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耳朵發生聽力突然下降的情況,
一定要趕快看醫生檢查聽力,
可能發生的情況包括突發性耳聾、美尼爾氏症候群,
其中美尼爾氏症候群會合併嚴重的眩暈,
而突發性耳聾比較少發生急性眩暈的狀況,
如果是兩邊聽力緩慢緩慢的下降,可能是退化、噪音、遺傳等等因素造成。
一邊聽力下降可能有許多原因。
一位公司的軟體工程師起床之後發現右邊耳朵耳鳴聽力不好,
趕緊到醫院檢查發現是突發性耳聾,
經過點滴營養注射、中耳類固醇注射,
情況在一週左右就恢復正常。
一位45歲的公車司機,
因為一邊耳朵聽得不是很好,
悶悶的,
經過兩個星期跑到耳鼻喉科來檢查,
結果發現是中耳積水,
再進一步檢查發現是鼻咽癌,
經過化療以及放射治療,
已經痊癒了。
多年前,一位45歲的太太,
早上起床覺得耳朵聽力不好,
頭發昏,
她的先生是醫師,
跟我聯絡之後我趕緊幫她檢查,
發覺有腦神經的症狀,
再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發現聽神經旁邊有一個巨大的腫瘤,
後來經過手術切除已經痊癒了。
簡單說單側的耳聾包含的原因很多,
如果發現有這個情況請盡快在一到兩天之內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治療,
因為如果是突發性耳聾,
超過黃金治療期,
可能恢復就不好了。
天氣冷了,
末梢循環要保護好,
控制血壓、控制三高、作息正常、多喝水,
都是降低突發性耳聾或者是其他周邊血管疾病最好的保養方式。
早安各位好朋友,歡迎分享。
#突發性耳聾
#單側聽力下降
報紙來源:人間福報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軟體 工程師 作息」的推薦目錄: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心得] 三年軟體工程師經歷及分享-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軟體工程師作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軟體工程師作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工程師一日作息 - 科技業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請益] PM壓力與作息 - PTT 問答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心得] 三年軟體工程師經歷及分享- 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新鮮人剛進軟體業離職(第3頁)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心得] 文組碩士大徹大悟轉職後端工程師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請益] offer 和碩資訊軟體開發工程師- 看板Tech_Job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心得] 三年軟體工程師經歷及分享- Tech_Job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Re: [討論] 大家平常上班日的作息如何?-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Re: [閒聊] 人生迷惘工程師?or業務? - Soft_Job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Re: [心得] 商科大叔轉Google 軟體工程師 - PTT Uncovered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Re: [討論] 大家平常上班日的作息如何? - 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沒經驗卻想當工程師一點也不難|學習程式設計的心路歷程|蛇 ... 的評價
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快地、岑太太來紐西蘭【陪讀】剛好滿一年,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孩子的英語學習。我的孩子,從國小開始一直就讀學區內的公立學校,沒經過貴族、雙語學校的洗禮,英文卻從來不是問題,來到南半球紐西蘭,不但不用先讀語言先修班、沒被降級,直接用全英語學習物理、數學、視覺設計等課程…都展現了非常好的適應力。
最近咱家應孩子的真人線上教學課程邀請,反正因為疫情lockdown在家閒得慌,立刻一口答應, 隔離防疫期間,英語教育不~能~停~。顧問先電訪測試孩子的程度(不好意思,Ethan被鑑定為Jr最高12等級 ),接下來,就按照指定的時間為孩子安排課程。tutorJr深深明白【對症下藥】的重要,先打聽清楚兒子Ethan對運動非常有興趣,在學校也擔任球隊隊長,因此老師教授的課程,特別安排許多運動的新聞、單字和知識。看看我側拍的照片,兒子的表情,就知道他跟老師聊得超~起~勁~ !!!
連續體驗幾堂課,我給予很滿意的正評。
✔首先,對台灣的爸媽來說,在家上課,可以省去每天補習班接送的時間,夏天太熱了,在家輕鬆學習,學好學滿!
✔有很強大、盡責的顧問團隊,課程開始之前,會有工程師打來解說操作頁面,確認鏡頭、聲音、訊號等各項設備,不用擔心軟體的問題,有顧問團隊在背後守護孩子的每堂課,費用也相對合理。
✔師資來自各國,每次線上的老師來自不同國籍,可以讓孩子提前熟悉各國口音、當地流行慣用語、語調速度、接觸不同的文化思維邏輯,其實不需出國,在家也能有外語學習的環境。
✔24小時線上家教,沒有時差問題。紐西蘭比台灣快四小時,您的晚餐時間,已經是我們的深夜,優質的老師分布全球,就可以按照學生的作息,配對連線,互動學習。
✔ 有不同型態的課程,適合5-18歲各種階段的孩子,不管是英文初學者需要定時定量的基礎課程,或是有一定程度但想練習聽力、口語表達的中高年級學生,都很適合!
還有一項很可愛的設計 : 上課的時候,如果學生回答得很正確很流暢,會有歡呼聲、掌聲音效,老師還會給【小星星】作為用英文回答問題的獎勵,讓程度較基礎的孩子學得更有信心。相對的,學員也可以回饋,做課後評鑑,不像外面的補習班,學生對老師有意見,只能有苦難言、默默隱忍直到學期結束,這對學員來說是很貼心的保障,也有助於老師自我激勵、提升教學內容品質。
英語學習,說穿了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的秘訣,最重要的就是【環境】與【路徑】,Learn and live,鼓勵孩子開口、關掉字幕看電影、從孩子有興趣的領域切入引導學習,Knowledge can change your fate and English can accomplish your future!
建議大家來上一堂課試試,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路徑和學習環境,進入連結領取正式一對一真人互動課程→https://lihi1.com/qvyIB
有個小測驗滿有趣,可以測出孩子的性格,進一步取得學習的建議→https://lihi1.com/EYB0B
#用家長的心情
#照顧孩子的語言學習
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深度數位大掃除》x3本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
🙋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享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我的心得收穫
✍️圖文心得、下載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gital-minimalis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的著作還有其他「深度」系列的書籍:《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和《深度職場力》。不難看出是一位對生產力有深刻研究的作家。
在這本書裡,他提倡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強調我們要審慎應用科技,並且重新思考市面上繽紛炫目的科技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如果這些科技只提供廉價的娛樂和低劣的資訊,那麼寧可捨棄不用。
此外,他也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何利用30天的「暫停時間」,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細心體會和品味生活,最後才重新導入(或放棄)這些科技,並且詳細定義「如何」和「何時」使用這些科技。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自從我從去年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之後,我跟數位科技就一直處於一種拔河的狀態。一方面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寫作,一方面也需要處理網站技術方面的事情,編輯網頁和美工設計,也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
尤其平日下班之後,一天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原本我遵循去年讀完《原子習慣》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的時間,錶定每天30~60分鐘,但總會不小心逛到超過時間。
再加上,由於經營部落格的緣故,需要涉略很多的數位工具,因此我訂閱了許多APP服務的電子報。這些電子報都會夾帶吸引人的標題和內容,只要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連結裡面,到最後總是耽誤了原本想做的事情:閱讀和寫作。
因此,我開始自問:「我戒斷的數位科技還不夠多?」、「我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心態要調整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再幫我更進一步?」直到我偶然間看到《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終於,「賓果」!
【我如何使用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作者的這句話:「你需要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自己的深度價值觀為基礎,問自己:你該使用什麼工具;你如何使用他們;你為什麼一定要使用他們?」腦中便開始浮現出,關於目前使用數位科技的許多省思。
接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把書中的流程轉化成具體的步驟,也參考了網路上其他讀者的實作方式。最後,我用子彈筆記的方法,規劃出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並且透過寫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的想法。
然後,從7/1到7/30之間的三十天裡,我進行了一次數位斷捨離的流程,重新打造一套我自己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我回顧了這段過程,並且把這套方法做成一份「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底下分享我的詳細實踐心得,文章底部附有這個模板檔案的下載方式。
【1.數位極簡主義: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數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指的是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不要被科技牽著走,在這個充滿誘惑裝置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總共使用了哪些科技?
雜亂是代價高昂的。太多的裝置、app、服務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使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可能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找個時間,完整地列出來你正在使用的科技,可能連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頓.哈瑞斯曾經出面爆料:「科技公司希望你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營利的方式」。他繼續說道:「菸草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商店想要你的靈魂」。利用這個練習,看看自己的靈魂都放在那些APP上頭。
我使用的3C產品不多,只有桌電、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常使用的軟體則有 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Spotify、Brain.fm、Audible、Scribd。
✅你現在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好處?
優化很重要。判斷某個科技是否支持你重視的東西,只是第一步。為了充分獲得那個科技的潛在效益,它必須仔細思考如何使用那項科技。你如何使用它們?
帶來哪些好處?我使用桌電、筆電維護網站、經營社群、撰寫文章。使用智慧型手機跟朋友連絡、即時收看新聞資訊和網路影片。使用電子閱讀器、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在我移動通勤和外出在外的時候,閱聽不同的書籍。
我使用Evernote撰寫文章、紀錄網路文章摘要,用Trello管理部落格待辦事項。我使用Email、FB、IG、PTT、LinkedIn與社群互動、回答讀者問題。我使用YouTube觀看網路影片。我使用Brain.fm聽專注音樂、用Spotify聽休閒音樂。
✅但放棄這些科技會帶來哪些不便利?
有意識的作為令人滿足。這種滿足感和我們做的具體決策無關。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握有自主權的滿足感。主動放棄這些科技,帶來些微的不方便?還是巨大的不方便?
放棄使用電腦,會導致無法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媒體。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即時與人通訊,也無法收聽有聲書。放棄社群媒體,會失去許多與部落格讀者互動的機會。放棄數位管理工具,會失去以後「搜尋」專案紀錄的便利性。
【2.數位斷捨離 :30天實踐步驟範例】
騰出3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暫停使用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
利用30天的暫停期,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暫停期結束後,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零開始。針對每項重新導入的科技,判斷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規劃日後的具體用法。
✅我曾經使用哪些數位工具?
我使用的硬體:「桌上型電腦、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的軟體:「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Spotify、Audible、Scribd」。
✅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暫停使用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試著暫停與移除的APP有: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必要的功能我只允許自己在電腦上面使用,而且在限制的時段內使用。更進一步,我降低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
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使用自動回覆,通知親友與讀者我的數位斷捨離時間,替自己保留一段緩衝時間。
✅我在30天裡,採取了哪些休閒?嘗試了哪些興趣?
作者提到:「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數位的干擾之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會覺得數位斷捨離後的體驗很難受,因為你不知道斷網後要做什麼,反而難受。」因此,重拾自己曾經喜歡的非數位休閒,就非常的重要。
我試著在空出來的時間裡,讀了更多的書。最近讀了《人生給的答案》之後,對「靜坐冥想」產生強烈興趣,趁著這段時間,每天撥出10分鐘的冥想時間。此外,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把網路中斷,專心於純文字的輸出。
休閒娛樂方面,在假日安排了更固定、更多的時段,和女友一起練習國標舞。假日出門買早餐時,不騎機車,改用散步的方式,在這段悠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也終於,把訂閱很久卻沒認真讀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拿出來讀。
✅哪些工具支持我的價值觀?
需要經營部落格和社群粉專,桌電和筆電仍然必要。將智慧型手機簡化成通訊為主的目的,搭配移動通勤時可以收聽有聲書為輔。電子書閱讀器仍然是外出時的好搭檔,方便攜帶的特性仍讓我愛不釋手。
社群軟體是與讀者接觸和交流的重要管道,保留,但是限制自己只能在電腦上使用,而且只能在固定的時段使用。調整Evernote和Trello的使用方式,與手寫的子彈筆記做出功能區隔,主軸目標寫在子彈筆記裡,輔助記憶、紀錄的資訊則放在數位工具裡。
✅具體規劃,我會如何使用它?
區分清楚自己每天的「數位時間」,以我自己為例,早晨醒來之後採取晨間習慣,偶爾閱讀、偶爾使用30~60分鐘的電腦,中斷網路並且以「自由書寫」撰寫讀書心得文章。我在網頁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這個套件可以把你需要隔離的「時段」和「網域」設定上去,在那段時間內你就無法使用這些網頁。
平日下班後,我只有在星期二、四,允許自己22:00~23:00接觸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保留星期一、三、五的時間給自己享受「離線狀態」。在假日,才允許自己擁有比較多的數位時間,放在上午和傍晚使用,下午時段則保留給離線狀態。
✅哪些工具已經變成非必要?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認為只要留下最重要的來電鈴聲就可以。我取消了Brain.fm的訂閱費,改以Spotify裡面的歌單取代,找關鍵字「Focus、Reading、Piano」的歌單都是很好的選項。我刪除了手機上的LinkedIn和YouTube,只在電腦上使用。加上我原本就已經刪除了FB、IG、PTT的手機APP。
【3.數位極簡生活30天:我的四個感想】
經過30天的實踐之後,我有什麼感想和收獲?那就是「這一切的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科技,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讓科技來選擇你,你可以選擇使用哪些科技,我們有能力主導自己的人生。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寫道:「大部分的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然而,比較少人引用的是下一段他樂觀地反駁:「他們確實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但機靈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一切煥然一新。拋棄成見,永不嫌晚。」我們確實有能力扭轉這種狀態。
✅獨處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的文章和文獻說明「獨處很重要」。他對獨處的定義是:「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而且,獨處時的思考,會帶來一種「從容的反思所衍生出來的洞察力和情感平衡」。
我很欣賞的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日記裡寫道:「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在這30天裡安排的「離線時段」,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最好時趕。我本來已經是個很容易享受獨處的人,減少了數位資訊的刺激後,更容易感受到思緒的活躍,以及內心的平靜。
✅別按讚,對我有什麼改變?
作者不鼓勵你到處「按讚」,因為按讚提供的互動太少。以至於,除了淪為社群公司優化演算法的資訊之外,你跟貼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這類互動流於淺薄,也沒有深度。
我的做法是,雖然不按到處讚,但是看到想要互動的文章,就直接在底下留言。當然,如果因為我這麼說,可以讓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大減、留言數增加,那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誤)。
最後,作者也對例如FB和IG之類的APP提出建議,如果你真的要用社群媒體的服務,最好離手機版本遠一點,因為那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巨大的威脅。因此,我在數位斷捨離的步驟中,刪除了大部分的手機APP。
✅我重拾休閒的收穫是?
其實,大家都高估了休息時「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效果。在繁忙的工作日之間,或是一大早為了孩子搞得人仰馬翻之後,我們很容易渴望「無所事事」的解脫感。但是,根據書中引用的許多研究指出,耗費精力的休閒活動,反而會提升休閒之後的心靈感受。
作者說道:「這類減壓活動有其價值,但收穫有限,因為無所事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轉向劣質的休閒活動,例如盲目地滑手機、心不在焉地追劇。把精力投注在困難但有價值的事情上,收穫總是豐厚許多。」
由於減少了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閱讀跟寫作,讓我能更從容地體會書中的文字,也能更專注地寫下我想說的話。另一個收穫是,我開始培養起睡前「靜坐冥想」的習慣,每天10分鐘採取正念呼吸的方式,把當天的雜念跟煩惱重新歸零。
✅我做了哪些注意力抵抗運動?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吳修銘,在書中評論媒體的某一種商業模式:「你聚集人群,不是因為你想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你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Google和臉書的主要資源是「眼球關注時間」,如今獲得眼球關注比開採石油更有利可圖。
1830年第一份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意識到他可以把讀者變成商品,把廣告變成顧客。用盡全力把讀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推出許多爭搶眼球注意力的新聞報導。對於新聞的內容品質要求,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以前的我接觸新聞的管道,不外乎Yahoo新聞、社群推播的新聞。但是作者提倡「慢媒體」,他認為:「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們要以一種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
因此,我開始嘗試閱讀〈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需要訂閱費),比起那些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對於世界的財經趨勢和政治局勢,都有更深入和精準的解讀。我也試著體驗以「付費讀者」為服務對象的媒體,與那些以吸睛文章「賣廣告」的媒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總結:我的數位斷捨離10個行動】
如果你直接跳到這裡看結論,想知道我實踐上採取了那些行動,那麼以下這些就是這30天來,我的10項行動清單:
1. 刪除數位斷捨離30天之後不必要的APP,我原本已經刪除了FB、IG、PTT,現在進一步刪除手機上的Youtube、LinkedIn、Brain.fm,只留下方便移動時收聽的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以及音樂服務Spotify。
2. 關掉智慧手機的所有通知,包含鈴聲、畫面橫幅,只留下「電話通知」和「簡訊」。有意識地在固定時段,才查看重要APP的資訊。
3. 在固定時段批次處理所有的數位科技產品(硬體、軟體、網頁、APP),不要讓這些東西佔據全部的注意力。一口氣回信、回訊息,總是比零散時間處理來的有效率。
4. 規劃固定的生活作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阻礙的時段是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雖然下班作息一樣需要規劃,但效果都比不上晨間作息。
5. 限制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
6. 安排自由的網路漫遊時間,但不宜太久。我避免在平常的五個工作日網路漫遊,只安排在每週六、日晚上時間,允許自己愛逛什麼就逛什麼。
7. 關閉網路、設定鬧鐘,替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間做出隔離網路的環境。我開始習慣在閱讀跟寫作的時候,把網路完全切斷,設定45分鐘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
8. 取消訂閱不必要的Email電子報,尤其是跟我現在專注的目標無關的項目,電子報雖然提供了很多資訊,但還是要輔助自己的目標才有價值。我曾經喜歡到處訂閱,但現在我取消了80%的電子報。
9. 開始閱讀慢媒體,捨棄低品質的劣質媒體和社群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才靜下心來閱讀慢媒體。我開始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報導者〉這類的優質新聞。
10. 讓親友和讀者知道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段,給自己緩衝空間又不失禮貌,又能在心情最沉澱和平靜的時候,再認真回覆訊息,或撥通電話親口聊天。
【後記:最重要的事就是…】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深度數位大掃除》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執行數位斷捨離最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要關閉手機的通知很難,朋友會很難找到我」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8(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0(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軟體工程師作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軟體工程師作息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軟體工程師工作內容、軟體工程師作息、軟體工程師要會什麼就來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有最完整軟體工程師作息體驗分享 ... ... <看更多>
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軟體工程師作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軟體工程師作息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軟體工程師工作內容、軟體工程師作息、軟體工程師要會什麼就來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有最完整軟體工程師作息體驗分享 ... ... <看更多>
軟體 工程師 作息 在 [心得] 三年軟體工程師經歷及分享-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學歷: 112電類碩
工作經歷: 三年軟體工程師(一半傳產一半設備商)
時間 產業 職缺 薪水 副業
2017 傳產 IT 50W 30W
2018 傳產+設備商 軟工 70W 80W
2019 設備商 軟工 90W 70W
2020 設備商+外商 軟工 100W 60W (預估)
(年中轉外商)
為什麼想寫這篇呢?
不管是在公司,還是之前在板上分享的心得文,很多人提了不少問題。
自己有些心得想分享給大家一下。
研究所因為念了好多年,直到27歲才出來工作。
其實剛畢業的時候,也很嚮往一線豬屎屋,當初也是有不少邀約面試。
但是我選擇了一條跟別人很不一樣的路。
我知道自己其實喜歡軟>韌,所以我選擇到了傳產去重新學過軟體的技術。
也很感謝第一間公司讓我去外面上了很多課,讓自己有點像軟工了XD
我利用過去當學生教書的經驗,晚上繼續家教和教補習班,然後白天在公司學技術,
我記得我第一年出來工作大約300天,整年只休了不到20天。
第二年也大概休不到30天吧,為了讓自己的薪水不要輸在一線IC廠的朋友們太多,
這是不得不的辦法。
其實頭一兩年不管是自己寫軟體的技術或是教書的技術,
都有非常大的成長,我算是同時點了兩個技能,重點是教數學其實會越教讓自己的
邏輯越好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間接地在公司簡報或是教人的時候,都更能有技巧
地讓其他人知道我想表達什麼(其實這技巧很重要),工作一陣子,會發現正確地跟
人交換意見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XD
在第一間公司學得差不多之後,我選擇到台廠設備商幹軟體,當初的目標就是希望
兩三年後可以轉到外商設備商當軟體,在這邊學了很多機台相關的知識,也學習到
很多如何跟售服或是客戶溝通。也學到如何在寫介面軟體上更友善地讓他們使用。
更重要的是,軟體技巧又更上一層樓。很感謝公司內有很厲害的前輩可以學習,我
自己是那種,我不懂這東西到底在幹嘛、不懂他概念我就一定得搞清楚那種人,不
然我用起來會怕怕的。這心態真的要很感謝當初研所教授告訴我的一句話
"買吃的之前,我們都會習慣看成分及來源,那你在用一個知識前,難道就不用了解
他為什麼會這樣嗎?"
其實有時候人生走了一陣子,對於過去的一切都只有滿滿的感謝。你會感謝那些讓你
學到的人事物。
在這間公司待了一陣子後,我發現我自己真的太想到外商了,我太想去那種可以跟世
界上不同的國度的人交流,我太想到世界各地走走了。所以就決意一定要轉職,這期
間其實我也沒有特別準備什麼,最大的差別我就是知道自己的履歷寫很爛,所以就決
定要找個專業的人幫我看履歷,並且這個人要很會包裝,其實面試就是這樣,越會推
銷自己的人,就會越容易得到面試的機會,基本上拿到面試你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進
去了。
主要的面試經歷也分享在上一篇文章了,但我想要跟各位說的是,其實你會發現面試
官真的不是多想考倒你,他們主要是想透過這短短的一兩小的面試,了解你是一個怎
麼樣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好的team member、你是不是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人。
所以你會發現每間公司除了專業技能以外問的東西都很Trivial,不外乎就是
(1)自我介紹
(2)你的優點(你的缺點)
(3)遇過哪些挫折(或最大的挫折)
(4)最有成就的事情
(5)你跟主管或是成員有衝突時你怎麼解決
(6)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貢獻
(7)為什麼我們要僱用你
回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精準",你不可以說得非常冗長,那會讓面試官無法抓到重點
,甚至他會覺得無聊。你必須要排練、要寫稿、要練習。
你回答的每一個問題必須要非常"solid",要務實及非常明確,才有辦法讓人信服。
最後也很感謝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雖然不是Tier1的外國設備商,但選工作永遠都
不是選擇錢最多公司最大的道理,而是擇你所愛,再愛你所擇。
即便我拿到Tier1公司外國設備商職缺,我也依然會選擇前往報到的公司。
因為我認為一個成功的事業,機會是遠遠大於錢的。
當然也非常感謝這公司非常地器重我,跳槽後加薪的幅度是30%。
並且薪水都是guarantee的,這真的比那些靠分紅的公司好多了。
賺大錢可以是目標,但不能是唯一的目標。
"You have to think bigger!"
然後在人生的階段中,一定要幫自己設立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及長期目標。
如此一來你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在"accomplish some target in list"
心裡才會更踏實些。
不管你是工作者還是學生,你都應該深思熟慮,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人生,
永遠不要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適合你的。
人要走自己的路,才會看到自己人生上的風采。
最後祝大家,都能夠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PS:如果有任何想聊聊需要協助的,都可以跟我一起討論唷!
因為我所認識的強者,都喜歡分享。
我還不及於他們,但我想先至少學習如何幫助別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32.1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592899314.A.6C8.html
所以算是樂在其中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永遠不會累XD
※ 編輯: KAINTS (36.229.32.183 臺灣), 06/23/2020 16:37:29
這種感覺真的很爽 尤其又是這些人都是自己家鄉的學弟妹
能夠同時回饋家鄉 真的是非常榮幸的事情XDDD
※ 編輯: KAINTS (36.229.32.183 臺灣), 06/23/2020 16:46:21
※ 編輯: KAINTS (36.229.32.183 臺灣), 06/23/2020 17:06:21
※ 編輯: KAINTS (36.229.32.183 臺灣), 06/23/2020 17:08:16
※ 編輯: KAINTS (36.229.32.183 臺灣), 06/23/2020 17:14:09
※ 編輯: KAINTS (36.229.32.183 臺灣), 06/23/2020 17:36:47
我不把公司的事情拖到下班。
凡事力求效率,上班的事就要上班做完。
但真的案子趕,還是得調課XD
補習班就稍微累一點。
但看到小朋友可以學到東西,值得。
時薪沒破千我寧願在家做自己的事情XD
※ 編輯: KAINTS (42.73.6.91 臺灣), 06/23/2020 18:24:25
我基本上都把家教排在平日晚上
週末上補習班
家教彈性大 比較可以調課
週末就盡量不加班
平常我六點前就會離開公司了
這樣其實做財務規劃風險很大的!
高底薪才是王道XD
※ 編輯: KAINTS (42.73.6.91 臺灣), 06/23/2020 19:16:17
但比起在公司待11-12小
我還是寧願待在教室...
※ 編輯: KAINTS (42.73.6.91 臺灣), 06/23/2020 19:58:53
你講的是書卷或是神人吧XDD
抱歉我們這些後段的拖累他們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舉例 你可以看這部
https://tw.voicetube.com/videos/126028
一開始的難關要跨過 基本上能理解這東西在幹嘛 應該就沒問題了
※ 編輯: KAINTS (1.171.13.98 臺灣), 06/24/2020 13:38:05
而且本身表達能力就還不錯
最近也有用ASP NET MVC寫網頁 整個前後端都自己串這樣
我不懂耶 難道比不過他們 我們的人生就毫無意義嗎?
一定要成為Top1才可以活得精彩嗎?
不能成為Top 1%或是Top 5%嗎
依據自己的實力 設定合理的目標 不是更好嗎?
每次看到你這種言論,就覺得痛心。
不要拿一些藉口來當作自身不努力的理由好嗎?
※ 編輯: KAINTS (122.116.222.216 臺灣), 06/24/2020 20:01:14
台灣還是有公司薪水比台積電多 工時又比他正常的好嗎
好像進台積電人生就勝利一樣 這想法真是太樂觀了XDDD
※ 編輯: KAINTS (122.116.222.216 臺灣), 06/24/2020 22:37:16
※ 編輯: KAINTS (122.116.222.216 臺灣), 06/24/2020 22:37:42
第一間公司都送我去恆逸,不過我去之前在網路上就都看得差不多了,主要是去聽一些自
己想不不到或是還不懂的東西。
我自認非神人無法一畢業就年收三百。
歡喜做,甘願受。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