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到一個吃得差不多了才來分(抱)享(怨)一下......
疫情開始我家就很常點外送
加上蕊爸很愛吃熱炒
他三不五時就想開發一下附近的熱炒店這樣
這家離我家大概走路五分鐘、開車一分鐘的距離
每次用餐時間經過都沒什麼人
蕊爸每次都想點,我都 PASS
直到某天午餐時間他自己點了份蔥爆牛加白飯
好喔~吃起來是不差
後續我們也點過蠻多次
今晚蕊爸又說要點
點了個 300 蒜苗豬肉跟 155 塔香茄子
17:52 點
大概六點初就顯示店家做好了
然後一直到 18:45 都還沒來!?
中間換了兩個外送員
訂單突然又顯示店家備餐中 delay
咦?不是做好了?是拿錯或送錯了嗎?
先打給外送員無回應
想說他可能在送別單,就直接打給店家
老闆娘一接起電話
問都不問是哪一單
直接說都快做好要準備給外送員送出了!
連續講了兩三次
我一直問她說但我們的原本做好了,後來又說在備餐是怎麼回事?
好不容易她問了是哪一單
聽到是蒜苗豬肉這單才說
「喔,蒜苗豬肉炒好了,但茄子賣完了!你換別的!」
#茄子賣完了茄子賣完了茄子賣完了
如果剛剛我不問清楚是哪一單的話是不是又被妳呼嚨過去
然後訂單送達時間無限延長?
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趕緊換了個 130 蕃茄炒蛋
老闆娘說知道了就掛電話
我也來不及問價差還是怎麼的
直接傳訊問外送員
看看價差 25 是不是直接退現請外送員一起送
外送員說「老闆說是同價位的不退」
咦?是我眼睛有業障還是怎樣
UE 訂單明明一個就是 155、一個 130 啊!
外送員送達時也跟我抱怨說他在現場等了半小時以上
店家動作真的很~慢
一直說在備餐,也不願意說茄子沒了
他就一直白白苦等,手邊還一張其他的單也在等他送
邊吃邊火大跟蕊爸討論
茄子沒了是不是可以先說先溝通換菜?
而不是就不管我們的單跟現場等候的外送員
然後直接做後面有料的單
那等候的我們跟外送員都不問的話是傻瓜嗎?
我們家有餓著肚子的孩子
外送員也要拼時間送單才有薪水
你想賺錢,外送員也要賺錢啊
六點多的晚餐尖峰時間就這樣白白被浪費了快一個小時
是不是真的太不厚道了一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滷汁絕對清澈的- #滷三層肉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這麼說『婆婆和媳婦的關係,絕對不可能像母女一樣』。 其實這話說得沒錯! 我也相信大部分的婆婆和媳婦,還是有著一種『安全距離』。 但是誰說婆婆和媳婦的關係,要有如親生母女般的融洽(因為真正的母女之間,也不一定可以相處的融洽),這根本就是不需要勉強...
蒜苗 長 怎樣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專欄新文】
▪高鐵TLife雜誌2月號 #美食地圖專欄
▪主題:當生米煮成……,#台式湯之飯
前幾日的高雄,才經歷了需要開冷氣的艷陽天,昨晚情況急轉直下,急送冰庫,北部朋友們要保重。冷到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拍,我現在只想吃碗熱熱的台式湯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文閱讀
如今已習慣見我個頭高壯的朋友們,每每聽我從嘴邊冒出「早產兒」三個字,莫不笑我胡謅。天知道當年那才兩千初公克、嗷嗷待哺的幼小肉體,在終於能進食後,家人是如何的火力全開、日夜端上騰進豪華魚菜肉蛋和愧疚感的糜粥,最終將我餵養得肥滿圓潤。阿嬤每每回憶直笑說,以前在屏東麟洛老家下田做事,只有割稻仔(kuah-tiū-á,收割稻子)時有米飯吃,一餐沒吃完再加入剩菜與客家漬物煮成大鍋的「飯湯」(pn̄g-thng),熱一熱又是一餐,但怎樣都不可能像我吃得那樣囂張澎湃。這深刻的成長經驗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我,無形中對於各種「帶有湯水」的飯食都帶有特殊感情。
.
傳統台式飯湯大略分兩種:一種是熱湯料直接颯爽沖入米飯,如屏東的飯湯,且內陸區域和沿海地帶使用食材大不相同,各有風味;亦或是沖泡完再用大火快速鍋燒成鹹糜(kiâm-muê,鹹粥),再細分可發現南部多以魚鮮,北部多以豬大骨為高湯底;口感上,用隔夜飯又會比生米再來得更分明些,各有所好。至於「喝」廣東粥或神仙粥時,我常常分神,總覺得好像是在把很濃的湯糊往嘴裡灌。
.
出社會後初嘗義式燉飯,則對於炒熟的小小粳米,最後竟能吸飽香腴精華,將湯水轉化於無形,甚感驚嘆,但轉念一想台灣的蓬萊米也屬粳米,偶爾外帶湯飯,疏忽沒請店家將飯與湯分開裝,回頭忙完再打開,見湯飯成了「類燉飯」時,不禁噗哧一笑,笑這另類的四海一家。
/
台北 #老艋舺鹹粥店:台式半粥加招牌紅燒肉 http://foritech-tlife.cloudapp.net/archives/6231
高雄 #吉林海產店:紅蟳蟹肉粥 http://foritech-tlife.cloudapp.net/archives/6228
高雄 #好市集手作料理:章魚石鮔乾蒜苗南歐燉飯(跨界期間限定) http://foritech-tlife.cloudapp.net/archives/6229
屏東 #萬丹無店名灣內飯湯:屏東式飯湯 http://foritech-tlife.cloudapp.net/archives/6230
#高鐵美食專欄
#邁入第4年
蒜苗 長 怎樣 在 貝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烤麩。
又開始準備年菜了。今年嘗試的新菜是烤麩。而比較特別的是今年除夕要去外婆家過,所以有些菜色我提早準備直接帶過去。
因為外婆最近不太愛吃太油膩的東西,常常吃兩口就吃不下,掙扎半天決定捨棄用炸的該用烤的,顏色跟塑形比不上炸的樣子,感到有點可惜,最驚人的是從要放假開始我就累到失去聲音變成啞妻,喝了整天鹹檸檬結果,是試吃不出味道,只能聽天由命,仗著家母是鐵粉怎樣都行混過去。
是說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我爺爺奶奶是江西人,我外婆是桃園大溪受日式教育,為何我每年過年反而是試做上海菜。
但印象中爺爺奶奶家過年桌上就會有些蜜汁火腿、油雞、蒜苗臘肉、珍珠丸子、獅子頭(?)等食物;年初一就是白菜年糕稀飯、甜年糕也少不了。
江西菜是什麼,我一點都不知道,除了端午節我們會吃茶葉蛋不太一樣。
老于媽媽說,也許餐桌上吃的是我爺爺一路從江西來的軌跡,這樣似乎也沒錯。畢竟爺爺從二十七歲,自江西輾轉從廣州來了台灣,旅途中遇到了什麼人,或者年輕時有沒有去過在江西隔壁的江浙,還是繞過去再到廣州我已經不知道,也沒辦法問他。
但總是這樣,離開的時候才想到有好的事情都不知道,我們總覺得他們生來就是爺爺奶奶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有什麼好好奇,卻未曾想過他們也有著我們未曾體會的青春。
今年過年,決定要叫外婆從一歲講到九十歲聽個夠,順便把感情生活也說給我聽聽。
反正我沒聲音,她可以講很久😆😆😆哎呀不是啦,我是要說,總是長輩在關心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偶爾,我們也該試著去理解他們的過去。
你們準備好過年了嗎?
#下廚覷 #烤麩 #vegan #酒精姐姐的年菜
PS. 料理步驟請參考限時動態或到我的ig:berrywaberry
蒜苗 長 怎樣 在 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滷汁絕對清澈的- #滷三層肉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這麼說『婆婆和媳婦的關係,絕對不可能像母女一樣』。
其實這話說得沒錯!
我也相信大部分的婆婆和媳婦,還是有著一種『安全距離』。
但是誰說婆婆和媳婦的關係,要有如親生母女般的融洽(因為真正的母女之間,也不一定可以相處的融洽),這根本就是不需要勉強的事。
母女、父子、婆媳、朋友……等等,不用一定要怎樣的親密吧!如果現在我們處不來,可以先給彼此一點空間、時間嗎?何必急呢?又何必強人所難呢?(別人急、別人為難你,妳可以慢、你可以不為難你自己)
-
婆婆和我一開始是這樣的!
我想~她很驚訝!
我成為他兒子的女朋友(後來還成為媳婦),因為長久以來,她只在電視裡看過我主持節目,怎麼會來到她的家中,還是兒子帶回的女朋友。(若是換成我,我也是一時很難反應的過來吧!)
在當時婆婆的心裏,我顯然不是她心中想要的媳婦。
因為我離婚還帶著媽媽和兒子,還是個藝人。我猜想這幾個原因,都讓婆婆覺得,這樣的媳婦有點不一般。所以婆婆一開始對我“很冷感”。
『怎麼跟你說的差這麼多,你不是說你媽很喜歡看我主持的節目嗎?』我納悶的問著老劉?
『我媽很慢熱,要慢慢來,她還不習慣你』老劉輕鬆地回答我。
只是這慢熱和不習慣我,大概在我們婆媳之間“存在了好幾年”。
後來那些年,我們每次回家都一樣(冷感)……
但是那時的老劉都會告訴我,你感覺舒服就待久一點,感覺還可以的時候,就多說一些話。冷感、沒有話題時,就少說少互動,不用勉強裝熟。
我記得那些年,我一回老劉家,就會快快地到廚房去,可能是廚房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
我喜歡待在廚房,看著婆婆做菜然後在一旁協助她,我喜歡默默地成為婆婆的助手,看著她、聽著她如何分享她做菜的技巧和方法。
結果從那時候到現在,這個習慣始終都一樣,我每次只要回婆婆家,一定會先進廚房和婆婆待在廚房裡。
幾年下來,真的就是幾年下來,從看著、聽著婆婆做菜,到這兩年來,我會跟我婆婆說我是怎麼做菜的,怎麼照顧她的兒子的,和怎麼照顧我們共同的家,我們之間真的就慢慢的“熱起來了”。
-
那些年謝謝老劉,一直在我們之間扮演一個平衡的角色,不急不除,不偏不倚,他讓婆婆和我慢慢磨合,慢慢的發酵出一種,專屬於我們婆媳之間的特殊情感“風味”。
也讓我慢慢地瞭解,原來老劉的慢熱和默默的貼心還有美感,都是來自我婆婆的遺傳。
婆婆教我的滷肉是我好喜歡的一道家常菜,也是我和她學的第一道菜,從只是都看著、吃著婆婆做的,到自己動手親自做這道菜……雖然花的時間有點久,但這一切都值得呀!
『下次我炒花生的時候,你一定要在我旁邊,我教你怎麼做。我告訴你喔,炒花生的時候是很辛苦的,一定要一路站著顧火候到花生炒好』我的婆婆帶著很有把握,我可以接受進階的考驗對我說著。
『好喔!媽~我沒問題的』我開心的回答的很有自信。
從慢熱、冷感、到不習慣,到今天我的婆婆會經常在廚房跟我講一些貼心話,也會跟我分享很多家裡的事,最重要的是她的經驗食譜願意教我這媳婦。
這一切真的是我們婆媳,一路上慢慢來,慢慢的讓彼此認識,讓彼此接受。
想想我們之間的婆媳過招(也有許多互相說的悄悄話),真的都在廚房進退之間的互動裡,慢慢磨合出來了的!
-
『滷三層肉來自婆婆口訣』食譜
1. 蒜苗斜切。
2. 三層肉800g切5公分寬。
3. 熱水川燙,洗淨。
4. 放入鍋中排列整齊(這會影響後面要加的醬油水)。
5. 鍋中倒入醬油200cc+水600cc(等於婆婆口訣1杯醬油、3杯水)水要微微蓋過三層肉,這時三層肉放整齊,倒入的醬油水就會容易蓋過肉)。
6. 大火煮滾後改為小火慢慢滷30分鐘
7. 再放入蒜苗煮10分鐘,熄火後悶一下(當然隔夜食用更入味)。
✽我的婆婆說:這樣小火慢滷的滷肉,湯汁才會清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