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補完——關於不是 Gay 而是 Jesus (?) 的渚薰 | 盧斯達 on Patreon】
2019 年以來的巨變,大概也觸動到宗教界。不談宗教界在體制裡的權力分佈,對所有人的直觀影響:很多信徒甚至神職人員都已經或準備移民。這是一個人心動蕩的時代。以前教會面對狂潮可謂做到不動如山,直至 2014 年開始聽到他們問:「為甚麼流失了那麼多 (年青) 人?」公共面向的解凍也開始零聲出現。整個文明都是痛苦的,人窮則呼天,那麼在兇猛的時代下,會不會越來越多人「慕道」?
不知道是否與香港一齊遭遇巨變,「福音戰士」的渚薰本來像一個謎,但慢慢也看出了線索。整個系列的猶太教、基督教名詞和設定,其實可以忽略而不影響故事。看來龐大深奧的設定也並非表達基督教式寓意,渚薰的存在卻可能是最基督教式的。
根據設定,渚薰是陰謀機構 SEELE 派出來滲透 NERV 達成世界末日的「使徒」,但他有一半是人造人,另一半是「巨人阿當」的部份靈魂。綾波零和渚薰有中學生的外表,但其實是 extraterrestrial 的存在。「阿當」和「莉莉斯」其實是兩個地球圈以外的「生物」,他們就等於半神。渚薰是父神的兒子,綾波零是母神的女兒。劇本還親自解釋了「渚」這個姓是「水陸交界」的意思,指他同時擁有人性和神性,是人與神之間的中間人,人類與神的交往也像人類跟使徒接觸,跟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接觸。
所以零和薰都有極為白晢的膚色。零不吃肉,她有著母神的慈悲,母神誕生萬物,所以她本能上討厭吃自己的「孩子」。薰在劇中也沒有跟其他人同席而食的畫面,他每一次出場都有夢境般的水波襯托、使用詩一般的語言,每個跟半神互動的人都像吸入了夢境一樣。
可能我內心有一點恐同,以前看不出渚薰和碇真嗣很 gay 的互動其實不是 gay,而是神對人類無條件的大愛,是一個物種對另一個物種的悉心栽培。就像對貓和狗來說,人類是一種 beyond comprehension 的東西,牠們不可能理解我們的寵愛。正如對人類來說,神也是 beyond comprehension 的。所以我們依靠自己的人文、歷史和記憶去想像神的模樣,所以上帝總是一個長者,一個男人,一個先知,一個君王,聚集了所有人類社會中最高尚最有權力的形象。
當然神可以是一個婆婆,也可以是一個詩一般的美少年。EVA 播出之後,很多年輕女藝人都說過理想對象是如同渚薰一樣的人。不管是 TV 版、舊劇場版和新劇場版,渚薰都是無條件愛著真嗣,每時每刻都想將受苦的人類拉出谷底。跟渚薰相處,連真嗣那樣的抑鬱症患者都感到如沐春風。因為無限的神無條件包容充滿缺憾的人類。
渚薰第一次出場時哼著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高潮,歌詞部份也是面向上帝的讚美詩,最後也成為渚薰在激戰中選擇自我犧牲的配樂。這首歌適合作為神子降生的配樂,也適合作神子釘十字架的配樂。渚薰與人類 (真) 的相處,就是耶穌在公開活動之前的近三十年空白。發展已經完全的神,被「發展中」的人類吸引著,也察覺到人類因為發展不完全 / 無明而帶來巨大痛苦 (自我毀滅的死本能)。
SEELE 派渚薰去毀滅人類,這在最初跟他對真嗣的「愛」沒有衝突,波零對真嗣的愛體現在她會努力戰鬥「讓真嗣不用再駕駛EVA」,渚薰也認為讓全世界融合為一個意識,真嗣與世界的衝突就會終結,就會獲得終極的平靜。渚薰的動機和成長和綾波零那條線殊途同歸,渚薰也像之後的她一樣,最後改變了注意。上帝決定多給人類一次機會,不再干預人類的將來,由人類自己選擇 (以個體模式存活)。
渚薰讓真嗣掐死他,耶穌主動釘了十字架。
渚薰對待人類的方式,就像一對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事務的父母。《終》也聯好了這些早已佈下的密碼,真嗣也直白地說出渚薰就像父親大人,人類想像中的上帝就是一個君父。
人類對於上帝誠惶誠恐,又想努力了解祂,雙方還充滿直至終末的戰鬥。渚薰這個角色對「人類補完」的態度轉變,跨越了《舊約》到《新約》的那個轉折,人類對神的想像,由絕對的嚴父,轉變為相對平等的試圖互相了解。電影最後超渡渚薰的片段,存在一個相當激進的解釋角度:上帝對人類為何又愛又恨,為何既要毀滅又要拯救。渚薰想讓真嗣幸福來讓他感到幸福,人類最後選擇悔改也是上帝的「幸福」嗎?當人們將上帝放在一個人類的戲劇中,就會令人聯想到:人們失去希望,上帝也會寂寞。若人們可以自己走路,作為父親的上帝也會感到若有所失。
電影最後為渚薰安排的「救贖」,是人類的「成熟」,而他不再需要在每次人類迷失的故事中給予救贖。一開始,渚薰的態度是「這次一定要讓你 (人類) 幸福」,但之後他發現自己誤解了人類的幸福,人類的幸福不會是融為一灘澄汁,不會是逃避困難。人類的幸福是他們可以克服困難,可以克服保持自我之後與世界的衝突。
上帝經過「補完 / 成長」之後,就似乎不再動不動用大洪水的種族滅絕方案,祂讓人類有了與自己邪惡一面鬥爭的時間、空間和自由。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貝多芬電影配樂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之補完——關於不是 Gay 而是 Jesus (?) 的渚薰 | 盧斯達 on Patreon】
2019 年以來的巨變,大概也觸動到宗教界。不談宗教界在體制裡的權力分佈,對所有人的直觀影響:很多信徒甚至神職人員都已經或準備移民。這是一個人心動蕩的時代。以前教會面對狂潮可謂做到不動如山,直至 2014 年開始聽到他們問:「為甚麼流失了那麼多 (年青) 人?」公共面向的解凍也開始零聲出現。整個文明都是痛苦的,人窮則呼天,那麼在兇猛的時代下,會不會越來越多人「慕道」?
不知道是否與香港一齊遭遇巨變,「福音戰士」的渚薰本來像一個謎,但慢慢也看出了線索。整個系列的猶太教、基督教名詞和設定,其實可以忽略而不影響故事。看來龐大深奧的設定也並非表達基督教式寓意,渚薰的存在卻可能是最基督教式的。
根據設定,渚薰是陰謀機構 SEELE 派出來滲透 NERV 達成世界末日的「使徒」,但他有一半是人造人,另一半是「巨人阿當」的部份靈魂。綾波零和渚薰有中學生的外表,但其實是 extraterrestrial 的存在。「阿當」和「莉莉斯」其實是兩個地球圈以外的「生物」,他們就等於半神。渚薰是父神的兒子,綾波零是母神的女兒。劇本還親自解釋了「渚」這個姓是「水陸交界」的意思,指他同時擁有人性和神性,是人與神之間的中間人,人類與神的交往也像人類跟使徒接觸,跟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接觸。
所以零和薰都有極為白晢的膚色。零不吃肉,她有著母神的慈悲,母神誕生萬物,所以她本能上討厭吃自己的「孩子」。薰在劇中也沒有跟其他人同席而食的畫面,他每一次出場都有夢境般的水波襯托、使用詩一般的語言,每個跟半神互動的人都像吸入了夢境一樣。
可能我內心有一點恐同,以前看不出渚薰和碇真嗣很 gay 的互動其實不是 gay,而是神對人類無條件的大愛,是一個物種對另一個物種的悉心栽培。就像對貓和狗來說,人類是一種 beyond comprehension 的東西,牠們不可能理解我們的寵愛。正如對人類來說,神也是 beyond comprehension 的。所以我們依靠自己的人文、歷史和記憶去想像神的模樣,所以上帝總是一個長者,一個男人,一個先知,一個君王,聚集了所有人類社會中最高尚最有權力的形象。
當然神可以是一個婆婆,也可以是一個詩一般的美少年。EVA 播出之後,很多年輕女藝人都說過理想對象是如同渚薰一樣的人。不管是 TV 版、舊劇場版和新劇場版,渚薰都是無條件愛著真嗣,每時每刻都想將受苦的人類拉出谷底。跟渚薰相處,連真嗣那樣的抑鬱症患者都感到如沐春風。因為無限的神無條件包容充滿缺憾的人類。
渚薰第一次出場時哼著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高潮,歌詞部份也是面向上帝的讚美詩,最後也成為渚薰在激戰中選擇自我犧牲的配樂。這首歌適合作為神子降生的配樂,也適合作神子釘十字架的配樂。渚薰與人類 (真) 的相處,就是耶穌在公開活動之前的近三十年空白。發展已經完全的神,被「發展中」的人類吸引著,也察覺到人類因為發展不完全 / 無明而帶來巨大痛苦 (自我毀滅的死本能)。
SEELE 派渚薰去毀滅人類,這在最初跟他對真嗣的「愛」沒有衝突,波零對真嗣的愛體現在她會努力戰鬥「讓真嗣不用再駕駛EVA」,渚薰也認為讓全世界融合為一個意識,真嗣與世界的衝突就會終結,就會獲得終極的平靜。渚薰的動機和成長和綾波零那條線殊途同歸,渚薰也像之後的她一樣,最後改變了注意。上帝決定多給人類一次機會,不再干預人類的將來,由人類自己選擇 (以個體模式存活)。
渚薰讓真嗣掐死他,耶穌主動釘了十字架。
渚薰對待人類的方式,就像一對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事務的父母。《終》也聯好了這些早已佈下的密碼,真嗣也直白地說出渚薰就像父親大人,人類想像中的上帝就是一個君父。
人類對於上帝誠惶誠恐,又想努力了解祂,雙方還充滿直至終末的戰鬥。渚薰這個角色對「人類補完」的態度轉變,跨越了《舊約》到《新約》的那個轉折,人類對神的想像,由絕對的嚴父,轉變為相對平等的試圖互相了解。電影最後超渡渚薰的片段,存在一個相當激進的解釋角度:上帝對人類為何又愛又恨,為何既要毀滅又要拯救。渚薰想讓真嗣幸福來讓他感到幸福,人類最後選擇悔改也是上帝的「幸福」嗎?當人們將上帝放在一個人類的戲劇中,就會令人聯想到:人們失去希望,上帝也會寂寞。若人們可以自己走路,作為父親的上帝也會感到若有所失。
電影最後為渚薰安排的「救贖」,是人類的「成熟」,而他不再需要在每次人類迷失的故事中給予救贖。一開始,渚薰的態度是「這次一定要讓你 (人類) 幸福」,但之後他發現自己誤解了人類的幸福,人類的幸福不會是融為一灘澄汁,不會是逃避困難。人類的幸福是他們可以克服困難,可以克服保持自我之後與世界的衝突。
上帝經過「補完 / 成長」之後,就似乎不再動不動用大洪水的種族滅絕方案,祂讓人類有了與自己邪惡一面鬥爭的時間、空間和自由。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貝多芬電影配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R.I.P. 2021 9/2 :希臘國寶級作曲家、政治家 米基斯·提奧多拉基斯於今日與世長辭,享年96歲。
(Mikis Theodorakis 29 July 1925 – 2 September 2021)
提奧多拉基斯早年曾師從梅湘,創作過不少正統的嚴肅音樂作品。但是後來主要以政治活動著名。他很早就加入了希臘共產黨,軍政府獨裁時期曾被逮捕。後來曾在希臘政府任職。他最著名的音樂創作為歌曲和電影配樂,寫了一千多首歌曲和交響樂,其旋律已成為希臘音樂遺產的一部分,希臘出色的歌手們都與他合作過,2004年奧運會的主題音樂也是由他所創作的。
提奧多拉基斯的作品串接起希臘的傳統民謠、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也將希臘羅馬時代的古詩或現代詩譜入歌中,被視為是復興希臘文化的重要人物,更是希臘近代獨立運動與反戰運動中最活躍的音樂家。
提奧多拉基斯出生於希臘第五大島Chios,年幼時熱愛民謠與福音歌曲,因偶然機會中聽到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而立志成為作曲家,十七歲時便舉辦了第一次個人音樂會,不過提奧多拉基斯戲劇化的人生轉折也在此時開始,同年他即因參與希臘的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隨後逃亡至雅典,一方面接受正統的音樂訓練,另方面他則更積極投入民族獨立運動組織。一九六八年為躲避希臘法西斯政府的整肅和迫害而逃亡海外,在世界各地舉行音樂會,此舉使得Mikis和希臘民謠得以同時間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綻放光芒、倍受國際樂界推崇,也讓他在1974年如民族英雄般重回祖國懷抱。
1964年提奧多拉基斯為電影《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所創作的配樂,是他揚名世界的重要作品,這張以希臘現代的八絃樂器Bouzouki琴為主奏樂器,搭配手風琴、吉他和小提琴等樂器表現出提奧多拉基斯融合了希臘傳統民謠Rebetika、舞蹈音樂和酒神頌歌等音樂形式的創作,帶來充滿出歡樂快意的情緒,也藏有地中海與南歐民謠的閒適感受。專輯中以“Theme de Zorba”及“Un Peche Impardonnable”兩首樂曲開頭的一段樂章做為音樂主軸,以不同的節奏和編曲反覆穿插在其他樂曲中,層疊交替營造出迴旋反覆的情緒張力;旋律輕快的“La Danse de Zorba”則是提奧多拉基斯改編自作曲家Giorgis Koutsourelis的創作“Armenohorianos Syrtos”,這首樂曲不但成為Miki最廣為熟知的作品,也是聽眾心中代表希臘音樂的標竿之作,在不少取景於希臘的電影中皆可聽聞。
提奧多拉基斯這十幾年雖因身體狀況欠佳數度進出醫院,但高齡的他仍堅持創作,並持續對抗政治強權和壓迫(例如曾發表聲明,禁止北京奧運主辦單位使用他的音樂),這位音樂家的創作就像他終其一生為希臘民族運動奉獻的精神一樣永遠鮮明強烈,永存樂迷心中。
Greek composer Mikis Theodorakis died in Athens on 2 September 2021, at the age of 96.
Theodorakis is revered in his homeland as a folk hero, the “Voice of Greece.” Internationally, Theodorakis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Greek composer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particular, his music for the film “Zorba the Greek” made him famou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o numerous other film scores and stage works, Mikis Theodorakis wrote primarily chamber music, songs, cantatas, oratorios and hymns.
貝多芬電影配樂 在 【MUZIK 電影音樂】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Beethoven: Symphony No.7: Second Movement (Israel Philharmonic, Zubin Mehta) ... 交響情人夢,也有演奏過捏。 ... 大師藝術為非營利演藝團體組織,登記於 ... ... <看更多>
貝多芬電影配樂 在 [請益] 關於貝多芬!!!! - 精華區clmusic 的推薦與評價
這問題我本來是PO在電影版的!!!不過看來電影版對貝多芬有研究的人不如本版多!
因此有人建議我轉過來!!!因為聽說古典音樂版有很多魔人等級的音樂強者!!!
文章問題有點長,但簡單來說是「電影中的貝多芬」困擾了我!!!!
我不懂,為什麼那麼多電影創作者偏好貝多芬~~甚至文學創作者、革命家也是!!
前一陣子無意中看見HBO播放的《The year of Yao》,讓我產生興趣的不是這部作為姚明
宣傳電影的紀錄片,而是片頭一開始講述姚明生長的中國,提到的:文革時期人民燒毀貝
多芬的唱片、破壞很多西洋藝術品……。文革時期破壞的東西何其多,為何特別指名貝多
芬的音樂做為「範例」?
因為這一句旁白,讓我連想起很多電影,可以很輕易發現貝多芬經常被用在共產背景的電
影裡面,最近最有名的就是《竊聽風暴》,因為列寧曾說過貝多芬的音樂太過熱情,如果
他經常聽一定無法完成革命運動。如果是單就這個理由,那麼貝多芬出現在共產電影中我
不覺得意外,像是《我的左派哥哥》、《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都是大量使用貝多芬作為電
影元素的作品。
但為何除了共產背景的電影,連納粹也愛?例如:貝多芬和希特勒?單純只是因為希特勒
對於貝多芬的「偏愛」嗎?所以我們才會看見貝多芬穿梭在大量的納粹電影中?
記得在《窗外有藍天》裡,海倫那波漢卡特也曾提起母親不希望自己太頻繁演奏貝多芬,
因為母親認為貝多芬太過熱情,認為不是一個家教良好的千金小姐該熱衷的,而這個故事
卻是發生在一向資本主義掛帥的英國,一個從沒有歷經納粹或共產極權的國家。此外,托
爾斯泰的作品裡曾提到貝多芬的音樂,因此在改編他的文學作品為影像作品時,經常都會
將貝多芬的音樂放進去,但托爾斯泰在進行這些創作時,列寧都還沒出來革命呢!為何托
爾斯泰也這麼偏愛貝多芬?甚至連他過世後,妻子都曾由貝多芬的作品中懷想對於托爾斯
泰的記憶?
而羅曼羅蘭的三巨頭傳記裡就有一部《貝多芬傳》,他的的巨型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
也處處都是貝多芬的影子,為何貝多芬的身影如此纏繞在創作者的思維裡?
我的問題是:若貝多芬的音樂放在一部「革命」或「共產」背景的電影,我大概可以藉由
一些歷史讓的蛛絲馬跡得到理解。但為何貝多芬出現得如此頻繁?如此廣泛?甚在在許多
「非納粹非共產」的電影裡都可以看見貝多芬的影子?
電影怪才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講述的是「性與暴力」,但是那個具有性暴力狂的男主
角Alex卻是一個懂得貝多芬音樂、喜歡欣賞貝多芬音樂的人。他不但每天以《第九號交響
曲》作為一天的結尾,在入獄並強迫接受治療後,卻因被迫聽貝多芬的音樂,受不了而跳
樓自殺。我不懂,為什麼這裡又是貝多芬,貝多芬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電影創作者(或說劇
作家?)如此愛好他?
前幾天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這部小成本科幻電影十分好看,
最近在網路上很紅,但可惜台灣沒有版權)時,在電影後面男主角選擇的音樂也是貝多芬
,而且還是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為什麼?其實在此我真的不懂為何導演選擇
要放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我知道不少年來,費城交響樂團現任或退任團員死亡時,
會在團練時演奏第二樂章,因為最初這首曲子就是在維也納為哈納戰役的受傷士兵演奏,
最後甚至用來追悼國殤,因此長久以來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更是被用來當成亡靈的送
葬樂。但為什麼又偏偏在這裡選擇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呢?而不是田園或命運?這部
電影真正在探討的並不是生命的死亡或衰老,而是對於時間、歷史與哲學人生的辯論與探
討。安排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的目的又是為何呢?
很抱歉我的敘述過於凌亂,但我想表達的好奇和疑問在於:為什麼許多電影配樂裡會大量
出現貝多芬的作品(印象中應該不只我提過的那些,應該還有更多)。貝多芬在整個音樂
史或藝術史上的地位究竟對電影創作(或說文學與藝術創作)產生了甚麼重要的化學變化
?為何惟獨他的作品得天獨厚呢?大約是同時期(最起碼貝多芬和莫札特的時代有所重疊)
還有一個被稱為天才的莫札特,但是在電影與文學上提到莫札特或「使用」莫札特的比例
卻大大低於貝多芬。連貝多芬的「同鄉老前輩」巴哈也沒有被如此廣泛討論的機會。
不是其他的音樂家不重要,而是相形之下貝多芬變得太頻繁。因此,是否在創作者的眼中
,貝多芬還具有其他的意義呢?
以上是我的問題,還盼望古典音樂版的魔人強者們為我指點迷津!! ^^
--
美麗新世界 https://blog.pixnet.net/mimibao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
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th such people in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13.176
※ 編輯: yuhung 來自: 61.216.213.176 (01/18 14:09)
> -------------------------------------------------------------------------- <
作者: holoo (喵喵喵)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Fri Jan 18 22:58:04 2008
古典音樂之所以稱為古典音樂,
就是因為禁的起歷史和各種流行的考驗,
古典音樂不僅只存在於古典樂迷心中,
更是存在在我們的周圍!
古典音樂史上有多位流傳千古的音樂家,
他們的作品正是因為百聽不厭而使作曲家留名,
每位能留名的作曲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正如你提到的貝多芬,貝多芬的厲害之處,
在於你一聽到他的音樂,就知道"喔~這一定是貝多芬寫的!"
但是每使用的手法和技巧一首又都不同,這正是貝多芬的迷人之處!
絕對不像周滷蛋的歌曲,一聽也知道是周滷蛋寫的,因為:"每一首都一樣"!
正因為貝多芬的獨特性,讓你馬上在電影中知道這是貝多芬的作品,
但這並不表示其他音樂家的作品使用的少啊!
從巴洛克到後浪漫樂派甚至國民樂派,
都時常出現在20世紀的新興產業:電影之中.
1.我認為只是你的耳朵對貝多芬的辨識性較高,所以你覺得貝多芬的作品常用,
我覺得從巴哈~莫札特~蕭邦~拉赫曼尼諾夫........都常常出現在電影中啊!
2.也或許是你看電影的風格吧!
貝多芬的作品,很有鼓舞人心.帶給人勇氣的力量,
所以只要是"從痛苦迎向希望,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影片,
來首貝多芬都不會出錯吧!甚至可以達到相當震撼的效果.
所以你回想看看你是不是偏好這類型的影片?
所以才常常聽到貝多芬?
3.貝多芬不可否認,的確是相當偉大的音樂家,
他的樂曲很戲劇性(走向標題音樂),卻沒有任何情節刻化(卻仍是絕對音樂)
所以適用範圍很廣泛,
而浪漫派之後的許多音樂都太標題(加入太多作曲家既定的想法)
所以除了劇情剛好符合該作曲家描述的內容,
不然很難使用在電影中吧!
而古典樂派之前的作品,則是較缺乏戲劇效果,
所以要在電影這種強調快狠準直擊人心的聲光效果中,就比較難以使用吧!
但其實我覺得巴哈的作品很常出現啊!
***********************************
以上三點,只是個人淺見啦!
若有不贊同也歡迎討論!
--
https://www.wretch.cc/blog/hsioa
不愛上班愛放假,但網誌還是要寫!
歡迎參觀留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10.20.181
> -------------------------------------------------------------------------- <
作者: fideleo (ithaca NY)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Sat Jan 19 02:07:04 2008
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
浪漫樂派時代的開啟者
這些或許 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 貝多芬音樂的深層意義與內含
文藝復興 與浪漫樂派
簡單的說可說是 個人主義的開始
對個人的探討 個人情緒 理想 的關注與表達
都反應在貝多芬的音樂裡
而這也是許多電影 或是情境 所想要表達與傳遞的
這樣的需求之下 也增加了浪漫樂派類型的音樂 的某種使用性
聽過許多音樂的人都可以感覺的到
貝多芬的音樂 對於他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是相較於其他浪漫樂派的作曲家
來的直接了當 或許也可以說愛恨分明
比較貝多芬的音樂 跟 布拉姆斯的 跟 馬勒的
可以很容易的觀察到 誰的音樂會比較快的被理解
(註 被理解 並無關於音樂本身的美與好)
如果你有機會放這些音樂給剛會說話的小朋友聽
你會發現 整體來說 小朋友們對於貝多芬的接受度 會比較快 也蠻直接的
這對應出 貝多芬音樂 整體風格 的特別處
簡單的元素 直接的表達個人的愛與浪漫與理想與恨與苦
這些或多或少都增加了貝多芬音樂在電影 或是許多情境的可用性
貝多芬音樂元素與組成的相對單純 以及在他的生活在兩個單純的端點的劇烈的來回
除了說出大部份普通人 理想中的單純兩極
也交織出社會邊緣人的相對極端的內心世界
這也增加了這樣的音樂 對於有那樣需求的電影個感染力
此外 他的生平傳記 在西方世界 也是有不可少的影響力
音樂 本身就是一種語言
她的復雜 看起來並不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精確
但是 用來表達 傳遞 人類內心的情感與感受
確又比我們所用的各種語言 來得更為清楚
以上僅為個人非專業的愚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84.72.163
> -------------------------------------------------------------------------- <
作者: fideleo (ithaca NY)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Sat Jan 19 03:11:44 2008
: 電影怪才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講述的是「性與暴力」,但是那個具有性暴力狂的男主
: 角Alex卻是一個懂得貝多芬音樂、喜歡欣賞貝多芬音樂的人。他不但每天以《第九號交響
: 曲》作為一天的結尾,在入獄並強迫接受治療後,卻因被迫聽貝多芬的音樂,受不了而跳
: 樓自殺。我不懂,為什麼這裡又是貝多芬,貝多芬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電影創作者(或說劇
: 作家?)如此愛好他?
這部電影我並沒有看過
我也不確定 你所提到的第九號交響曲 是指哪一個樂章
不過 我猜 蠻有可能被使用的片段 應該是最後一個樂章
如果真得是這樣用的話 那真得是一種蠻美妙的用法
貝多芬的生活裡面 充斥著各種極端
愛與恨的情緒分明
人際關係 一直是一個話題
第九號交響曲 的最終一個樂章
除了明顯的講出了對人世間的愛 博愛 與浪漫
更反應出 他心理面的渴望
渴望的是一種依靠 愛與被愛的依靠
一個獨立於上帝的人 對一種 類似於 宗教信仰的心靈依靠
這或許
是一個 內心是浪漫的 是個人的 是獨立的 人
在自身的晚年 在不一種因不被了解的辜寂 的情境下
最後的 最深層的 吶喊
這對應到電影上
這音樂 道出了一個不被了解的內心世界
就電影的技術上來說
要演出不被瞭解 無法被看見的 一個 對愛 對依靠 有渴望的內心世界
用音樂 來畫出那種內心與外表的反差 應該是最好不過的方法了
不過 前提 是要用對音樂語言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253.38.6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