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新竹成為日本居留人口比例第二高的城市?
三年前移居新竹的勝山大毅說,護城河一帶整齊規劃的街道,和一棟棟保存良好的日治古蹟、官署建築與私有老屋,這些隱身在街道巷弄之中,令人熟悉的日式風情,吸引著他在新竹落地生根。
來到臺灣八年的勝山大毅,原先在臺北開業, 三年因緣際會來到新竹,和伴侶涵翊在遠百旁的巷弄開設 勝山家酒肴料亭 。除了周一公休之外,都能在此處找到大毅的身影。他說:「料理的感動是很直接,和看電影或小說不太一樣,有點像是一件藝術品,好吃的料理一咬下去會讓人大喊『哇!』,那種感動和幸福是我想做料理的原因。」因此每天勝山家的菜單都會更換,取決於今天有什麼樣的好食材。店內選用優質的近江牛;海鮮則是南寮每日出船現釣的新鮮漁獲,比起拖網捕獲的魚,更能保有完整度與新鮮度;而調味料從鹽巴、糖到醬油,都是他親自調製。
說到在新竹的生活,工作以外還是圍繞在美食上。1987 年就開業的「儷舍咖啡」,深深吸引了這對來到新竹不久的夫妻,引述他們的原話:「這種 local 的感覺,很放鬆。我們每個禮拜都一定會來享用早餐」。横浜家系ラーメン拉麵家更是大毅在臺北每日上工前時常光顧的店,他們不約而同地在相近的時間來新竹開業,一開始大毅還在猜測,到底是不是同一間拉麵店呢?直到吃下第一口拉麵時,就馬上確認並與老闆相認。
《貢丸湯》第25期〈#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邀請兩位生活在新竹的日本人帶路,一起來看工作型態大不相同的他們,為什麼和新竹結下緣分、如何在這裡打造理想的生活方式,又如何認知臺灣與日本的相同與不同。也歡迎你和我們一起,認識與我們同在這座城市裡寫下當代歷史的日本朋友,以及風城裡過往的日本史。
#新刊附贈張張有獎刮刮樂,每本實體書附贈一張。最大獎和牛等你抽!快入手一本,放大你的五倍券!
●精彩內容
01|編輯室筆記
02|目錄
04|【封面故事】打開充滿驚奇的竹塹紙芝居
06|下班後喝一杯吧!在新竹工作的日本人
10|為什麼我們都要在臺灣談論日本?
《 秋刀魚 》、《貢丸湯》與《 季刊薰風 》的紙上聊天室
18|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幽默職人:勝山家酒肴料亭主理人勝山大毅
26|到小店裡交朋友:獨居新竹的日本工程師
32|紅豆泥?八個你不知道的風城日本小知識
36|好大的新竹!新竹州與臺灣行政區劃變遷
46|【路上觀察學】街道即政治
54|【歷史任意門】1895年的竹塹城
60|廣編特輯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pse.is/3qbpt3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pse.is/3q89pc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pse.is/3phgyv
Readmoo電子雜誌:https://pse.is/3pvsmc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覺風季刊 在 酸女孩的甜點料理手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廚房調味品,你選對了嗎? 】
從小孩學校媽媽廚房,找出天然調味提鮮方法
淺漬醋、鹽麴上市,首次體驗→https://wb.taitung-dessertgirl-blog.tw/d1zQJ
大家好! 我是酸女孩創辦人,洋蔥媽媽。
我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媽媽,單純想為媽媽提供好的食譜工具書,所以我帶著團隊搞懂紙本出版作業,從2019年,發行台灣四季料理知識書季刊,第一輯~第三輯,預計最後一刊,第12本,2022年 2月將發行完畢。
近期,我們接到許多粉絲詢問: 為什麼酸女孩天然釀造品訂閱方案,一定要含一本,全新系列紙本「釀造好味料理誌」?
在回應粉絲的詢問,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兩個孩子學校的媽媽廚房。
我住新店,兩個孩子在山上唸小學,每學期必須3次到學校煮飯,2次當主廚,我與先生必須煮約110人的午餐,剩下1次就是當助廚,幫別的主廚媽媽準備食材。
常常聽見A媽媽說 : 只有這個調味醬煮東西才好吃,又會聽見B媽媽說,之前和朋友一起團購這個醬超省。在一旁的我,一開始覺得神奇,翻到背後成分配方,映入眼簾的是,
人工甜味劑、鮮味劑、增稠劑、氧化劑、蘋果酸、香料、色素之類…。
這些化學合成依序代表,增加甜度、增加鮮度、強化口感、讓食物保色、增加酸度、增加香氣、增加食物色澤。
每個神奇超美味醬,都是合成完美打造,今年5月疫情大爆發無法外出採買,這些神奇調味醬大量進入團購、團媽社團,進入團媽社團,也代表這些化學合成調味品進入了無以計數的家庭,孩子的味蕾也正被這些合成調味品鈍化。
我很能理解;每個媽媽工作忙碌,需以最短時間填飽孩子的胃,一個完美調味醬,迅速入味,讓孩子喜歡吃,是媽媽很簡單的需求。
如何滿足媽媽的需求? 如何讓孩子真正吃的健康? 如何在天然調味中,快速料理,同時引出食物原味與鮮甜味,達成食物天然,酸甜鹹甘鮮的平衡。
我想跟您們認真提案;好醋、好鹽麴、好味噌、好醬油。
好,代表經過天然發酵,不是化學合成調味品。
好,是以新鮮食材,經過天然菌種時間轉變,將食材中的澱粉、醣分解成澱粉酶,是食物甜味來源,更能引出食物原味,像是鹽麴。
而食材中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是食物鮮味來源,能提升食物風味與層次,也就是日語詞「Umami」,鮮味,像是醋、醬油、味噌;胺基酸是優質蛋白質的一種,是組成蛋白質最小的基本單位,人體無法合成製造,必須透過食物來源補充成為胺基酸。
我們選擇,擁有近60年天然發酵經驗並行科學管理,良心食品廠穀盛,謝謝穀盛,願意陪著酸女孩,投入近一年的研發,打造3款天然釀造品。
#台灣第一支淺漬醋
知道很多人喜歡用賣場某品牌的萬用醋,很抱歉! 在酸女孩純天然的標準下,這支熱門萬用醋,還是使用人工甜味劑與鮮味劑。
酸女孩,淺漬醋,純天然釀造,使用香菇、昆布,提鮮,不使用人工鮮味劑。與主廚Raven開發,酸甜符合中西料理的需求,讓您料理省去味霖、糖、檸檬汁使用。
#有機鹽麴
以有機米,30天釀造,鹽麴是我當媽媽做料理以來,可以快速軟化肉質,低鹽料理、醃漬,增加食物甜度的法寶,一盒500g,我家幾乎一個月就可以用完。
#烹煮味噌
這款烹煮味噌,是酸女孩、穀盛、田野勤學,三方聯名合作,是台灣第一個使用高雄10號,無農藥黃豆製作,以食品廠天然低溫2個月發酵製程,而台灣黃豆成本是進口的三倍,為什麼堅持使用台灣無農藥黃豆? 很簡單,酸女孩,堅持在地、縮短食物里程。
當我們吃進的每口食物,也是對土地的良善把關。
#為什麼? 天然釀造品訂閱,含 #每季一本,#全新釀造好味料理誌
每季全新,12道無國界當季料理 & 4道淺漬食譜( 其中蔬食料理佔10道),每道告訴您如何用,淺漬醋、鹽麴、烹煮味噌,天然調味,創造五感味覺,酸甜鹹甘辣度表現,建立天然調味邏輯。
品牌創立四年來,很多人常問我: 為什麼酸女孩做食譜、做食品,還有實體的料理體驗場域? 我的回答很簡單,酸女孩是專注讓媽媽天然、快速、當季料理的媒介;陪媽媽學習飲食自覺到把關下一代天然飲食。
每個服務,每個作品,我們專注在,
如何為孩子打造一個真正天然飲食的環境?
這是,酸女孩在天然食品安全教育的商業抉擇判斷。
希望,您能認同並以實際行動訂閱,
與我們一步步,把關下一代的飲食健康。
邀請您! 支持,酸女孩! 台灣第一家,天然釀造品訂閱服務
淺漬醋、鹽麴、烹煮味噌上市,首次體驗→https://wb.taitung-dessertgirl-blog.tw/d1zQJ
洋蔥媽媽 筆
覺風季刊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會去判斷,今天這位作者是要談論事件的真相,還是消費別人的苦痛?反而是在這件事情,我花了最多時間去判斷。對我來說,消費別人的苦痛或者灑狗血的描述,在我的觀念裡是不能做的事情。」──慢工總編黃珮珊
慢工出版 Slowork Publishing 去年(2020)初推出最後一期漫畫季刊《熱帶季風》後,一年多來出版了不少單本的圖像小說,如《瘋人院之旅》、《OT相談室》等等。漫畫家 Adoor Yeh : SIDE DOOR 曾在《熱帶季風》中發表2則短篇,近日也推出自己第一部圖像作品《一起走》。閱讀隨身聽特別邀請到慢工總編輯黃珮珊與Adoor,分享自己喜歡的圖像小說,也與讀者分享圖像小說創作上的困難.......
「以前我對土地正義或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問題比較感與趣,最後出書的成果比較在描寫地方創生,以及部落居民與地方創生醞釀出來的關係。當中當然有很多雞飛狗跳的故事,也有我覺得很荒謬又可笑的片段,我都想把它們細細的記錄下來。」──漫畫家Adoor
———
👉S5EP4》國文老師陳美桂+吳昌政/執拗的屈原和做自己的陶淵明,你選誰的人生哲學? https://pse.is/3p8u65
👉S5EP3》身心科醫師姜學斌+作家顏訥/在疫情中用閱讀好好愛自己(抱)|https://pse.is/3nkcgz
👉S5EP2》獨立書店店長來指名 ft.三餘書店、書粥、植隱冊室、在海一方|https://pse.is/3lpncm
👉S5EP1》邱顯忠+吳家恆/畢業快樂(灑花),新舊主持人交棒典禮,正式開始……|https://pse.is/3muz9d
———
💓閱讀隨身聽💓第1到4季:
https://www.openbook.org.tw/podcast
———
💓閱讀隨身聽💓聆聽指引💓
Apple Podcast: https://pse.is/JRSSA
Spotify: https://pse.is/G6A8E
———
㊯贊助Openbook,參與從台灣土地長出的原創文化
●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QrPU4
●訂閱電子報: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覺風季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覺風季刊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網路工具興起之後,關於「工作型態」的探討,就有很多的訊息,開始顛覆過往在上個世紀大家的習慣。比如說吧,有個部分叫做「遠距離工作」。
可能在上個世紀的思維裡面,所謂的「遠距工作」是一個很不切實際,很讓人不安心的。可是似乎「遠距離工作」成了現在很多公司、很多團體裡面一個常態。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近幾年,又有一些矛盾的訊號。比如說,有一些頂尖的科技公司,開始慢慢的逐步縮減「遠距離工作」,讓一些原本不用固定進辦公室的人,開始一定還是要固定的進辦公室。
那你可能會感覺到很矛盾,到底是「遠距工作」比較好呢;還是把大家放在同一個辦公室比較好?
這個部分,其實我也常常在想喔;我在這邊呢,就把我最近讀到的一些研究報告,跟你做分享。
在2015年的《經濟學季刊》上面,有一個研究這樣說喔:「平均一個『遠距離工作』的員工,每年可以替公司增加$1900美元的收益;這樣的利潤有大部分來自於辦公室租金的減少。」
除此之外呢,「遠距離工作」的員工,生產力比「傳統辦公室」員工,高出13%。
這些「遠距工作」的工作員,在工作當中的休息時間比較少,會比較準時開工,平均大概只花半個小時吃午餐。這些人認為自己的「專注力」比較高,對工作整體而言也比較滿意。
相較於在「辦公室」裡面的員工,「遠距工作」的辭職率,減少了50%。所以當你聽到這裡,你會發現這一個研究,似乎很支持「遠距離工作」。
那當然在2016年的荷蘭心理學家范依潘倫,他的研究也說喔:「遠距辦公者」對於工作的抗壓性比較高;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比較容易保持足夠的工作熱誠。相反的,在「辦公室工作」的員工,遇到困難的時候,工作熱誠往往會大為降低。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狀況,就是當你身處於,有其他人在的辦公室的時候,不管如何,你都要表面上撐在那裡繼續工作;但是其實這在心理上,是會讓人很挫折的。
相反的,如果你身旁沒有這些同事的目光,你就可以適時的放鬆,不管是出去運動、睡個午覺,等到壓力獲得緩解之後,再繼續的面對挑戰;長期來看反而會更有效率,也容易保持工作的熱情。
可是呢,儘管「遠距離工作」有這些不容忽視的好處;但是呢「遠距離工作」的缺點,特別是在關於升遷的速度上面。
有研究就告訴我們,「遠距離工作者」,他在團體裡面升遷的速度,似乎沒有比在辦公室裡,固定上班的人比較快。
另外呢,在2008年,荷蘭的一位人力資源的學者,叫李德。他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喔,「遠距離工作」可能導致創意思考下降,並不適合那些急迫性比較高、複雜企劃的工作。
這似乎可以理解成,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跟人溝通協作,去做一些專案的串連;那這個時候,「遠距離工作」的特性,會讓你溝通的立即、直接,跟訊息的掌握度,會相對的比較低。
可是跟你分享這些研究,你會不會聽到現在,有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感覺?
有些人就告訴我們,「遠距離工作」有助於創意;但是有些研究報告,又告訴我們「遠距離工作」會扼殺創意。
那其實呢,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剛剛你聽到這些看似矛盾的觀點,可能有很多是來自於經濟學家、人力資源的相關研究者。
可是呢,如果是在心理學,關於人格特質的研究。我們的看法就是喔,其實如果是那些注重自主性,對於工作比較有自信,也相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些人。
這些人面對工作的特性,不管對主管,還是工作的職掌,會有比較高的忠誠度跟責任感。那事實上這些人,他就比較不在意長時間的獨處。
也就是說,這樣子人格特質的人,「遠距離工作」對他們來說,反而是加分的。但是相反的,有一些人他的天性,會比較重視辦公室的社交活動。
他喜歡身處於人群當中,特別是那些比較外向的性格的人,他還沒有辦法從「遠距離工作」當中,得到足夠的人際刺激。
他也就沒有辦法在工作當中,有足夠的滿足感。那這些人可能啊,長時間的遠距離工作,反而會降低他們的創意,跟工作表現。
所以呢,如果回到你自己身上,你到底適合「遠距離工作」,還是適合「固定上班」呢?
這個部分除了你的工作內容、業種、業態的考量之外,我想你可能還是要好好的覺察自己;認識自己才是一切的開始。
就好像是這些世界頂尖的網路公司,他們過去會認為,「遠距離工作」讓大家各司其職,是沒有什麼關係。
可是他們也慢慢的發現一件事,當科技的發展到一定的頂端的時候;其實人的協作,往往又很重要了。
所以我大膽做一個預測,我想這種到底是要「遠距離工作」,還是大家聚在一起,它可能會像一個波浪一樣。
當整個工作或整個團體,光譜過分的偏向「遠距離」的時候,這時候可能大家就要有意識的聚一聚。
可是當整個組織、團體,隨著固定的上班、固定的地點,有一點被限制住、被局限住的話;那它可能就要有意識的,稍微擴散一下。
然而我在這邊提到的是一個大膽,對於大趨勢、大方向的預測。我想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創業者;在你的工作現場,在你的公司怎麼去調整這些事,不管做任何大小調整,都會是個大工程。
所以呢,我也希望你聽到這裡的時候,還是要審慎的評估,自己公司的結構跟特性。
但如果你是「個人」的話,隨著你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跟價值的過程當中,或許你可以慢慢的,把別人跟你協作的方式,去調整到適合自己的人際距離。
如果比較多的獨處,會讓你更有生產力,可能你就要有意識的,把你的工作打造成大家可以容許,你可以「遠距離上班」的。
但是如果你很清楚知道,你只有在人群裡面,你只有在跟別人聊天互動裡,你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跟動力;那麼千萬不要因為「大家都說遠距離」,而你就讓自己離群索居。
因為如果你沒有搞清楚這一點的話,你可能可以享受短暫片刻的安靜,然後你會迎來很長時間的,莫名其妙的憂鬱感受、低潮感受;因為沒有人跟你互動。
所以呢,還是哪句老話,「認識自己,是一切的源頭跟開始」。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產生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所有商品或課程的相關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面都有露出。
期待跟你的相會,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覺風季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空間筆記:陳皓1 1/2詩集」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皓
本書特色:
《空間筆記──陳皓詩集1½》,為詩人陳皓繼《在那裡遇見寂寞》後第二本詩集,共收錄五十首詩作並由詩人向陽、陳謙,小說家巴代作序推薦。全書貫穿真實與虛幻之詩的語境,空間設計作為詩人的專業領域之一,與詩結合的跨界創作將激盪出怎樣的火花?
詩人向陽在序中說:「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在他的《空間詩學》曾引用法國詩人的詩作,論述詩人如何在詩的意象處理中觸發「創造性的想像」,開啟嶄新的棲居「空間」。……通過他的意象語言和書寫題材,卻看到了陳皓透過想像,選擇意象語言,以詩表現出來的空間感。」
小說家巴代:「詩人以其室內設計的專業,在線條、角度與光線間,揮灑著其流暢、象徵、隱喻的詩語,想像並具象其樓梯間的情感、溫度、光線與浪漫,令人不自覺渴盼黑夜褪去時,在轉折間,邂逅霧凝露珠上折射而入的晨光,因而幸福。這樣的「雙重專業」入詩,也造就這個組詩,既抽象又具體,既浪漫又務實,商業並呈藝術,氛圍兼具意象。但,若要說這是詩人陳皓一個大跨步的風格改變,我寧願相信這是他不安於框架的自我挑戰的穩健呈現,是詩藝基本工的反射,一切是那麼自然,令人驚奇卻不意外。」
作者簡介:陳皓
新北市人。曾任《薪火詩刊》《鳴蛹季刊》《野薑花詩刊》主編、《曼陀羅詩刊》編輯委員、《葡萄園詩刊》美術編輯。詩作曾獲『枋橋藝文獎』、『兩岸漂母杯文學獎』、『新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入選《兩岸當代詩萃》等。
曾以「藝術試探芻論」為題旨發表「藝術試探芻論──現代水墨個展」、「消失的風景──人文攝影個展」、「夢土──版畫詩展」等。2013年策辦「影像與詩的對話──愛羅手機攝影展」、「好天氣詩攝影展」、魚木咖啡「詩牆詩步道」設計執行。
出版有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空間筆記》,編著《台灣1960世代詩人詩選集》、《台灣1950世代詩人詩選集》。現任「小雅文創」與「銀河詩刊」總編輯,同時為專職空間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