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閱讀]看了書後,我們先別急著帶孩子脫離3C原始人,但我們依然得停下來一起關注「暴力電玩將孩子可能變成怎樣的人」書中的提醒和腦科學研究,這是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文長)
.
「暴力電玩如何影響殺戮行為」一書的作者Dave Grossman,是暴力行為和犯罪防治專家,他在2018年出的這本書籍中,提及暴力和犯罪的相關,這和他在2009年提到的<論殺戮>和<別再教孩子們殺戮>提及他對下一代孩子的關心和影響,雖然我自己也認為,暴力電玩不一定會讓每個人都引爆殺戮的心裡機制,但是,對於心神薄弱的族群,又或者是,心智基礎脆弱的人來說,若是將電玩中的技能,在遊戲的模擬世界中不斷操練,進而「在現實世界中行動化」,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這和上一本書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 以及 #我就是忍不住 提及的狀態綜合觀點來看,依照他的經驗,在過去陸軍官校的訓練之一,就是在近距離培養殺人的技能,但就連培養殺人的技能同時,也看見人性中本質就有的「善和不忍」,即便人性中有忌妒、為錢、為權、為情等殺的可能引發動機,但要去殺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這是違反人性中"護生"的本能。
.
但是隨著暴力電玩的容易取得,讓原本心性搖搖欲墜的一些族群,擁有了這項可能被操練的技能,和強化這項簡陋的問題解決辦法。提醒身為家長和讀者的我們,孩子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美國心理學會APA國醫學會都提出媒體暴力對社會中實際暴力的關聯,以及觀看媒體上的暴力行為,會增加衝動和爭鬥的關聯。
.
書中提到1997年,在肯塔基州的Paducah一位十四歲的學生,對校內大堂一個祈禱圈開了八槍,他的命中率是百分之百。他們對照了當時的紐約市警官,近距離開槍射殺一名未持武器的男性,四十一槍中只有十九發擊中,這位14歲男孩的命中率不但是百分之百,其中五發命中面部,三發則是上半身。犯下這起謀殺案的男孩,他前所未見的射擊表現,非出自於心智喪失的前軍隊成員,而是一名14歲的男孩,且這是他第一次使用真槍。目擊者從他的臉上看見奇異、冷靜的表情,他雙手持槍,第一發子彈命中他女友的雙眼之間,透過第一人視角的射擊練習,他在日常中,平靜的對待螢幕射擊,回到基近無我的狀態,將子彈送進目標身體裡(p38-42)。
.
雖然我們不曉得這位少年的動機,或者被誘發犯罪行為的誘因是什麼,但是作者指出他的擔心的是,未來世界中的虛擬實境,更增加這些心性脆弱的少年,或者是犯罪者,用更單一的問題解決方式,卻更加精練的熟稔的進行實境練習,作者更指出,尤其對孩童心智尚未成熟的狀況下,暴力電玩玩家在被要求進行簡單邏輯性的測驗時,左腦處理功能相較於一般有限制健康孩童的左腦,出現詩鈴的狀況。長期接受暴力媒體或者影音出現會形成人腦的壓力,因此轉而出現戰逃決定的賀爾蒙,這時負責控制和判斷的前腦會短暫性的關閉,只剩下中腦在運作,當中腦接管的時候,就像 #和你的情緒做朋友 中提到的下層大腦,人會進入生存模式(原始腦/爬蟲腦)。
.
當他長期處於暴力媒體的影響之下,體內的壓力賀爾蒙啟動,人常處於一種緊張且刺激的狀態(酩酊的狀態),若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化,就更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相同的刺激,提高犯罪的可能性。(這個前提是此人心智還不成熟,現實中較無實際的人際互動或活動、或者有精神方面的壓力症狀),戰逃賀爾蒙要48-72小時後才會代謝,而且戒斷(想戒戒不掉,且感到痛苦)的現象,同時也會出現,在壓力賀爾蒙大量激發的情況下,出現理性和高階思考的失能狀態。
.
這種戒斷狀態並不是無解,我們想想看自己騎自行車的經驗、露營,或者爬山(舉爬黃山好了)的經驗,前兩天累到完全沒有開心,只覺得身體疼痛或者感到身體狀態跟不上,但是時間久了,會有一種暢快感,相較於前兩天宛如地獄狼狽到不行,反倒有一種成就感或是想要挑戰爬其他山的心境,這種與現實連結的活動,需幾週讓孩子的腦袋體認不同的狀態,人體的機制會逐漸協助調整並適應回來。
.
尤其,並非所有的打暴力電玩的孩子,都會變成暴力犯。而是當現實生活中的需求未滿足,或者與現實人際和活動失聯的這群孩子,是高危險的族群。他們的冷酷無情,並且對人類的死亡無感,是後天學習的行為。回歸到人的基本需求,在電玩世界中被增強的,無非金錢、夥伴、成就、被獎勵,這些基本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從實際的人際中其實都可以獲得,所以回到正向社會防護網的概念,也許可以從教育和家庭開始做起 #正向聚焦 (親子天下)。透過透析犯罪的原因,也許從源頭,是愛的喚起。
#別讓任何人成為邊緣人
#就是這些書正在喚起的
#社會防護網缺你我不可
.
#遠流出版
博客來網路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279?sloc=main
責子詩閱讀測驗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成為一位優秀的讀者?】
這次分享的文章,來自俄國作家納博科夫。
他以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為例,談到我們該如何成為更好的讀者,以及優秀作家的三個方面:說故事的人、教育家、魔法師。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優秀讀者與優秀作家 / 納博科夫
我的計畫是找幾部歐洲名家作品來進行研究。做的時候想本著一種愛慕的心情,細細把玩,反覆品味。因此,「怎樣做一個好讀者」或「善待作家」這類標題,或可作為這些針對不同作家的不同討論的副題。早在一百年前,福婁拜就在給他情婦的一封信裡說過這樣的話:誰要能熟讀五六本書,就可稱為大學問家了。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應當注意和欣賞細節。如果書裡明朗的細節都一一品位理解了之後,再作出某種朦朧暗淡的概括倒也無可非議。但是,誰要是帶著先入為主的思想來看書,那麼第一步就走錯了,而且只能越走越偏,再也無法看懂這部書了。拿《包法利夫人》來說吧。如果翻開小說只想到這是一部「譴責資產階級」的作品,那就太掃興,也太對不起作者了。我們應當時刻記住,沒有一件藝術品不是獨創一個新天地的,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這個新天地,研究得越周密越好。我們要把它當作一件同我們所瞭解的世界沒有任何明顯聯繫的嶄新的東西來對待。我們只有仔細瞭解了這個新天地之後,才能來研究它跟其他世界以及其他知識領域之間的聯繫。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指望通過一部小說來瞭解世界、瞭解時代?當然誰也不至於天真到以為只要看看由那些新書俱樂部四處兜裝楨漂亮的標以歷史小說的暢銷書,就能對過去有所瞭解。但是文學名著又當怎樣看呢?比如珍·奧斯丁,她只瞭解牧師家庭的生活,而她書中描寫的卻是英格蘭地主階層的縉紳生活和田園風光,我們可以相信她所描繪的這幅圖畫嗎?再如《荒涼山莊》,這本書寫的是荒唐的倫敦城裡的荒唐傳奇,難道我們可以稱其為百年前的倫敦大觀嗎?當然不行。這裡所討論的其他同類小說也當如實看。事實上,好小說都是好神話,並且這裡選的小說更是最上乘的神話了。
就天才作家(就我們能猜測到的而言,而我們相信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而言,時間、空間、四季的變化,人們的行為、思想,凡此種種,都已不是授引自常識的古已有之的老概念了,而是藝術大師懂得以其獨特方式表達的一連串獨特的令人驚奇的事物。至於平庸的作家,可做的只是粉飾平凡的事物:這些人不去操心創造新天地,而只想從舊家當、從做小說的老程式裡找出幾件得用的傢伙來炮製作品,如此而已。不過他們的天地雖小,倒也能匯出一些有點趣味的花樣來,招得平庸的讀者一時的喜愛,因為這些讀者喜歡看到自家的心思在小說裡於一種令人愉快的偽裝下得到反映,但是一個真正的作家會發射星球上天,會仿製一個睡覺的人,並急不可待的用手去搔他的肋骨逗他笑。這樣的作家手中是沒有現成的觀念可用的,他們必須自己創造。寫作的藝術首先應將這個世界視為潛在的小說來觀察,不然這門藝術就成了無所作為的行當。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材料當然是很真實地(只要現實還存在),但卻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認的整體,而是一攤雜亂無章的東西。作家對這攤雜亂無章的東西大喝一聲:「開始!」霎時只見整個世界在開始發光、熔化,又重新組合,不僅僅是外表,就連每一粒原子都經過了重新組合。作家是第一個為這個奇妙的天地繪製地圖的人,其間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裡結的漿果是可以吃的;那隻從我身邊竄過、身上帶斑點的動物也許能被馴服,樹木環繞的湖可以叫「蛋白石湖」,或者更藝術味一點,叫「洗盤水湖」,那雲霧是一座山峰,只是他登上山頂,當風而立。你猜他在那裡遇見了誰?是氣喘吁吁卻又興高采烈的讀者。兩人自然而然的擁抱起來了。如果這本書永垂不朽,他們就永不分離。
在一次巡迴講學途中,某天晚上我到了一所偏遠的地方醫院,講課的時候,我提出了一道小測驗題,列舉「優秀讀者十大條件」,讓學生從中選四項足以使人成為優秀讀者的條件。原題不在手邊,現在記得大體是這樣的。請從下面的答案中選出四條作為一個優秀讀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1、 參加一個圖書俱樂部。
2、 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
3、 著重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書。
4、 喜歡有情節有對話的小說,而不喜歡沒有情節、對話少的。
5、 事先看過根據本書改編的電影。
6、 自己也在開始寫東西。
7、 有想像力。
8、 有記性。
9、 手頭應有一本詞典。
10、有一定的藝術感。
當時,學生對作品大多看重情感上的認同、情節、社會經濟角度、歷史眼光。當然,你可能已經猜到了,一個優秀的讀者應該有想像力,我自己也在不斷培養,而一有機會就向別人宣傳。
順便說一句,我這裡所指的「讀者」是一種泛泛的說法。奇怪的是我們不能讀一本書,只能重讀一本書。一個優秀讀者,一個成熟的讀者,一個思路活潑、追求新意的讀者只能是一個「反覆讀者」。聽我說是怎麼回事。我們第一次讀一本書的時候,兩隻眼左右移動,一行接一行,一頁接一頁,又複雜又費勁,還要跟著小說情節轉,處於不同的時間空間——這一切使我們同藝術欣賞不無隔閡。但是,我們在看一幅畫的時候,並不需要按照特別方式來移動眼光,即使這幅畫像一本書一樣有深度、有發展也不必這樣。我們第一次接觸到一幅畫的時候,時間因素並不介入。可看書就必須要有時間去熟悉書裡的內容,沒有一種生理器官(像看畫時用眼睛)可以讓我們先把全書一覽無餘,然後來細細品味其間的細節。但是等我們看書看到兩遍、三遍、四遍時情況就跟看畫差不多了。不過總也不要把視覺這一自然進化而來的怪異的傑作跟思想這個更為怪異的東西混為一談。一本書,無論什麼書,虛構作品也罷,科學作品也罷(這兩類書的界限也並不如人們一般想得那麼清楚),無一不是先打動讀者的心。所以,心靈,腦袋,敏感的脊椎骨,這些才是看書時候真正用得著的東西。
好,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樣一個問題:悶悶不樂的人看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他的心理活動會怎樣?首先,他的悶氣消了,然後好歹便踏進了這本書的精神世界。但是,要開始看一本書,尤其年輕人倘若又聽到他們私下認為太保守、太正統的人稱讚過這本書,往往下不了這個決心。不過決心既下,隨後的收穫也是豐富多彩的。文學巨匠當初運用想像寫出了一本書,後來讀這本書的人也要善於運用想像去體會他的書才是。
但是,讀者的想像各不相同,至少有兩種。讀書的時候哪一種合適?一種屬於比較低的層次:只從書裡尋找個人情感上的寄託(在這類寄情讀書法名下還可以分列許多細目),這種讀者常常為書裡某一個情節所深深打動是因為它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回憶。也有人特別鍾愛某一本書,只因為其中提到某國某地、某處風景、某種生活方式,使他頓興戀舊之情。還有一些讀者就更糟了,只顧把自己比作書裡某一個人物。這些不同種類的等而下之的想像,當然不是我所期望的讀者。
那麼,一個人讀書,究竟應該怎樣讀才合理呢?要有不摻雜個人情感的想像力和審美趣味。我認為,需要在讀者作者雙方心靈之間形成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平衡關係。我們要學的超脫一些,並以此為樂才好,同時又要善於享受——盡情享受,無妨聲淚俱下,感情激越的享受偉大作品的真諦所在。當然這種事情要做到非常的客觀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有價值的東西無不帶有若干主觀成分。譬如,分明你們坐在這裡,卻可能只是我的幻覺;而我也許只是你的一個噩夢。但是,這兒我要說的是:讀者應該知道他在什麼時候,在哪一處得收拾起他的想像,這需要他弄清楚作者筆下是一種什麼樣的天地。我們必須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必須設想小說人物的起居、衣著、舉止。《曼斯費爾德莊園》裡范妮·普萊斯的眼珠是什麼顏色,她那間陰冷的小屋子是怎麼佈置的,都不是小事。
氣質人人不同,但是我可以馬上告訴你:讀書人的最佳氣質在於既富藝術味,又重科學性。單憑藝術家的一片赤誠,往往會對一部作品偏於主觀,唯有用冷靜的科學態度來沖淡一下直感的熱情。不過如果一個讀者既無藝術家的熱情,又無科學家的韌性,那麼他是很難欣賞什麼偉大的文學作品的。
一個孩子從尼安德特峽谷裡跑出來大叫「狼來了」,而被後果然緊跟一隻大灰狼——這不成其為文學,孩子大叫「狼來了」而背後並沒有狼——這才是文學。那個可憐的小傢伙因為扯謊次數太多,最後真的被狼吃掉了純屬偶然,而重要的是下面這一點:在叢生的野草中的狼和誇張的故事中的狼之間有一個五光十色的過濾片,一副棱鏡,這就是文學的藝術手段。
文學是創造,小說是虛構。說某一篇小說是真人真事,這簡直是侮辱了藝術,也侮辱了真實。其實,大作家無不具有高超的騙術,不過騙術最高的應首推大自然。大自然總是矇騙人們。從簡單的因物借力進行撒種繁殖的伎倆,到蝴蝶、鳥兒的各種巧妙複雜的保護色,都可以窺見大自然無窮無盡的神機妙算。小說家只是效法大自然罷了。
回頭再來看看那個孩子叫狼的故事。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藝術的魔力在於孩子有意捏造出來的那隻狼身上,也就是他對狼的幻覺;於是他的惡作劇就構成了一篇成功的故事。他終於被狼吃了,從此,坐在篝火旁邊講這個故事,就帶上了一層警世危言的色彩。但那個孩子是小魔法師,是發明家。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待一個作家:他是講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師。一個大作家集三者於一身,但魔法師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為大作家,得力於此。
我們期望於講故事的人的是娛樂性,是那種最簡單不過的精神上的興奮,是情感上介入的性質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的神遊。另一種稍有不同倒也未必一定高明的讀者是:把作家看作教育家,進而逐步升格為宣傳家、道學家、預言家。我們從教育家那裡不一定只能得到道德教育,也可以求到直接知識、簡單的事實。說來可笑,我就知道有些人看法國小說或俄羅斯小說,目的指在於從中瞭解巴黎有多快活,俄國有多悲慘。最後,而且定重要的還是這句話:大作家總歸是大魔法師。從這點出發,我們才能努力領悟他的天才之作的神妙魅力,研究他詩文、小說的風格、意象、體裁,也就能深入接觸到作品最有興味的部分了。
藝術的魅力可以存在於故事的骨骼裡,思想的精髓裡。因此一個大作家的三相——魔法、故事、教育意義往往會合而為一而大放異彩。有些名著,雖然也只是內容平實清晰,結構謹嚴,但給我們在藝術上衝擊之大,不亞於《曼斯費爾德莊園》,或是狄更斯式的富於感官意象的跌宕文字。在我看來,從一個長遠的眼光來看,衡量一部小說的品質如何,最終要看它能不能兼備詩道的精微與科學的直覺。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充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腦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真諦,並切實體驗到這種領悟給你帶來的興奮與激動。雖然讀書的時候總還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超脫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帶著一種既是感官的,又是理智的快感,欣然瞧著藝術家怎樣用紙板搭城堡,這座城堡又怎樣變成一座鋼骨架玻璃的漂亮建築。
責子詩閱讀測驗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發現孩子的亮點
【親子教育】
文章轉載自彩虹愛家命教育協會,《彩虹月刊》〈發現孩子的亮點〉 作者:林素娟(華人地區家庭事工講師)
所謂行行出狀元,你也發現屬於孩子的亮點了嗎?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智力測驗的分數,學科成績的好壞,一直是父母關心與壓力的來源,深怕孩子在學科上表現不好,就成了人生的輸家。但其實,這些測驗,只能測出孩子 某一部分的優勢智慧,1983 年哈佛大學迦納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論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指出,上天賜給每個孩子各式各樣的智慧,而且每個孩子智慧的組合都像自己的指紋一樣,沒有人和他是完全相同,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寶。
以下提出八種智慧,讓我們來想想看,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我們孩子的身上的意義。
認識「八大智慧」的特色
語文智慧
優異之處
閱讀、寫作、辯論、記憶資料、理解與思考文字、模仿、學習語言、編輯……
實例分享
小璋,喜愛辯論,能快速瀏覽彙整大量的資料,又能精準掌握對方論述,速記反擊重點。
邏輯─數學智慧
優異之處
數學、推理、問題解決、分類、量化、複雜的運算、實驗、提出並考驗假設……
實例分享
小文,上數學課時,他常會找出不同的解題方式。大學讀數學系,微積分常考滿分,開數學補習班門庭若市。
空間智慧
優異之處
設計、閱圖、畫圖、辨識、抽象設計、在腦海中改變物體形象……
實例分享
小英,從小就喜歡寫書法、畫畫、編織,參加比賽屢獲佳績。
肢體─動覺智慧
優異之處
運動、舞蹈、演戲、技藝、使用工具、精確、協調性、創作新的身體活動……
實例分享
小育,上課坐不住,喜愛所有運動,後來成為田徑國手。
音樂智慧
優異之處
唱歌、捕捉聲音、對音準、旋律、節奏、音質敏銳、探索音樂的內容及意義……
實例分享
小甜,從小就有絕對音感,一路讀的是音樂資優班,考上音樂研究所,又出國深造,熱愛各樣音樂的學習。
人際智慧
優異之處
瞭解人們、領導、組織、溝通、解決衝突、推銷、建立與維持關係的能力、擅長人際技巧、樂與不同年齡的人互動、接納多元文化的民風差異……
實例分享
美美,高中到任何團體就像水一樣,融入愛與熱情,用心經營每一個關係。有她在團體就會活絡起來,溝通不了的事情,她一出面就呈現多贏的局面。
內省智慧
優異之處
明瞭自己的優缺點、設定目標、善於建構自我知覺的能力。激發別人的活力。洞悉自我與人類處境的複雜性……
實例分享
小成,寫童詩,每首都發人深省:「爸爸的腳是我的鞋,帶著我去探險……」作品讓人回味無窮。
自然觀察者智慧
優異之處
理解自然、區分和辨別動植物、發覺新的型態和關聯、觀察系統的改變和演進……
實例分享
小智,從小就喜歡看螞蟻搬食物,喜歡賞鳥、抓魚、養各種動物、種各類植物;雖是都市土包子,卻是鄉下的智者,大自然就是他的家。
對「多元智慧」的認知
智慧不是一出生便定型,會不斷增長。
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多元的智慧。
多元智慧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
每個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出色的。
教育有用論,家長、老師,責任重大,請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量身訂做,涵蓋多元智慧的學習規劃。
善用強勢智慧,會喚醒弱勢智慧。
多元、創意、生動、適性的學習,提供認識自我的機會。
從孩子的個別差異,獲得成功經驗,進而產生信心。
讓不同智慧孩子自我肯定,獲得尊重。
包容與接納中,孩子必能發揮潛能。
透過無條件的愛,培養孩子獨特性。
透過對「多元智慧」的認知,幫助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會一味的向「分數」看齊,窄化了孩子的成長。
從「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來規畫孩子的學習,必能發現孩子的亮點、發展孩子的潛能,從長遠來看,孩子的一生必是豐富而充滿信心。
曲目:隱形的翅膀
2011年成功兒童合唱團年度音樂會
-歡慶百年暨年度音樂會-
5/29於東吳大學表演藝術中心(高級班)
指揮-趙開浚
伴奏-莊岱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