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祖筠回眸望失智父,他「一眼神」心都碎了】- 論壇-失智症與「高齡長照」研究轉譯
「這個熟悉的人,裡面住著另一個靈魂」一句輕描淡寫的話,道出失智症家屬沉重的愛與愁。由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及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共同製作的失智影片【追尋失智的春天】,希望藉由影片傳達在高齡海嘯下,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疾病,透過早期診斷與治療,完善的照護資源及普及的大眾識能教育,使失智者有尊嚴且安全地生活在友善的社區中,找回忘記的微笑。(資料來源:【註1】)
■ 郎祖筠回眸望失智父,他「一眼神」心都碎了…
藝人郎祖筠常為觀眾帶來許多歡笑聲,但她的內心卻有不為人知恐懼,她的父親「郎叔」郎承林是位資深的影視幕後人員,可是晚年郎爸爸卻罹患了「失智症」,對於過去精彩人生,隨時就像橡皮擦一樣,從腦海中一點點的被抹去。
郎祖筠坦言,一開始得知父親失智時,其實最害怕的就是父親會將她忘記,但值得慶幸的是,父親依然還記得。她表示,其實失智長者就像孩子一樣,很容易遺忘任何事。回想過去,當我們還是孩子時,總是不停地問父母相同問題,可是他們卻沒有透露任何不耐煩,那身為子女的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
照顧失智父親,郎祖筠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面對爸爸鬧脾氣不吃飯,她就用身為女兒的柔情攻勢,哄騙父親「爸爸,你剛剛答應我要吃一口的唷!」就這樣每隔一段時間重複一次,一碗飯不知不覺就這樣吃完了。
面對沒有父親節的這十年,她提到父親在這個圈子裡,受到的敬重與喜愛,都來自於他的做人處事,所以郎祖筠也說,她要把父親還沒活夠的部分一起活下去,談到最後,郎祖筠哽咽地說「你會一直永遠的在我心裡面,直到永遠,如果還有來生,換你來做我兒子,讓我可以好好的疼疼你。」(資料來源:【註2】)
■【失智海嘯】
黃敏惠市長表示,失智症猶如海嘯般侵襲,台灣失智症人口已逾28萬人,遠超過全市的人口數,平均每3秒全世界就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症不只影響病友本身,更影響整個家庭,甚至潛藏著社會的經濟危機,需要大眾共同重視與關切。
「前嘉義市文化局副局長 房婧如」曾經歷過照顧失智父親的歷程,深刻體認因缺乏對失智症的了解,親人互相誤解爭執,最後摸索出認同與陪伴的照護方式,盼能參與失智症推廣的行列。
由於失智症初期症狀經常被忽視,像是情緒的變化、憂鬱,生活習慣的改變,社交活動的減少等,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因此延誤確診及早期介入的黃金時期。
當患者記憶力衰退,精神行為異常,一天一天走下坡,漫長的旅程,更是照顧者心中的痛。「猶如一天36個小時」,照顧者的心路歷程,嘉義基督教醫院身心科趙星豪醫師感同身受。
面對失智不是只能嘆息,「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是失智症的守護者。「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秘書兼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主任 莊美如」表示,本市「聖馬爾定醫院」及「嘉義基督教醫院」皆設置失智共照中心,可為失智症初期患者「進行篩檢」,「協助個案確診」,提供「醫療諮詢」、「長照服務」、「社區據點轉介」等服務,陪伴照顧者於失智症者不同階段所需服務的諮詢、協調、追蹤,支持家屬及照顧者緩解照顧壓力。
另設有七處失智症照顧據點,提供「認知促進」、「延緩失智」、「安全看視」及「照顧者持團體(輔導諮商)」的服務。據點長輩月雲阿姨說,「來據點成為生活的重心,不會在家一直睡」。
陪伴失智丈夫多年的呂太太說,「當我很累的時候,這裡(據點)就是我的避風港。」國內失智者有9成以上是居住在家中,為了鼓勵照顧者可以帶失智長輩一起走出家門,本市積極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即社區中的居民及店家能接納包容失智者,讓他們能安全有尊嚴地生活在社區中。(資料來源:【註1】)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高齡長照計畫-高齡醫學研究與轉譯」
▸議題召集人:
余幸司講座教授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葛應欽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環境質體疾病研究中心)
▸計畫說明:
隨著台灣趨近邁入超高齡社會,將延伸醫療供給、醫學科技研發、醫學研究等等公共衛生重大缺口與議題;陸續浮現的議題,亟需產官學界相關學科及跨學科的研究投入,而台灣各界雖有新設相關研究中心,但研究資源尚未統合,因此,本議題整合相關研究與政策缺口,透過邀集專家組成各子議題委員會,研擬出高齡健康與長照研究六大領域議題:
(一) 精進基層醫療高齡慢性病管理。
(二) 高齡長者衰弱症及多面向功能評估。
(三) 高齡長者失能/失智之世代研究。
(四) 高齡長者團隊各職系人才培育及跨領域合作。
(五) 智慧科技於高齡長者照護之應用及推廣。
(六) 高齡長者精準健康老化實證研究。期望將高齡醫學研究結果回饋到臨床及政策應用上,減輕政府醫療負擔,形成一個完整的高齡醫學政策。
▸完整計畫說明,詳:https://bit.ly/33NJX0Y
(資料來源:【註3】)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衛生福利部「(嘉義市)暖心獻映【追尋失智的春天】首映會 找回忘記的微笑」:https://bit.ly/30LeJ8x
∎【註2】: 中時新聞網Fashion【郎祖筠回眸望失智父 他「一眼神」心都碎了…】:https://bit.ly/3afTsH7
∎【註3】:【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高齡長照計畫-高齡醫學研究與轉譯」:https://bit.ly/33NJX0Y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高齡長照 #郎祖筠 #失智 #失智症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及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 嘉義基督教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郎祖筠父親郎雄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讓 施振榮變古典樂咖
今日蘋果/財經
建立時間:2019/03/26 05:00
作者、攝影╱黎瑛蕊
元旦下午,天空下著冷冷細雨,台北大湖公園傳出一陣陣交響樂的悅耳旋律,這是台灣首創的新年音樂會,台上,微笑揮舞雙手指揮的是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台下,坐著3千位民眾,身穿雨衣,神情專注,享受這場雨中的音樂饗宴。音樂會結束,製作人施振榮興奮的表示,音樂會明年還會辦,而且會更盛大。
李哲藝要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臺灣的聲音》2019年新年音樂會」,曲目涵蓋台灣的傳統與流行音樂。除現場參與者,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這場第一次專屬台灣人的音樂會。
李哲藝事後表示,現在回想,當天陰雨綿綿,現場民眾的雨衣不斷滴著水,3個小時全程專注聆聽,「若不是下雨,呈現畫面不會那麼讓人感動。」依照民眾參與的熱情推斷,李哲藝相信,如果天氣晴朗的話,現場一定破萬。
談起新年音樂會的緣起,李哲藝特別提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施振榮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更是這場音樂會總製作人。李哲藝表示,在2018年某次後援會會議上,他提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轉播權要幾百萬元台幣,經費規模之大,足以舉辦一場音樂會。施振榮聽聞靈機一動:「那為什麼不辦一場專屬我們自己的音樂會?」
施振榮(右2)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
企業主管當後援
於是,自去年10月決定要辦一場《臺灣的聲音》新年音樂會開始,李哲藝大概每天都會接到施振榮10多通電話討論,「他是停不下來的!」施振榮還找來宏碁的專業行銷團隊來幫忙音樂會的國際露出,他從科技業企業家跨界變成古典音樂會製作人。
施振榮首次接觸到灣聲樂團時,聽到李哲藝等以室內樂演奏台灣歌曲,將台灣的音樂元素以古典音樂來表達,令他深受感動。因此在灣聲成立後,施振榮與太太葉紫華經常出席灣聲的音樂會,甚至參與名人系列演出。「以前做生意是跑三點半,現在退休了變跑七點半。」李哲藝轉述了施振榮對他說的話。
2017年,出身鹿港的施振榮希望用音樂翻轉鹿港印象,邀請李哲藝創作《鹿港映象》交響詩,讓桂花巷、九曲巷、十宜樓等古蹟入樂,以音樂形式重現鹿港百年風華,獲利相當好的評價。
經過《鹿港映象》與新年音樂會的合作經驗,施相當認同地方要從文化起步、行銷自己的理念,與李哲藝第3度合作,要替他「第二故鄉」桃園龍潭打造專屬的《龍潭映象》交響詩,目前已經進入國、客語歌詞徵稿階段。
灣聲的企業後援會成員除了施振榮外,還有已退休的明基前事業策略長雷輝,及將捷建設、花仙子、台新金控、台北旅店集團、瑞士百達、東元等企業高階主管,有他們在幕後當顧問團給建議,讓灣聲走出一條台灣音樂與樂團的新出路。
施振榮(上圖左2)是《臺灣的聲音》音樂會總製作人,當天吸引3千民眾,在雨中欣賞(下圖)。
為台灣音樂發聲
除立足台灣本土音樂,雷輝還給了許多從企業家角度經營樂團的建議,包括應從能夠獲利為出發點去檢視設計成本結構,不能只求不賠錢就好。李哲藝說,灣聲舉辦成立音樂會時是雷輝發動親朋好友參加,「雷輝給了第一桶金,灣聲才有資金往下走。」
李哲藝表示,灣聲樂團應該要在台灣走出不一樣的路,建立台灣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進而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李哲藝舉例,5年前,曾幫高雄做了一部《港都綺緣》,以二胡和大提琴作主奏的雙協奏曲,融合東西方元素,描述高雄百年變遷,感染力十足。正好韓國釜山交響樂團來台考察,聽了驚為天人,邀他創作一首具有韓國特色的作品。最後,他寫了由小提琴和韓國傳統樂器奚琴結合的《釜山幻想曲》協奏曲。
運用古典音樂平台,打破國界,加入台灣元素、融入民眾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15年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桃園機場的「快閃」演出。那年是國台交70周年,李哲藝為其製作濃濃台灣味的《快閃組曲》,在桃機快閃演出這首融合古典音樂與台灣民謠的樂曲,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影片上傳網路後至今超過500萬人次點閱,成功運用台灣文化和世界接軌。
讓樂壇有感、刮目相看的,還有灣聲獨特的經營模式,把音樂會變成節目商品,像是名人系列饗宴。2018年起推出名人系列,邀來企業家施振榮、藝人澎恰恰、郎祖筠、前台中市長胡志強……等,暢談他們與音樂的故事情緣,將談話性節目和音樂結合,拉近音樂和民眾的距離,在音樂領域找到另一種客層,替音樂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臺灣的聲音》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
幫下一代增機會
李哲藝說,胡志強在名人系列中提到,13年前的車禍讓太太邵曉鈴受重傷;昏迷不醒的邵曉鈴,唯有聽到陶的《今天妳要嫁給我》旋律時會有反應;另外,施振榮年輕時和葉紫華約會跳舞,當時播放的音樂是綠島小夜曲,因而成為他們倆的情歌。「人生中很多故事其實都和音樂有關連。」李哲藝說。
一般台灣的交響樂團,只演奏貝多芬、莫札特……等西洋古典音樂,台灣音樂多半只會在安可曲出現。根據李哲藝估計,台灣所有的公立樂團每年從政府獲得的經費高達7、8億元,但是一整年的音樂演奏,台灣音樂大概只佔5%。「國家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經費去做國外的古典音樂?說不過去嘛!」
李哲藝認為,這些國外古典音樂的文化底蘊和台灣沒有關係,「在台灣要發展古典音樂,只有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這是灣聲的核心價值。藉由古典音樂的國際語言,讓大家更認識台灣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及文化。」
李哲藝更進一步提到,台灣職業樂團的位子只有400多個,每年只會釋放出10多個空缺,但音樂系畢業生約有1000多人,僧多粥少,「根本沒有位置!」灣聲樂團創新古典音樂和台灣文化共存的方式,替台灣學習古典音樂的下一代創造發展出口。
李哲藝(左起)小時候與父親弟弟同台表演。
待灣聲做出成績後,李哲藝期待後續還會出現第2個、第3個……更多的灣聲,現在已有很多樂團改變演出型態,會愈來愈多需要創作的機會,台灣古典音樂生態才會豐富。
人稱「音樂鬼才」、「金曲獎常勝軍」的李哲藝,其實並非出身正統「音樂班」體系。在大學二年級以前,從沒想過自己這輩子會以音樂為職業。
李哲藝高中畢業考上文化大學物理系,雖對力學有興趣,但對物理數學、微積分興趣缺缺,瀕臨「三二」退學邊緣,剛好這時音樂系招收轉系生,李哲藝索性申請轉系。如果不是當年的轉系考,台灣古典音樂領域大概就不會有這號響噹噹的人物。
「基本上,我除了很會彈豎琴,其他像和弦、樂理等,都不會,只能硬著頭皮上課。」儘管當時不算科班出身,但李哲藝對音樂的熱愛和接觸並未間斷,高中時參加軍樂社、吉他社,大學則加入熱音社、合唱團,這些經驗對李哲藝後來在作曲、編曲等跨領域創作的幫助很大。「我是有實戰經驗的,學術可以後補,懂理論的好處在於幫助思考系統化,能舉一反三,有利於音樂創作做變化。」
李哲藝念物理系,父親並不反對,因為父親知道走音樂這條路是辛苦的,若是沒有意願,怎麼勉強都是徒勞無功。後來他轉到音樂系,父親很是欣慰。另外,弟弟李哲音退伍後在外工作7年,最後也走回音樂路,開始從事豎琴演奏事業。「繞了這麼大圈,終究還是轉回來了,總算沒有白白培養兩兄弟!」李哲藝笑著替爸爸下註解。
灣聲台灣行腳系列,踏進市街,更貼近民眾。
受父親影響學琴
李哲藝大學畢業、退伍後,第1份工作是教豎琴,也曾在台北美僑俱樂部西餐廳演奏豎琴。那時在西餐廳認識了一位60多歲名為喬治的美國人,在西餐廳演奏鋼琴30多年。
某天,李哲藝看到餐廳的公告上寫著喬治逝世的消息,相當錯愕。他看著喬治的照片發呆,心想:這麼棒的鋼琴家,人走的那天,就只是一張公告,「人生在世,似乎該做些什麼、留下什麼。」
李哲藝開始思考自己該做不一樣的事,因為願意嘗試新事物,就此打開了以前從沒有想過的路,帶他從以往的編曲走向跨域創作。
說起李哲藝音樂之路,不能不提到他的父親李武男。農家子弟的李武男只有小學畢業,有天看到小提琴廣告很好奇,跑到樂器行去詢問,燃起學琴的念頭。但一把琴要價600元,對當時每月工資才250元來說,儼然是天價,只好作罷。
但李武男仍不嫌累地天天往樂器行跑,為的就是看那把小提琴。後來他和老闆商量,四處打工、割稻存錢,老闆被李武男感動,把小提琴給了李武男,錢日後慢慢還。
有了小提琴,李武男開始拜師學琴,後來在高雄成立弦樂團,並四處教學、演奏,成為南台灣早期僅有的6位小提琴老師之一。李武男從早到晚不停教學,5歲的李哲藝天真好奇,吵著也要爸爸教,李武男只得趁空檔教李哲藝,沒想到,李哲藝展現音樂天份,小提琴愈拉愈好。
李武男一次去日本認識並愛上豎琴,開始改學豎琴,而且現學現賣,回家後教李哲藝。李哲藝就這樣學了3年,程度已經比父親還好,才找專門老師授課,12歲的李哲藝每星期隻身坐飛機到台北上課,練就一身好琴藝。
後來,後來李武男開始生產豎琴,成立「藝音豎琴」工廠,研發過程都把積蓄花光,不到2年就開始負債,第5年才量產。李武男創辦台灣第一家豎琴工廠,成為台灣第一位會彈、會教、會編曲,還會製作的豎琴家。
「對我而言,爸爸給的是身教,他是充滿熱情,富有想像力的人,也是很愛做夢的人。他不單只是做夢,還真的把夢『做』出來。」李哲藝從小看爸爸努力地實現自己的夢想,現在輪到自己了。他希望將台灣古典音樂打造成國際品牌,這個夢想正一步步實現中。
李哲藝 小檔案
★現職:灣聲樂團創辦人、音樂總監兼指揮
★出生:1970年(49歲)
★學歷:高雄中學、文大音樂系西樂組、輔大指揮研究所肄業
★經歷:
◎豎琴演奏家、作曲家、唱片製作人、樂團指揮
◎累積演出2000場次以上
★家庭:已婚,育有2女
★成就:
◎1999年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第3名,為本比賽舉辦21年首位亞洲獲獎者
◎22次入圍傳藝金曲獎,獲得第23屆最佳作曲人、第27屆最佳創作獎
◎2次獲「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入圍2010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編曲作品約5000首,作曲作品約2000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部分照片:李哲藝提供
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20190326/38291338/
郎祖筠父親郎雄 在 郎祖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沈春華姊姊在IC之音「春風華語 聚焦台灣」節目的訪問,還為我們貼文宣傳。
也請支持沈姊的節目,還有直播的「沈春華Live Show」喔!
3/30、31果陀《接送情》高雄至德堂
4/14、15,AM創意音樂劇《我的媽媽是Eny》台北國父紀念館
4/26-29春河劇團歌舞劇《愛情哇沙米》台北城市舞台。
以上演出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今天錄 IC之音「春風華語 聚焦台灣」
請來一直在舞台劇堅持夢想的郎祖筠
我剛進電視圈主持兒童節目時 祖筠的父親郎叔就是我們的工作夥伴 也是最照顧我的前輩 所以我跟小郎可以說是兩代交情 這也使得今天不管是錄電台節目 還是之後臨時來的一段現場直播 我們兩人默契十足 對談輕鬆有趣
在台灣經營劇團很辛苦 祖筠的春河劇團在封箱8年後重新出發 希望大家走進劇場 親自感受舞台劇不一樣的魅力和感動!
#愛情哇沙米
#我的媽媽是Eny
#接送情
郎祖筠父親郎雄 在 郎祖筠- 乾爸跟父親郎叔是幾十年的同事老友。怹見我總是親暱 ... 的推薦與評價
乾爸跟父親郎叔是幾十年的同事老友。怹見我總是親暱的喊「女兒啊!」除了是跟老爸多年情誼外,應該也是投緣。 真是抱歉,我一直沒去探望您,被您中氣十足的嗓門兒給 ... ... <看更多>
郎祖筠父親郎雄 在 郎祖筠陪失智父親走完最後一哩|舞台劇演員的故事|104掌聲 的推薦與評價
一邊是熱愛的工作,一邊是照顧父母,你的抉擇是?舞台劇演員 郎祖筠 ,經營劇團與照顧失智 父親 蠟燭兩頭燒,為了家事,她將經營不善的劇團暫時封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