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1爻 身體的恐懼 2
#剛好看到留言有回應那麼繼續寫
#意識5會怎麼看身體的1
#這篇只是起始隨著時間過去會再回顧
#情緒權威時刻觀點的確都在變化
.
.
.
承接1爻底層的恐懼,5爻有可能如何看待身體的恐懼?
我想關注的部分是,如果這個底層的恐懼需要被看見。5爻的意識會接受嗎?我的推測是,有難度。
5爻是被投射的,是救世主,是將軍,是異端,是有可能要被燒死的。
被燒死耶。
在被燒死之前,1爻身體會那麼情願的一起陪葬嗎?至少會先搞清楚自己是怎麼死、為何需要去死的吧?否則,身體不可能順從。1爻的普遍主題是,在沒有獲取安全感之前,不會出手。這和5爻避免名譽毀損,未必什麼都要幫的過程有點像。而5爻的接納投射和1爻的納入,也都在接受外界的資訊。
但是,5爻和1爻,並不和諧。
5爻想要普世化。但1爻並沒有要為了眾人,1爻對外界的接納是為了自己、內省並不是為了誰,而是減少一些永遠去不掉的不安全感,才能站穩腳步,再進而發揮5爻。
1爻可能會說:「我如果在和大家相處時這麼做,可以讓安全感高一些。那我可以更安全地去觀察。」
在1爻的身體層面,研究和恐懼互為表裡。身體先行研究,是基於不安全感和恐懼。身體會依據不安全感的面向,去研究「該研究」的事情,來減低身體的不安全感。所以,身體不會胡亂研究,不是針對「意識認為該研究的東西」來研究。因為1爻落在潛意識。我們根本無法控制。
所以,意識5爻與身體1爻的互動,
如果往極端推進看看。
1️⃣ #意識5爻的強勢
有沒有可能是5爻自以為,我們能研究什麼?
我的推論是,要有意識控制研究走向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讓5爻只從意識層面展開,不斷地將焦點對外,不斷滿足他人的需求,不斷解決他人的問題,藉由意識的非自己過程,再調動身體由不安全感帶出的研究能力,在忽略自身身體需求的情況下,不斷研究並滿足外界的期待,從而引發自己虛無的(而非身體)的滿足感和榮譽感,同時不斷加重身體層面的不安全感。
為了平衡掉身體承載的過多不安全感,勢必要透過身體或潛意識的各種變化(可能以扭曲形式呈現)來消彌掉其中的不平衡。這也是「非自己」協助我們存活下來的方式。
總不能奢望一爻身體承載了那麼多恐懼,卻仍能安然無恙。
但,5爻意識很難去care。
5爻是解決問題的人。要如何向他人坦承,其實我的身體充滿了不安全感?
單從意識的層面看,1爻本來就仰望5爻。5爻是1爻到4爻的目標,是爻爻都想成為的夢想,是終點。#6爻不屬於凡間
叫一個在陌生人群中展現power的超級英雄,卸下戰服,然後揭開自己的秘密:之所以能解決你們的一切,都是來自於我的不安全感?
也並非完全做不到,除非5爻一開始就很清楚,自己本來就不是所向披靡。
5爻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也明白面對一些人事物,我們無能為力。
外人可以盡情投射,但是5/1的身體很忙,大部分時候為自己而忙;如果為他人提出的解決方案,難以對應到身體歷經不安全感所研究出來的實用方式,是無法回應5爻經由意識去協助解決外界的問題的。
#關於5爻我記得有學長姐寫過很深入的文但我忘記在哪裡了悲催
#然後我開始好奇5爻身體了
#感覺可以開始觀察
#關於5爻頭腦會如何批判需要再觀察
2️⃣ #身體1爻的強勢
一爻的身體率先行動。行動先於意識。
但5爻是躲在屋裡的,否則人們就不用對5爻作諸多想像。如果1爻身體快速運作,直接穿透投射光環來到眾人眼前;這個身體或許已經行動了,但是意識5爻並沒有準備好。當意識5爻開始思慮,未必願意讓各種研究順利運作。
而身體的不安全感總是會在。1爻的身體可能會開始強化其穩固性,形成所謂的「固執」。1爻的過度向內看,可以讓身體「走不出來」,或「原地踏步」。又或者在非自己中經由設計的各個面向放大了不安全感。
缺乏彈性,來自於緊抓熟悉的事物。沒有經過時間檢驗的事物,談不上了解,稱不上掌握。無法明白細節和脈絡,就沒有游刃有餘。1爻不是2爻,一點即通;也不是3爻,當斷則斷。
一旦熟悉,難以斷裂。
除非又有另一端研究的展開,明確看到更好的存在,才有轉移的可能。
當過度要求安全感,而5爻僅靠頭腦判斷何時該出擊,無法回到內在權威,意識開始的批判,讓身體更難以安穩研究嘗試。「請問你什麼時候才要出擊?」「請問你要研究到什麼時候?研究了不拿來用。又如何呢?」
#這是嘗試走極端的推測而已
#大部分人永遠在兩極間遊走
————————
這樣的推測,是從恐懼的觀點出發,去排列組合可能的情況。
肯定還有個人不同的體驗。
我不曉得4/1人會如何看待身體的1爻。或許觀點截然不同。畢竟5爻人沒有像4爻人一樣時時刻刻與人連結(搞不好這是誤解)。5爻實在沒有必要每分每秒回應他人的期待。
我體會後的結果,目前是,身體的恐懼永遠都會在,隨著資料收集的增加,這種不安全感會減少,但是隨著宇宙和環境不斷的變化,取得的資料和資訊有可能失去效用,而讓身體反覆地回到當初不安全感的水平。
身體自然有其解套方式,然而這樣的恐懼可能籠罩著1爻人的意識而讓人不安。在說到5/1,總是特別看重5而不太能感受到1。然而,1並非落在意識,需要我們去感受,才能讓身體自然地「打開」,做它該做的事。
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是協助我們打開察覺,看清身體的運作和真正的回應,減少頭腦對身體的干預,從而讓身體完成屬於它該進行的部分。如此再來完善意識5爻能夠服務到眾人的部分,或許才能好好兼顧到彼此。
#一切還需要繼續觀察
#這篇不是結論
#也不是體驗
#僅供參考
#最近發現身體其實很焦慮似乎需要很深的照顧
Credit: Unsplash
這是嘗試走極端的推測而已 在 人间三角|有些奶粉,需要持刀购买 - 中国数字时代镜像站 的推薦與評價
大多数网友同情的是这位持刀买奶粉的爸爸,而不愿意声讨他破坏防疫战线的 ... 遇到困难先求助,不要走极端,否则哪怕被罚一百块钱也是损失,何况损失 ... ... <看更多>
這是嘗試走極端的推測而已 在 提問的智慧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你是程式開發者,請嘗試閱讀原始碼來找到答案. 當你提出問題的時候,請先表明你已經做了上述的努力;這將有助於樹立你並不是一個 ... ... <看更多>
這是嘗試走極端的推測而已 在 [翻譯] 日本怪談:臉孔辨識- 看板mar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關鍵詞:毛骨悚然、科技的恐怖
出處 https://fumibako.com/kowai/story/6/5809.html
顔認識:特選怖い話-最恐怖い話まとめ
這個故事不是可怕得要命那種,大概只會讓人背後一僵,但卻是我遇過最恐怖的事。
剛才在電視上看到相關話題我才想起來。
好幾年前,我是一間公司某研究團隊的成員,
不過不是穿著白袍擺弄藥品的那種研究工作。
我們做的是「攝影機臉孔辨識系統與應用」的研究。
把應用軟體放進一台主電腦裡,然後再輸入各地防盜攝影機的畫面,
辨識臉孔後就能自動生成「ID:00001從X→Y→Z移動」這樣的資料。
但這在當時就已經很普遍了,所以會在這個臉孔辨識軟體的基礎上一步步加上其他功能。
不過我們是亂槍打鳥啦。
一開始致力研究的是「年齡推斷」功能,大家應該聽過吧?
原理就跟氣象預報一樣,事先把幾千組臉孔跟年齡的組合輸入電腦,
辨識完臉孔後再對照這份「正確解答」就能計算出估計值。
方法很單純但精確度很高,在實驗階段就有四成上下完全正確,
誤差值在正負八歲左右,實在是很有意思。
但我們還要繼續類似年齡推測的種種挑戰,努力創造更獨特的功能。
所幸我們手邊有大量的臉孔照片和個人資訊,可以做各種嘗試,
像是姓名、學歷、出身地……等等等等。
預測姓名實在沒辦法,那麼離散的東西電腦無法理解。
但「學歷推測」(分國中畢業、高中畢業、大學畢業、一流大學畢業四組)
非常令人驚訝,有高達六成的正確率。
出身地也是,將北海道到沖繩的連續數據輸入電腦(都道府縣等級)
就有將近10%的正解率。
不要想說「才十趴啊」,這樣就夠驚人的了。
推測年齡人類大致也辦得到,但推測出身地大概就沒人能十次猜中一次了。
重點是要有足夠的樣本數電腦的推測就能更準確。
到這裡都是前言,正文現在開始。
某天團隊裡一個相當瘋狂的科學家(就叫他A)提出「我們來做「餘命推測吧」。
應該是受到當時紅極一時的死亡筆記本的影響吧,
但個人資料樣本裡當然不會有「餘命」這一欄。
「就用知道拍攝年分和死亡年分的歷史人物照片啊,
雖然是黑白的但對辨認精確度沒什麼影響吧?」
當然跟彩色照片相比解析度較低,但在臉孔辨認上幾乎不成問題。
不過這樣一來樣本數不足。
「只要知道臉孔、拍攝日期和死亡日期就好了,
所以天災和意外死亡的被害者也用進去吧。」
等等,這樣因外界因素死亡的樣本不就混進去了?
「沒關係啦!(.∀.)」A笑著說。
看來這傢伙不是打算「從相貌推測人的健康狀態」,
而是要讓電腦做馬路旁算命師的工作吧。
要使用死者的樣本心裡多少有點抗拒,但我們都是好奇心旺盛的傢伙,
還是立刻著手進行。
每天一點一滴的輸入照片和「死亡日期-攝影日期=餘命」,
幾週後樣本數就到達了兩千。
然後就是實際測試,只是不知道「正確答案」所以沒辦法計算誤差值。
第一隻白老鼠是我,啟動系統後我站在相機前。
很快就鎖定臉孔,停格數秒後輸出的答案是……「60」。
嗯,以男性的平均壽命八十歲來說,這條線說不定可行?
忘了說,我們都是二十歲出頭,只有組長三十幾歲。
其他成員一個接一個測試,但樣本數果然不足,答案參差不齊。
23、112、75、42……答案非常混亂。
其中最震撼的是A,他被電腦判斷「餘命0年」。
果然要讓電腦模仿算命師是不可能的。
但都手動輸入兩千筆資料了,不可能就這樣封存。
當晚我們用自動生成模式讓電腦讀取存在公司伺服器裡各地的攝影機畫面。
第二天,電腦吐出了幾千筆辨識結果。
統計處理後,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
攝影場所不同,估計值也有大幅度的差距。
例如在讀取的影像中,
在小學的攝影機畫面餘命推測平均值是「106」(大概的數值,以下同)。
與總平均值「46」相比有極大的差距。
反過來說,第一個出現比總平均值低的是在休息站拍到的畫面,那裡的平均值是「38」。
是說開車的人比較短命嗎?
接下來平均值逐漸減少。
平均餘命倒數第二的是縣內的一間老人院,平均值「15」。
倒數第一呢?你應該猜到了,是醫院,平均值竟然是「4」!
不過等等,就算是醫院,平均餘命四年還是不對吧?
也有很多未來還很長的小孩,在社團活動受傷被送到醫院啊。
大概有哪裡出包了吧?我們去參考原始數據,結果一片嘩然。
「ID:1234 VALUE:34(←這個是推測餘命)……」這行字出現在螢幕上,
但也有好幾個不該存在的數字混在「34」、「50」等普通數字中。
就是負數。
保險起見,我們也確認過其他地方的數據,每處都有兩、三個負數,但沒有醫院那麼多。
從字面上解釋的話,「餘命負3年」就是「過世3年」的意思。
因為餘命負數的人極端地多,所以餘命平均值被大幅拉低了。
……雖然努力想保持冷靜,但全身還是汗如雨下。
後來我們團隊討論過,卻只得到討厭的結論。
不是「因為餘命推測的誤差過大所以不可信」,
就是……「我們周圍有餘命負數的傢伙若無其事的走來走去」。
當然最後採用的是前者,適當地寫份「利用臉孔辨識調查健康狀態」的報告書交給上級
(這是從以前就預定好的),這份企劃就葬送在黑暗中了。
我每天都會和幾百個人擦身而過,視線交會。
該怎麼肯定裡面沒有「餘命負數的臉」呢?
該怎麼肯定裡面沒有「餘命負數的臉」呢?
哦,忘了說一件重要的事……
A在被電腦判斷「餘命0年」後不到一年,真的死了。
在通勤人潮中從月台一躍而下。
為什麼電腦能預測這件事?
完全不曉得。
電腦能得知的情報而只「樣本」和「對象的臉孔」而已。
但事實就是A如電腦判斷地死了。
有個詞叫「死相」。
有些「能力者」就是能知道人快死了。
我不想相信不科學的事情,但這次的事件之後,
我覺得為防盜攝影機和人群恐怖得不得了。
如果不是有生命危險或絕對必要的話,我也不會靠近醫院。
(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55.10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rvel/M.1418389987.A.9D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