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第三次定期大會!議程討論!!結束啦!!!(撒花花)
今天我的發言有:
#審議式民主應建立流程及標準
上週二(6月30日)審理市府所提的墊付款案時(https://tinyurl.com/ydybdf29),其中文化局所提的墊付款案(教育22號案)辦理「和樂融融文化藝術與生活日常的對話文化論壇」,其中規劃以#審議式民主 的方式,蒐集民眾意見,凝聚更多想法與概念。
然而我在當時也提出,審議式民主的精神雖然立意良善,但在實行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今天在議場收到文化局提出的修正計劃書,計畫當中新增了「#設置公民投票站及辦理投票活動」,也肯定文化局的努力,後續的依據與考量我會繼續來監督!
#台南市兒童及少年保護自治條例
今天針對本案,因為議員們發言踴躍,即便我已按下發言燈,但本案由於各方意見分歧無法達成共識,議長裁定暫緩審查先退回此草案,預計在下次臨時會會期間再召開專案報告,夠詳細的討論。
藝術與生活 報告 在 Taster 美食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新菜單報告 /
#慕舍酒店 執行董事王邵仁(Arthur)說,旅行包含了美食、美酒、藝術與生活風格,這是慕舍的四大主軸,旨在蒐羅旅途裡各國的美好事物。
慕舍飯店本體建立起這「四大主軸」的系統,這一次和唐寧茶的合作菜單也是極具概念,富有意象。位於西班牙與法國交界的 Molino de Urdániz,餐廳位於山林,往西邊則是海洋,山與海都是經常汲取的食材。這次聯名就把這樣的地理位置與 Molino de Urdániz 料理精神運用其中,以食材為媒介,從前菜、主餐一直到甜點,一路帶著大家「上山下海」。
Molino de Urdániz 渥達尼斯磨坊
#TWINIGS
不想錯過好文?請訂閱電子報 https://taster.life/subscribe/
藝術與生活 報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國際攝影節 入選名單出爐了😍
恭喜10位入選者
2018台北國際攝影節新銳獎評審訪談
2018台北國際攝影節主題為《拓》(borderless),這有拓展之意,也象徵著中外攝影的撞擊火花。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長年致力於台灣攝影向下扎根向外拓展的企圖,每次展覽都會企畫《新銳獎徵件展》之主題,一直以來培植許多攝影新人,此徵件展也成為國內攝影新銳展現的重要舞台。
本次攝影節大會主席康台生表示,這是給有實力的年輕或新進攝影者在台北國際攝影節活動期間有發表的舞台。參與新銳攝影者,提供許多具有創意及實驗性的影像,為攝影節帶來新鮮感與活力,這也是每次活動中廣受歡迎主題之一。未來在展覽內容企畫的主題會改變,但新鋭獎一直代表台北國際攝影節的精神與特色是不變的。
此次參與初選評審委員有郭英聲(評審主席、JAMEI CHEN藝術總監)、高志尊(銘傳大學商設系專任教授兼主任)、蔡文祥(攝影藝術家)等。評審委員經過多次來回審慎檢視,票選出入選者有學院組的王靖塵《神使》、張雅茜&林奕芸《CIRCUS》、謝宗宜《擺渡》、莊向峰&王怡捷《無題》、蔡宗豪《兩星期的單位》及社會組的吳姿瑩《TOAST》、莊淑芬《寂寞動物園》、洪婉華《熟悉之中的未知風景》、周芳伃《家庭快照》、商華鴿《恩雨的最後24天》10組作品。
以下就幾個問題請教初審的評審委員(以下回答郭英聲簡稱郭、蔡文祥簡稱蔡、高志尊簡稱高):
1. 對這次新銳獎報名作品及初選作品的看法為何?
郭:從初選到入圍作品皆有許多可喜的地方,有點可惜的是,對影像發展的進步幅度與革命性並不大,少了些爆炸性的驚喜感,但可感受到未來有許多的可能性。不少參選者擅長使用系列影像做故事編導,然根據參賽的作品幅數,可觀察到大多數的創作者捨不得放棄作品。如一本書前後的關係,作品掛在牆上排序的關係,都必須有著周密的思考。攝影一開始是堆積,是加法,而後應該是減法,否則便會像一部不流暢的電影或文學作品。若再更謹慎思考審視刪減及整理,整體作品將會更完整。
蔡:比較可喜一點是思考性的作品增加,也許受到影像資訊流通的影響,有助台灣攝影環境的提升,但也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大多參賽作品完成度不足,文字創作說明優於圖像表達能力,缺乏大膽的嘗試與實驗,許多作品看起來比較欠缺自信,雖然創作時融入所謂編輯式與設計增加影像張力與內容的鋪陳,但最後呈現沒處理好有點可惜。此外,從參賽者中也可看出日本攝影家作品對台灣年輕創作者影響很大。
高:大多參賽作品中可以看出來自網路或同儕互相影響的程度非常深,形式風格表現,反而較看不到令人驚豔的新意。
2. 10位入選作品將於 10月20日於展覽現場進行決選。在展覽呈現上,您有什麼期待呢?
郭:十位創作者入圍皆不容易,必須至少獲半數以上評審票選才可脫穎而出。既然入選,便希望能夠認真地把作品處理好,不論是作品的品質,或是在展場牆面的呈現。希望能讓親臨展覽的人比在網路上觀賞閱讀起來有更多的驚喜。
蔡:希望決選作者可以在展場影像陳列上,注意攝影故事敘述的舖陳,更明確更精簡,也就是注意影像的起、承、轉、合,加上空間留白的運用,將有助於作品的視覺效果與作品完整閱讀。
高:多著重在影像敍述表達的可能性,過度依賴文字解說的展示方式及作品,希望儘可能降低。
3. 就針對攝影創作者日後在發想題目、挑選作品、整理系列作品時,有什麼建議?
郭:創作者在審視自己的作品時不容易看出問題,或抱有疑惑,這些都與自己的修養內涵與成長過程中有無遇到良師益友有關。當代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過去世代獲取資訊的管道較單一,易使人高度關注在單一領域,而現今網路發達,不論是音樂、詩集、藝術都應該要有所涉略,這個世代不再可能只靠一樣本事走天下。因此,不要蒙著頭創作,了解世代人文藝術的脈絡,別把三、四十年前便有人做過的東西認是新創舉。攝影是標榜反映真實最快的媒材,必須培養出自己的修養品味及視野,學習如何看見種種事物,是值得累積的重要價值。
蔡:時代不一樣,學習攝影的方式也有不同方法,按照自己的興趣如喜歡社會性紀實攝影或時裝攝影、概念式表達影像等皆可以入手當作學習起步,最後還是須回到自身的選擇。盡可能利用攝影了解自己,發掘問題並對自己有信心。不管是發想題目、挑選作品或整理系列作品時多使用消去法,重複思考議題內容與方法後再執行。僅提拱參考。
高:我個人偏好與眾人相關的公共性議題,因爲鏡頭朝外,事實上也同時可以觀照到自己的。相較於鏡頭僅朝個人內在,較不易引起他人感情涉入和參與。
4.在這次報名質量提升的狀況下,只能選出10名參加展出與決選,對於未入選的作者有什麼鼓勵的話?
郭:任何獎項都有遺珠,相信每位評審老師也都經過了認真地閱讀及討論,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必須做出選擇。我常常分享,得獎高興一天就好,機運占了很大的比重;相對的,沒有入圍的創作者也完全不用難過,持續地拍照,便有更多機會獲得評審及觀者的青睞。
蔡:任何參賽都有遺珠之憾,沒有入圍也不要放棄,有時比賽也要碰運氣,畢竟喜歡攝影不是為了參賽,而是希望藉著攝影了解探索自己與世界,成功沒有捷徑,多閱讀前人作品與思考有助自我的提升。
高:持續創作。當作品成熟時,可以申請免費或具補助經費的展覽空間,開個展,此為完整表達自己的最佳選擇。
5. 攝影是一門易學難精的學問,對於想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工作者有什麼建議?
蔡:像做學問一樣,閱讀、觀察、練習、報告、書寫。
高:細水長流、勿操之過急,儘可能找份攝影相關的工作,至少可以長期支撐自己從事攝影創作。
郭:以前的攝影是走出來的,多走多看。而現在的攝影可以是想出來的,多想多看,能夠畫個劇本畫個分鏡圖,像做學問一般把影像做出來,再帶著器材進行拍攝。不過,還是希望現在年輕人可以多走走多看看,不要所有東西都只是透過紙本或是網路,親眼看看那個城市、那幅畫,這些真實的思維如何被孕育出來。最後期許,年輕人要有飢餓感,有著非常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心情。你的飢餓感跟好奇心與熱情是不能減少的,這將會帶給創作養分很大的能量。
攝影是一種拍攝者與世界溝通的行為,更是與生活態度有著緊密的關係。當攝影者留下與世界溝通的痕跡,就足以代表著當代,每個世代有著每個世代對影像的認知與表現方法。新銳獎徵件入選作品將於10月20日起,於中正文化中心1F藝廊展出,並於開展當日邀請攝影名家全會華與秦偉加入決選行列,與初選評審們共同於現場評選出2018新銳獎,令人期待!
訪問整理/鄧博仁
藝術與生活 報告 在 大會報告EP.4|沒有標準的藝術大學生活|VanessaLiao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https://linktr.ee/vanessaliao 或到各大平台搜尋「大會 報告 」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SoundOn都可以聽到 ... ... <看更多>
藝術與生活 報告 在 李孟玲老師的現代藝術與生活- 輔仁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天啊成績出來了,怎麼這麼低...71,課堂兩次未到,課堂作業兩次未交,其他的團體加分啊期末十題加分啊都有到場。報告也一弄再弄補交了,還那麼低. ... <看更多>
藝術與生活 報告 在 小地藝術日大會報告: 1.環保不是口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小地藝術日#果然紅農藝生活總部#離奇食旅#MH米粒手作雜貨#陶食居#陽光果子#有塊田# ... 小地藝術. 小地藝術日大會報告: 1.環保不是口號,來小地請自備環保餐具、購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