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可以做多久 #職涯規劃 #文長慎入
前幾天不小心亂入一個Clubhouse聽了這個主題(我其實不太用Clubhouse, 是剛好有朋友想聽這個Room才進去的)
我其實沒有從頭聽到尾,我是中間才進去的。裡面大部分都是在台灣科技業的工程師,也有幾個在國外工作的人,也有一些是PM而非工程師,所以雖然都是台灣人也是有一些diversity。
內容大致上就是,有意願發言的人,和大家分享對於這個主題的感想,還有他們工作上的心路歷程。有幾個人在產業有十幾二十年經驗,也有討論到中年失業之類的風險。
總之,聽完以後有一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也很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
首先,以下是我聽到的部分的幾個小結:
1. 有一部分的人對於科技業抱持著還滿悲觀的想法。覺得進去科技業就是賣肝的人,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希望的活者,財富自由才是唯一正解。(也可能剛好是我進去的時機不對)
2. 台灣的科技業工時很長,老闆說在意員工都是騙人的,懂的做人才能生存。
3. 有熱情也沒什麼用,到頭來還是生存才是重點,為了自己著想才是正解,不用為了所謂的熱情賣力工作,到頭來是一場空。
中間也有一些讓人聽了不是很舒服的內容,大致上就是有提到,女生長得漂亮可以在公司做的比較順之類的事情,這種話似乎在PTT或台灣科技業還滿常出現的,所以就不對此作出評論。當然身為女性工程師,這部分我是滿反對的,畢竟那樣好像是否定我們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歐美國家,這就是一種性別歧視,不過反正就這樣了,沒有必要多做討論。
回到正題,我聽完的感想是:
1. 我覺得普遍是職涯規劃以及產業極限的問題。大部分的人談科技業,在台灣多半是半導體產業,也有硬體跟傳產,所以工作的領域還滿侷限的,加上半導體產業普遍工時長,讓很多人做到最後身體出問題,也對工作沒有熱情,覺得自己只是賺錢工具。
2. 對於工作與科技的熱情,本身就不存在。在台灣唸書的時候,大多數的人之所以會念理工科, 並不是因為從小夢想成為工程師或者偉大的科學家,而是分數夠了,大家都念這個,這個比較好找工作而選擇這個科系。實際上很多人,可能根本不想當工程師,可能想去開F1賽車,想成為美容師,想成為藝術家等等,然而,受到家庭與大環境影響,會覺得自己就是要念大學,找一份穩定工作,才是所謂的成功。
3. 台灣的教育體系中,並沒有很多實際體驗工作的機會,在大學之前甚至沒有任何可以去企業體驗的機會,連參訪可能都沒有。大學可能實習機會也有限,大部分的人可能是研究所才比較有跟企業合作,甚至是研究所畢業以後才真正體驗到工作是什麼樣的。所以會遇到很多,期望落空的狀況。然後社會普遍又喜歡攻擊新鮮人,告訴新鮮人要努力工作,當工作一段時間以後,熱情自然會被壓力以及周遭環境,跟現實生活所消磨殆盡。
所以,到底科技業可以做多久?
我的想法是,如果賣肝的話,真的沒辦法持久,我自己最近加班了幾個禮拜就覺得滿崩潰的,尤其是工作的內容需要高專注力的,需要消耗很多腦力,其實就滿累的。
熱情也的確會被消磨殆盡,即使可以跟大神們一起工作,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身體還是誠實的,當身體沒辦法長期支撐時,精神也會耗盡,無法專注思考跟學習,變得工作效能變差。
然而,至少我在現在的環境,是可以放心請病假,或者像團隊提出需要改善我們的工作狀況等等。可是在台灣很多公司,這樣只會被視為爛草莓,尤其是剛進公司的菜鳥,自然就只能繼續撐下去,撐到老鳥的時候,身體可能也各種病痛了,曾經的熱情什麼自然無法找回,可能只想快點退休。
#如果不用賣肝可是薪水少呢?
其實在英國,剛畢業的軟體工程師,薪水範圍是非常廣的,有很低也有很高,低的話可能比你去Booking.com當客服還少,高的話可能比大部分的資深工程師還多。
我自己也待過錢少但很閒的地方,完全沒有任何發展空間,就是日復一復,每天沒什麼目標也沒什麼事情做,同事甚至無聊到一直在逛網拍,但反正老又大的公司,錢少事少,做越久的話才越有機會往上爬,加錢(但可能是要做個二十年之類)。
我自己也待過新創,錢少,事情沒有很多,但是每天都可以做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就是公司沒有賺錢,甚至可能每天要擔心它倒閉,一開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因為公司都是年輕人,大家經驗都不足,可能就是最後都是大家一起互相學習,今天要用什麼東西今天學一學就馬上做,馬上上戰場。
最後變成,自己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只能期待公司突然被大公司買走,或者就繼續混混噩噩,整天覺得自己好像在學東西,可是其實有點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有點像是無頭蒼蠅那樣,整個公司都這樣,也沒什麼成長空間。整天就是有點像是,對公司有那麼一點點希望,因為公司整天都在說,我們正在成長,我們募款到多少錢,但事實是,公司根本沒在賺錢,都在靠Funding之類的,一直誇下海口說一堆大話。(很多新創都這樣)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可能是個長期的歸宿,所以還是要時常戰戰兢兢,思考自己要怎麼找到下一個工作,要找個穩定的工作。
那到底有沒有可以一直做下去的方法呢?
接著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哪裡才可以繼續一直做下去?
*年紀越來越大,怎麼讓自己有價值?
*公司為什麼不栽培年輕人,反正都要花那個錢啊?
*科技推陳出新,自己越來越學不動,怎麼辦?
*身體越來越差,無法加班會不會沒有競爭力?
*想花時間陪家人陪小孩成長,哪來的時間?
*熱情真的可以當飯吃嗎?老闆又不在意?
*工作除了專業,還要懂的職場政治,心灰意冷怎辦?
*薪資有天花板,可是物價房價沒有天花板怎辦?
*人生好難,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這些問題也不是在台灣工作才會有,在英國工作,也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女性工程師也遇到很多,例如放了產假可能失去升遷機會的問題,或者沒時間陪家人等等。
那為什麼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程師們(我目前只知道軟體界)還是可以做到五六十歲,還是繼續有那樣的熱情呢?甚至還可以出書,拍影片,寫部落格,發推特,還有很多演講。
就我的觀察是,有的人就是自己出來創業,自己開公司,所以比較自由,也不會有很多前述問題。他們創業也幾乎是因為自己在業界小有名氣,出來創一些顧問公司,或者接案。
那問題來了,在業界要怎麼小有名氣?
光是要在某個圈子有名氣,就要不段參加各種meet up, 讀書會,甚至要一直寫部落格,寫技術文章,貢獻開源。這些都是時間,平常工作都已經非常忙碌,怎麼會有時間?
沒錯,就我的觀察,這些人都是每天下班後,假日也都花時間在這些地方上,他們可能很多是犧牲跟家人的相處,可能婚姻不順遂,或者比較晚才結婚生小孩。當然因為在歐洲,跟家人的相處是非常重要的,這邊也有保障一些parental leaves這樣的假,所以大家也比較有時間給家庭生活。
也有一些工程師,是透過拍影片,像是Youtube之類的平台,製作教學影片,或者講一些自己工作的內容,讓自己有知名度。
其餘的話,就是你做到比較資深的話,你在公司可能已經是manager level, 或者principal engineer, tech lead, 那他們雖然會很忙,他們也比較多是責任制的,所以在一些公司,只要團隊很罩,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例如團隊們都是self management, 他們可以信任自己的團隊,不需要一直監督花時間,也不需要一直跟上級報告,因為上級也信任他們。那這種狀況就是要整個公司都非常的進步,也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跟文化。例如在Google這樣的地方,就比較有機會這樣。
那如果不是在Google這樣的環境,又沒有什麼大公司可以去,怎麼辦?另一個辦法就是做Contractor, 他們就是一次是三到六個月或者一年的合約,這個在英國非常常見。甚至多約聘是在其他國家的,所以時間什麼也比較自由。
在台灣可能就比較困難,而且約聘也沒有保障。就像在台灣要接案,很多法規也沒有保障,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否則就是要用國際性的街案平台,但又可能有語言障礙,就是要先加強自己英文,另外還有跨國工資的問題,在其他國家像印度可能會開比較低的薪水,雇主就比較偏好選那些比較便宜的工程師。
這時候,就會有人說,那不能追求財富自由嗎?
#財富自由,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你要怎麼財富自由?投資?這個部分你需要有龐大的資本額,另外也有相當大的風險。除非你對於投資有相對程度的瞭解,也有足夠資本額,不然進入門檻還是相對高。
另外很多薪水可能不高,又有房貸車貸的人,更不太可能把錢都拿去投資。有錢可能也要拿來貢獻家庭,偶爾自己小確幸。
那如果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難道科技業真的無法做下去?那要靠什麼生活?
在Clubhouse那個room有人提到自己的朋友,辭職去開早餐店,賺的錢也不比當工程師少。的確,轉職是個解,但轉職很多人也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創業也都是風險,賣早餐ˇ早餐有人買。
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真的想要繼續做工程師,而且讓這個工作可以sustainable的話,就要有良好的規劃,例如發現自己在現在的公司學不到東西的話,要怎樣讓自己可以學到東西?跳槽或者跳部門?
在Clubhouse也有人提到,如果一直換工作,也害怕被僱主們列入黑名單,台灣這麼小,怕被人覺得沒有定性。
這個也是很能理解的,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想去Google, Facebook就去,大部分的老牌公司也是會在意這些傳統,要待幾年才是好人才之類的。
那就只能說,要嘛給自己定一個期限,在這間公司可能最多待個五年,然後在這五年內,希望達到什麼目標,如果達不到的話,備案是什麼,同時間,找幾間自己覺得很想跳槽的公司,看這些公司是不是會在意那些傳統,如果不在意的話,就往那些公司要求的工作技能發展,然後想辦法跳過去。
如果覺得跳過去門檻太高怎辦?想辦法在工程師的社團建立人脈,或者LinkedIn之類的地方,想辦法找到去那些公司工作的人,問他們,怎麼去,有沒有辦法去?我真心相信,這個業界,很多人都是好人的,我自己在LinkedIn上面也遇到很多人來問我我們公司的事情,或者職涯規劃,我還幫人code review過。
總而言之,就像我之前說過的,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選擇的,工程師這條路,並不是很容易,但如果自己想要繼續走下去,就要想辦法找到出路。
雖然可能中間會遇到很多心累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靠“熱情”解決,更不是像外面想像的,大家都是科技新貴。可以在辦公室吹冷氣,甚至在家工作,在咖啡廳工作。
只能說,人生很難,但還是要繼續過。既然都要過,那還不如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比較輕鬆一點點。
當然科技業裡面,除了工程師以外,還有很多其他職缺,由於我目前還沒有做過其他相關職缺,像是PM, BA, UI/UX之類的也有他們的難處,等我有比較多資訊心得再來跟想。
「英國軟體工程師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生涯設計師-邱彥霖San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徵文] 英國software engineer工作/生活經驗分享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Re: [問題] 海外軟體工程師求職請益- 看板Oversea_Job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英國面試經驗分享 我的offer豐收筆記|軟體工程師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App工程師,倫敦找工作心得分享。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心得] 如何在英國找到工程師的工作(概念篇)- 看板Soft_Job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英國找工作ptt的推薦與評價,PTT、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英國找工作ptt的推薦與評價,PTT、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台灣軟體工程師找英國工作容易嗎?英國學歷真的比較吃香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海外工作ptt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碩誠國際ptt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40歲軟體工程師面試心得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英國薪水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英國薪水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英國薪水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講座]從英國到日本,軟體工程師海外工作大小事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月領。 領到的薪水都是扣稅後的實領,跟談薪水的含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軟工][請益] 英國v.s. 日本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心得] 如何在英國找到工程師的工作(求職篇) - Soft_Job - MYPTT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歐洲] 英國工作薪資詢問- Oversea_Job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甩手掌櫃”的用人哲學——管人用人的9條金科玉律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移民理論與移民行政 - 第 10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甩手掌櫃的用人哲學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人際網絡解密: 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 揭密全球最大電商的經營思維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品『孫子兵法』學管理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如何縮時工作: 一週上班四天,或者一天上班六小時,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工作,而且做得更好 Shorter: Work ... 的評價
- 關於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初一十五不一樣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生涯設計師-邱彥霖San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找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目標公司找朋友
每次求職相關的講座或課程,我都會特別提到「好的機會在人脈不在人力銀行」,尤其許多海外求職成功的故事,多是透過人脈的經驗指導與安排才順利取得門票。分享一則真實故事,大約兩年前某位前端工程師在一個國際技術論壇中,認識兩位Facebook的工程師,相談甚歡成為朋友後,透過內部推薦順利拿到Facebook英國分公司的工作。這真的是很多台灣工程師想不到的路徑,一來這種工作資訊在台灣根本遇不到,二來這些國際知名企業都有自己的招募系統,更有嚴謹的內部推薦制度;所以能夠進入到這種明星企業,真的是除了優秀還要機運。
因此,若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得到面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內部推薦。幾乎所有的公司,不論規模大或小都有內部推薦的管道與制度,尤其知名企業,每天收到的履歷少則千百封,整年累積下來也有數十萬封,就算你條件百分百符合,也可能同時有數十位差不多的競爭者,想要脫穎而出可不容易;但若今天是透過內部推薦,多一個「自己人」認證與指點,必定能大大增加面試機會。
但是,到底如何獲得內部推薦的人脈? 一般來說有幾個方法:
1. LinkedIn連結:尋找該公司頁面,從員工的部分可以看自己有沒有連結,若有第二層就可以藉由共同朋友引薦認識。
2. Facebook朋友介紹:點與點最近的距離是直線,直接PO文詢問有無認識在目標公司工作的人,記得權限設朋友。
3. 參與社群或活動:許多大型企業會舉辦自己的論壇,或是Meetup活動,就是很好認識內部員工的機會。
4. Ptt求職系列:像是Tech-Job版,就可以問到不少大神,向對方請益。
以上方式,關鍵還是要靠個人努力。內部推薦事關推薦人的信用,因此若你實力不足,別人也很難推薦。要讓人願意推薦,除了想辦法呈現出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要值得讓人推薦,所以真誠交友也是種重要的轉職技能。
向推薦人推薦自己,心態上是先交友後求職。
雖然說許多內部推薦制度是有獎金的,但要拿到所謂的推薦獎金其實不太容易,更不要說前面要花時間給對方履歷與面試的建議,後面還不一定會被錄取,所以大部分的人沒那麼閒會特別幫一個不認識的人準備。因此,雖然你是要求職,但請抱著交朋友的心態,互相交流請益,保持謙虛禮貌,這樣一來即使現在沒合適職缺,留下好印象未來不怕沒機會。
最後,若你想到美國工作,推薦一個部落格叫「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裡面有相當豐富的資訊,包含工作簽證的問題。若你沒有明確的目標,多參加社群與活動,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也可以發覺有趣的產業或工作機會,拓展視野之餘也能為自己製造機會喔!
#生涯健檢
攝影師: Visual Tag Mx ,連結: Pexels
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禮拜,雖然大家(包括我)都比較關心學姊說 #統獨是假議題,但其實有件算是重要的事情發生。
那就是 3/26 號的時候,歐盟的立法機關之一歐洲議會 ( European Parliament ) ,通過新的著作權規範。
( European Parliament 歐洲議會自己的新聞稿: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190321IPR32110/european-parliament-approves-new-copyright-rules-for-the-internet )
PNN 公視新聞網 新聞的報導: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27017
雖然還得經過歐盟理事會,但修法的方向不會有太大改變。這次的重點雖然是放在著作權,不過我認為更核心的轉變,其實是「#平台需要為上傳者上傳的內容負責」。
在民主開放國家市場成長起來的網路公司,如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等,一個一個成為巨頭之後,引發了許多你我都知道的負面效應。這些公司的規模已經太大,大到已經不是他們避不避得開槍口的問題,而是槍口避不開他們。從選舉結果到經濟停滯到家庭失和,都找得到理由可以怪這些平台,而且很難說是污衊。
雖然,我們還是不能說各種問題「都是平台的錯」,但未來平台顯然必須負起越來越重的內容管制責任,這樣的轉變關鍵,在於公眾也越來越同意,時候到了,是該對平台施以更高的要求了。這一趨勢,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
( 歐洲議會有點像是歐盟的下議院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Parliament )
大家都知道,著作權的議題在網路上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像是 2011 年在美國吵得很兇,台灣也很多人討論的 SOPA 跟 PIPA 法案。
( 關於 SOPA 停止網路盜版法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op_Online_Piracy_Act )
( 關於 PIPA 保護知識產權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TECT_IP_Act )
在台灣,也有好幾次爭議。最近一次我比較有印象的應該是 2016 年立委打算增加「邊境管制」,也就是要封鎖(或停止解析)侵權網站的 IP,後來因為網路輿論反對,就沒有繼續立法了。
( 當時的各方意見很多,章忠信律師的分析我個人比較認同:
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836 )
最近可能很快就要通過的著作權修法,則是針對眾多像是「安博盒子」之類的機上盒,不管是販售還是協助安裝,都要課以刑責。
( 經濟日報的報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3721506 )
這些事情其實背後當然也是有各種角力,例如外國的商會、政府、本地的內容業者、一般使用者、倡議組織、平台公司,甚至國家。
總之,現在整個風向轉了。早幾年,保障高度言論自由,鼓勵網路科技創新,是主流,但最近幾年,加強管制成為顯學。可能是因為負面效應已經動搖國本,可能是因為科技公司不斷擴張到新領域,搶走利潤,讓市場既有的其他玩家反彈;可能是因為中國管制模式輸出。儘管對於強度過高的政府監管我站在反對方,但美國的科技巨頭總算開始面對現實。
在侵犯隱私、助長仇恨、影響選舉等批評聲浪下,臉書執行長馬克佐克伯到過美國國會聽證,也被歐洲議會叫去(但叫不動)。上個月初,美國下屆總統參選人,民主黨的參議員華倫則正式提出「拆解數位科技巨頭公司」的倡議,也將是接下來持續加熱的議題。
( 我之前對華倫這個倡議的簡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65115280650509 )
而陸續透過個人網誌,表明要改變臉書的馬克,前天竟然投書給華盛頓郵報,表示:大家都說要管那就來好好管一管吧。
請見華盛頓郵報: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mark-zuckerberg-the-internet-needs-new-rules-lets-start-in-these-four-areas/2019/03/29/9e6f0504-521a-11e9-a3f7-78b7525a8d5f_story.html
投書很短,寫得很清楚,建議自己看一下。簡單來說,他建議針對 #有害內容,#選舉公正性,#隱私,和 #數據可攜性 四個項目,建立一個公私協力管控的機制。
而其中我覺得最關鍵的項目,是「數據可攜性」(data portability) 。
可攜性的概念,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現在換電信公司,例如從台灣大哥大換成中華電信,不用換手機號碼。在台灣,號碼可攜其實是在 2005 年開始實行的,從此之後大大降低了門號使用者轉移的成本,加強了電信公司之間的競爭。
馬克在他的投書中,關於數據可攜性的部分也寫到:
「(對平台)的管制,應保證數據可攜帶性原則。如果你與一項服務共享數據,你應該能夠將其移動到另一項服務。這為人們提供了選擇,使開發人員能夠進行創新和競爭。
這對於網路本身,和創建人們想要的服務,非常重要。這就是我們構建開發平台的原因。真正的數據可攜性應該更像是人們使用我們的平台登錄應用程序(App)的方式,而不是現有的下載信息存檔的方式。但這需要明確規定誰在服務之間移動時負責保護信息。
這也需要通用標準,這就是我們支持標準數據傳輸格式和開源的『數據傳輸計畫』(Data Transfer Project) 的原因。」
( 關於這個由微軟、Google、FB、Twitter 共同支持的 「數據傳輸計畫」:https://datatransferproject.dev/ )
在上個月 14 號, Facebook 有一次大規模的當機,那天我不禁覺得,這種大社交平台當機,就像是銀行提款機出問題一樣,使得儲存在裡面的 #社交資本無法被提領。不管是工作或生活上要聯絡的人、要發的訊息,都因此受到影響。
社交資本,就是由我們上傳的數據跟使用行為建構出的關係網絡,並不是虛幻難以掌握的,而是可以定義、更是可以定價的。畢竟許多網路公司就是透過網絡效應才能讓價值水漲船高,快速成長。他們就像是大家都信任的社交資本銀行。
然而,當遇到大規模當機、或是傳出資料外洩、被盜,這時候就會想:
1. 自己是不是把社交資本都存在同一個社交平台/銀行?
2. 為什麼只能在 FB 銀行領錢?當 FB 銀行的提款機故障, 為什麼不能在 LINE 銀行或 TENCENT 銀行的提款機領出來?為什麼 GOOG 銀行可以說關就關、把錢都沒收了?
3. 為什麼儲存在這些社交銀行裡的社交資本,那麼難轉移?轉帳跟匯款那麼難?
4. 以及為什麼這些可被視為社交資本銀行的平台病不像是真的銀行,當我們的社交資本如今屢屢被大規模盜竊、被濫用時,他們鮮少需要賠償跟負責?
其實我以前就跟網路上的朋友討論過,要解決社群媒體帶來的壞處(例如假新聞等等),而不減損其好處的作法,其中之一就是降低這些平台的 #套牢效應。
一個辦法就是成立 #公共的社群平台,基本功能完全複製大型平台,讓用戶可以輕易從商業社群平台,透過數據可攜性,打包資料跟 #社交資本 ,轉換到公共的平台上。
過程必須要很簡單,數據轉移必須要很安全,就像是在這個還不存在的公共社群平台點一下「FB 登入」,然後兩秒後,完成了。
重要的是,透過數據可攜性轉移出來的不能只是帳號,而是所有我們放在社群媒體上的數據,跟編織出來的關係。
其實也可以想像成是中央存款保險公司的概念。
https://www.cdic.gov.tw/main_deposit/faq.aspx?uid=59&pid=59%20
只要數據可攜性存在,加上一個堪用的公共化備品,我認為商業平台就會比較謹慎,不那麼貪婪,連帶產生的問題就會少很多。
這點子完全不是首創。之前早有類似的失敗案例,例如 Diaspora、或是工研院的通訊軟體 Juiker ,區塊鏈出現之後也有很多新的社交網站,讓大家可以「社交挖礦」。
我想問題在於,社交資本被套牢已經太嚴重,所以第一步其實是讓社交資本可以被匯出。就像電信公司為了套牢用戶,手機號碼本來不可攜,後來可攜從概念變成規範,競爭於是更激烈,消費者因此獲益。
之前在個人帳號上討論這個想法的時候,有朋友認為其不可行之處:就是政府是做不出可用的公共化備品的。
如果是政府發包做網站,要做出一個能成為商業科技公司備品的社交網站,這件事我也不相信。
但如果是採取「公共媒體」的角度,我認為就是一個選擇要不要做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英國的 BBC、日本的 NHK 很棒,促進了整體媒體品質、提升了公民素質、建立社會公共討論的基礎,但也有些人認為公共媒體拿太多錢,做得太好,反而讓商業媒體無法發展。
像台灣早期發展公共電視,一開始走小蝦米路線,公共電視曾被視為雞肋,沒競爭力,不過一直走到現在,反而成為廢鐵鎮僅存的救贖。現任文化部長 鄭麗君 有意推動大公共媒體,把央廣、中央社等等都結合在一起,有人認為這是唯一能夠重振台灣文化的機會,有人覺得沒競爭力,浪費錢。但總之,就是一種選擇。
所以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如馬克投書所建議的,接下來新的法規要求社交平台需要讓用戶可以自由匯出所有資料,轉移社交資本,社交平台就會必須做出改變,例如要求工程師讓資料架構更簡單,就跟歐盟 GDPR 的規定出來之後一樣。
當然,成功的平台都會讓我們覺得不需要做這件事,畢竟我們的時間跟精力有限,投入在少數甚至單一平台上比較合理,就像我們也不會三不五時就把存在一個銀行的錢全部領出來,存到另一個銀行......除非這家銀行讓我們覺得問題很大,就像現在這樣。
當然,我認為 FB 等社交平台的自然壟斷在資料、數據、社交資本可自由匯出之後就會降低。所以重點或許不是一定要有公共化的社交平台存在,而是只要有了可以自由匯出的前提,會有很多很多套自然出現。
但從公共媒體的目標與實踐傳播權的角度來看,社交媒體既然已經如此關鍵,若公共媒體接下來還是只是停留在創造內容上,而不趁這個全球都在檢討商業社交媒體平台的時機,來開始探索「公共化社交媒體平台」的可能性,我覺得就太可惜了。
能夠合作的對象其實很多。舉例來說,網路之父 Tim Berners-Lee發起分散式網路專案Solid,將資料「還權於民」,就是同樣的概念。
報導: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26188
而很關注科技巨頭壟斷議題的 PTT 創世神 杜奕瑾 (Ethan Tu) 也提出 PTT.ai 的計畫,我個人也很期待。
Github 上的計畫連結:
https://github.com/ailabstw/PIPs/blob/master/PIP-0001.md
當然,馬克倡議的公私協力機制,其實也有很多先例可循,也就是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網路治理論壇。
https://www.intgovforum.org/multilingual/
台灣也有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Taiwan IG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57842584459069/
總結來說,我認為在台灣,社群媒體如 FB、IG、Google、Youtube 等的好壞影響力非常大,因此關於馬克提出的四個項目--有害內容、選舉公正性、隱私、數據可攜性--我們不該只是等著歐盟或美國跟這些公司把問題解決,而是該更主動提出改革的做法。
我個人認為,優先從「數據可攜性」這個偏「結構管制」而非「內容管制」的項目切入,比較不具爭議;而以「公共化社交媒體平台」為探索的方向,也比較有進步性跟未來性。
如果民主自由是我們信仰的故事,但具有影響力的媒體或社交媒體平台,卻開始讓這個故事再也講不下去,公民就不該再袖手旁觀了。
要不然,或許是該向年輕人學習,開始用無廣告、無農場文、可輕易匯出的 Google Doc 當作社交平台了。
延伸閱讀:
Daodu Tech 科技島讀 的好文:社交資本論
https://daodu.tech/03-05-2019-social-capitalism
截圖來自:
https://www.facebook.com/zuck/posts/10107013839885441
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Re: [問題] 海外軟體工程師求職請益- 看板Oversea_Job 的推薦與評價
我正式前往英國國工作的時間也是27 歲,看到你的多方考量也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自己。這裡有一篇四年前我發在在本版的舊文#1Rt-GNCM,你可以試著分析看看 ... ... <看更多>
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英國面試經驗分享 我的offer豐收筆記|軟體工程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英國 面試經驗分享 我的offer豐收筆記| 軟體工程師 、Amazon雲端工程師、半導體工程師(片尾有彩蛋喔!)| 英國 找工作. 2.1K views · 9 months ago # 英國 ... ... <看更多>
英國軟體工程師ptt 在 [徵文] 英國software engineer工作/生活經驗分享 的推薦與評價
畢業至今一直都是擔任軟體工程師
在台灣外商工作幾年後,開始有去海外發展的想法
剛好運氣不錯,在公司內外都有得到一些 offer,最終權衡之下決定前往倫敦報到
這間公司我其實是拿到美國的 offer
無奈在 H1b 連三抽都沒中的情況下,才另外談了倫敦的 offer
所以求職的部分應該算北美
關於面試準備和面試內容,還有改拿倫敦 offer 會減薪多少,之後有機會再分享
這篇除了在英國工作經驗之外,也想分享 expat 身處異鄉,一些生活的體驗
提供給正在考慮前往海外冒險的版友們參考
[背景] 資工學碩博,台灣待過公司都是外商,出國前台灣累積工作年資五年多
[地點] 英國倫敦
[工作內容] 軟體工程師
我所在的是全軟體工程師的團隊,裡面成員來自
台灣,中國,美國,英國,奧地利,義大利,法國,土耳其,西班牙
幾乎都是 expat 相當多元,工作上或社交上大家都非常包容友善
多元的團隊好處就是可以學習到彼此的文化背景,同時大家也會對你的文化背景很有興趣
很有機會做國民外交推廣一下台灣
軟體工程師的日常,跟在之前台灣待過的公司大同小異
吃早餐 -> 泡咖啡 -> 收信回訊息 -> 寫文件 -> review patch / diff / PR ->
吃午餐 -> stand-up meeting -> 泡咖啡 -> coding / meeting -> 下班 / 吃晚餐
通常會議集中在下午,有時候會有傍晚的會議方便美國同事參與
因為被大家抱怨會議太多不夠時間 coding,所以後來每週有一天的 no meeting day
大多數人進公司在九點半點到十一點之間
公司很少有晚下班的人,幾乎都五六點前離開
少數晚下班的也是為了等吃公司晚餐 (六點半) 吃完再回家
英國國定假日不多,通常就幾個 bank holiday
好處是 bank holiday 都會接在週末前後,所以會變成 long weekend
對規劃短期輕旅行很方便
同事通常一個 long weekend 可能就會去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比利時之類的
公司給的假有 25 天,大部分的人休長假會集中在兩個時間
一個是暑假,因為歐洲人習慣小孩子也放暑假之後,再全家一起去度假
另一個是聖誕節,大約是我們農曆年一家團聚的概念
[食]
倫敦美食沙漠不是浪得虛名
外食的部分除了在世界各地都算安全選項的 Pasta/Pizza 和 Pho 以外
大概只有印度料理, fish & chips 和少部分的拉麵比較 ok
但是身為國際大都市的好處就是,這裡有亞超,自己的食物自己救
基本上出國生活就是鍛鍊廚藝的好時機
我通常一週外出採買一次,會找亞超跟歐超開在一起的地點一次買齊
亞超買台式醬料(金蘭醬油,牛頭牌沙茶醬/紅蔥醬,米酒),豆漿,亞洲青菜
冷凍食品,零食等
對了義美泡芙這邊是台灣三倍價格,強力推薦愛吃的來之前可以多帶幾包 XD
歐超則是買雞牛魚各式肉類,雞蛋,牛奶花椰菜,菠菜,薑蒜等
這邊菠菜都是 baby spinach,就是沒梗的那種,而且一大包很便宜
自己煮基本上應該可以蠻省的,偶爾想吃地瓜葉空心菜這種,亞超也有賣
只是比菠菜花椰菜貴很多,不能太常吃
[衣]
不得不說,走在路上感覺大家不分性別種族年紀,人人都穿得很好看
很少看到不打扮的,走在路上看著各種型男靚女,心情都變好了
我個人穿搭則是很普通,所以還在學習中
[住]
基本上住得離市區 zone1 越近肯定較貴,如果要省錢,通常就是要找合租
最後我選擇的是離市區較遠的 zone2/3 交界,這邊可以找到較新的公寓,坪數也夠大
方便建置在家工作的環境
很多人在意的街區治安等等,其實有倫敦警方的治安地圖可以參考
網路上也不少網誌 youtube 資訊可以查
我是建議自己走一趟最準,挑自己平常可能活動的時間,拜訪那個街區
當時在考慮的幾個租屋候選地區,我都有挑一天去晃晃
畢竟會是你天天生活的區域,每個人喜歡的氛圍不同,還是要自己體驗才準
考慮到我有時候會晚歸,所以我有待到接近地鐵最後一班
觀察一下出站後的街景還有走在路上的感受
最後簽約前,記得確認租約有沒有規定漲幅要被 CPI cap
不然有風險在定期租金調整時被超漲一波,雖然現在 CPI 也很失控就是了
整體而言我覺得在倫敦一些熱鬧區域 (zone1),即便待到午夜
我體感走在路上還是蠻安全的
而回到我的租屋區域,偶爾會聽到有人夜歸,路上拿手機出來使用被路搶
但我自己本身沒遇過
[行]
倫敦基本上搭大眾運輸就足以到任何地方,有地鐵火車高鐵公車
部分地鐵公車路線甚至 24h
全部都可以用一張卡 (oyster card / 一般信用卡)
或是手機 apple pay (設定預設交通卡) 就可以搞定
倫敦市區行人很少在看紅綠燈,基本上沒車就會過
一開始有點驚訝,但很快就入境隨俗了
[樂]
大部分店家大約九點左右就關門了,但是不用擔心,倫敦有超過 3500 間酒吧
酒吧基本都會開到午夜左右,要社交找樂子不怕沒處去
酒吧通常大約下午四五點酒吧就會開始有人潮,直到晚上關店為止
週五週六的晚上更是高峰
大多是社交聚會聊天為主,沒有人在催酒或是動不動就乾杯的
路上也沒什麼看到喝醉失態的酒空
其他國際大城市該有的娛樂幾乎倫敦都有,音樂劇,演唱會,博物館等
基本應該可以滿足大多數人對都會娛樂的需求
[總結]
來這邊一年,出門沒有用過現金也沒帶過現金,基本上只要有手機
憑手機 apple pay 就可搞定交通跟所有其他消費,這點真的很方便
目前感覺倫敦是個很友善 expat 族群的都市,走在路上幾乎沒有遇過任何被歧視的事件
我到現在都還是會帶口罩,路上很自在也不會被側目
有時在去運動或赴約的途中會刻意選擇步行一段,走進在地街區
欣賞美麗的歐式建築跟呼吸清新的空氣,不管多糟的心情都會一掃而空
每個人都有對出國的憧憬
更好的待遇,更好的職涯發展 (更高的職涯天花板),參與更有趣 / 更有挑戰性的專案
來歐洲發展的可能也有考慮到移民和良好社會福利,更好的 work-life balance
方便遊歷歐洲其他國家城市等
在這些光鮮亮麗優點之外,提醒大家也別忘了有其挑戰的部分
比如說歐美地區跟台灣相比,普遍行政效率低落
身處異鄉語言文化不通不易融入當地生活圈
朋友家人不在身邊有時難免孤單寂寞冷等
所以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適應良好
待了一年,撇開大環境不佳,股價英磅大跌薪資大縮水,英國稅率爆炸高以外
我目前整體而言是蠻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5.24.122.181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versea_Job/M.1664651576.A.B36.html
※ 編輯: chenpighead (185.24.122.181 英國), 10/02/2022 03:14:30
有NHS政府醫療保險,但一般來說公司附的私人醫保在效率跟品質上可能較高
真的,到歐洲就要有不能只看待遇的覺悟!
天天超市真的讚,我是龍鳳行跟天天超市輪,偶爾再搭配網購華南行/hungry panda
開心農場太神啦
隨便 Google 了一下,80k 在倫敦已經算高收入了
https://russianvagabond.com/what-is-a-good-salary-in-london/
薪水如果 80k 扣掉 income tax, NIC ,實質稅率大約 31%
剩 80*0.69 = 55.2k
英國政府有線上試算網站
https://www.gov.uk/estimate-income-tax
住:
假設 zone2/3 新公寓,都不開暖氣
一房一廳房租含所有 utility, council tax, 大約 2k
食衣育樂:
自己煮的話一週採買大約 40-80 (看超市選擇和有沒有遇到特價)
假設偶爾社交,外食或外送單人一餐大約 10-20 鎊,所以零零總總兩人用 100 來算
行:
交通費用 zone3 以內年票估算 1800 x 2人 = 3600
如果奢侈點的話,一年大約是 2k * 12 + 100 * 52 + 3600 = ~33k
房租明年應該不會是這個價錢,但如果住遠一點可能有機會,屋齡高一點也可以再便宜
也是有同事住在通勤一小時的郊區,大約等同台灣住竹北去內湖/南港/信義區上班的概念
交通純通勤應該是用不到年票,但假設都刷交通卡用當日 cap 計算
再把偶爾近郊踏青火車的交通費都算進來,應該可以當天花板
如果公司有醫療保險,交通補助,供餐等等,可以再省一些
當然應該很多人都不會花到 30k 啦,只是一個大略天花板的估算
※ 編輯: chenpighead (185.24.122.181 英國), 10/18/2022 08:46:30
你說的是對的,政府試算網站結果跟你所說一致,我改一下內文
https://www.gov.uk/estimate-income-tax
※ 編輯: chenpighead (185.24.122.181 英國), 09/27/2023 01:43: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