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
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 在 Ming'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剛剛與 LMF 大懶堂成員鼓手 ,「爆腎」團隊的 情義兩難全之玩爆你個腎 的 KB / Kevinboy / Kevin Li / 李健宏 簽約,成為旗下 THE BADDIES FACTORY 藝人的東東除了熱愛踩板之外,亦愛美甲藝術,學師後與創辦古著店「 搜時洋服/Time Machine Collection 」的老闆阿 JOE 租下工作室,彈性的工作模式更適合響往自由的她。雖然東東從來沒有修讀過美術相關的學科,但敏銳的審美眼光和觀察力卻讓人驚喜,啟發她的靈感處處皆是,問到她的美甲宗旨,她展開笑臉,說「最緊要開心!造指甲給我很大的滿足感,見到客人信任我,整完之後好開心、覺得靚就夠了。」
入行做美甲只有大概一年的時間,但對於作品的基礎工序毫不馬虎,特意拜師研究歐美指甲的塑型,而她的造款更是有強烈的風格:桃紅色的閃石配粗野的窩釘、金屬吊扣加上一些富實驗性的水波紋,作品風格可愛華麗又帶點暗黑邪惡,連她自己也無法定義。美甲室 CHEMICAL NAIL 放著一套套矢澤愛的漫書和遊戲機。一頭銀髮、個子嬌小,身穿《近所物語》印花 T-SHIRT 的 EVA 訪問時略顯緊張,但說起話來卻有條不紊,她一邊專心為剛從紐約回港的客人「小拉麵」( @lilram3n )美甲,聊起動漫和玩具文化時更是眉飛色舞。EVA 愛玩又貪新鮮,對「美」的追求隨年月變化不斷,但亦坦言自己美甲的元素和風格,有很多都是啟蒙自兒時所看的漫書、所玩的遊戲,而這年間,美甲藝術不知不覺變成一個她「最認真玩」的遊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LLOW US NOW
➜ WEBSITE www.mings.hk
➜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mings.hk
➜ YOUTUBE www.youtube.com/mpwmings
➜ MEWE https://mewe.com/p/mings
➜ eBOOK https://ebook.mpweekly.com/bookshelf?active=mings
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餐是重要的一餐還是危險的一餐?】
確實有論文指出「不吃早餐的人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風險」,但要因此解讀「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卻是錯誤的。
至於「早餐是危險」這個論調,目前其實也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
#早餐 #心血管疾病 #實驗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本很有趣的書,書名叫做《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它裡面記載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根據他們留下來的史料,去推斷他當初可能有什麼樣的身體疾病。
包含像是秦始皇,他焚書坑儒的原因,有可能他自己患有佝僂症;努爾哈赤,他用溫泉療傷,反而導致他一命鳴乎;李清照因為太瘦,反而造成了不孕症;還是曾國藩,為什麼他對虎骨這麼執迷。
所以,你聽到這邊,如果你對於歷史跟醫療相關的材料,是很有興趣的話,這一本書很值得讀。
除了中國歷史人物之外,這一本書也蒐羅了一些,在同樣時期底下一些醫療發展的對照。其中裡面喔,寫到一段特別吸引我,我在這邊跟你做分享。
我們知道喔,其實以現代航海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在船上,要做一個長程的旅行或移動,我們可能一定要補充水果、蔬菜,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一直沒有吃水果、蔬菜,這會導致你得到壞血病,而如果讓這樣的病症,繼續下去的話,你是會死掉的。
那麼如果從我們現代的角度來說,吃個蔬菜、水果,或者是喝個檸檬汁就沒事了。可是別忘了喔,在航海時代剛開始的時候,那時候的人類,是不知道這件事的,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人死於壞血病。
一直到在1747年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一個蘇格蘭的軍醫,叫詹姆斯林德。他做了一個,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臨床對照的實驗研究。那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說,現在每推出任何一種新藥,都必須有這個過程。
可是呢,當年的林德喔,他本身就有這樣的尖端思維,他在1747年是怎麼做呢?他先把12個壞血病的船員,分成6組,分別接受實驗性的藥物,去看看他們對藥物的反應。
而這6組當中,最後的1組的藥品,就是柑橘跟檸檬。經過了一個禮拜之後,吃水果病患已經能重返夾板工作,而另外接受一些很奇怪,就是民俗療法啊、傳說中的療法的另外5組,都沒有痊癒。
透過這樣子,證明柑橘跟檸檬這樣的處方,是有效的。那也因為這樣的一個發現,英國的皇家海軍稱霸海上,並且締造了「日不落國」。如果把它放大一點來看,英國當年能夠擊敗法國、荷蘭、葡萄牙,這些老牌的霸主,或多或少其實也要歸功在這個醫學的發現。
但是,在此同時中國是在清朝,那個時候的清朝在醫學的角度,總有一種好像是很玄虛,而且不可侵犯的這種理論。所以,導致喔傳統醫學,有很多東西是禁不起考驗跟印證的。
特別清朝的嘉慶、道光年間,有一位叫做王清任的醫師,他發現喔,前人在解剖學上面的理論,其實是錯漏百出的。所以呢,他根據自己親身解剖的實踐,寫成了有一本書叫《醫林改錯》。
他把自己觀察到的,解剖的新知識公諸於世,大膽的去否定前人的說法;可惜呀,在他同時代的人裡面,對於他的這本書跟他的說法,是斥之以鼻的。
所以,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年《醫林改錯》如果得到適當的重視,那麼我們華人,或者是中醫的發展,是不是會有一個革命性、很不同的前進呢?
所以,每每我在讀歷史的過程當中,都會給我很大的提醒跟啓發,除了同樣時代,中西不同的進程跟發展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過程裡,我提醒了我自己~
第一個,對於那些不確定的事情,一定要抱持著實驗的精神,去核對看看、去檢驗看看。但第二個,對於自己那些深信不疑、甚至於是不容挑戰的信念,經常的要拿出來反覆的檢視。
因為,很有可能自己一路以來的認知是錯的,然而這一份錯誤的堅持,反而就是造成自己原地踏步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希望今天跟你分享的書,跟歷史上面的一些材料,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去延伸出自己生命當中,重要的「實驗精神」,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2月12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這是我今年最後一期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很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的4、5月之後了。在我錄音的同時,12月12號的課程名額已經在倒數了,希望能夠在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 在 【實證醫學研習活動】觀察性研究統合分析的挑戰與應用【回放 ... 的推薦與評價
... 又稱非 實驗性研究 或對比研究。統合分析則是指從用於回答類似調研問題的研究集合取得的資料分析。課程主題將探討如何將統合分析運用於 觀察性研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