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錄 ▌眼底城事聊聊城事NO.4 #我們該給孩子怎麼樣的水岸生活空間
¹
這次演講邀請到了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的陸曉筠老師,演講一開始老師邀請大家靜靜聆聽一段鰲鼓濕地的鳥聲,然後詢問聆聽之後的感受是什麼?是寧靜愉悅,還是有一點點畏懼。
#要設計水岸空間必須先親身接觸
老師一開始就提醒設計者,必須多方親身接觸自然空間。陸老師以自身經驗為例,她在都會中長大,但從大學求學階段就開始居住在海邊,所很多景觀案例她也都會實際走訪。 #真實體驗 是重要的,在體驗中才能獲取對於自然的知識以及敬畏之心。
#閱讀生態
陸老師接著強調必須學習理解生態。當具備理解地方生態的能力,才能看出不同環境的差異性,而在設計時可以做出負責任的選擇,而不是將書本或網路上的案例模式不加思索的安放在基地上。
#案例分享
最後陸老師分享不同水岸空間案例,而且都是她實際走訪過。案例由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分段介紹。最後以鰲鼓濕地案例做為總結,而鰲鼓濕地在一連串詳盡的野生棲地調查,順利說服政府以低度利用、不以觀光為主要目標方式經營;並運用人工濕地處理當地難以解決的豬糞問題。
很多公共工程都需要提出財物自償的做法,陸老師笑笑地說,那時計算了鰲鼓濕地所帶來的環境隱性價值,這份隱性價值才是重要的!
²
老師這次演講帶了一本很厚的書, 還帶了花種子的包裝,風塵僕僕自高雄來回,最後將演講與交通費捐給眼底城事。許多參與者聽完後都表示深受啟發,我們對於海洋的關注真的太少,而台灣又是一座與海洋水岸山林這麼親密的島嶼。自然,是需要更多人一起守護,期待大家一起多多關注水岸、海岸。
為了回報老師,將前次演講者 鳳林慢城 提供市面上買不到的繪本,回贈予老師。老師在演講中也提到一部有趣的動畫,名字為《鷸》(piper, 2016),只有六分鐘,同步推薦給大家。
³
一位參與者當天深夜寫下了心得感想,分享給大家~
「很少參加這類的演講,因為不常對環境有想法,也沒有主動培養對山對水的興趣。參加此課程前,原以為過程中應該會一直出神,但這次不管是因友誼相挺或先生力推,很幸運地參與到這完全不後悔的行程。
印象最深刻的是陸老師問到,當家長要帶孩子畫「夢想的海洋」時,該如何帶領。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打開國家地理頻道,從3C中找資料完成任務。但在陸老師的解說後,開始思考後續影響,未來孩子是否脫離3C產品就畫不出來了?
最有趣的是陸老師分享野花野草種子,原來英文叫Flower Mix,感覺比中文美很多,且還可再歸類for bees或butterflies。對我這種全部的樹名字都叫樹,全部的花名字都叫花的人來說,很新鮮有趣。
而因個人工作是藥廠稽核的關係,感覺最受用的是陸老師介紹的Safety First Checklist: Audit & Inspection Program這本書,雖然是for children’s play areas,但此書明確的分類與細項連結給予我對稽核的作業上有更多的想法。
感謝眼底城事提供這樣的機會,雖然吸收的程度還很薄弱,有些時候對陸老師想表達的用意似乎還不知如何接收。如一開始老師播放很多種鳥叫的聲音時,其實我覺得很吵。不過回想起每次被先生強迫去海邊聽大自然聲音時,從未覺得吵,但也沒有太大的感受。或許有一天,某一隻鳥會突然打開我的對話,我就懂陸老師今日想傳達的意義了。」
#其他人快一起來說說心得吧分享一下
要設計水岸空間必須先親身接觸 在 桃園山葉太和水岸第一排 - Yahoo奇摩 的相關結果
玉稑建設認為家不能只看外表,必須長期生活、親身接觸之後,方能體會品質良窳,因此堅持先建後售,不惜成本引進新工法、新建材,就是為了打造讓人一旦住過就捨不得賣的 ... ... <看更多>
要設計水岸空間必須先親身接觸 在 水岸空間Archives | 眼底城事 的相關結果
Posted in 所有文章, 自然與人, 韌性與調適 Tagged 水岸空間, 水治理, 生態城市 ... 所有文章, 自然與人 Tagged 兒童遊戲場, 公共空間, 景觀設計, 水岸空間 ... ... <看更多>
要設計水岸空間必須先親身接觸 在 「專訪」居住者是家的主角讓空間包覆屬於他們的故事 的相關結果
台灣擁有包容與謙讓的民族性,能夠接受多元的角度,但必須打開眼界親身體驗,而不只是遠觀而埋頭苦幹,設計要進步還是回歸到人的生活,讓人們接觸更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