥倫布?」
該承辦員跳出來搶答:「當然不行,這樣是一稿多投。」
「那我原本的計畫沒有執行完畢怎麼辦?我兩年期的計畫只執行了一年!」我問。
這是一個以前不太會發生的問題,因為在陳良基部長提出哥倫布計畫之前,應該是沒有類似的計畫會要求主持人中止原有的計畫,所以此議題是可以也應該被討論的。先前在哥倫布計畫還只是構想時,科技部找了幾個年輕的教授去做內部討論,我當時也提了類似的問題,但是當時還沒有很具體的答覆。
接下來該承辦員的回答讓我很傻眼:
「你在簽計畫同意書的時候同意書上面寫什麼?」
「你在簽計畫同意書的時候同意書上面寫什麼?」
「你在簽計畫同意書的時候同意書上面寫什麼?」
(她真的問三遍)
我說我無法記得所有條文內容,該承辦員繼續追問同樣的問題。在那個當下我已經火了,心一橫,把麥克風交還給工作人員。心想士可殺,不可辱,提了我的背包就直接往後台出口走,司長、學門召集人、化學中心主任,以及三四十名年輕化學家都在現場。
我走到一半,該承辦員又繼續說了些什麼,我再也不想忍耐,轉頭回來用高分貝對著前台大吼:
「如果科技部是用這種態度去面對計畫主持人的疑問,那你們談什麼追求卓越都是在說空話!如果開口閉口就說人家的研究不屬於化學學門,要談什麼跨領域研究都只是在自欺欺人!科技部這樣根本就不尊重專業,你們剛剛的一切根本就是在侮辱人!」
然後開門揚長而去,回我辦公室去處理累積一整天沒回的電子郵件。
出來的路上遇到幾個系上的前輩,他們要我不要理她就好,他們忍了二十幾年了,要我就這樣吧。晚點有人提醒我,此人背景大有來頭,不要與之作對。
很明顯的,這還是台灣社會固有的欺負菜鳥文化。但這也是我無法懂的,行政人員如果看的是這個人的年資而不是這個人的專業,來決定要用怎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需要他服務的對象,那我們談什麼追求卓越?說到底台灣還是個人治的社會,甚至比我們常比較的對岸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抱歉讓我更直接地說,過去縱容這種行為的主管,也需要負一定的責任。
人的事情我好理解,不搭理不回應不管它就是,只要她別又跟之前一樣想來插手我們這領域的計畫申請就好。比較惋惜的是,我回來兩年,不只一次在座談會上面聽到主事者在鼓勵大家做跨領域研究,但是也不止一次在科技部小組座談會上,聽到有人直接問說小組是不是又放一些不是同領域的人進來「搶錢」,或是誰誰誰不是這個領域的為什麼可以申請這個學門的計畫。
實在無奈,現在國際上各個學門之間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但是台灣還是因為制度上的僵化造成很多無謂的爭吵,為了爭取那些日漸稀少的研究經費而要強劃出這些界線(包括我自己也曾會去質疑,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可以在某些看似不相關的學門申請計畫)。更嘆息的是,上頭不斷宣示要走跨領域,但是底下的人還是同一批人,還是同樣的思維和辦事標準,甚至繼續走回頭路。唉,真的也累了。
以後不會想再參加科技部的新人座談。所有的人問問題都要被嗆,都要看承辦員的臉色。美其名說是給新進人員辦的座談會,但是如果化學學門根本沒有心要回答我們這些努力掙扎中的年輕教師的問題,那建議以後直接改叫政令宣導會算了!
吵完這次,也不想再吵了。手上還有好幾篇稿子要改要投,馬上新學期還要上兩門課,回來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再來其他的就盡人事聽天命了。
自然 司 化學 學門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自然 司 化學 學門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然 司 化學 學門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自然 司 化學 學門 在 對國科會(前科技部)及教育部, 你沒有沉默的權利! 的推薦與評價
司 服務,是一擁有深厚抽象思考訓練的神經科學家及資 訊學者。 ... 國科會學門召集人齊聚跨域合作促成2035科技願景 ... 自然處裡又有幾個學門,就不知道各學門的狀況。 ... <看更多>
自然 司 化學 學門 在 [情報] 科技部放榜- 看板After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剛剛在科技部個人首頁可以查到計畫放榜(管二學門)
祝大家都順利拿到計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52.2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686108138.A.E7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