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系列第一集:
#是怎樣過馬路超危險的啦!
#調紅綠燈就能解決問題嗎?
文:陳信諭 醫師、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每天穿梭在街頭,看到高雄行人所處的環境是險象環生。
自從汽機車淹沒了大街小巷後,我們的城市設計轉變為要塞進更多的車流,但對行人並不友善。大約從1960年代起,長期忽略人行空間與大眾運輸的運輸思維,讓越來越多的空間讓給汽機車,也讓街道的活力越來越少。
照理說,每個市民總會有作為「行人」走在路上的一天,但城市的現況卻迫使人們越來越喜歡騎車、開車,行人逐漸從路上消失了,但老人、學生、弱勢族群、沒有交通工具的觀光客...怎麼辦?
接下來,好過日將和基進黨(基進側翼)高雄總部合作,推出「安全城市,還路於民」的綜合企劃,希望從行人、自行車、機車等過去路權被壓縮的族群角度出發,搭配大眾運輸路網的建立,讓採用不同運輸方式的族群能和平共處,讓道路能更有效率的運用,讓被違規亂象佔滿的市中心能恢復為人潮樂於聚集停留之處。
#先從最簡單的過馬路說起
不過是過個馬路,有這麼困難嗎?
不說的話,大家可能不知道過馬路有多危險。以2011-2013年數據而言,行人當天死亡(A1類事故)人數764人,傷亡總計46282人,而行人傷亡前幾大原因都發生在「過馬路時」,以車輛未注意或未禮讓、未走行人穿越道、未依照號誌穿越為前三大原因。而從2011年至今,傷亡最慘重的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歷年均佔6成以上。
老年人本來行動反應較慢,過馬路也較久,面對一些較寬敞的馬路,往往來不及穿越,那要怎麼辦呢?
有人說,那延長綠燈秒數就好啦!問題是,越寬的道路往往為幹道,綠燈較久,如果要延長行人穿越秒數,駕駛人是不是就要暴動了?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從道路安全設計來解決,例如設置「行人庇護島」,讓行人有實體保護,可分段通過;或將斑馬線拉直,外延道路緣石,縮短跨越馬路長度,都可以讓行人更方便通過。根據美、英等國經驗,不會影響車流,卻能大幅提升安全性。
這麼簡單的事,台灣、以及高雄還真的做不到。為什麼呢?
#道路安全設計準則
越來越多的城市轉向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後,也嘗試在基礎建設上升級,例如北美就有了「城市交通運輸全美協會」(簡稱NACTO),由前紐約交通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Janette Sadik-Khan)擔任主席,發行了《都市街道設計指南》一書,已被至少9個州和45個城市採用為設計標準,對安全且增加街道活力的人行道、自行車道、車道做出了許多有創意又證明可行的規範。
我們試著列舉一些原則:
1.#強化安全提醒:每個穿越區都要畫斑馬線,不要以為是廢話,高雄還真的超多地方沒畫。而標線也要留下車輛停靠、右轉的緩衝空間,提醒駕駛不要侵入斑馬線。
2.#人行動線擴大與無障礙化:無障礙坡道順接斑馬線,聽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也常常沒做到,在高雄還要搭配強化取締服用。
3.#路緣擴建:在路口和穿越區讓路緣外突,在不縮減車道下可提醒駕駛減速(特別是轉彎),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縮短穿越距離。
4.#行人庇護島: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性
5.#簡化複雜路口:在三岔或不規則路口,把根本用不到的畸零地劃歸行人用地或綠化帶,給駕駛明確動線而不是變化車道的空間,將能在減少道路面積下,還讓車流更順暢。
這些簡單可靠、經費節省的方式,可以先在不縮減車道與停車位下,就大幅提升行人安全性,改善行人路權,提醒駕駛注意。那麼,為什麼不做呢?
日本的道路傷亡是台灣1/4~1/5以下,媒體人野島剛觀察台灣馬路現象,曾有感而發提到:台灣汽車駕駛人態度較傲慢,將馬路當專屬汽車空間,不太禮讓行人。這問題大家可能都會直覺想要加強執法和教育,但其實嚴格執法以外,也要搭配好的道路設計,才能讓我們的城市空間更加可親!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