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回收
【訓練是責任】
肌力訓練不像一般的運動,訓練的目的不只是流流汗,消耗一下熱量,事實上肌力訓練在促進排汗和消耗熱量上面,效果並沒有比在大熱天出去走一走好到哪裡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肌力訓練有一個別的運動沒有辦法輕易取得的好處,就是用巨大的壓力激發人體神經肌肉系統以及骨質的適應性,讓肌肉和骨骼以及神經系統都向上提升,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肌力訓練才會對人們如此的重要,無論你是運動員或是一般人,無論你是青少年還是年長者,都可以從肌力訓練獲得好處。
人的身體是活組織,活的組織就會對環境產生適應性,如果生活型態非常安逸,身體就會逐漸降低肌肉骨質的強度,「反正用不到,何必辛苦維持?」但是,這樣的適應性其實等於加速了退化,讓人在年輕時代就開始喪失身體活動能力。生活在便利的現代社會裡,年輕人未必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正在退化,可能在逼不得已非得要搬一些重物,或是必須要爬幾層樓梯的時候,才會覺得有點使不出力,不過這樣的感受通常不會引起太大的注意,頂多就是下次記得搬東西要多找幾個幫手,或是有電梯就盡量搭電梯。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吃力感其實已經是肌力和體能下滑的警訊,這樣的現象通常會被忽視,然後忽然之間二三十年過去,人已經步入中年。
中年時期,肌力和體能的下滑可能已經累積到無法不注意的程度,你可能也已經習慣避免各種會累的活動,或是最能夠接受的活動只剩下走路,其他稍微需要用力的事情,都以年紀為藉口避開或請年輕人代勞,此時此刻,肌力和體能其實已經下滑到足以影響正常生活的程度。但是大家因為缺乏訓練觀念,所以通常應對的方式是再次減少可能挑戰自身能力的日常活動。
不知不覺人就步入初老的年紀,第一次重重的跌在地上的時候,才忽然驚覺身體已經虛弱至此,你開始思考晚年是不是有人照料,有沒有足夠的金錢來維繫活著的品質,或是思考著自己是否已經步入需要醫療照護的年紀,你突然發現,而原來人一輩子真正擁有過的,也不過就是這個身體,但是年輕和活力卻已經用什麼代價也換不回來,無論年輕時如何呼風喚雨,如果連起身都要人攙扶,還能怎樣重拾年輕時的自信?
這樣的現象背後,其實有著非常簡單的生理機制,我們過去所謂的「正常老化」,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身體流失了有用的組織,更具體一點講,身體在長時間缺乏刺激的情況下,逐步流失了肌肉和骨質,然後才讓身體變成垂垂老矣的樣子。
但是,老化的故事劇情未必需要如此發展,訓練科學的進步已經讓我們知道,所謂的老化,其實很大程度來自於缺乏刺激導致的肌肉骨質流失,而人生的各個階段其實都有機會提升自己的肌力和體能,提升的方法不是靠針藥,而是靠鍛鍊。人體的骨骼和肌肉對於壓力都有超級強大的適應性,經過刺激的骨骼可以一層又一層的累積堅強的骨質,經過刺激的肌肉更可以舉起比原先重好幾倍的重量。你或許會覺得,又不是要當選手,為什麼要舉那麼重?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壓力如果要對肌肉和骨質有所助益,一定要對其產生「夠強的刺激」,這個刺激必須遠高於人體平常習慣的水準。而所謂夠強的刺激就是夠大的壓力,在肌力訓練裡,就是要舉起夠重的重量。
夠重的重量就像是一個訓練有無效果的「門檻」,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因為重量訓練而變強壯,是因為我們舉起了平常不會接觸到的大重量,這個重量對我們目前的肌肉和骨骼產生衝擊,讓身體覺得「如果將來還要面對這樣的壓力,我最好變得強壯一點」,因此,一次巨大的壓力襲來,身體開始累積更高的骨質在骨骼裡,累積更多的蛋白質在肌肉裡,同時也把神經系統「升級」,讓神經系統在徵召肌肉的過程更有效率,無論是一次能啟動更多的肌纖維,或是用更快的速度啟動肌肉的動作,都是身體因為壓力的刺激而開始「向上適應」的現象。
由於身體向上適應的程度是依照刺激的程度而產生的,所以,讓身體做平常已經習慣的、輕鬆愉快的動作,即使做得大汗淋漓通體舒暢,但是在肌纖維和骨質以及神經系統方面的刺激卻是不足的,這一點是許多人怎樣也想不透的,在公園做做操,甩甩手,到郊外號稱爬山的走一走路,或是拿起麥克風大聲的唱歌跳舞,這些都會讓人覺得「今天有運動到」,但是這些活動裡通常大多數都是人們已經熟悉的動作,已經熟悉的強度,身體不會因此得到刺激,也不會有向上適應的現象。
也有許多人覺得,如果我在操場上一圈又一圈的跑步,跑得氣喘如牛、兩腿痠軟,甚至還流掉一兩公斤的汗水,如此艱苦的運動,需要恆心和毅力(還要昂貴的護具和跑鞋),總該要有效果了吧?其實,這樣的運動不是無效,但是「主要效果不是提升肌肉和骨質」,身體的確會因為辛苦的慢跑而產生了適應,但是這種訓練提升的是忍受疲累的能力、忍受痛苦的能力,以及節約能源的能力,至於肌肉和骨質,不但沒有像肌力訓練一樣顯著的提升效果,身體更可能會因為長時間的疲勞,把建造肌肉的蛋白質拿去燃燒當作能源,而幾萬次的腳步踏地,次數雖然驚人,卻因為每一步都不夠「重」所以難以藉此持續提升骨質,高反覆的衝擊性反而可能讓骨質累積各種細微的裂傷,時間久了就變成顯著的受傷。同時,身體也會為了適應長期的耐力需求,有時會乾脆調降自身的肌肉量,因為較小的肌肉量讓身體變輕,讓能量輸送的效率變高,讓身體在跑步過程中忍耐的痛苦減少,這對於耐力來說,可能是提高效率的適應,偏偏對於建立肌肉和骨質來說,卻是造成剛好相反的功效。要知道,耐力跑是一種競技運動,需要高度訓練的運動員才能參與,而且即便是高度訓練的選手也難免承受各種大小損傷,一般人不應該以此為強身健體的運動方式。
若要藉由運動來確保終身使用自己身體的權力,甚至不斷「升級」自己身體的能力,關鍵是使用「夠重」的壓力,不過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深知巨大的壓力令人望之卻步,許多人會怕受傷、怕舉不動、怕長不高(成年人為什麼還要長高?)甚至怕變太壯(分不清胖或壯?),這些都是因為缺乏好的教練和正確的知識才會有的誤解。在有經驗的教練帶領之下,對動作品質的要求會非常嚴格,讓肌力訓練成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安全性大於絕大多數的運動項目。
我們已經大聲疾呼了無數次,也已經沙啞了好幾年,但是社會上仍然充斥著無效的訓練方式,輕則害人浪費時間,重則讓人累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我們必須嚴肅的說,在少子化高齡化嚴重的社會裡,肌力訓練必然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下一個典範,在未來,肌力訓練會像刷牙洗臉一樣,成為維持健康的必要生活習慣,過程未必很有趣(刷牙其實也不有趣),也未必很熱血(刷牙也不熱血),但是累積的訓練效果可以帶來長達數十年的進步,以及遠遠高於日常生活所需的身體能力,到時候人人可以開始使用強大的肌力拓展生活的範疇,許多過去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都能做到,許多過去以為自己不能嘗試的樂趣都能嚐到,不必在年輕時就困在虛弱無力的舒適圈,更不用在老年時需要依賴別人提供照護和安養,生活將會更美好。但這一切,必須要人人都先負起肌力訓練的責任,才能夠實現這個願景。
在高齡化的社會裡,肌力訓練不再是樂趣,而是一種責任。
運動強度低的項目能量主要來自於 在 The Active Facto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許多自認為正在從事肌力訓練的人,其實是把某些會製造疲勞或酸痛的東西誤認為是肌力訓練,""這種你情我願又不花錢的東西很受歡迎,唯一的問題是完全無效。""要想獲得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大重量訓練,而很多人也必須認清的一個現實是,如果這不是一個你已經具備的技術,則在你把自己搞受傷之前,最好考慮一下,找一位體能教練好好學習。"
【等一下,你所謂的肌力訓練,跟我知道的好像不一樣】
倡導肌力訓練的時候最常遇到兩種難題,第一種是說服不做肌力訓練的人開始嘗試肌力訓練,這很有挑戰性,許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為肌力訓練是無益的、是危險的、是自找麻煩的。不過相較於另一個難題,這其實是比較簡單,隨著科學化訓練知識逐漸普及,愈來越多專業人員被培養出來,這都有助於讓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嘗試肌力訓練,甚連技術層次較低、純粹來掏金的健身業者,在推廣方面也都有某些推波助瀾的功勞。
第二種問題比較難解,就是很多人「以為自己已經做了肌力訓練了」,因此當我們試圖解釋肌力訓練的益處的時候,他們都會點頭稱是,幫忙推廣,甚至展露出歃血為盟的革命情感,『對!我們都是肌力訓練者!』但是,很多時候,一陣志同道合熱血翻湧的興奮過後,幾句話,幾串文字的交流就會讓我們覺得越來越不對勁『......你說的,真的是肌力訓練嗎?跟我們的理解怎麼這麼不一樣?』
肌力訓練最主要的理論依據,還是那句老話:『人體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會對壓力起反應,適當的壓力刺激可以讓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產生長期向上適應的現象,使人體越來越強壯,最終達到每個人最佳的身體狀態。』因此,肌力訓練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使用可以長期加重的大重量訓練,而槓鈴類的訓練是最鮮明的例子。
許多自認為正在從事肌力訓練的人,其實是把某些會製造疲勞或酸痛的東西誤認為是肌力訓練,以下舉出少數幾個例子,真實世界裡還有更多,讀完這篇之後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第一個常被誤認為肌力訓練的是網路上處處可見,可以在家自行操作的一些「肌力訓練」動作,例如舉寶特瓶,坐在椅子上伸腿,用腿夾球,揮手甩手等等,這些動作受到許多想要開始訓練卻又不想找教練的運動者的青睞,而散布這些資訊的商業團體或個人,也利用了這個心態不斷強調肌力訓練其實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在家裡自行訓練。
這種你情我願又不花錢的東西很受歡迎,唯一的問題是完全無效。道理很簡單,這樣的訓練完全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去引發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向上適應。根據訓練學,要提高骨密度,需要對骨骼施予骨折壓力10%以上的縱向壓力,雖然我們不必真的把骨頭壓斷才算得出實際所需的力量,但是實務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一般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接觸到壓力等級,對很多健康成人來說那是數十甚至上百公斤的體外重量才達得到的效果,對於長期訓練者來說所需的強度更高達數百公斤。因此,最適當又安全的方式是使用槓鈴,並且學習正確的姿勢和動作來進行訓練,拿著日常生活中的小物,跟著網路影片依樣畫葫蘆,會因為強度過低所以一點效果都沒有,如果用這種動作奮發圖強用力練,通常也會先得到運動傷害,而非訓練效果。
另一個被誤認為是肌力訓練的東西比較奇怪一點,稍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誤認,但是似乎還是有不少人缺乏這類常識。我要說的是「有氧訓練」,真的,真有人會把「有氧舞蹈」誤認為是肌力訓練。有氧舞蹈,或所有有氧運動,主要的作用機制是利用肢體的動作,驅動身體能量系統高速運作,以期獲得循環和代謝方面的效益。有氧運動是很好的運動,站在體能教練的立場,我們鼓勵每位運動者都保有某種形式的有氧訓練,這並非意味著每個人都要跟著音樂扭動,或是在操場一圈一圈的跑,或是在人車爭道的都市裡一邊奔跑一邊呼吸著廢氣,在別篇文章裡我們解釋過,其實一堂完整的肌力訓練課程裡,大概會把運動者的心跳維持在一個慢跑或慢跑以上的強度區,這已經具備初步的有氧效果,如果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效果,可以考慮針對各種不同能量系統而設計的間歇訓練。
把有氧運動誤認為肌力訓練的人,通常都因為有氧運動有潛力製造很多的酸痛,因此應該有肌力訓練的效果。但是,這樣的論點忽略了一個生理學常識,就是其實肌力訓練的效果主要是依著「強度」而有所不同,而不是疲勞度,所謂的強度就是壓力大小,以同一個動作來說,其實就是槓鈴上的重量。不同的強度代表著不同的效果,即使我們無論利用高強度或低強度都可以練出一身酸痛,也不表示身體接收到一樣的刺激。有氧運動的酸痛來自於低強度高反覆的耐力型刺激,主要的表現限制因素是能量系統的輸送效率,而有氧運動的動作造成的壓力,並不足以驅動骨質和肌肉增生,也無須神經系統的強力動員即可完成,因此不算是有肌力訓練的效果。
第三種誤以為自己正在做肌力訓練的人最無辜,因為以最鬆的定義來看,他們從事的訓練已經算是廣義的肌力訓練了,但是基於幾個科學上的原因,他們即使做了這些訓練,仍然不會獲得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效果,或是頂多是獲得一些比不訓練要好一點點的短期效果。這一種訓練,就是非自由重量的肌力訓練,其中包括了器械式訓練、不穩定表面訓練以及懸吊式訓練。
這些訓練並不是錯的訓練,只是他們的刺激方式與大重量訓練不同,與大重量一起訓練或許可以相得益彰,但是若以這些訓練為主要訓練,或甚至是唯一的訓練,就會讓運動者在獲得初步的短期效果之後,再無任何進展。
器械式訓練主要的問題在於限縮了參與肌群的數量,且經常強迫依循固定軌道,導致長期進步的潛力受限。肌力訓練有一個特性,就是一個動作的參與肌群越少,進步潛力就越小,握把式深蹲有長達數年且超過數百公斤的進步潛力,但二頭肌彎舉只有數十公斤的進步潛力,而且通常在訓練初期幾週內就已經走到極限,唯一讓二頭肌彎舉更進步的方法,是藉由深蹲、硬舉、臥推、負重行走等「大」動作,把整個身體再次升級,才能讓二頭肌彎舉找到再次進步的機會。
器械式訓練的特性是可以把小肌群獨立出來,但是單靠小肌群訓練,哪怕是把全身的肌群都用小肌群練一練,也無法讓身體像大重量訓練一樣產生高效率的升級,極少數的器械式訓練器材有模擬大重量訓練或自由重量訓練的潛力,例如器械式深蹲機,機械手臂硬舉等等,這些器材固然比小肌群的器械有效,但是搞到這一步,我們不禁要問,使用那麼複雜的器械,為何不乾脆直接練自由重量就好?
不穩定表面訓練取材自物理治療和運傷害防護的技術,當年陰錯陽差隨著功能性訓練而走紅,主要的功效是幫助受傷復原後的關節重新掌握本體感覺。受傷的關節除了肌腱、韌帶、軟骨或其他組織可能受損之外,關節的本體感覺和控制力也會因為硬體損傷而跟著失靈,當硬體復原之後,往往因為軟體尚未修復,而用起來「卡卡」的,此時,把人放上不穩定表面,可以幫助這個關節重新探索各個方向的控制方式,重拾關節的控制力。
這種針對受傷復原的訓練技術,被應用在健康運動者身上的時候,因為不穩定表面對平衡感很有挑戰性,且在不穩定表面上做一般的重量訓練會變得非常吃力,因此一度被認為是更高難度的訓練,在歐美各國大行其道,直到一些科學研究對這種訓練潑了冷水之後才逐漸降溫。
研究發現當肌肉試著穩定自己的時候,雖然用了很大的力量,但是這些力量拿去維穩,就不會拿來舉重量,因此不穩定表面上的重量訓練通常重量偏輕,太輕的重量使訓練本身對於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刺激不足,因此算不上有效的肌力訓練。有些不穩定表面的愛好者會認為,就算沒有肌力訓練效果,我拿來練平衡感總可以吧?偏偏,平衡感或穩定性的訓練,只對受傷復原者有效,平衡感正常的人做了再多平衡感訓練,通常也只是把這個訓練項目越練越好,在運動場上或日常生活裡卻不會產生其他效果。
懸吊訓練是不穩定表面訓練的親戚,因此也承接了部分的缺點,在懸吊訓練器材上做動作,動作雖然十分困難,但同樣會因為穩定性較低而減低力量輸出,使得身體得到的壓力不足,不足以產生長期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適應。不過,因為懸吊訓練有時能夠被拿來幫助身體改換用力方向,激發某些較難練的姿勢肌群出來用力,因此可以作為動作學習,或是拿來當大重量訓練的輔助器材。
總而言之,上述常見的肌力訓練,其實都不是我們倡導的肌力訓練,這並不表示他們全部都是錯的,是不值得做的,而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需要的刺激非常強大,也需要非常長的適應,不是單靠上述訓練方法就可以達到的。要想獲得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大重量訓練,而很多人也必須認清的一個現實是,如果這不是一個你已經具備的技術,則在你把自己搞受傷之前,最好考慮一下,找一位體能教練好好學習。
運動強度低的項目能量主要來自於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在喝高粱酒
你端了一杯白開水過來
我們說你的不是酒
你說沒差顏色都一樣
我說能喝醉的才算酒
你說我就喝水喝醉給你看
【等一下,你所謂的肌力訓練,跟我知道的好像不一樣】
倡導肌力訓練的時候最常遇到兩種難題,第一種是說服不做肌力訓練的人開始嘗試肌力訓練,這很有挑戰性,許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為肌力訓練是無益的、是危險的、是自找麻煩的。不過相較於另一個難題,這其實是比較簡單,隨著科學化訓練知識逐漸普及,愈來越多專業人員被培養出來,這都有助於讓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嘗試肌力訓練,甚連技術層次較低、純粹來掏金的健身業者,在推廣方面也都有某些推波助瀾的功勞。
第二種問題比較難解,就是很多人「以為自己已經做了肌力訓練了」,因此當我們試圖解釋肌力訓練的益處的時候,他們都會點頭稱是,幫忙推廣,甚至展露出歃血為盟的革命情感,『對!我們都是肌力訓練者!』但是,很多時候,一陣志同道合熱血翻湧的興奮過後,幾句話,幾串文字的交流就會讓我們覺得越來越不對勁『......你說的,真的是肌力訓練嗎?跟我們的理解怎麼這麼不一樣?』
肌力訓練最主要的理論依據,還是那句老話:『人體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會對壓力起反應,適當的壓力刺激可以讓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產生長期向上適應的現象,使人體越來越強壯,最終達到每個人最佳的身體狀態。』因此,肌力訓練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使用可以長期加重的大重量訓練,而槓鈴類的訓練是最鮮明的例子。
許多自認為正在從事肌力訓練的人,其實是把某些會製造疲勞或酸痛的東西誤認為是肌力訓練,以下舉出少數幾個例子,真實世界裡還有更多,讀完這篇之後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第一個常被誤認為肌力訓練的是網路上處處可見,可以在家自行操作的一些「肌力訓練」動作,例如舉寶特瓶,坐在椅子上伸腿,用腿夾球,揮手甩手等等,這些動作受到許多想要開始訓練卻又不想找教練的運動者的青睞,而散布這些資訊的商業團體或個人,也利用了這個心態不斷強調肌力訓練其實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在家裡自行訓練。
這種你情我願又不花錢的東西很受歡迎,唯一的問題是完全無效。道理很簡單,這樣的訓練完全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去引發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向上適應。根據訓練學,要提高骨密度,需要對骨骼施予骨折壓力10%以上的縱向壓力,雖然我們不必真的把骨頭壓斷才算得出實際所需的力量,但是實務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一般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接觸到壓力等級,對很多健康成人來說那是數十甚至上百公斤的體外重量才達得到的效果,對於長期訓練者來說所需的強度更高達數百公斤。因此,最適當又安全的方式是使用槓鈴,並且學習正確的姿勢和動作來進行訓練,拿著日常生活中的小物,跟著網路影片依樣畫葫蘆,會因為強度過低所以一點效果都沒有,如果用這種動作奮發圖強用力練,通常也會先得到運動傷害,而非訓練效果。
另一個被誤認為是肌力訓練的東西比較奇怪一點,稍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誤認,但是似乎還是有不少人缺乏這類常識。我要說的是「有氧訓練」,真的,真有人會把「有氧舞蹈」誤認為是肌力訓練。有氧舞蹈,或所有有氧運動,主要的作用機制是利用肢體的動作,驅動身體能量系統高速運作,以期獲得循環和代謝方面的效益。有氧運動是很好的運動,站在體能教練的立場,我們鼓勵每位運動者都保有某種形式的有氧訓練,這並非意味著每個人都要跟著音樂扭動,或是在操場一圈一圈的跑,或是在人車爭道的都市裡一邊奔跑一邊呼吸著廢氣,在別篇文章裡我們解釋過,其實一堂完整的肌力訓練課程裡,大概會把運動者的心跳維持在一個慢跑或慢跑以上的強度區,這已經具備初步的有氧效果,如果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效果,可以考慮針對各種不同能量系統而設計的間歇訓練。
把有氧運動誤認為肌力訓練的人,通常都因為有氧運動有潛力製造很多的酸痛,因此應該有肌力訓練的效果。但是,這樣的論點忽略了一個生理學常識,就是其實肌力訓練的效果主要是依著「強度」而有所不同,而不是疲勞度,所謂的強度就是壓力大小,以同一個動作來說,其實就是槓鈴上的重量。不同的強度代表著不同的效果,即使我們無論利用高強度或低強度都可以練出一身酸痛,也不表示身體接收到一樣的刺激。有氧運動的酸痛來自於低強度高反覆的耐力型刺激,主要的表現限制因素是能量系統的輸送效率,而有氧運動的動作造成的壓力,並不足以驅動骨質和肌肉增生,也無須神經系統的強力動員即可完成,因此不算是有肌力訓練的效果。
第三種誤以為自己正在做肌力訓練的人最無辜,因為以最鬆的定義來看,他們從事的訓練已經算是廣義的肌力訓練了,但是基於幾個科學上的原因,他們即使做了這些訓練,仍然不會獲得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效果,或是頂多是獲得一些比不訓練要好一點點的短期效果。這一種訓練,就是非自由重量的肌力訓練,其中包括了器械式訓練、不穩定表面訓練以及懸吊式訓練。
這些訓練並不是錯的訓練,只是他們的刺激方式與大重量訓練不同,與大重量一起訓練或許可以相得益彰,但是若以這些訓練為主要訓練,或甚至是唯一的訓練,就會讓運動者在獲得初步的短期效果之後,再無任何進展。
器械式訓練主要的問題在於限縮了參與肌群的數量,且經常強迫依循固定軌道,導致長期進步的潛力受限。肌力訓練有一個特性,就是一個動作的參與肌群越少,進步潛力就越小,握把式深蹲有長達數年且超過數百公斤的進步潛力,但二頭肌彎舉只有數十公斤的進步潛力,而且通常在訓練初期幾週內就已經走到極限,唯一讓二頭肌彎舉更進步的方法,是藉由深蹲、硬舉、臥推、負重行走等「大」動作,把整個身體再次升級,才能讓二頭肌彎舉找到再次進步的機會。
器械式訓練的特性是可以把小肌群獨立出來,但是單靠小肌群訓練,哪怕是把全身的肌群都用小肌群練一練,也無法讓身體像大重量訓練一樣產生高效率的升級,極少數的器械式訓練器材有模擬大重量訓練或自由重量訓練的潛力,例如器械式深蹲機,機械手臂硬舉等等,這些器材固然比小肌群的器械有效,但是搞到這一步,我們不禁要問,使用那麼複雜的器械,為何不乾脆直接練自由重量就好?
不穩定表面訓練取材自物理治療和運傷害防護的技術,當年陰錯陽差隨著功能性訓練而走紅,主要的功效是幫助受傷復原後的關節重新掌握本體感覺。受傷的關節除了肌腱、韌帶、軟骨或其他組織可能受損之外,關節的本體感覺和控制力也會因為硬體損傷而跟著失靈,當硬體復原之後,往往因為軟體尚未修復,而用起來「卡卡」的,此時,把人放上不穩定表面,可以幫助這個關節重新探索各個方向的控制方式,重拾關節的控制力。
這種針對受傷復原的訓練技術,被應用在健康運動者身上的時候,因為不穩定表面對平衡感很有挑戰性,且在不穩定表面上做一般的重量訓練會變得非常吃力,因此一度被認為是更高難度的訓練,在歐美各國大行其道,直到一些科學研究對這種訓練潑了冷水之後才逐漸降溫。
研究發現當肌肉試著穩定自己的時候,雖然用了很大的力量,但是這些力量拿去維穩,就不會拿來舉重量,因此不穩定表面上的重量訓練通常重量偏輕,太輕的重量使訓練本身對於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刺激不足,因此算不上有效的肌力訓練。有些不穩定表面的愛好者會認為,就算沒有肌力訓練效果,我拿來練平衡感總可以吧?偏偏,平衡感或穩定性的訓練,只對受傷復原者有效,平衡感正常的人做了再多平衡感訓練,通常也只是把這個訓練項目越練越好,在運動場上或日常生活裡卻不會產生其他效果。
懸吊訓練是不穩定表面訓練的親戚,因此也承接了部分的缺點,在懸吊訓練器材上做動作,動作雖然十分困難,但同樣會因為穩定性較低而減低力量輸出,使得身體得到的壓力不足,不足以產生長期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適應。不過,因為懸吊訓練有時能夠被拿來幫助身體改換用力方向,激發某些較難練的姿勢肌群出來用力,因此可以作為動作學習,或是拿來當大重量訓練的輔助器材。
總而言之,上述常見的肌力訓練,其實都不是我們倡導的肌力訓練,這並不表示他們全部都是錯的,是不值得做的,而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需要的刺激非常強大,也需要非常長的適應,不是單靠上述訓練方法就可以達到的。要想獲得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大重量訓練,而很多人也必須認清的一個現實是,如果這不是一個你已經具備的技術,則在你把自己搞受傷之前,最好考慮一下,找一位體能教練好好學習。
運動強度低的項目能量主要來自於 在 設計有效的運動計劃前,先搞懂能量系統 - JoiiUp 的相關結果
從事的運動強度較低時,ATP會以較慢的速度被消耗,因此也會有較為充裕的時間進行ATP的再合成,只要能充分地供給氧氣,並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 ... ... <看更多>
運動強度低的項目能量主要來自於 在 安靜及運動時的能量來源 的相關結果
人體處於安靜或休息的狀態時,氧氣供應充足,所以能量主要是由有氧系統提供,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能量是來自脂肪的代謝,另外的三分之一則是來自碳水 ... ... <看更多>
運動強度低的項目能量主要來自於 在 運動時的能量轉換| 運動星球sportsplanetmag 的相關結果
人體在運動時,是經由肌肉收縮所達成,而肌肉收縮所需要的能量,來自於 ... 系統所產生的ATP主要是提供於運動初始時或是10秒內完成高強度運動的能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