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黑色的都市傳說 | 《糖果人》中,同時身為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黑人主體 | 自由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矛盾 // 李長潔 🍬🍫
.
「#對著鏡子說5次糖果人,就會被殺死」,這個都市傳(urban legends)結合自於「#血腥瑪麗」(bloody Mary)與「#鐵鉤手」(the hook),變成一個面對鏡子招喚出鉤子殺手的虐殺電影。這個「糖果人」都市傳說文本,先誕生於1992年Bernard Rose的恐怖片《#腥風怒吼》(Candyman),在29年後,由Nia DaCosta導演再度演繹《糖果人》(Candyman)。無論是29年前或後,「糖果人」都是一個成功的恐怖偶像。
.
▓ #作為都市傳說的電影
.
先談都市傳說。電影運用了廣泛流傳的都市傳說作為基礎,透過「對鏡子念名字」、「鉤子殺手」、「糖果裡的刀片」等,形構更加具有文化傳播力的都市傳說:糖果人,#一個誕生於電影內部的都市傳說。
.
電影中也表現了 #都市傳說 的特質,像是1992年版本的糖果人,不準確地、模糊地變成了2021年版本的故事流傳。這讓系列電影的恐怖敘事,真正成為一個會流傳在「不同地方」、「不同人口特色」、「不同時代」的都市傳說。
.
▓ #作為偶像的殺人魔
.
為何虐殺電影中的殺人魔,會是一個得人喜愛的偶像呢?這與《糖果人》的黑色敘事有關。1992年與2021年的糖果人,都是以黑人為主角中心,明顯地在兩個年代喚起「#種族議題」。當然,糖果人不若佛萊迪,你還要喊他五次名字,他才會出現,這大大地提昇了糖果人的親近性。
.
關注種族議題製片的Jordan Peele,先前以《#逃出絕命鎮》(Get Out, 2017)、《#我們》(Us, 2019)兩部驚悚題材,形成一種黑色的批判。在《糖果人》中,他帶著一樣的企圖,並且產生了更深刻的辯證反思。而這個辯證,也使得2021年的糖果人角色,有了更富有複雜的迷人面貌。
.
▓ #同時是被害者也是加害者
.
2021年的《糖果人》,運用都市更新的現代城市背景,讓「糖果人」真正成為一個「都市傳說」,那是過去沉澱、亟欲遺忘、不可言說的「#黑歷史」。而片中角色們幾乎都處於藝術領域,包含藝術家、藝術經紀、藝術評論、藝廊、美術館,層層連帶與剝削。
.
如都市更新一般,皆可見到,主流文化對(種族)階級體制的強烈介入。尤其白人在其中所扮演的主導性角色,是鮮明的隱喻。
.
在後殖民理論家Frantz Fanon的《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1952)中,說明了殖民主義的展開下,黑人身上強加了一種存在的偏差,如同1992年的《糖果人》,一名處女白人「獻祭」給「#強大的黑人男性」,像是慘忍的儀式,誕生出恐怖的復仇形象。
.
而2021年的《糖果人》,卻指出了自由主義、後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過了29年,黑人的政經地位、社會角色已大幅改善(變),黑人的中產階級化,大大削弱了後殖民主義的批評。
.
▓ #自由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矛盾
.
作為藝術家的男主角,一方面被藝術評論家指責,作為一個中產黑人,對於黑人社區的黑歷史而言,也是一個加害的力量(用便宜的地租掠取創作空間);採集社區的黑色創傷,在藝術經紀運作下,試圖將暴力化作昂貴的藝術(商品)。
.
我深刻地記得最後一個場景。當男主角完全「黑化」成糖果人而被白人警察槍殺身亡後,一直隱約隱藏自己黑人認同的女主角,也被冤罪地逮補上了警車。她看著黑夜裡車窗的鏡面反射:「一名黑人女性」。她失魂地唸了五次「#Candyman」,警車的紅藍燈光映照了一場虐殺魔幻。
.
▓ #是一部思考黑人議題的電影
.
2021年的《糖果人》,我認為是好看的,整體影像設計精良,說故事的方式也算順暢,如果不將其當作是殺人魔電影(其實原本就不算是)。
.
電影描述了美國長期的社會問題,如階級焦慮、中產階級化和種族暴力。它將原版電影中被歷史化的種族暴力,更複雜地帶進了21世紀,當然,與還有那些才剛發生不久的,警察對黑人施展暴力的議題關注。
|
#可以看的恐怖電影
#沒有很恐怖
#後殖民理論
#政治正確會怎樣嗎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鬼門開,你怕嗎?台灣最血腥的模型藝術家,製作、收藏了上千座恐怖模型玩具,不夠血腥他不要,一切就是要夠逼真、夠獵奇,光用看的就感覺得到疼痛,這就是他追求的美感。 凱文從小就喜歡血腥的恐怖片,各種怪異獵奇的玩具都是他的收藏品,雖然身邊的人對這一切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他依然情有獨鍾,越是恐怖血腥,越可以讓...
「血腥 藝術家」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98 血腥畫家ideas 的評價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迪鹿- DeluCat - "原創- 2017 血腥畫家Creepypasta" 一些新版 ... 的評價
- 關於血腥 藝術家 在 血腥畫家審判天使的評價費用和推薦,YOUTUBE - 教育學習 ... 的評價
血腥 藝術家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生代藝術家安東尼以都市傳說「糖果人」為靈感,創作全新作品。安東尼設計了一面鏡子,鏡中藏著他繪製的畫作,安東尼在他的作品簡介中寫著:只要對著鏡子喊五次糖果人,就會召喚出手上裝著鐵鉤的神秘男子...
.
很喜歡《#腥風怒吼》(1992年),當年有被嚇到,不過這幾年沒有機會重溫電影,不確定「#這片好恐怖喔」的心情會不會隨著時間改變。Nia DaCosta 執導的續集《#糖果人》,著重在議題的傳遞,嚇人的氛圍並不強烈。電影最讓我有感的一幕,是糖果人在藝廊犯下第一起兇案,新聞報導提及安東尼的作品與名字,面對殘忍的暴力血腥事件,安東尼卻只在意:「他們(新聞)說了我的名字...」安東尼的反應(渴望成名),與「#唯有喊出名字才會現身」的糖果人,產生一種奇妙的印象連結(渴望人們唸出自己的名字),說明當代黑人族群(安東尼)的社會地位與想法已經與過往(糖果人)有所不同。
.
然而,隨著影片推演,無論是影片開場的70年代往事(警方開槍射殺無辜黑人)、黑人女學生遭受霸凌、白人藝評家在話語中帶有的歧視意味、片尾警方看見安東尼的第一反應是直接開槍射殺他(扣回到影片開頭的事件)等,訴說黑人族群看似獲得了比以往更好的待遇(也讓他們漸漸遺忘過往歷史,一如電影前半場的安東尼),但歧視與暴力仍未消弭,仍在繼續殘害著黑人族群。呼喚糖果人,有著勿忘歷史的意義。糖果人在片中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一個守護同胞的神化角色。
.
《糖果人》拍得不錯,演員出色,節奏也緊湊,本片的監製/編劇之一是《#逃出絕命鎮》的導演 Jordan Peele,不意外《糖果人》在片中觸及種族議題,可惜種族元素沒有像《逃出絕命鎮》玩得那麼精彩與巧妙,《糖果人》後段略嫌說教了些。
.
#舊版糖果人現身一幕我倒是蠻感動的
#有人看完電影後真的對鏡子喊過五次糖果人嗎
#老實說我不敢哈哈哈哈哈寧可信其有
血腥 藝術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聽說網路流傳這麼一則恐怖故事「紅色的房間」嗎?
話說一名計程車司機,我們姑且稱呼他 N 先生,某天晚上他載到一位全身穿著紅色衣服的女子,臉上塗著俗豔的口紅,她長得很漂亮,N 先生對她似乎有點意思,便主動和她搭訕,聊起各式各樣的話題,但那名女子抵達目的地之前始終沉默不語。
就這樣一路開到了目的地,來到女子指定的地點,那是位於樹林之間的一棟紅磚洋房,這名女子回到了自己的住處。N 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到底她過著怎樣的生活,於是躡手躡腳地潛入屋內,來到女子的房間門口,透過門上的窺視孔往屋內察看,奇怪的是房間裡面全是鮮紅色。
這女子真的好喜歡紅色啊,除了這條線索以外,N 先生一無所獲,就這樣回到計程車車行。
隔了幾天,同事們在聊鬼故事,N 先生也加入了話題。聽他們聊天的內容,好像在說一個全身紅色衣服的女子,讓他想起前幾天遇到的事。
「那名女子是幽靈嗎?……當時好像沒有這樣的感覺耶……」
N 先生回想他記憶中的情節時,曾經見過那名女子的同事說:
「那個幽靈啊,不光是穿著打扮,連眼睛也是紅色的。」
N 先生這時才恍然大悟。
當時他往屋內窺探的時候看見的全是紅色,因為那名女子也在同一時間從窺視孔內窺探著他。
這就是傳說中「紅色的房間」。
怪談蒐集家山口敏太郎先生
還找到了另一個結局的版本。
司機先生同樣是從窺視孔想要知道屋內的情況,可是他看了之後整個人驚呆,不只是壁紙的顏色,包括地板全是一片鮮紅色。紅色椅子配上紅色桌子,房間裡的家具也全是紅的,怎麼會有人想要住在這種房子裡?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司機先生嚇得整個人腿軟了,他的手也從門把上鬆開。
看見血紅一片的異樣光景映入眼簾,他喃喃自語地說著,難不成這就是網路上流傳的那個「紅色的房間」?
就在此時,女子的聲音出現在耳邊。
「你喜歡紅色的房間嗎?」
聽完故事以後,有沒有感覺心裡毛毛的?
接下來,我要講的是另一個關於「紅色房間」的都市傳說。
那是有人設計出來刻意惡搞的FLASH作品。
有時候當你打開網頁時,螢幕上會自動跳出另一個廣告視窗。
通常這些視窗都可以關掉,只要不理會它,也不會發生什麼事。
但是聽說有人遇到一個「絕對不能關」的廣告視窗,上面寫著「紅色的房間」。
初次聽到這則傳言,是班上一位同學C君告訴我的。
C君說:「你聽過這樣的傳言嗎?」
「當你打開網頁時,會出現另一個廣告視窗。」
「聽說有一種廣告視窗是絕對不能關掉的。」
我問C君:「要是關掉了會發生什麼事?」
C君說:「一旦你關掉那個視窗,聽說會遭遇不測。」
我笑他:「網路上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言你也相信?」
C君說:「別這樣嘛,先讓我把故事說完。」
「你知道什麼TEXT TO SPEECH嗎?」
我說:「知道啊,就是輸入一段文字後,電腦會發出聲音唸出文字,對吧?」
C君說:「沒錯就是這個,電腦會用毫無高低起伏的平音,逐字唸出來,而那個跳出的廣告發出的聲音是,你喜歡嗎?」
我說:「那又怎樣,我不覺得恐怖啊。」
C君說:「你不懂,它是無法關掉的視窗,會一直跳出來重複說著,你喜歡嗎?」
我說:「我不相信,待會回家我打開電腦試試。」
後來故事中的主角回家以後,真的試著打開電腦搜尋相關的內容,但怎麼也找不到同學說的那個視窗,這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就在他搜尋網頁的時候,果然跳出了奇怪的廣告視窗。
當他想關閉跳出的視窗,視窗發出「你喜歡嗎?」的機器音。
而且想關也關不掉,視窗會一直跳出來,並且重複「你喜歡嗎?」
沒想到還真的遇上了,一想到那麼奇怪的傳言,聽說關閉視窗的人就會被殺,只不過是廣告視窗而已,哪有這麼誇張?
主角心想「哈哈哈,果然是惡作劇。」
那種用FLASH製作的視窗會連續跳出同樣的內容,分明就是懂程式的人做出來的整人遊戲,想嚇我可沒這麼簡單。
不過這時候聲音忽然變了,電腦傳出的機器音變成了低沉的真人聲音。「你你你你你你你……喜歡嗎……」
主角已經沒有使用滑鼠去關閉跳出的視窗,可是視窗會自動的關閉,並且發出聲音「你喜歡紅色的房間嗎?」好像真人有人在對他說話。
接著所有的視窗一個個關閉了,
網頁上出現全黑的頁面寫著「紅色的房間」
用醒目的紅色字體置於螢幕的正中央。
主角正在納悶這是怎麼一回事,突然間進入一個奇怪的頁面,背景是鮮紅色,網頁上的游標快速列出密密麻麻的名單,讓人看了感覺很不舒服。
上頭列出來的全是人名,他迅速的掃過一遍,看到最後赫然出現C君的名字。
他暗叫不妙,慌慌張張地把插頭拔掉強制關掉電腦,有種不祥的預感浮現,似乎有什麼危險的東西正要靠近。
第二天的早上,校內的同學議論紛紛。
「你看了新聞嗎?」
「什麼新聞?」
「聽說我們隔壁班有兩位同學自殺。」
「真的假的,怎麼會這樣。」
「好像是用美工刀割斷頸動脈自殺的,鮮血噴得整個房間都是。」
電腦上又出現剛才描述的名單,最後顯示的正是主角的名字,他被排在名單的最後一個,在背景全是紅色的廣告網頁上。
「你喜歡紅色的房間嗎?」
另一種版本是,當你打開紅色房間的廣告網頁,盯著電腦看的時候,在你身後會出現一個身穿紅衣服的女人,她會一步步靠近被鎖定的被害者,然後用她手上的美工刀將被害者的頸動脈割斷,最後被害者會因為失血過多而死。
幸好 2020年 FLASH 宣布停止服務,這則都市傳說至此,似乎也劃下句點,如果真的有這種網站,你敢點進去看嗎?
再跟大家分享另一個屬於暗網上的故事。
其實會關注暗網 Deep Web 的朋友,應該都有聽說過「紅色的房間」(RED ROOM)它是一個在暗網相當知名的直播網站,都會播放一些血腥或殘虐的直播影片,使用者可以透過訂閱付費,要求直播主以不同的工具(刑具)進行虐殺一個人的行為,這類的傳說在暗網相當盛行,有人聲稱親眼看過虐殺影片,但極少有人真正把它備份下來。
倒是有一名在暗網極為活躍的藝術家Remy Couture,他的作品在網路上瘋傳而且受到爭議。原因是他上傳的影片非常血腥而且逼真,雖然他自己聲稱絕對沒有在拍攝過程中讓人流血或受傷,不過網民們仍然相信那些影片是真的,並不是特殊的化妝效果,就好像電影《八厘米》那種廉價製作在地下流通的殘虐色情片,究竟是藝術創作還是真人實拍的殘殺短片,連警方也被搞迷糊了,所以這名藝術家還一度被逮捕,最後無罪釋放。
如果你好奇RED ROOM暗網究竟上傳了什麼影片,可以試著在Youtube上搜尋「INNER DEPRAVITY」就會找到這名藝術家(電影特效化妝師)拍攝的短片,必須先提醒內容十分怪誕而且會出現殘忍的畫面。
事實上真的有一群觀眾很喜歡這一類的影片,所以暗網的都市傳說才會層出不窮。至於日本都市傳說中「紅色的房間」和暗網有沒有直接的關聯呢?目前還找不到確切的證據,只是這種類似置身在《奪魂鋸》中的電影場景,總是引人好奇,不由自主地想點進去看個究竟。
永遠記得一件事,來歷不明的網站或影片連結千萬別隨便打開,以免被有心人士植入木馬病毒,這可不是在危言聳聽喔。
文字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怪談師、偽民俗學家
如果你喜歡這篇故事,請為我按個讚
如果你想要分享或轉載這篇故事,請記得註明出處
也可以留言給我,告訴我你喜歡的都市傳說
圖片來源 法綸月太郎極短篇作品集《紅色房間異聞》
血腥 藝術家 在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鬼門開,你怕嗎?台灣最血腥的模型藝術家,製作、收藏了上千座恐怖模型玩具,不夠血腥他不要,一切就是要夠逼真、夠獵奇,光用看的就感覺得到疼痛,這就是他追求的美感。
凱文從小就喜歡血腥的恐怖片,各種怪異獵奇的玩具都是他的收藏品,雖然身邊的人對這一切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他依然情有獨鍾,越是恐怖血腥,越可以讓他感到血派噴張,那種又痛又真實的力量,是他所追求的藝術,所以他離開產品、櫥窗設計的工作,全心投入血肉模糊的模型世界。
他成立了「陶德工廠工作室」
製作上千具血淋淋的作品,不為了討好,就是爽。
這樣小眾的創作,被許多人質疑。
但創作不是討好,不期待被所有人青睞;
只要能感動自己,重口味獵奇也能很有靈魂。
他說:「人體上很美的,就算把它拆開來也是。」
他翻閱法醫相關資料,深入了解人體解剖學,只為了讓作品更逼真;甚至到市場觀察攤販的生肉,把對人體藝術的追求融入到作品當中,對肌肉的紋理、血絲的分佈格外的偏執講究,旁人看他瘋癲,但他知道這是對藝術創作的堅持。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保有自我,
沒必要滿足每個人,若是一昧去迎合他人的胃口;
比起他那些血肉模糊的藝術品,更像是行屍走肉。
堅守自己的價值,就算是小眾也要做到極致。有一天,那些晦暗的角落也能發光、血腥的場景也有溫暖。
-
出 品 方 一件襯衫
出 品 人 黃山料
企劃統籌 李信廷
社群企劃 宋家耘
文案撰寫 宋家耘
動態攝影 賀子夏
後期製作 賀子夏
工作人員 賴瑞彬、朱婉寧、姜宗泰、徐子欣、簡立哲、曾裔庭、王怡文
-
By 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
每週給你一則,能溫暖你的人物故事
IG : the.shirts.t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zPVQh-ZvHw/hqdefault.jpg)
血腥 藝術家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這位才是真正的網絡垃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JYDx1GP-U&t=263s
Billie Eilish出賣靈魂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B1S2uy5Po&t=115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Netflix最黑暗的兒童節目
Netflix戀童節目
Netflix is disgusting (cuties) -link with MAP
深進Netflix上最變態的兒童節目
被攻擊和標籤的Netflix將在今年9月9號推出的Cuties這部電影. 看到這個那麼暴露的電影封面
或這麼有性愛象徵的經典舞蹈 ‘Twerking’ 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啊! This is America right?
只是luw了講一點東西: 這班女孩只有10歲! 10歲! 是小5學生! 所以近日netflix受到各界gwung jah除了heen jak他們會選擇播放這種內容, 更大反感是這班童星進行拍攝時到底受過了什麼變態待遇呢?
美國小孩被性化這個問題不止是quit netflix就可以. hollywood好萊塢甚至整個美國文化也好像有 ‘性化兒童’ 的chuey suy. 他的背後黑暗秘密會否跟一個公然想推動戀童合法化的jo jik有關呢?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一起去69看一看
1969年視覺藝術家Andy warhol拍了首部在院線放映的色情電影 ‘Blue movie’ 後, 媒體上女人被性化這yee tuy女權主義者爭論了50年.
但近年由2001年非常性感的Bratz兒童公仔到2009年的電視節目Toddlers & Tiaras到近年過份性感的萬聖節服裝好像被 ‘性化’ 的年齡層只是越來越底.
直至今年8月18號Netflix上jou了這個導致moon sing fung yu的電影預告片. (Show like dislike ratio) 故事講述11歲女童Amy立志參加一個’Twerking’ 舞蹈隊與保守的家人kong hung, chung yi發gwut自己女性化的一面. 短短1分33秒的預告片我已經發現奇怪的位置. “You’re a woman now” “girls lying about their ages” 衣服, 動作, 封面甚至原裝宣傳句子 : she starts to explore her femininity很明顯想將11suey小孩的主角so jo成大人. 而最奇怪電影級別為TV-MA, 即是17以上的成人才可以看的電影. 因為這部關於10suey小孩的電影是有‘sexual content’? 怪不得twitter上有petition想禁這部電影播放.
Twerking通常是女性展示自己自性感一面的舞蹈, 類似鋼管舞, 我自己看過最多twerking是大學去clubbing男女跳貼身舞的時候. 但一些像女星Tessa Thompson看過該片的人表示法國導演Maimouna Doucoure是拍了一部有種族信息的成長電影. 所以大部分網民是heen jak netflix marketing的問題, 他們之後亦有作出導hip的回應.
但一部這個封面, 這個主題, 這班演員, 17+成人電影是想market給什麼觀眾看呢?
其實Netflix事件之前早於今年7月頭我已經有意想拍MAP這個yi tuy. MAP的全名是 ‘minor attracted persons’ 社交媒體上一班想帶風向讓戀童變成一個正常 ‘性chuey向’ 的一個jo jik. 即是説想: 異性戀, 同性戀, 然後戀童, 也變成同一樣合法的事情.
手段包括: 創造新性別 ‘clovergender’ (意思是一個人實際上的男人但內裡還是一個小朋友, Twitter上用#MAPpride (自豪的戀童) #MAPposivity (正能量的戀童)
想跟網上LGBTQ平權movement講到是一樣的. 分別是同性戀的人都是兩位成年人自己進行的關係. 巒童是一個罪案來的. 那個小朋友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他是一個受害者. 並不是什麼自由戀愛!
我並不是說Netflix是一kwun MAP的人士cho控. 但像MAP這些作品出了之後讓人想到Ho Ley Woot戀童傳聞. 而今年ho ley woot星Tom Hanks, Ellen 也被指跟美國失蹤兒童陰謀是有關的. 讓人luen想到就算netflix不是想推動這個噁心文化他們是不是想以這種作品去jan”那些人”!的點gik luet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UPhYwRN3GY/hqdefault.jpg)
血腥 藝術家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i_ZQ0zCvcI/hqdefault.jpg)
血腥 藝術家 在 迪鹿- DeluCat - "原創- 2017 血腥畫家Creepypasta" 一些新版 ... 的推薦與評價
"原創- 2017 血腥畫家Creepypasta" 一些新版相關產物更新... 【故事與閱讀順序】 1. 起源(2017) : http://delucats.blogspot.tw/2017/06/bloody-painter-2017.html 2. ... <看更多>
血腥 藝術家 在 98 血腥畫家ideas 的推薦與評價
2020-8-22 - Explore 晴晴曾's board "血腥畫家" on Pinterest.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