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用的行為結果法】 #綠豆爸 #歡迎分享
有夥伴發訊息問我:「孩子在學校打人,老師給予孩子兩個選擇:①如果再打人就不能去公園玩、②如果不打人才可以去公園玩,老師說明這是阿德勒的自然結果和提供選擇」,夥伴對此感到疑惑🤔,想詢問我這是否為「隱性的處罰」?
從我的角度來看,如此的做法「是」提供選擇,但「不是」自然結果(自然結果指成人無須進行任何安排,當孩子行為發生後,自然而然會產生的結果)。
初學阿德勒的我,也曾做出類似的決定,然後以為是「邏輯結果」,但隨著經驗增長,我才理解這樣的選項,的確是「隱性的處罰」呀!
所以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會誤用了阿德勒學派的「行為結果法」,要怎麼才能正確使用,並且讓行為結果法產生效益呢?以下是我這幾年的心得: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所以現在的我,能「不使用」邏輯結果就不使用邏輯結果。
如果可以,讓「自然結果」大量發生,然後陪伴孩子從結果中吸取經驗,然後討論出下一次類似情境要怎麼做,「聚焦在解決方法」,比設計邏輯結果有效、有用、有趣多了!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打人,究竟在大人的心中是同意還是不同意的行為呢?如果同意,才能夠成為「選項」之一;如果不同意,則需要直接讓孩子知道:「孩子,我不能同意你打人的行為!」
#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打人的行為,是海面上的冰山,直接處理效果並不大,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對孩子的觀察,來猜測並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孩子的「基本需求」有:①成長的能力、②貢獻的價值、③作主的權利、④支持與鼓勵、⑤無條件的愛,也就是「歸屬感」。
如果基本需求未獲得滿足,孩子就容易發展出「錯誤目標」:①尋求稱讚、②過度關注、③權力鬥爭、④破壞報復、⑤無能放棄。
多數展現打人行為的孩子,是源自於孩子自身的解讀,覺得「基本需求」未被滿足,因此視著透過「錯誤目標」來得到「歸屬感」。
以提問為例,如果孩子的錯誤目標是「過度關注」,那麼把孩子留在老師身邊,反而是「負向增強」了孩子的目標,孩子打人的行為當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也有孩子打人的錯誤目標源自於「權力鬥爭」,認為自己的權力不如大人,因此經由打人(特別是打比自己弱小的人)來證明自己仍然握有權力。
#營造滿足需求的環境
身為大人的我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後,不是忙著處理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積極地「創造」可以滿足孩子基本需求的環境,例如:和孩子一起準備早餐、和孩子遊戲⋯⋯等。
如果環境得宜,許多不良行為會自然減少的。
#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請冷處理
「冷處理」要分成兩個階段:
①冷:冷靜而不冷漠,深呼吸,讓自己的理性腦主宰自己的行動,而不要被負面情緒(例如:生氣)衝昏頭了。
②處理: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通常不是最適合處理的時機,如果可以,請留待至家庭會議或班級會議處理。
#不良行為有急迫性請積極暫停
積極暫停,是需要「消耗」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存款,也是「邏輯結果」之一,因此前提是:大人和孩子之間「有情感存款」,同時孩子沒有在和大人「權力鬥爭」或「破壞報復」。
以打人為例,因為會影響到被打的人,而以常理來說,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所以當打人行為發生時,也符合上述要件時,可以使用「積極暫停」。
孩子當天第一次打人,大人可以「冷靜」地對孩子說:「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同意的,因為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因此若你再發生打人的行為,就會請你暫停和別人遊戲喔!」
態度必須「溫和且堅定」,讓孩子知道這是「說明」而不是「威脅」或「警告」。
孩子當天第二次打人,大人請「務必」溫和且堅定的執行,請孩子選擇自己遊戲的空間,孩子問:「什麼時候我可以再和別人玩?」大人則只需回答:「只要你決定不會發生打人的行為時,就可以去和別人玩。」
若當天第三次打人,則大人需要增加「積極暫停」的限制:「剛才你決定不會打人,所以去和別人玩,但因為你又打人了,因此這次你最少需要自己玩3分鐘,3分鐘後你可以決定,你若不會打人了,就可以再去和別人玩。」
#孩子想要面對說話算話說到做到的大人
有一項殘酷的事實,就是有太多大人「說話不算話、說到做不到」了,所以很多孩子並無法信任大人,這也是「溫和且堅定」的重要性。
溫和,代表我們尊重孩子;堅定,代表我們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尊重情境。
當孩子知道我們是說話算話、說到做到,而孩子又不會因為不良行為而被不當對待(例如:打罵、處罰、威脅、恐嚇),孩子的基本需求又被大人日復一日的滿足時。
我們真的會看到一個「向上、向善」的孩子,因為,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呀!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被誤用的行為結果法】 #綠豆爸 #歡迎分享
有夥伴發訊息問我:「孩子在學校打人,老師給予孩子兩個選擇:①如果再打人就不能去公園玩、②如果不打人才可以去公園玩,老師說明這是阿德勒的自然結果和提供選擇」,夥伴對此感到疑惑🤔,想詢問我這是否為「隱性的處罰」?
從我的角度來看,如此的做法「是」提供選擇,但「不是」自然結果(自然結果指成人無須進行任何安排,當孩子行為發生後,自然而然會產生的結果)。
初學阿德勒的我,也曾做出類似的決定,然後以為是「邏輯結果」,但隨著經驗增長,我才理解這樣的選項,的確是「隱性的處罰」呀!
所以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會誤用了阿德勒學派的「行為結果法」,要怎麼才能正確使用,並且讓行為結果法產生效益呢?以下是我這幾年的心得: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所以現在的我,能「不使用」邏輯結果就不使用邏輯結果。
如果可以,讓「自然結果」大量發生,然後陪伴孩子從結果中吸取經驗,然後討論出下一次類似情境要怎麼做,「聚焦在解決方法」,比設計邏輯結果有效、有用、有趣多了!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打人,究竟在大人的心中是同意還是不同意的行為呢?如果同意,才能夠成為「選項」之一;如果不同意,則需要直接讓孩子知道:「孩子,我不能同意你打人的行為!」
#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打人的行為,是海面上的冰山,直接處理效果並不大,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對孩子的觀察,來猜測並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孩子的「基本需求」有:①成長的能力、②貢獻的價值、③作主的權利、④支持與鼓勵、⑤無條件的愛,也就是「歸屬感」。
如果基本需求未獲得滿足,孩子就容易發展出「錯誤目標」:①尋求稱讚、②過度關注、③權力鬥爭、④破壞報復、⑤無能放棄。
多數展現打人行為的孩子,是源自於孩子自身的解讀,覺得「基本需求」未被滿足,因此視著透過「錯誤目標」來得到「歸屬感」。
以提問為例,如果孩子的錯誤目標是「過度關注」,那麼把孩子留在老師身邊,反而是「負向增強」了孩子的目標,孩子打人的行為當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也有孩子打人的錯誤目標源自於「權力鬥爭」,認為自己的權力不如大人,因此經由打人(特別是打比自己弱小的人)來證明自己仍然握有權力。
#營造滿足需求的環境
身為大人的我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後,不是忙著處理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積極地「創造」可以滿足孩子基本需求的環境,例如:和孩子一起準備早餐、和孩子遊戲⋯⋯等。
如果環境得宜,許多不良行為會自然減少的。
#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請冷處理
「冷處理」要分成兩個階段:
①冷:冷靜而不冷漠,深呼吸,讓自己的理性腦主宰自己的行動,而不要被負面情緒(例如:生氣)衝昏頭了。
②處理: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通常不是最適合處理的時機,如果可以,請留待至家庭會議或班級會議處理。
#不良行為有急迫性請積極暫停
積極暫停,是需要「消耗」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存款,也是「邏輯結果」之一,因此前提是:大人和孩子之間「有情感存款」,同時孩子沒有在和大人「權力鬥爭」或「破壞報復」。
以打人為例,因為會影響到被打的人,而以常理來說,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所以當打人行為發生時,也符合上述要件時,可以使用「積極暫停」。
孩子當天第一次打人,大人可以「冷靜」地對孩子說:「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同意的,因為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因此若你再發生打人的行為,就會請你暫停和別人遊戲喔!」
態度必須「溫和且堅定」,讓孩子知道這是「說明」而不是「威脅」或「警告」。
孩子當天第二次打人,大人請「務必」溫和且堅定的執行,請孩子選擇自己遊戲的空間,孩子問:「什麼時候我可以再和別人玩?」大人則只需回答:「只要你決定不會發生打人的行為時,就可以去和別人玩。」
若當天第三次打人,則大人需要增加「積極暫停」的限制:「剛才你決定不會打人,所以去和別人玩,但因為你又打人了,因此這次你最少需要自己玩3分鐘,3分鐘後你可以決定,你若不會打人了,就可以再去和別人玩。」
#孩子想要面對說話算話說到做到的大人
有一項殘酷的事實,就是有太多大人「說話不算話、說到做不到」了,所以很多孩子並無法信任大人,這也是「溫和且堅定」的重要性。
溫和,代表我們尊重孩子;堅定,代表我們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尊重情境。
當孩子知道我們是說話算話、說到做到,而孩子又不會因為不良行為而被不當對待(例如:打罵、處罰、威脅、恐嚇),孩子的基本需求又被大人日復一日的滿足時。
我們真的會看到一個「向上、向善」的孩子,因為,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呀!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陳寗嚴選線材:https://lihi1.com/RghgY
陳寗嚴選活性碳/靜電濾網:https://lihi1.cc/x7Sse
陳寗嚴選兩聲道入門組:https://lihi1.cc/uGJlf
B&O B17 團購:https://lihi1.cc/QePAS
B&O M5 團購:https://lihi1.cc/JEdXM
--
HomePod 聲音很鳥,這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事實,但有沒有可能讓他在這微薄的基礎上再更進一步呢?答案是可以的,但可能會花上比 HomePod 本身還要更多的金錢才有辦法做到。雖然 HomePod 用的是會壓縮再傳輸的 Airplay 播放協定,但就跟用無損音樂播放藍牙喇叭會比較好聽一樣,用無損檔案透過 Airplay 裝置播放也同樣會比較好聽,這是已經經過多次實驗證實的結果,網路上也有眾多評論,我就不多說了。
但我先前測試時用我自己的無損或無壓縮檔案播放,聲音還是一樣鳥,難道這次我真的被打臉了嗎?不~其實不是用無損卻沒有比較好聽,實際上還是有好上不少的,只是在我來聽一樣難聽而已。不過 HomePod 真的就這樣沒救了嗎?沒關係,反正我家什麼都有,就是沒有 HomePod 而已,所以我就想辦法來伺候他,看能不能讓他變好聽。
沒想到還真的讓我找到了!花了兩倍於他的價格,終於讓他變得比較好聽了,到底怎麼做到呢?哥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完全就是在浪費錢的玩法~
#HomePod #Roon #串流
──────
喜歡這支影片嗎?
請點下面連結加入本頻道的社群計畫,為影片上字幕/翻譯簡介/翻譯字幕: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陳寗嚴選線材:https://lihi1.com/RghgY
陳寗嚴選活性碳/靜電濾網:https://lihi1.cc/x7Sse
陳寗嚴選兩聲道入門組:https://lihi1.cc/uGJlf
B&O B17 團購:https://lihi1.cc/QePAS
B&O M5 團購:https://lihi1.cc/JEdXM
--
很多人留言想看 HomePod,今天他來了。
在我背後的這組 HomePod,價值不到一萬台幣,是我跟朋友借來的。他有七個高音單體,一個長衝程低音單體,跟我我超愛的 ATC SCM-7 一樣都是四吋大小,但聲音卻是截然不同。HomePod 的體積極小且沒有低音反射,因此只能靠 DSP 技術來調整低頻量感,在追求真實的音響世界裡,過度動態擴展,帶來的結果會是如何呢?其實我之前影片下面的留言回覆中就有說過,不過沒關係,我們今天就拍成影片再來說一次!
當然如果從智慧喇叭的角度來看,HomePod 可稱是「智慧喇叭音質一號」,不論是價格、音質、外觀製造品質,綜觀智慧喇叭市場基本上是沒有對手的。但如果說他音質有多麽飛天鑽地?在我看來還是「果粉情節」在作祟。作為一個遊走在理性與腦衝之間的果粉,我曾經有過在第一時間擁有 HomePod 的機會,但我卻放棄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一樣會放棄。
為什麼呢?今天哥來細細說給你聽~
#HomePod #音響 #智慧喇叭
──────
喜歡這支影片嗎?
請點下面連結加入本頻道的社群計畫,為影片上字幕/翻譯簡介/翻譯字幕: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