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聯想】
**
The cold weather arrives and then the herons head south.
(寒冷天氣來臨,鷺隨著往南飛。)
The herons head south when the cold weather arrives .
(當寒冷天氣來臨,鷺就往南飛。)
讀史迪芬‧平克的《寫作風格的意識》,看到這兩個例句;讀得粗心,以為中譯的文字是完全相同的,細看才注意到分別。
人的心理現象很有趣,有時我們以為是粗心,其實是受到自己既有的成見所操弄。記得小時候的英文老師有說:無論英文句式如何倒裝,中文都要照著正常的句式翻譯,因為這是「我們的語言習慣」。所以,才會誤以為兩句中譯都是相同的。
平克舉例的原意,是要說明英文複合句的「語序」關係,既可以「先發生者在前」,又可以「先發生者在後」,意義是一樣的。因此,譯者用「隨著」和「當……就……」兩種中文句式來表達是十分確當的;至少第二句沒有翻成我們老師訓誡的:「鷺往南飛,當寒冷天氣來臨時。」
我英語不好,但隱約覺得英語是邏輯性很強的語言,而漢語則是文學性較明顯的語言。也許是出於編輯的惡習,我閱讀時除了看到錯別字、標點誤置會找筆注記外,遇到自認不妥的詞語也總難忍不動筆修改。所以,我就把兩句中文譯為:
「寒冬已至,蒼鷺南飛。」
「蒼鷺南飛,寒冬已至。」
於是,我注意到,漢語其實是不重視邏輯的,而往往是捨邏輯而就「意境」。我翻的漢語,已經沒有什麼時間或因果關係在內了,彷彿寒冬到它的,蒼鷺飛它的,各不相涉。這種語言更多的是表達寫者的心情:前者是見景生情,寓情於景,感慨「蒼鷺南飛」;後者是感時傷懷,感慨「寒冬已至」。
我不曉得英語是不是和漢語一樣,一句話的「重心」都是在最後的分句。如果是,那我想小時候的英語老師應該是教錯了。
這也讓我想到另一種困擾的英譯句法,就是英語「I don’t think Mr. Ma is……」的例句。英語老師也說:要翻成「我認為馬先生不是……」,而不要翻成「我不認為馬先生是……」,因為中文沒有後者的說法。
語言的用法是融合的,就像所謂「英式中文」的句式已日益普遍,我們也應該放開胸襟,擇優使用;其實,「我不認為……」的句法具有一種委婉的口吻,是很適合用於現代人際的溝通。
「我認為老馬不是笨蛋。」這話有一種絕決的語氣,好像也不容許別人說老馬是笨蛋。
「我不認為老馬是笨蛋。」這話的語氣就和緩多了──倘若有人認為老馬是笨蛋,我也是不反對的。
說到語言的邏輯性,我覺得日語的邏輯性好像也很弱。日語似乎過於委婉,缺乏明晰嚴謹的理性結構。但雖同樣缺乏邏輯性,漢語的委婉是內向的,是表達者自己保留幾分留白和曖昧;而日語的委婉是外向的,表達者的含蓄好像更在意為對方保留幾分情面。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我對語言的成見,其實我求職履歷表上寫的是:中文精通、英文略懂、日文不會。對了,日文的成見應該是來自中譯書的印象吧。
**
《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sloc=ms2_6
蒼鷺英文 在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人為本,在荷蘭絕不是口號!|#荷蘭參訪零時差分享】
「我們不會稱呼失智者為病人!」
當我們用英文Patient(病人)一詞形容失智者時,便被霍格威失智村(Hogewey)的創辦人之一Eloy van Hal及蒼鷺失智農場(Reigershoeve)創辦人Henk Smit所糾正。
「我們看見的是這位失智者本身,而非其疾病。如何打造能夠繼續發揮其能力的生活才是我們所重視的。」兩位創辦人強調他們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2019荷蘭參訪團第一日帶來精彩的失智創新參訪行程,走訪名聞國際的霍格威失智村(Hogewey)與蒼鷺失智農場(Reigershoeve)。
兩個不同規模與型態的失智服務提供單位,卻不約而同地提及「家」與「好好生活」的核心概念。從了解失智者(People with Dementia)過往生活脈絡,安排其喜歡的居家空間; 從尊重失智者生活的自主性,打造支持其獨立生活的硬體與軟體服務。
「母親住在這裡真的讓我非常放心。」一位失智村居民的家屬Pieter與我們分享到,其母親也全程參與此次的參訪行程。
「失智村讓我的母親好好享受生活!」此行透過和霍格威失智村(Hogewey)居民及家屬深入互動,得以用多方位視角看見失智村的成功因素。
「當我看見一位失智者與他的陪伴者,從失智村的超市走出來時那個心滿意足的笑容,我內心真的很感動!」團員們透過不同的觀察角度,也看見了失智創新最重要的核心:#用你所喜歡的方式,#過你想過的生活。
#失智創新千百種
#但核心只有一個
#就是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
#2019荷蘭銀髮創新參訪團
#銀享go全球
蒼鷺英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靜靜的桂川──在京都嵐山渡月橋所見 ◎#楊佳嫻
舊舫並排河畔
蘆葦尖探入,窺視
無風,而船身何以浮沉
莫非仍有浪人神出鬼沒
進行著幽冥的打鬥
然而,只有牛仔褲下著木屐的旅客
依傍欄杆指點
橫飛的蒼鷺
黑瓦下點起紅燈籠
艷色搖盪,如天空之耳飾
庭院中山水侷促
紙門小小而人影綽綽
衣角轉過青巷,追蹤且臆想
聽見了宛轉笑聲麼──
或者,只是寒冬中短裙的女學生們
單車上划動青春之膝
我們且手持抹茶冰淇淋
像神祇安於冷淡,連火焰都褪色
施施然於街道店鋪翻看
精緻的搖扇、紙巾
寺廟信箱擁擠著晚報
時代劇演員休工的日子裡
走出汽車,爬上人力車
觀光這巨大紀念館
霧的手掌默默掬起水聲
而此夕無月,似乎無光可渡──
老太太正顫巍巍墊高了腳
撳下紅燈籠裡
燈泡的開關
--
◎詩人簡介
楊佳嫻,一九七八年出生,台灣高雄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少女維特》、《金烏》等。
--
攝影提供:簡妤安@京都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這首詩描寫於日本古城觀光所感。
首段以「舊舫並排河岸」點明環境為水岸,「蘆葦尖探入,窺視」延續水岸風景,也營造出詭譎的古意,而後「無風,而船身何以浮沉/莫非仍有浪人神出鬼沒/進行著幽冥的打鬥」描述身處日本小城,旅人可能展開的各種想像:想像所處之境,仍有日本封建時代,最具悲劇美感的浪人的幽魂,在此不滅的勇鬥。但第二段的「牛仔褲」迅速使作者幻滅,「牛仔褲下著木屐」清晰有力的道出,一個地方被過度觀光後,對其景緻、文化氛圍所帶來的破壞。來到日本觀光的旅客,無不想穿上浴衣、踩上木屐,融入景色,但卻因為過度的人潮,這個地方已不再是旅遊書上美麗的日本,而是雜燴各色人種、各國腔調的共和國。
第三段「如天空之耳飾」描述旅人在此異鄉,偶然邂逅的美景,但如此景緻,只能抬頭仰望。低下頭,視線所及之處,原該小巧有味的日式山水庭園,卻因人潮眾多,顯得侷促擁擠。在此紛擾的聲色中,主角仍然極力尋找,仍然抱著希望:或許會有一段神話般的邂逅,在冥冥中發生,於是在聽見宛轉笑聲之際,主角快步追去,所見卻只是「寒冬中短裙的女學生們/單車上划動青春之膝」。
第四段「我們且手持抹茶冰淇淋」正以日本最有名的產品,說明的作者的心冷。「且」字是姑且、苟且之意,帶有無奈的、心灰的感覺。「像神祇安於冷淡」彷彿千年的神佛早已看透這一切,但又感覺,在巨大的歷史的古意中,被神佛惡意的拋棄了,遺落在現代裡。「施施然於街道店鋪翻看/精緻的搖扇、紙巾/寺廟信箱擁擠著晚報/時代劇演員休工的日子裡/走出汽車,爬上人力車」,這段敘述,感覺得出來,這個城鎮奮力的想要復古,極為友善的,希望所有來此的遊客能夠盡興而歸,卻在這樣刻意的擺置中,失其原有風味。
末段首句回到對自然的描述「霧的手掌默默掬起水聲」,這個「默默」隱含了自然對此情景的無奈,彷彿霧也有生命、自然也有性情,眼見曾經美好受人景仰的城鎮,淪落至此,只得默默的,繼續它萬年不變的事。「而此夕無月,似乎無光可渡──」呼應現時場景「渡月橋」的名稱,從「光」的想像中,作者又驚見,第二段所言,少數令她驚豔的美景──「天空之耳飾」的紅燈籠,其實內裡,也是現代化的燈泡。
這首詩不斷在對異地的想像和幻滅中擺盪,正如我們都經驗過的,觀光的窘境。大多數時候,我們嚮往觀光景點,可能是看了某個部落客的旅遊文章而心動、或許是因為旅手冊上的照片太引人入勝,於是對那兒美好的景致、幽靜的氛圍產生幻想。但在這資訊爆炸又交通便利的時代,心目中對景點的幻想,往往在到達彼處後,消失殆盡。比如詩中主角,原想來此欣賞日本純正的文化美感,所聞卻都是身邊遊客中文或英文的腔調。遠飛的蒼鷺頗有氣氛,但身邊不是輕定的微風,而是一對對熱吻的情侶。又或原想來此,帶回極具日本古味的伴手禮──或許一片銀杏葉或手工的手絹,攤位上卻只琳瑯擺著被壓死在書籤裡的植物纖維,和工廠大量印製的、了無奇趣的方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觀光可能讓一個地方興起,但也能帶來破壞。這樣的感受,在我們的旅遊經驗中不計其數,但不易言說、表達,而詩人利用景物及幻想的描寫,道出這種,旅遊的失落感。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7/20140714.html
蒼鷺英文 在 瑟瑟寒風中的大白鷺(前方)與蒼鷺(後方)縮著頭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瑟瑟寒風中的大白鷺與 蒼鷺 》 #關島與關鳥 這個關島的風太大了,咱們也在溫馨的七美 ... 大白鷺 Great Egret,Large Egret, 英文 學名Ardea ... <看更多>
蒼鷺英文 在 蒼鷺飛行與覓食-鷺科蒼鷺屬-新北市新店廣興-洪惠璟攝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蒼鷺 ,鷺科 蒼鷺 屬,台灣普遍的冬候鳥,是台灣可見最大型的鷺鷥。飛行慢速,體態優美。 英文 名:Grey Heron學名:Ardea cinerea (Linnaeus, 1758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