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是交通委員會的「機車路權與行人安全」座談會,讓交通局與執法單位,可以坐下來好好聽聽機車用路人的心聲。
機車用路權的平等與交通動線的改善,是許多台北市民在意的問題,從先前好幾次盛大的待轉大富翁,就看得出機車族等待交通政策與思維的改變,已經等夠久了。而今天的場合,就是開啟對話與相互理解的第一步。我今天從五個面向來說明:
1️⃣ 交通規畫的思維,要重視「#車向分流」概念
現行的交通政策多以「車種分流」的思維來做規畫,但是針對許多機車騎士與用路人提議的「車向分流」--也就是左轉車靠左、右轉車靠右--卻缺乏深入的討論。到底車向分流在道路設計上是否可行?會對用路人造成什麼危險?無論是交通局或是與會的專家學者,都沒辦法說清楚。
既然今日與會的專家學者有提及,車向分流也是道路規畫的重要原則之一,我希望交通局更重視「車向分流」的原則, #而不是固守過往的交通思維。
2️⃣ 待轉格設置亦影響行人與腳踏車使用空間,需全盤檢討
機車左轉的議題不只與機車駕駛相關,也會因為待轉格的空間設置,而影響到行穿線與腳踏車通行空間,使得行人與腳踏車需要穿梭在機車陣中。尤其像是在士林北投,有許多路幅狹小的老舊社區,這個問題更為嚴重,需要交通局做全盤的政策檢討與改善。
3️⃣ 政府要改變傳統的交通思維,不同交通工具的用路權應 #權責相符
許多機車使用者在面對現行交通政策,會覺得不公平,根本原因在於,當有路段事故率上升、政府去調整道路設計與政策調整時,最常被影響、被要求改變用路習慣的,往往都是機車騎士。
但將相關數據攤開,不論是肇責分析或第一當事人的相關數據,自小客車所佔的比例都比較大,這顯示一個客觀事實--#造成事故未必都是機車騎士的責任,但因事故率所調整的交通措施,大多數都是在 #限縮機車騎士的用路權利。
這就是機車騎士會覺得不公平的原因。
小客車的用路權利不會受到影響、小客車的責任在現在的交通思維下被忽略了,不守交通法規的小客車駕駛自然也就不會去檢討自己的用路習慣。希望交通局未來做相關政策規劃時,能謹記 #公平性與權責相符 的重要性,不要一昧犧牲特定族群的權利,創造更平等的交通環境。
4️⃣ 汽車左轉專用道與號誌,應逐步開放機車使用
目前有部份路段,已經設有汽車的左轉專用道與專用號誌,也就是說不論在行車安全、或是在路口時向及空間,直接左轉都沒有問題;而在這些路口,機車無法跟著要左轉的汽車,一起使用左轉專用道、直接左轉,唯一的原因就只在於車道內側禁行機車。
既然左轉專用道與號誌都已經設好了,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 #沒有道理不讓機車一起走左轉專用道。我希望交通局可以針對設有左轉專用道與號誌的路口進行全面盤點,並規畫於一年內開放機車使用。
5️⃣ 交通局應定期與機車騎士交流、聽取意見,交通政策才能與時俱進
交工處今年提出了「禁行機車管制成效與觀測指標分析評估」報告後,也受到民間團體與許多機車騎士的批評,認為報告不夠詳盡、立論基礎不足,比如說在分析開放機車直接左轉路段的肇事數量,沒有分析哪個車種是第一當事人、事故是否涉及機車;而許多路段是2014或2017年開放機車直接左轉,在比較時卻納入事故數特別低的2012年,也讓民眾質疑比較基礎不具正當性。好不容易做出報告,卻未能回應民間的質疑,非常可惜。
而如同今天與會的學者與局處所說, #交通政策應該與時俱進,也要傾聽民眾的意見。我希望未來交通局能夠定期與關注機車路權的民間團體交流討論,除了針對個別路口做改善外,對於是否開放機車直接左轉的「評估標準」,也不該是死板一塊,而是能根據機車騎士在乎的重點來做調整優化。
先前我好幾次與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及相關團體交流意見,針對在地的個案來會勘、優化,也促成了中正文林路口開放機車直接左轉。但是,個案的調整終究只能改善一小部份的路網,全盤的政策討論與檢討,仍是不可或缺的。我希望今天的交流,能成為道路平權的第一步,一步一步打造更友善的用路環境!
(偷偷預告:明天有好消息要分享給大家喔!)
造成事故未必都是機車騎士的責任 在 道路施工釀成車禍,該找誰求償? - 法蘭客的部落格 的相關結果
正因如此,一旦發生類似道路工程造成交通事故的時候,主管機關通常會要求廠商必須儘快與被害人達成和解或調解,透過私下和解或是到調解會調解的程序,把 ... ... <看更多>
造成事故未必都是機車騎士的責任 在 機車撞到行人 的相關結果
請問肇事者仍算是機車騎士?若沒有保車險該怎辦? 因為行人有受傷也有骨裂驗傷單,這樣算是過失傷害? 若不和解,透過交通事故調解可以解決? 或是其他途徑可解決? ... <看更多>
造成事故未必都是機車騎士的責任 在 冷門罰則「切西瓜」提前左轉最高將罰1800元 - Yahoo奇摩新聞 的相關結果
雖然是冷門罰則,警方未必會主動取締,但如果發生車禍,還是有肇事責任。 綠燈亮起騎士起步,對向白車,直接跨越雙黃線,還沒到路口中間,直接「切西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