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讀大學既時候副修過管理學,任教既係一位黎自新加坡既導師,佢好崇尚「日本式」既企業管理。佢既理念有三:第一、強調和諧既人際關係;第二、上下協商既決策制度;第三、培養員工對企業既忠誠。日本人認為,只要建立好一套互信既勞資關係,讓員工可以敬業樂業,為企業提供高質量既勞動力,呢一個先至係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既優勢。
佢地又特別注重「保障僱用」既核心價值。簡單講,當企業面對國家經濟不景氣既時候,佢地唔會輕易解僱員工,而係先行考慮進行內部調配,或者把員工派赴到關聯企業,用意係讓員工感受到關切同得到尊重,呢d叫做「以人為本」。呢種質量管理响二次大戰之後傳到國外,為中、美等多個大國仿效,並且轉化成為一套套富有當地特色既企業管理文化。
Google既前董事局主席Eric Eschmidt曾經講過:「人才係企業最重要既資產。」而阿里巴巴既馬雲就話:「員工團結係企業之本。」事實上,一d上市企業為左提高員工既歸屬感都會絞盡腦汁,包括向員工發放公司既股份或者認股權。用意係要員工明白,只要佢地為企業拼勁,創造出好既業績,公司既業績同股價自然相應提升,從而導致勞資雙方都得益。
之不過,咁顯淺既道理並唔係個個僱主都識。我睇到既係:一間因管理不善而從全球最佳排名榜節節下跌既航空公司,佢地多年黎一直草菅員工,明明係管理層既決策失誤,以致公司响燃油對沖既交易錄得多年黎既鉅額虧損。但佢地選擇向員工開刀,以裁員黎cut cost,間接將上層既失誤完全咁推卸俾員工,以致員工既士氣受打擊,公關既形象毀於一旦。
依種响公司面對困難既時候就裁員既管理辦法,正正就係同日本式既管理相違背。佢地唔講求僱員之間、勞資之間既團隊精神,將所有既員工當成為一部部獨立既機器,壞既就移走,完全漠視左僱員之間建立過既感情、付出過既汗水,甚至卑賤到著僱員互相篤灰,係嚴重踐踏團隊精神既工業時代破舊思想。結果,公司既股價响四年間大跌一半都是現眼報。
#作為一個股評人 #我有責任用我嘅專業嚟話俾大家知
#邊啲公司佢地係做得唔啱 #邊啲股票我地係需要抵制
邊啲股票我地係需要抵制 在 香港股評人譚朗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識我既人都知道,响我加入呢間公司之前,我係為一間總部設於倫敦既基金公司擔任亞洲區既銷售總監,負責响包括中、港及新加坡等地既營運既。作為一間資產管理(操盤)既公司,佢地响選股方面好著重一個叫做「ESG」既法則,即係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同Governance(管治),亦令我第一次接觸到ESG。其實套法則既主張係:衡量一間公司既價值,並唔應該只係側重响業績,對公司既「品格」亦都要有考量。簡單講,一個好既學生唔單止要考到好既成績,仲要有好既操行。我唸咁講,大家會易明d。
我舉三個例子丫:第一係環境,作為一間漂染廠,除左要設法減低成本黎提升毛利之外,仲要注意環保。假如你唔小心又或者故意將未處理好既污水排出大海而造成污染既話,輕則罰款、重則停產,你仲點做生意?第二係社會,作為僱主應該搞好勞資關係,賞罰分明、準時出糧。否則,頻頻既工潮都會影響生意,有人才都唔會留低啦!第三係管治,作為一間有架構既公司應該知人善任,能者居之,而唔係搞山頭主義、家族承傳,仲要有獨立既監察組織,好似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等,以防徇私。咁樣,間公司先有發展。
事實上,港交所响近年已經要求每一間既上市公司,就住ESG三大範疇黎提交年度報告,讓投資者可以清晰咁了解公司响財務數據以外既營運情況,以作為投資股票既另類指標。不過,又有幾多既公司會去認真看待呢一回事?我睇到既係:一間交通服務既營運商,不只一次被揭發响建築既工程上偷工減料,管理不善,甚至涉嫌包庇。手執全港既命脈,享盡紅利,卻置市民大眾既利益於不顧,胡亂停駛,以公司既利益凌駕响社會既責任之上。結果,公司因潛在既訴訟而須就賠償撥備,拖垮盈利而引致股價急瀉,這都是現眼報。
#作為一個股評人 #我有責任用我嘅專業嚟話俾大家知
#邊啲公司佢地係做得唔啱 #邊啲股票我地係需要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