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陳文茜專訪MIT開放式課程副總裁Sanjay Sarma教授·記者呂怡青撰稿·彭智宏攝影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以能成為國際頂尖學府 開放的心態與校園是重要關鍵 董事會延攬委內瑞拉人成為校長 印度人成為開放式課程心副總裁 日本人成為媒體實驗室主任 只要是人才都是MIT需要的 MIT只有1/3學生是美國當地人 但他們認為還有太多天才在其他國家 因此將人工智能課程開放網路免費學習 今年更在700位獎學金的錄取者中從開放式課程選擇了40名學生 包括一個蒙古共和國來的孩子】
麻省理工學院強烈地相信,應該向所有人提供知識。
相較於其他大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我們強調個人價值而非家庭背景。即使你父母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亦不代表你可以順理成章被錄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你得證明自己的實力。
因此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造就了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獨特風格?毫無疑問是對人才和個人價值的重視。
波光粼粼的查爾斯河,全長一百二十九公里,在廣納麻薩諸塞州二十三個城鎮的支流後,不疾不徐貫穿首府波士頓,開展並注入大西洋。這不只是活躍的水上交通要道,更如孕育知識和靈感的繆思。眾多頂尖高等學府傍河而立,培育出的諾貝爾獎得主,密度居全球之冠。其中位於北岸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創校一百五十年,辦學主張知識的普及性、信奉「唯才主義」。在這兩個理念支撐下,多年來吸納各種背景菁英加入,造就校園活潑和多樣化氛圍。2001年,MIT發起極富前瞻性的計畫,創立將課堂資源免費置放在網站上,供大眾取用的「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獲得近兩百五十所教育機構仿效。
2011年,MIT的開放式教育邁入另個里程碑,提供名為「MITx」網上課程系統用戶學習證書,並開發「edX」技術平台,納入哈佛大學的「Harvardx」系統,共同對公眾提供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隔年秋天,「edX」正式啟動,獲全球五十二所高等教育機構參與。來自印度的化工系教授Sanjay Sarma,被任命為首任MIT數位學習中心執行長,負責評估並確保這套創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完整體現該校的中心思想和價值。
開放式學習的目的,是要發掘全世界各地的人才。鑽石需要被擦亮,才能變身成璀璨的寶石。我舉兩個故事。一個是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委內瑞拉籍的Rafael Reif。他曾告訴我,他年輕時在委內瑞拉念書,手中抱著MIT教授寫的書,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竟然會當上MIT校長。另一個故事來自於MIT開放式學習系統。我們常透過這個管道尋覓到世界各地的人才。最有名例子是來自蒙古的年輕男孩Bartusiak。我們透過MOOC發現了他。Bartusiak後來獲許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今年六月剛從資訊科學系畢業。
MIT最開始的動機,是要讓教育回歸到初衷,廣開知識大門,撤除學術高牆,同時發掘千里馬。Sanjay Sarma指出,拜科技日新月異,結合線上和遠距的開放式學習,讓這個理念得以加速實現。透過重新設計課程與友善教學環境,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大學教育更有效率、無遠弗屆,不只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階段、以任何節奏吸收新知,也拆除經濟、社會、文化和性別藩籬,讓資訊走入印度窮鄉僻壤、傳入沙烏地阿拉伯女性家中、滲入拉丁美洲許多藏著不為人知天才的角落。開放式學習翻開了現代教育新頁,然而在無意間,挑戰衝撞現有大學課堂授課體,而且無從抵擋。
現今人口結構已出現巨大轉變。年輕一輩學生學習方式已大不相同,他們從Youtube學習,從飛行模擬器或透過虛擬實境,學習如何開飛機,他們喜歡動手實作,他們成長於新創企業盛行的時代。如果他們想出一個點子,會很樂意去嘗試,這樣的世代進入到大學殿堂,如果你還讓他們坐在課堂上,以單向溝通,過程中沒有互動,他們是不會理你的。就好比你不可能對聽饒舌歌或爵士樂的人,播放古典音樂的道理,你必須適應他們的需要。不然你就會被淘汰。
麻省理工學院內有群來自全國、甚至全球的腦神經科學家,在積極研究大腦運作的方式,結果呢?他們發現既有課堂方式並非理想的學習環境。因此不只是大環境人口結構改變,如今科學研究的結果也告訴我們,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根本不合用。如果你讓一群人坐在課堂裡,連續對他們講九十分鐘的話,他們在短暫專注後一定會徹底分心。因為這就是人腦的特質。
如果你上Youtube,會找到大量有趣的內容,從物理到數學、複雜到簡單的,有趣的內容,不論是經濟或科學等,都製作地非常精緻且生動有趣。坦白說,我不認為世界上有很多大學會把教材編製得那麼有趣,這些線上影片製作地比很多大學教材都好,為什麼學生不能以這種方式學習呢?
在這個教育改革口號被喊得震天嘎響的年代,MIT走在先驅,從校園內做起,大膽實驗各種可能性,全面重新設計更符合人腦學習模式的課程,同時鼓勵做中學。
對我而言,線上教育還只是整個教育拼圖的其中一塊。在大學教育中,訓練實務操作同樣重要。所以如果將教育比喻成硬幣,線上學習是一面,另一面就是實務操作,這將改變徹底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
學生從做中學,這是MIT的座右銘。亦即知行合一(Mens et Manus)。我們給學生機會接觸線上學習,讓他們跟著老師,透過一對一教導他們如何實作,而不是讓一群學生一起在課堂上睡成一堆。這就叫做翻轉教室,鼓勵主動學習的教室。
MIT帶動了一場史無前例寧靜革命。Sanjay Sarma大膽預測,MIT一小步,在不久的將來,已無可避免對既存教育體制造成顛覆。
MIT推動開放式學習以來,我們最大的成就,在於啟發大家開始願意去思索學習的真諦。如果你能好好問自己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就表示你能處理好教學中很多刻板的教條。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好比生病就必須吃藥,吃藥前要照X光和生化療法。學習科學在最近二十年、十年、五年內加速受到重視,過去四、五年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這件事,得到的結論是,改變已無可避免,因為我們過去開的藥方已不管用,而我們已知道為什麼不管用。
我深信十年內,當我們回頭看今天的教育體系,我們會對這一切感到難以置信。就如同有了彩色電視機後,黑白電視機必須遭到淘汰的道理。
Sanjay Sarma最後告訴我們,對教育的飢渴和急迫感,是推動改變的動力,而挑戰則來自於整個社會和文化是否願意勇敢地擁抱改變。在解決全球貧富差距的道路上,MIT的創舉,為徬徨的人類社會,點亮一盞明燈。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開放式課程網頁」的推薦目錄:
開放式課程網頁 在 資策會-數位人才培育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網站開發 #國際英語 #夏令營
這個夏天還沒有決定要參加哪一個夏令營?
想要進修英文也想要學習網頁設計?
Global Web Summer Camp!讓你在同一個夏令營中學習英文(科技英文、英文會話、英文表達)與網頁設計(美國開放式課程、網頁基礎架構、排版技巧),包你收穫滿滿,與世界同步!
開放式課程網頁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平行時空 430] 《可汗學院》的學術革命
早前本欄曾述及大學教育「阿里巴巴化」的未來,而近年以新媒體顛覆國際大學教育的先驅,當首屬「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可汗學院創立者是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他本人可算傳統精英,在 MIT本科、碩士畢業,持有哈佛MBA,成為金融才俊,原來前程似錦。十年前,他在工餘時間為親友孩子補習數學,玩票錄製教學視頻,上載到YouTube,廣受讚賞,激發他進行大規模視頻教學計劃。不久金融海嘯襲來,他決定全職投入網上視頻教學,創立「可汗學院」。
可汗學院的「辦學理念」,乃作為「個性化的學習平台」,以網上視頻為主要教材。隨著團隊擴展,視頻已涵蓋數理化、電腦工程、歷史、藝術等不同學科,從小學到大學程度,都有涉及。參與視頻錄製的團隊來自不同領域,不乏傳統名校博士生、中學教師、專業人士,也有真・大學教授。每個教學視頻,都儘量在十分鐘內完成,老師通過電子黑板和繪圖軟件,講清楚核心概念,並有練習題供學生自我檢測。
以逃離大學廣為人知的億萬富豪Bill Gates,對可汗學院模式讚賞有加,Google 也投資了二百萬美元作鼓勵,因為他們不在乎「真係見過」Steve Jobs,卻真正知道何謂「創新科技」。這模式的好處首先是靈活,當傳統大學淪為「量產證書工廠」,可汗學院網站系統卻能對每個學生觀看視頻的時間長短、學習進度等,進行追蹤統計,既方便學生掌握學習進度,也為老師們提供反饋,學生就可以自主控制學習節奏,不必拘泥於傳統學校的僵化進度。當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知識框架,不用理會官僚的分科基準,就有了獨一無二的「自主創造」知識面,這本來就是大學理念。
可汗學院以互聯網為平台,學習是完全免費的,營運早期以義工和社會企業支撐。當大學教授的課堂能免費向所有人傳授,而且輔助教材可能還比大學的官方課堂完善,傳統大學對教育資源、知識和話語權的壟斷,就會被打破,「終身學習」的理念變得可望可即。學生也能超越年齡、地域區隔,緊密交流,避免了不少大學成員同質性太強的弊端。
當然,可汗學院模式也大有改善空間。例如學生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固然可以因地、因時制宜,但對學習的質量、專注程度和知識接納都難以監督,這是最大的挑戰,只能以助教來解決。而且高質量的教學視頻,不可能毫無資源地產生,總部的技術團隊無可避免地要膨脹,如何自負盈虧,始終是挑戰。最後,對於那些有應試/文憑需求的學生來說,傳統教育依然不可取代,除非僱主對「可汗學院證書」有同一認受,但這對那些情願接納菲律賓國力大學證書、也不願面對新時代的「人力資源經理」而言,未免過份超前。
可汗本人在說過多次,學院並非旨在「取代」傳統教學,而是在傳統學校之外,提供另一種可能,期望傳統學校對現有教學思路進行反思。隨著可汗學院發展,歐美不少名校紛紛將自己的大學課程錄製成為公開課,連同教學資源一起放在網絡;可汗學院也在洛杉磯展開實體班級教學試驗,這正是傳統學校和互聯網學院合流的趨勢。
然而,可汗似乎只是裝作謙虛,以免被打殺而已。他不可能不知道,以上提及的難題並非不能解決,傳統教學被「取代」其實是早晚的事,而這一天,恐怕會以遠超我們想像的速度到來。當傳統大學越來越狹隘、官僚,雖然不斷自稱有新研究、新方法,但就像過氣政客說有「新思維」一樣,只會被歷史淘汰,而「可汗學院模式」的顛覆,卻代表了未來。
小詞典:OpenCourseWare (OCW)
又稱「開放式課程網頁」,是源於德國的教育嘗試,將大學課堂的錄像上載至網絡,供互聯網使用者免費觀看,旨在促進教育資源的傳播,但不提供網絡使用者與大學教師之間的互動。2002年,MIT 率先於美國發起 OCW 運動,至今已有超過兩千門課程,現已遍及歐美和兩岸各校。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3月3日
延伸閱讀:大學阿里巴巴化
https://www.facebook.com/…/a.100577713612…/1074841869216629/
開放式課程網頁 在 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社團法人臺灣開放式課程暨教育聯盟本著「開放、共享、共構、共榮」的理念推動開放式課程(OCW),藉由發佈台灣高品質的優秀教育 ... 詳細議程及報名請上CONCERT活動網頁 ... <看更多>
開放式課程網頁 在 [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 - 看板NTUEE107HW 的推薦與評價
[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 +收藏. 分享. 看板NTUEE107HW作者Mitsuhide (天空之海)時間17年前發表 ( 2004/12/24 07:07 ), 編輯推噓0( 0推 0噓 0→). ... <看更多>
開放式課程網頁 在 [情報]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程開始中文化- 精華區DPP 的推薦與評價
轉這篇文章 時間點可能太晚了
不過 我是基於本人對他的認識 才會想把他介紹給大家的
轉貼網址如下
https://www.richyli.com/report/2004_05_09_MITOCW.htm
轉貼文章如下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程開始中文化
李怡志/專題報導 RichyLi.com
想要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但是沒錢留學也考不過托福嗎?
麻省理工學院在2001年宣布要將所有課程的相關資料上網,稱為「開放式課程網頁」(
MIT OpenCourseWare),到今年已經累積了7百多門課程,從航太工程、土木到女性研究都
有,其中有的只有授課大綱、書單、時程跟作業,但有的則完整到上課錄影及學生報告都
有。
開放式課程因為課程數量多,又有麻省理工學院的品質保證,所以吸引了許多美國之外
的使用者,尤其對於沒錢去美國的第三世界教師、學生而言,開放式課程就好像網路大學
一樣。
但開放式課程畢竟是以英文撰寫、又充滿專業術語,對台灣學生而言,使用起來有點難
度。因為翻譯奇幻小說《魔戒》而成名的朱學恆,去年9月覺得該將開放式課程翻譯成中文
,便開始規畫,今年3月,他辭去在城邦集團的工作,自己出錢出力,全心投入中文版(ww
w.twocw.net)的翻譯工作。
朱學恆表示,他是以「零資源」的方式翻譯開放式課程,只有透過網路及口耳相傳,招
募翻譯志工。現在一共有49個志工投入翻譯,從大學畢業生到學者都有,也有人幫忙包下
一個系的課程,然後再轉包出去。
到目前為止,這個志工團隊完成了3課程,其中《促進社會發展的開創企業》由朱學恆
自己負責,他的死黨楊伯瀚翻譯了《網路與電腦安全》,吳玫靜小姐則完成了《總體經濟學
原理》。
朱學恆估計,2年之內,志工們能一起翻完麻省理工學院的所有課程,到時候他希望能
將整個網站捐給國家,促進台灣學界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進一步合作。由於開放式課程採取新
穎的「創作共享」(Creative commons)理念授權,使用、翻譯者只要註明原出處、不商業
化、並遵循同樣共享理念提供給社會大眾即可,所以朱學恆是先翻譯,然後現在才去麻省理
工學院洽談進一步的合作事宜。
朱學恆覺得,自己翻譯魔戒的時候賺了些錢,所以要回饋社會,「錢花在這邊很值得」
,就算把翻譯魔戒的版稅都花光,他也會覺得「很爽」。不過為了讓翻譯的速度加快,他
也希望有更多贊助及資源投入。
對大學課程頗有助益
李怡志/專題報導 中晚 2004/05/09
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在一群志工的努力下,這個月終於完成3門中文化
課程的翻譯。中文計畫主持人朱學恆表示,學者及研究生能夠在這裡看到國外學界的趨勢
。
有了中文版的開放式課程,台灣的學術界該怎麼使用呢?朱學恆表示,老師、學者可以
參考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規畫、進度、習題,進而改善自己的教學計畫;研究所程度的碩
、博士生,則可以從書單、課程規畫中了解美國該領域的最新動態,從這邊再自己衍生下去
;但大學程度的學生因為底子還不夠,所以朱學恆認為只能看比較完整、有上課錄影的課程
,當成正規大學教育之外的輔助。
輔大圖書資訊學系教授毛慶禎表示,將開放式課程中文化的精神很好,但他建議翻譯時
能多找台灣學術界協助,而翻譯好的課程,應該拿到各大專院校去「推銷」,例如在開設
類似課程的科系布告欄,貼上中文版的訊息,建議教師及學生使用。尤其對於許多資源匱乏
的私立大學,這個計畫應該能發揮不小的功能。
這學期在中山大學的「網路大學」中,已經開設了一門課(elearning.700.net.tw),
討論如何利用開放式課程來學習、教學,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上去觀看,學生們則正嘗試集
體翻譯其中的《資料通訊網路》課程,邊翻譯邊學習。
朱學恆認為,台灣人應該可以從這些課程中,更了解世界的脈動。他翻譯了《促進社會
發展的開創企業》課程後,才發現印度很重要,而且發展很快,但台灣這方面的介紹很少
,所以他立刻買了印度的共同基金,「現在已經漲15%,算是額外的收穫!」
我覺得這樣由志工一起產生內容的計畫,跟Wikipedia很像,所以當初是跟Wikipedia一起
寫的。可惜報社不這樣想。MIT OCW先見報,Wikipedia則是千拜託萬拜託,報社才刊登~~(
是的,記者辛辛苦苦寫的東西,報社也不一定會用)
保留部分權利 (Some rights reserved), 1996-2005, Richy 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138.9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