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片段:有壞人朝主角開槍,主角隨即拿槍回擊,並且把壞人打死或打傷了,但主角卻可以安然無事,不用受法律追訴。為什麼?
應該許多人腦海中馬上湧現「正當防衛」四個字。
但是我們也在新聞中看到了,有歹徒闖進家中,先生為了保護家人而打死歹徒,卻仍然被法院判決有罪,又是為什麼呢?
依照刑法第23條的規定:「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也就是說,針對現在不法的侵害進行正當防衛,確實可以無罪,但是防衛過當的話,只能減輕或免除其刑。
問題來了,什麼情況是正當防衛,什麼情況會造成防衛過當呢?
以法律上的定義而言,正當防衛是指對現在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行為,進行必要的防衛。而有沒有防衛過當的關鍵,就是在防衛動作是符合「必要性」。如果超過必要性,譬如歹徒已經被嚇走了,你卻仍然拿武器繼續追擊,那麼就會有防衛過當的問題,而沒有辦法完全無罪。因此在新聞上看到有正當防衛的事由,卻仍然被判有罪的情況,就是因為防衛行為超出必要性的緣故。
至於司法實務上對於「必要性」的判斷標準時有不同,與一般民眾的感覺與看法有所落差,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既然說到電影,就讓人想起吳孟達達叔的許多精彩表演,以及懷念起他與周星馳的合作吧!今天晚上八點,瑩真律師會藉著吳孟達與周星馳的電影經典畫面,來和大家講解一些有趣的法律問題,記得準時收看喔!
#正當防衛 #防衛過當
防衛過當定義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父的鹽
三立記者報導柯文哲「擦槍走火」的新聞,被北市府發言人黃瀞瑩指稱「希望不論媒體或外界,能看待市長談話的重點,勿過度解讀,對於三立新聞以標題帶風向,引起香港部分意見領袖的誤會,北市府表達強烈抗議」
仍然無畏懼北市府和柯文哲帶風向的發言,在蔡英文接受訪問時,勇敢提問,「關於香港的事情,柯市長昨天說這整體事件是擦槍走火,那今天他也再度重申,他覺得自己並沒有失言.總統你怎麼看這件事情?」
蔡英文則回答,「我想這件事情畢竟涉及到政府的執法人員的用過當的手段,造成人民受傷,這件事情,其實我們還是要以更嚴肅的態度來面對。」
不得不稱讚一下,三立記者的專業精神,還有道德勇氣.
雖然說,許多人認為媒體經常製作假新聞,但事實上,政治人物,尤其是柯文哲和其團隊,本身更擅長製作假新聞,不僅製作假新聞,還能反指他人製作假新聞,可以說是假新聞的大宗製造中心.
柯文哲製作假新聞的方式,就是所謂自欺欺人,竄改語意,話說出口,發現苗頭不對,立即更改自己的意思,說我是另一個意思,其竄改的方式,超乎常人的價值判斷,並藉由Kofan2400的逐字稿和散播壓力的方式,把假的凹成真的,於是,照實報導的媒體,就被迫吃了虧,反而還必須更正,然後,被罵是假新聞.
這種純粹的謊言,可以說是說謊的最高境界,例如,兩岸一家親和九二共識被汙名化,柯文哲說是口誤,並稱自己想表達的是「標籤化」,然後要媒體更正.
「事後竄改」或者「事後反悔」,是他一貫的伎倆,柯文哲講的話不能代表柯文哲,通常他喜歡語出驚人,針對別人進行攻擊,如果沒人反應,那我說的為真,如果有人反應,或得到不良的影響,那你們聽得為假,我可以隨意更改,你必須探求我「真正的意思」,以我的意思為準,而我的意思卻可以隨著時空場景變換.
柯文哲接受鳳凰衛視專訪,說「我跟你講,第一點,蔡英文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如果她繼續當,兩岸到底要怎麼解決?這是她要回答的,因為,弄得太僵了.我跟你講,華人...我們都是Chinese中國人很愛面子的國家,你這樣給人家,大聲小聲…」
Kofan2400居然可以用諧音添字,「都是」變成「都說是」,表示柯文哲說的是「我們都說是Chinese中國人」,這已經非常勉強,北市府居然事後澄清為「市長柯文哲於接受專訪時內容應為『華人或Chinese中國人,他是一個很愛面子的國家,你就是要跟人家大聲小聲』,從未提及『我們都是中國人』等字眼.」
居然把前面「都是」都去掉了,「我們」也去掉了,變成了「因為這個弄得太僵了,我跟你講華人或Chinese中國人」並且強塞進原新聞內容下面.
仔細看他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7EdBUQLcog
柯文哲確實有說「都是」這兩字,至少「華人喔,你知道,我們ooChinese中國人」,至少前面oo兩字必然有東西存在,北市府卻把它四捨五入掉了.
柯文哲非常擅長這種「微言大義」,並且自我欺瞞,不只覆水可收,也正因為由於他可以竄改來源,所以經常使人陷於錯誤,他充分利用測不準的原理,讓自己的話語變成是空的,然後隨時變更反咬其他人,「你們都聽錯了...阿北的意思其實是」,這是Kofan經常說的台詞,他們其實也是經常被欺騙的對象.
長期這樣竄改自己的話語,矇騙自己也矇騙別人,其實很容易導致心靈不健康,這是一種心靈防衛機制,也是陷害他人的武器,更是挑起紛爭的開端.一個人若連自己的講話都不穩定,並經常改成全然不同的語意,久而久之,自己也會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又因為經常使人誤會,或者指控他人「誤會自己」,其他人也不會相信他在說什麼,因為他說的話可能是沒有定性和常識可言,就像是在說火星語.
語言與對話是互相的,意即,你說話的人,可以詮釋一部分,但聽的人,也有資格詮釋一部分,在對話過程之中,建立在彼此一定程度的默契和信任之上,至少必須符合語意常識,絕非單方面的,指鹿為馬,要人強加接受.
說錯話,那就是失言,說錯話,還能怪別人,要相信自己的「不為真」,那基本上,就是推卸責任以及詐騙了.
以柯文哲口中對於反送中被開槍的學生,以「擦槍走火」形容,被指涉的群集,香港人周庭、黃之峰立即反映,周庭指正「柯文哲市長,這不是擦槍走火」,黃之峰說「以擦槍走火來形容港警意圖謀殺,實在是對中槍學生的侮辱.該名學生仍在醫院,情況相當嚴重,柯市長,你欠他一個道歉.」
令人詫異的是,2400居然去洗版人家臉書,拿著薄弱的逐字稿,要他人體會他們的文哲.
文哲的逐字稿,怎麼看,都無法澄清他指涉香港學生被槍擊的事件是擦槍走火.
「第二點,作為人類總是關心另外一個人類的安危,醫生的立場…,今天早上幕僚跟我報告,我第一句話是問說那個打到有沒有生命危險?有時候職業病,就會問說是打到哪裡,不過這樣,一個學生被警察開槍,這聽起來就很聳動,我們還是關心那個學生的健康安危,不過還好聽說沒有生命安危,但是這樣,這種紛擾一下去難免擦槍走火,所以我覺得這實在很危險,如果昨天那個學生被打死,哇,今天一定是世界頭條,所以有時候北京政府在處理香港問題還是要面對問題.」
柯文哲事後又稱「擦槍走火不是在講個案」,但後頭卻是在指稱「如果昨天那個學生被打死」,若不是講個案,那是在講哪一案?若是在講通案,把港警大規模的暴力行為,無論是攻擊孕婦、射擊印尼女記者使其失明、又或者是用布袋彈射擊女救護員,這些,都維持他語意的整體不變-其他人的反駁也不變,這些都不會是「擦槍走火」的「意外」.
事後,柯文哲情緒性的說,
「我還是這樣講,台灣這種媒體帶風向,我還是非常不屑.」
他先前才將反送中引導至高房價的問題,也就是中共一致的口吻,如今,又帶風向是擦槍走火,媒體引用他的話語,供人檢視,具有十足的正當性,哪怕所引用的,是他見不得人的那一句.
如果媒體都照著他擴大的「斷章取義」,凡不利於我的,皆是斷章,凡有損於我的,皆不能取義,按照這種標準,媒體要嘛一則新聞,全部貼滿他的逐字稿,妨礙讀者閱讀,要嘛,皆只能報對他有利的,「斷章取義」在眾人認知的語意中,也有客觀的標準,柯文哲這樣超過負荷的標準,只要媒體呈現他的言論,都是斷章取義,因為和其他被檢驗的政治人物一樣,媒體都只能報導他們的關鍵的、主要的言論,它們都是「部分」.
柯文哲並且說文解字起來,
「香港這種紛擾不解決,意外一定會繼續發生,所以他才講,如果那開槍打死人,這個不得了,『所以是這樣,那個是開槍走火不是擦槍走火,擦槍是你在清槍、當過兵的才知道,清槍什麼才有擦槍走火,那就是開槍走火,我講的擦槍走火是指在一連串事件當中常常會有意外發生,我還是這樣,三立你要這樣搞我是非常不高興.』」
柯文哲無論跳針開槍走火還是擦槍走火,文意都不變,就是他把香港反送中黑警暴力事件定調成意外,而聚焦在開槍還是擦槍更顯得其心中焦急感還有國文造詣不足,因為後頭都有「走火」,走火就有意外成分,柯文哲言下之意,即是我的「擦槍走火」不是「開槍走火」的那個事件,被開槍走火是那個學生,而我說的是「擦槍走火」,就不是那個學生.然而,在他的說話上,不管前言後語,擦槍走火都在對應那個學生,而「開槍走火」也很少這種用法,跟他當不當兵沒關係.
我們看柯文哲的行為,就像一個不斷在自我否定的人,為了免於被批判,又想影響別人,所以他是個「無責任的說話者」,做錯事,說錯話,不斷運作心理防衛機制,強調「我沒有說、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不曾說那種話」,那麼,他到底意思是什麼?在說誰?就像個迴圈,擴大否定不該否定的,連他自己的話語原意都否定掉了.
柯文哲曾經為了兩岸一家親道歉,其市府團隊事後又否定「不是為了兩岸一家親道歉,而是為聽到這一詞感到不高興、不悅的民眾致歉.」事後國台辦立即表示「對澄清注意到了」,國安會a、b講稿事件,又稱國安會「放我一個人對付阿共仔」,事後被發現送去的稿子有兩個版本,送給國安會的是一份談參,裡面沒有兩岸一家親,那是他自己加上去的.
有記者揭發此事,反被攻擊是造謠抹黑,被Kofan霸凌,然後失去工作.
語言和言語,其既定的規則是這樣,並不是你說了什麼,就是什麼,還有其責任歸屬;當你說話的時候,必定有參考眾人意識形成的感知,起碼,由感知締結的常識,這是基礎的,否則,便是無意義的嚎叫而已,或是,鸚鵡式的語言.
當你透過這一層,話語必然也會得到眾人的檢驗,在眾人之中,與常識裡,會得到什麼樣的理解,然後,再透露給對話對象,或所指涉和牽涉的,聆聽到的、被影響的對象.
被接收的對象,有其解讀,這個解讀就是構成你話語的一部分,依據眾人感知,產生的解讀,也是一部分,如果你更改自己的意識,就不能去更動被動影響的人的想法,或將責任推給他們,甚或去更動常識,更動語境、語法、語用,在對話中,說話的人,要負較大的責任.
如果你不想要負這種責任,只想要單方面完全得利,完全不能由其他人去解讀,那你最好自己一個人對著牆壁說話,這樣,你就會得到一個「只有自己的語言」,可以隔絕眾人的成分,聆聽者的成分,只有自己能定義的語言,不需要其他人的理解,或在你的言語詮釋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你應對眾人的想法,所發出的語言,是不能因為自身個人利益,去任意更動的,無論是去更動自身「設想他人理解的能力」,或是試圖去更動「眾人實際理解的情形」,都會讓自身的話語邏輯產生嚴重的矛盾.
眾人理解到的事實和價值,你說「我理解到了,我當時就是如此」,但實際上,你當時並非如此,如此,說一個謊,就必須用更多的謊來圓,為了一圓你當初沒做到的,一群人就必須被迫聽錯,因你話語受傷害的對象,反而變成「你不准要求道歉」,然後變成「隨意指控的人」.
柯式的謊言,有兩種情境,一是「語意的悖離」二是「虛假的而且有害的關心」,隨意解釋事實,事後又反悔,企圖使人陷於錯誤,而只為了成就他自身的「我沒有錯」,對於侮辱不但沒有道歉,反而對當事者(香港反送中的關係人)進行雙重侮辱.
「虛假而且有害的關心」,就是假意關心受槍擊的學生,事實上,順道要人收下更惡毒的篡改事實.
「我一再呼籲,年輕人會不滿、會上街頭,一定是他有憤恨,據我所知,香港的高房租高房價,這已經變成階級剝削,所以我們看香港要想說台灣的高房租高房價要小心,所以絕對不要相信說 200 萬人,一個 700 萬人的地區有 200萬人為了一條法律上街頭,不可能啦,一定是有一個潛在的憤恨不平.」
他藉機偷渡自己的觀點,否定著,稱「反送中不是為了反送中」,而且「絕對不要相信」,是為了個人的私憤和利益,並和中共口徑一致,把風向帶到「高房租高房價」,和他們訴求無關的議題,企圖轉移焦點,並且要「台灣小心」.
也就是說,對話責任歸屬移轉,原本是中共對於民主的踐踏,承諾的毀棄,乃至於使香港人陷於恐懼,剝奪他們的自由,在台灣島內,就是中國的統戰侵略,本是親中人士應該懼怕的事情,變成是,蔡政府可能會引起的,因房價導致的民粹行為,於是,中國幹的事,反而是蔡政府要負責.
一個700萬人的地區,當然有可能為了一條法律,200萬人上街頭.
柯文哲收割的白色力量,使他當上市長的原因,洪仲丘事件,即是為了一條法律上街頭的.
洪仲丘因軍中霸凌,導致熱衰竭致死,在那時,范佐憲、軍檢以及八卦版上一干9.2,把事實導向「意外死」,軍檢包庇加害人,甚至在洪姊姊公布錄音檔後,檢察長曹金生脫口「我覺得我們被她(指洪姊姊)突襲啦!」,引起了眾怒.
曹金生對16支監視器80分鐘關鍵畫面消失,不斷跳針「沒有畫面」,被譏為「國防布」,因此,人們發起了1985公民運動,身穿白衫,是真正的「白色力量」,並導致了立法院通過軍事審判法修正案,是為「洪仲丘條款」.
2013.8.3「萬人送仲丘」,令人動容.
而今,柯文哲脫口而出反送中是「小波浪」,又說黑警開槍是「擦槍走火」,又將反送中運動導向是「高房價」,正和當時軍檢導向「意外死」是相同的,乃至於檢討洪仲丘白目、不聽話、犯眾怒,如果當時萬人凱道送仲丘,被說成只是為了相對剝奪感,年輕人因為高房價憤恨,階級剝削,所以才上街頭,不知人們做何感想?
當初的白衫軍,現在的Kofan,乃或是,打著1985的名義幫柯文哲工作的人,是否,還記得初衷?
現在,柯文哲組的台灣民眾黨,居然還派人去爭洪姊的選區,這些人,這些事,還不變質的厲害嗎?他們可能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在幹嘛吧?
身為台灣人,我想我必須代替柯文哲,和反送中的香港學生們,道個歉.
真是抱歉,台灣養出了這麼不要臉的政客,讓你們被誤解,讓香港人受到傷害,讓事實被錯誤解讀,明明是這樣無法對自己言論負責的人,卻天天對時事進行評論,賺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身為一個台灣人,選出了危險親中的政客,讓你們遭此羞辱,我很抱歉,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揭穿柯式謊言】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防衛過當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能保持愛的距離,
才能輕鬆地愛著他人愛自己
「即使愛一個人,也要保持一段距離,這距離裡面有自由,彼此都需要的自由。」
什麼叫界線?
梅樂蒂‧碧緹幾乎用了整本書在下定義,因為要把界線講清楚,連控制與依賴的概念都不能漏掉。所以在面對我們投注情感的對象時,找出界線,才會那麼不容易。
我們先把「界線」跟「距離」兩個概念初步拿來對比,對我來說,這雖然是一個簡化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界線的方式。
設立界線,可以先想成保持距離。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想,我們除了跟他人保持距離,也可以試著跟自己保持距離。譬如,我們可以跟自己的認知與情緒保持距離。
舉個例子,我在版面上曾經分享過,當我們情緒很糟的時候,我們除了放鬆靜心之外,也可以透過自我對話,讓自己不至於陷在情緒裡。
「是心情不好,不是我不好!」
構成「我」有很多部分,「情緒」只是其中之一。同理,腦中不自主浮現的種種想法,也只是過去慣性的累積,不代表我們只能聽命行事,現在與未來都要被過去綁架。
外在發生了一件事,我們感覺到情緒波動。我們可以問自己,
「這件事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好像出自於目前讀書社團正要連載的吳恩瑛醫師的新書裡面,她提到的一句話。
我們人的情緒會彼此感染,我們的神經系統也會因為聲光刺激而感覺興奮,我們的角色可能處在被動而非主動。所以一件事其實跟我們關係不大,但我們又被引發情緒,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現在許多平台,許多商品,許多議題,或者許多團體,都要搶奪一個人的注意力。所以想辦法刺激一個人的情緒,想辦法讓各種事情能推到每個人的心裡,只要讓當事人認為某件事跟他有關係,自然就能成功搶奪到注意力。
問問看事情是不是跟自己有關,也是先跟自己的情緒喊暫停。我們人有時候很喜歡瞎起鬨,到處投射情緒,醒過來之後,搞半天才發現,我們是在幫別人抬轎,我們的生活依舊原樣。沒保持距離,情緒涉入太快,其實我們的心也很勞碌疲累。
當我們被罵的時候,常要想兩個問題:
第一,「罵我的人,是真心為我好嗎?」
第二,「罵我的人,了解我嗎?」
如果兩個問題都是否定,那我們的在意有什麼意義!
其實像很多網路上的酸言罵語,只是對方要發洩情緒,可能連發文內容都沒看清楚。我們沒在心理上劃好界線,自己自動進去對號入座,那等於拿一把劍往自己心裡插。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會罵人,是因為擋到他的利益了,至於我們的權益是否受損,不在他的考量範圍。很多時候我們期待互相尊重、彼此公平,但對方只在意他能佔到多少便宜。
這種情況下,如果距離拉不出來,也有人用心理素質不佳去談,或者抗壓性弱這個講法形容。我們能跟外在的人與事保持多少距離,常跟我們內在有沒有經過好好整理,能跟自己保持多少距離有關。
所以我們平時才要觀察內在的各種變化與流動,花時間跟自己相處。自己的內在搞不定,外在的訊息又一直接收,是不是我們要讓自己崩潰才能停?
然後,才能繼續談,他人給予我們情緒壓力,我們能守住界線,不為所動。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破壞界線,忍不住一時衝動,這也是要練習跟自己保持距離的原因之一。
當然,用距離來定義界線,是一種很簡化的方式。不過,對我來說,能幫助我們入門理解。
有些人因為內在的匱乏,所以一直想跟人靠近,所以才設不出界線,有時候連底線都失守。所以保持適當距離,不只是為了防衛對方,也是要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跟自己相處,能自我探索。這也是為什麼我寫了《跟自己和好》,還有提醒朋友們,要能當自己的好朋友的動機之一。
珍愛自己,常常只能靠自己。祝福懂得珍愛自己的您!
.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
【現正預購中,預計11/29上市】
練習設立界線:在愛裡保持距離,將那些無法掌控的事情全部放手
博客來► https://goo.gl/MNWZf9
金石堂► https://goo.gl/BzR5oh
誠品► https://goo.gl/kTwnAA
讀冊► https://goo.gl/PksaL7
.
--------------------------------------------
洪仲清線上讀書會社團(新文章連載中)
https://goo.gl/yjssfM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79折)
https://goo.gl/fNwH8W
金石堂(79折)
https://goo.gl/P9g26T
誠品(79折)
https://goo.gl/Snaj8b
讀冊(79折)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goo.gl/C6ZSLB
防衛過當定義 在 嫌犯砍前里長2刀致死獲判無罪! 更一審認定無防衛過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更被對方砍殺送醫不治,二審判刑1年8個月,最近更一審上演大逆轉,法官認為凶嫌正當 防衛 沒有 過當 宣判無罪,讓家屬大感意外,直言將要繼續上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