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談情緒》#迴避真實情緒的防衛機制
我是綠豆爸,
昨晚在可能幸福學院的讀書會當中,
我們一起共讀留佩萱的《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書中提及的「防衛機制」,
讓夥伴們激起了熱烈的討論。
防衛機制是指任何讓你不用接觸真實情緒的方式,它可以是想法、反應或任何行為。下列是一些常見的防衛機制,請花一點時間檢視平常自己使用哪些防衛機制。——《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在書中列出了以下常見的防衛機制:
微笑或大笑
開玩笑
轉移話題
嘲諷
翻白眼
不斷講話
沉默、放空、逃避,並告訴自己不可以想這些事
延或迴避(像是因為害怕被拒絕,所以不敢丟履歷)
批評別人或自我
認為自己比人優越
把事情合理化、幫別人或自己找藉口
告訴自己這沒什麼,不要大驚小怪
讓自己很忙碌(不斷工作或把行程塞滿)
採取冷淡、事不關己的態度
講話含糊(總說「我很好、我沒事」)
讓自己分心
否認或忽視
憤怒、暴力行為
過度思考、進入分析模式
投射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到他人身上
成癮行為(比方網路、電玩、食物、購物、蒐集物品、工作、藥物、酒精、金錢、性愛、色情片等方面的上癮行為)
麻痺情緒
解離(覺得你和你的身體是分開的)
飲食失調
自殘
自殺的念頭
過去的我幾乎全中呢!
甚至在18歲時,
還認定自己的人生不要活超過30歲。
讓我改變「人生觀」的,
除了在19歲認識粉圓媽之外,
最大的改變,
還是來自於27歲回家當全職奶爸之後。
面對當時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新生兒,
讓我完全無法招架,
有次我還躲到廁所裡痛哭呢!
因為我一直很容易感動,
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的EQ很高,
但剛當爸爸前三年的「情緒頻繁失控」,
才讓我警覺到自己與情緒的距離還很遙遠。
阿德勒心理學裡曾經提及,
父母會對孩子生氣,
其實是「選擇」生氣就為要孩子聽話的「工具」。
而生氣這項工具情緒的背後,
隱藏著的才是真實情緒。
2010年我開始練習和實踐阿德勒心理學,
但當時的我,
多數是使用「忍耐」或「假裝沒事」來應付情緒,
也就是大量的使用「防衛機制」。
我真正接觸真實情緒的時間,
是在2015年,
為什麼我會記得呢?
因為是我看過了皮克思的《腦筋急轉彎》之後,
我才發現到,
原來我的控制台很容易就被「怒怒」所掌控了,
然而我知道「怒怒」並不是我的真實情緒。
和「防衛機制」相呼應,
其實生氣也是防衛機制,
是為了迴避我們的真實情緒,
有可能是擔心、害怕、緊張、不安、自責、難過、失望⋯⋯
如果我們沒有面對真實情緒,
那麼生氣就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當我開始學習辨識自己的真實情緒,
這才發現我的「情緒詞彙」少之又少,
大概就是《腦筋急轉彎》裡的五個角色而已吧!
於是我開始搜尋相關的資料,
找到了羅伯特・普拉奇克的「情緒輪」做為初步的練習。
又過了兩年來到2017年,
我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
其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當中的「感受」談的正是情緒。
於是我和學生一起歸納整理出「正言溝通牌卡組」,
將情緒分成8個類別,
每個類別整理了8個情緒,
以這64個情緒做為我們溝通對話的基準。
透過對於情緒的辨識和命名,
以及練習「正念」後的「非評價式的接納」,
我可以大幅地降低防衛機制出現的頻率。
此時再加上「情緒6A法」的練習:
覺察(Aware )、
承認(Acknowledge)、
允許(Allow)、
接受(Accept)、
轉化(Action)、
欣賞(Appreciate),
可以讓我們更有勇氣和自己的真實情緒靠近。
而唯有觸碰了真實情緒,
我們也才有機會療癒自己的過去,
進而改變了現在的自己。
#綠豆爸 可能幸福學院・可能幸福工作坊
Search
迴避真實情緒的防衛機制 在 維尼心裡窩-黃郁雯諮商心理師- 《心知識》佛洛伊德篇 的推薦與評價
這些分類,提供心理師一個理解來談者的參考,去推測來談者真正想迴避的痛苦是什麼。如果能幫助來談者面對痛苦,過度運作的防衛機制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