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仇家恨啤酒中】
十九世紀末期巴黎開始發展夜總會文化,以親民價位提供用餐、飲酒、聊天、打牌以及觀賞歌舞表演的娛樂場所(這其中當然也有香豔脫衣舞),吸引諸多民眾光顧,也成為畫家觀察眾生群相的最佳寫生場所。法國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擅長以寫實並富有深刻感情的方式描寫人物,跟一些巴黎畫家相同,馬奈從1870年代起便創作多幅以酒館、咖啡廳、夜總會為背景,呈現巴黎都會生活的作品。
雖然接受過嚴謹完整的學院派訓練,也沒有正式參加過印象派畫家聯合畫展,馬奈卻展現創新的理念和技巧,例如一展出便被視為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草地上的午餐》(The Picnic 1863)與《奧林匹亞》(Olympia 1863),皆打破過往神聖不可侵犯的主題,以反諷挖苦手法表現社會現況與反思;並將光和色彩帶入畫中人物,帶領歐洲繪畫進入新發展,因而成為年輕的雷諾瓦、莫內、竇加等印象派畫家心目中的領袖。
《佛利貝熱爾的吧檯》(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為馬奈去世前最後一幅大型作品,佛利貝熱爾(Folies-Bergère)為19世紀末開設在巴黎第九區的一家知名夜總會,直到今日仍持續營業。
圖中央的女侍者名為Suzon,也真有其人,1880年代便在這裡工作。女侍者眼神空洞,略帶憂鬱向前直視,彷若由背後一大片鏡子所映照出的擁擠人群滿室喧囂與她無關,另一方面又似乎端做姿態,展現身段,宣告自己既賣酒亦可賣身。若是仔細觀察,從鏡中可看到有位紳士正跟女侍者交談,但若以常理判斷,紳士背影肯定得出現在畫面最前端擋住吧檯,因此這只是畫家玩的視覺小把戲。
女侍者面前是象徵愛情,也意味美麗易逝、生命短暫的玫瑰花。大理石檯面上熱熱鬧鬧地陳列各式酒款,畫家的簽名就在最左方酒瓶上,另外最顯眼的便是軟木塞上包裹著金色箔紙的香檳,以及畫面左右兩側都看得到,我覺得最有趣的部份:紅色三角形酒標的英國啤酒Bass Pale Ale。
啤酒這玩意歷史淵源甚久,打從古埃及時代便使用在葬禮中以紀念死者美德並冀其安息;希臘人在舉辦奧林匹亞賽事期間飲啤酒作樂;到了羅馬,被拿來崇敬掌管農業、穀物豐收的女神Ceres,只是當時羅馬人對啤酒不怎麼買單。西元一世紀左右,啤酒釀造技術傳入不列顛群島,後來廣受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歡迎,直到羅馬帝國衰敗分裂,啤酒、肉類、牛奶又被視為是蠻人的象徵。
一直到了中世紀,啤酒終於迎來了它的黃金年代,也開始有釀酒工會成立,16世紀時釀造技術有了大幅度進步,不論質與量都有明顯提升;啤酒還是宗教改革派最愛,亦成為新教徒重要的交易商品。此外啤酒甚至在1618年開始,席捲歐洲死傷慘重的三十年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殺得昏天暗地、搶人搶糧搶翻天之餘,這些參戰國可以拿貿易啤酒所得來聘僱傭兵幫著打仗。戰事結束後,啤酒已經成為中北歐重要飲品,主要生產大國有德國、英國、丹麥及荷蘭等。
香檳產自法國,到19世紀末期製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被塑造成最有享樂氣氛,也是法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酒款,在這裡出現非常應景。然而此時德國才是最大啤酒產地,馬奈為何硬是踢開德國啤酒,堅持只畫英國貨?
這一切都是因為法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
1870年新崛起的普魯士王國與主導歐洲勢力已久的法國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而發動戰爭,雖然戰役時間不到一年,卻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當時法國正值第二帝國時期,由拿破崙姪子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自任皇帝。拿破崙三世施政以經濟建設為首要,法國產業建設在這期間迅速發展,其中後世感受最深刻的應當是他大力促進了巴黎市容的現代化:優美富有整體性的新古典建築、大型公園讓市民除了上酒館還有更好的休閒去處、汙水處理系統-在這之前巴黎市民清理自家排泄物的方式通常是清晨時分打開窗戶,拿起便桶奮力往外倒、寬敞大道…等,讓巴黎從擁擠混亂的中古世紀古城變身成為適合逛街散步,擁有許多綠蔭的大都市。
只是戰爭期間,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普軍,拿破崙三世既缺乏大型軍事指揮經驗又偏偏獨裁調度大權,導致法軍節節退敗,最後拿破崙三世只好棄械投降,割讓鐵礦豐富的阿爾薩斯(當時是法國重要啤酒產地)、洛林等地,並賠款50億法郎。而德國因此戰役獲得極大利益,不但從此一統南北聯邦,成立德意志帝國,也因豐厚的賠款收入與新增國土資源促進第二次工業革命快速發展,到19世紀末,國力強盛僅次於美國。
為了逼迫法軍早日投降,普軍於戰事初始便包圍巴黎,歷時四個月之久。期間物資糧食均嚴重短缺,對巴黎市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與不少傷亡。最令法國人感到羞辱的是,德王威廉一世還是在1871年1月18日於凡爾賽宮「鏡廳」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舉行加冕典禮。
法德兩方勢力此消彼漲,從此歐洲形成德奧義與法英俄兩邊的對峙關係,為一次大戰埋下導火線。另外值得一提者,德國於一戰敗戰後,就是在凡爾賽宮簽下極為苛刻的「凡爾賽合約」,法國雖然得到一時痛快報了仇,但結果又是促成二次大戰,只能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馬奈身為普法戰爭時首當其衝受害的巴黎市民(雖家境富裕,但可能也因此餓過肚子),對於普魯士或後來成立的德國想必懷有諸多憤恨,因此藉著畫筆表達了立場與情緒,進而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但英國啤酒Bass Pale Ale本人應該怎麼樣也沒想到自己可以扯入這麼一大串國仇家恨的恩怨情結中吧!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更多故事都在講座裡
#2019春季講座
#名畫裡的酒飲
#0413台北場已額滿下周六開講
阿爾薩斯洛林戰役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名畫裡的酒飲 ~ 國仇家恨啤酒中 】
十九世紀末期巴黎開始發展夜總會文化,以親民價位提供用餐、飲酒、聊天、打牌以及觀賞歌舞表演的娛樂場所(這其中當然也有香豔脫衣舞),吸引諸多民眾光顧,也成為畫家觀察眾生群相的最佳寫生場所。法國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擅長以寫實並富有深刻感情的方式描寫人物,跟一些巴黎畫家相同,馬奈從1870年代起便創作多幅以酒館、咖啡廳、夜總會為背景,呈現巴黎都會生活的作品。
雖然接受過嚴謹完整的學院派訓練,也沒有正式參加過印象派畫家聯合畫展,馬奈卻展現創新的理念和技巧,例如一展出便被視為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草地上的午餐」(The Picnic,1863)與「奧林匹亞」(Olympia ,1863),皆打破過往神聖不可侵犯的主題,以反諷挖苦手法表現社會現況與反思;並將光和色彩帶入畫中人物,帶領歐洲繪畫進入新發展,因而成為年輕的雷諾瓦、莫內、竇加等印象派畫家心目中的領袖。
「佛利貝熱爾的吧檯」(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1882)為馬奈去世前最後一幅大型作品。佛利貝熱爾(Folies-Bergère)為19世紀末開設在巴黎第九區的一家知名夜總會,直到今日仍持續營業。圖中央的女侍者名為Suzon,也真有其人,1880年代便在這裡工作。
女侍者眼神空洞,略帶憂鬱向前直視,彷若由背後一大片鏡子所映照出的擁擠人群滿室喧囂與她無關,另一方面又似乎端做姿態,展現身段,宣告自己既賣酒亦可賣身。若是仔細觀察,從鏡中可看到有位紳士正跟女侍者交談,但若以常理判斷,紳士背影肯定得出現在畫面最前端擋住吧檯,因此這可能只是畫家玩的視覺小把戲。
女侍者面前是象徵愛情,也意味美麗易逝、生命短暫的玫瑰花。大理石檯面上熱熱鬧鬧地陳列各式酒款,畫家的簽名就在最左方酒瓶上,另外最顯眼的便是軟木塞上包裹著金色箔紙的香檳,以及畫面左右兩側都看得到,我覺得最有趣的部份:紅色三角形酒標的英國啤酒Bass Pale Ale。
啤酒這玩意歷史淵源甚久,打從古埃及時代便使用在葬禮中以紀念死者美德並冀其安息;希臘人在舉辦奧林匹亞賽事期間飲啤酒作樂;到了羅馬,被拿來崇敬掌管農業、穀物豐收的女神Ceres,只是當時羅馬人對啤酒不怎麼買單。西元一世紀左右,啤酒釀造技術傳入不列顛群島,後來廣受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歡迎,直到羅馬帝國衰敗分裂,啤酒、肉類、牛奶又被視為是蠻人的象徵。
一直到了中世紀,啤酒終於迎來了它的黃金年代,也開始有釀酒工會成立,16世紀時釀造技術有了大幅度進步,不論質與量都有明顯提升;啤酒還是宗教改革派最愛,亦成為新教徒重要的交易商品。
此外啤酒甚至在1618年開始,席捲歐洲死傷慘重的三十年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殺得昏天暗地、搶人搶糧搶翻天之餘,這些參戰國可以拿貿易啤酒所得來聘僱傭兵幫著打仗。戰事結束後,啤酒已經成為中北歐重要飲品,主要生產大國有德國、英國、丹麥及荷蘭等。
香檳產自法國,到19世紀末期製作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被塑造成最有享樂氣氛,也是法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酒款,在這裡出現非常應景。然而此時德國才是最大啤酒產地,馬奈為何硬是踢開德國啤酒,堅持只畫英國貨?
這一切都是因為法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
1870年新崛起的普魯士王國與主導歐洲勢力已久的法國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而發動戰爭,雖然戰役時間不到一年,卻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當時法國正值第二帝國時期,由拿破崙姪子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擔任皇帝。拿破崙三世施政以經濟建設為首要,法國產業建設在這期間迅速發展,其中後世感受最深刻的應當是他大力促進了巴黎市容的現代化:優美富有整體性的新古典建築、大型公園讓市民除了上酒館還有更好的休閒去處、汙水處理系統-在這之前巴黎市民清理自家排泄物的方式通常是清晨時分打開窗戶,拿起便桶奮力往外倒、寬敞大道…等,讓巴黎從擁擠混亂的中古世紀古城變身成為適合逛街散步,擁有許多綠蔭的大都市。
只是戰爭期間,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普軍,拿破崙三世既缺乏大型軍事指揮經驗又偏偏獨裁調度大權,導致法軍節節退敗,最後拿破崙三世只好棄械投降,割讓鐵礦豐富的阿爾薩斯(當時是法國重要啤酒產地)、洛林等地,並賠款50億法郎。而德國因此戰役獲得極大利益,不但從此一統南北聯邦,成立德意志帝國,也因豐厚的賠款收入與新增國土資源促進第二次工業革命快速發展,到19世紀末,國力強盛僅次於美國。
為了逼迫法軍早日投降,普軍於戰事初始便包圍巴黎,歷時四個月之久。期間物資糧食均嚴重短缺,對巴黎市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與不少傷亡。最令法國人感到羞辱的是,德王威廉一世還是在1871年1月18日於凡爾賽宮「鏡廳」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舉行加冕典禮。
法德兩方勢力此消彼漲,從此歐洲形成德奧義與法英俄兩邊的對峙關係,為一次大戰埋下導火線。另外值得一提者,德國於一戰敗戰後,就是在凡爾賽宮簽下極為苛刻的「凡爾賽合約」,法國雖然得到一時痛快報了仇,但結果又是促成二次大戰,只能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馬奈身為普法戰爭時首當其衝受害的巴黎市民(雖家境富裕,但可能也因此餓過肚子),對於普魯士或後來成立的德國想必懷有諸多憤恨,因此藉著畫筆表達了立場與情緒,進而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但英國啤酒 Bass Pale Ale本人應該怎麼樣也沒想到自己可以扯入這麼一大串國仇家恨的恩怨情結中吧!
圖片來源 : 網路
#就在明天下午名畫裡的酒飲講座有好多故事要聊
#講座額滿感謝支持
《Copyright © 2018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轉貼》
阿爾薩斯洛林戰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紐約時報》好文選讀
「2018年最值得去的52個地方(5/5)」
〜〜《紐約時報》精選2018年最值得去的52個地方,不妨安排一個假期,跟隨紐時的介紹,為自己的身心靈來一次放鬆的旅行吧!
《紐約時報》
41. 迪士尼之泉 (佛羅里達州)
雞尾酒取代玉米熱狗。
緊挨著華特•迪士尼世界的迪士尼市中心,現已經過重新設計拓展,成了迪士尼之泉(Disney Springs),變成一個主要面向成年人的、出人意料的美食目的地。裡克•貝利斯(Rick Bayless)、森本正治(Masaharu Morimoto)、沃爾夫岡•帕克(Wolfgang Puck)和阿爾特•史密斯(Art Smith)都在這裡開了餐廳,喬治•米利歐蒂斯(George Miliotes)也將在2018年春天推出一個葡萄酒吧,它將是該州唯一一家由侍酒大師主理的葡萄酒吧。這裡還有精品店、一家藍調之屋(House of Blues),以及許多參加派對的機會,這一切讓成年人前往迪士尼有了新理由。
42. 默熱沃 (法國)
既適合全家遊,又彰顯法式奢華。
由皮埃爾-伊萬•羅切(Pierre-Yves Rochon)設計的默熱沃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Megève)總共有55間客房,裡面裝點著酒店所有者羅思柴爾德女男爵(Baroness Rothschild)的藝術收藏,從酒店大門可滑雪到上山纜車,前往滑雪場,適合全家人出遊。酒店的房間不大,但四壁都鑲著胡桃木板,配有燒木柴的壁爐,由專門打理壁爐的人負責添柴和清掃,一家居酒屋風格的餐廳提供清酒和日式酒吧小吃,客人還可享受酒店新推出的直升機滑雪遊。默熱沃正在對滑雪設施進行投資,到2020年將達到9400萬美元,用於包括若干輛高檔新纜車車廂,兩個全新的青少年雪道滑雪區,以及一條兩英里長的穿越森林的新雪橇滑道——這是上薩瓦省的首條——所有這些都將在2017/18滑雪季與遊客見面。
43. 昌迪加爾 (印度)
一座綠色城市,建築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雖然印度北部的昌迪加爾不在大多數遊客的行程上,但這座擁有寬廣林蔭道、大片綠地和值得注意的建築的大都市,終於受到應得的重視。由知名瑞士裔法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的政府辦公樓群——國會建築群(Capitol Complex)已於2016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另一位知名建築師皮埃爾•讓納雷(Pierre Jeanneret)的故居,變成了一家致力於紀念他對這座城市的貢獻的博物館。主城區外也有新發展:位於在8000英畝森林之中的奢華度假村、昌迪加爾的歐貝羅伊沙可維拉斯(The Oberoi Sukhvilas)已在最近開張,其中包括一個大型水療中心,為來者提供各種各樣的養生項目。這個度假村本身有望成為一個旅遊景點。
44. 西雅圖 (華盛頓州)
一座不斷演化的城市裡的新建築和更新後的地標。
西雅圖的面貌將在2018年有大的變化。太空針塔(Space Needle)的翻修已經進行了多年,包括上面的旋轉餐廳,這家餐廳的地板將換成玻璃的,並定於今年春天開業。在市中心,由NBBJ設計的巨球狀亞馬遜公司總部將於2018年初向遊客開放,球體內種了數百個物種的植物。美國太平洋西北部地區最大的酒店、45層樓的西雅圖凱悅酒店(Hyatt Regency Seattle)將於今秋開業。此外,北歐傳統博物館(Nordic Heritage Museum)將搬進一棟由Mithun事務所設計的新建築,新館位於歷史上的斯堪地那維亞人社區巴拉德(Ballard),新館弧線形大廳的設計靈感來自挪威兩岸峭壁間的峽灣。
45. 羅托魯瓦 (紐西蘭)
為泥浴而來,因它的美麗住下。
含有硫磺的間歇泉,以及富含礦物質的溫泉,讓羅托魯瓦的空氣中瀰漫著特有的味道。這座城市是紐西蘭北島毛利文化的中心。首屆泥巴狂歡節(Mudtopia Festival)於去年12月拉開帷幕,活動內容包括在泥巴中比賽和泥巴按摩,今後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以慶祝該市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在羅托魯瓦的法卡雷瓦雷瓦森林(Whakarewarewa Forest),大自然以新形式呈現在人們眼前。那裡由紅木林中21條懸索橋組成的紅木森林空中步道(Redwood Treewalk),推出了一個叫紅木森林夜燈遊(Redwoods Nightlights)的項目。天黑後,三十件出自設計師戴維•特魯布里奇(David Trubridge)之手的奇妙燈光裝置,給壯美的森林襯托了浪漫氣氛。
46. 伊普爾 (比利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100歲了。
2018年11月11日,歐洲各地都將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位於弗拉芒大區的伊普爾是舉辦慶祝活動的主要地點,這裡見證了一戰期間幾場最血腥的戰役——該市的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In Flanders Fields Museum)有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深刻的記錄。紀念停戰日的活動將包括音樂會、罌粟花遊行,以及在紀念失蹤將士的門寧門演奏動人軍樂《最後崗位》(Last Post)的典禮。
47. 丹吉爾 (摩洛哥)
高速鐵路和高級世外桃源。
摩洛哥北部的這座港口城市繼續走向復興,這裡有新近重建的濱水區和碼頭,一個經過擴建的遊輪港,以及預計今年開通的非洲首條高速鐵路,高鐵將把丹吉爾與卡薩布蘭卡和拉巴特連接起來。距此約50英里的塔姆達灣(Tamuday Bay)的海濱也變得愈發時尚,那裡新近落成了一家麗思卡爾頓度假酒店(Ritz-Carlton Resort),Banyan Tree度假村不久前也已在那裡開業。
48. 杜埃羅河岸 (西班牙)
在西班牙的「第二」葡萄酒產區把酒言歡。
雖說屈居里奧哈之下,但杜埃羅(Duero)河畔的這片地區(經此流入葡萄牙境內後,這條河就是杜羅河[Douro]了)出產的美酒深受葡萄酒行家喜愛,比如普羅多思(Protos)——產自由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設計的酒莊——以及阿爾蘇阿卡(Arzuaga)。很容易從巴利亞多利德市來到杜埃羅河岸(巴利亞多利德位於馬德里以北,兩者間有一小時的高鐵車程),這裡的Abadia Retuerta Le Domaine酒店被很多人認為是全西班牙最好的酒店之一。此外,不要錯過佩尼亞菲耶爾城堡(Peñafiel Castle)的葡萄酒博物館,以及國家雕塑博物館(National Sculpture Museum)——它堪稱西班牙雕塑界的普拉多(Prado)。
49. 蒙哥馬利 (阿拉巴馬州)
一座種族恐怖主義受害者的紀念館在曾經的南部聯邦首都拔地而起。
蒙哥馬利有數十座頌揚南部聯邦的紀念館。一座將於今年4月與觀眾見面的紀念館,則要為奴隸制和種族偏見的受害者代言。由非營利組織「平等正義倡議」(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創辦的和平與正義國家紀念館(National Memorial for Peace and Justice),佇立在一個山頂上,俯瞰著這座城市,它將包含800根懸空的柱子,上面刻著4000多名受害者的名字。另外800根柱子將平放在旁邊的花園裡,它們是給每個發生過用私刑處死人的縣製作的,直到這些縣前來認領,並將其豎立在自己的土地上。
50. 南蒂羅爾 (義大利)
一個養生勝地的重生。
南蒂羅爾是義大利的一個說德語的自治區,通往其首府博爾扎諾主要機場的航班,於2015年被全部取消,以順應民意——此前有人就應否讓該機場繼續運轉做過民意調查。南蒂羅爾人沒有哀嘆旅遊業的損失,而是從澄澈的天空和遊客人數減少上得到了好處,這裡已成為一個養生勝地。新開的設施包括:西霍夫天然度假村(Seehof Nature Retreat),這個環湖度假村裡有套房和桑拿房,湖邊長滿了蘋果樹;還有蒙特木屋酒店(Montchalet),位於奧爾蒂塞伊,有16間套房,配備適於冥想的漂浮床。一些老字號酒店,比如位於著名的「鐵徑」(Via Ferrata)登山道上的阿爾彭皇家酒店(Hotel Alpenroyal)也進行了升級,新建了一個面積為5.4萬平方英尺的養生區,配有散發著乾草香的桑拿浴室,還有藥草蒸氣浴室和溫泉池。2017年底,這裡還舉辦了新的上阿迪傑葡萄酒峰會(Alto Adige Wine Summit),以展示鮮為人知的當地葡萄酒品種。
51. 英國
一座經常不受注意的英國城市加大了投在文化上的賭注。
前衛且極富創造力的布裡斯托力爭在2018年博得另一個名號:文化重鎮。英國最古老的仍在運營的劇院布裡斯托老威克(Bristol Old Vic)將推出一個有188個座位的實驗劇場。聖喬治音樂廳(St. George’s Bristol)正在增建一個現代化的演奏空間。用以紀念偉大工程師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的取名「成為布魯內爾」(Being Brunel)的新博物館,即將在他的傑作——大不列顛號(SS Great Britain)遠洋班輪周圍亮相。此外,大西部鐵路公司(Great Western Railway)將在2018年推出更寬敞的列車,倫敦與布裡斯托之間的火車也將在2019年初從每小時兩趟增加到四趟,更便於遊客從倫敦來這裡。
52. 琅勃拉邦 (寮國)
進了世界遺產名錄,但沒有擁擠的人流。
這座半島城市位於湄公河和南康河的交匯處,最好騎著單車遊覽。可以在清晨向身披藏紅色袈裟的佛教僧侶布施,然後去發現數目不清的金頂寺廟,或者徒步前往附近的瀑布。為什麼要現在來?趁著遊客還不多的時候趕緊來吧。琅勃拉邦已有一些新度假酒店——Rosewood和Sofitel——還有價位不太高的奢侈品牌Azerai(該酒店將在3月份改名為Avani)。此外,這裡有通往亞洲大多數主要城市的航班,還計劃修一條通往中國的鐵路,從而使遊客更容易抵達。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https://cn.nytimes.com/tr…/20180116/places-to-visit/zh-hant/
阿爾薩斯洛林戰役 在 Re: [問題] 為何一戰法國的17號計畫會失敗? -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jimmy5680 (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我對一戰(其實是近代)不熟,最近在書店看<八月炮火>這本書,
: 內容在講WWI,我還沒看到後面不過有查過一點資料。
: 法國陸軍在普法戰爭後產生攻勢主義,訂定17號計畫,
: 準備在德軍實施施里芬計畫(加強右翼)後在自己的右翼(德軍左翼)反撲,
: 奪回洛林、亞爾薩斯。
: 看起來很像是一個鏡像開局(遊戲用語),但是法軍在洛林地區被擊退,
: 德軍在法國北方卻取得優勢,而法軍甚至還有比利時和英軍作為盟友。
: 就維基百科<西方戰線>條目來看,德軍戰況應該是很艱苦的,
: "...進行了「邊境戰役」,其中兩場關鍵戰鬥為「沙勒羅瓦戰役」和「蒙斯戰役」,前者
: 法軍第5軍團幾乎摧毀了德國第2和第3軍團,後者的戰鬥還阻滯了德軍攻勢一天"
這個是說反了﹐法國第5集團軍是在比利時方向投入戰鬥﹐然後被德國
第2、第3集團軍迎頭痛擊...然後德軍第1、2、3集團軍就逼近巴黎。XD
: 但是文章卻跳到德軍逼近巴黎和第一次馬恩河,有點莫名其妙,
: 我不太懂這邊發生的甚麼事情。
: 因為資料繁瑣(好啦算是我懶惰),
: 想請問是否有人能大概說明一下十七號計畫在實施的時候碰上的問題呢?
: 還是說,德軍就是素質比較好,所以法軍才會失利?
邊境交戰時﹐在西線南端阿爾薩斯、洛林方向作戰的是法國的第1、第2集團軍﹐
與德國的第6、第7集團軍。(戰前法國是按從南到北編序號展開﹐德國是從北到南)
法國雖然流行的是進攻主義﹐但通常會被評價為是消極進攻主義﹐
它的進攻主義不是主動選擇敵人的薄弱點進行攻擊﹐而是因應敵人的進攻進行決戰。
在最初法國一直判斷德國會從梅斯(洛林大區的中心城市)地區發動進攻﹐
因此法國制定的十七號計劃才會想把主力放在洛林對面﹐在德國進攻時﹐也發動進攻﹐
來次大決戰﹐從而實現短期內就能結束戰爭的“美好願望”﹐並不是什麼鏡像開局。
在法國當時的計劃中﹐由於考慮到兵力的動員與展開需要時間(一戰各國平均
動員展開時間是一個月﹐法德兩國由於邊境有發達的鐵路系統﹐時間可以縮短)﹐
法國計劃中的開始洛林地區大戰役的時間﹐是定在開戰後第十四天開始。
由於德國當時的鐵路系統比法國略好﹐到邊境地區的鐵路也更多(記憶中看過是說﹐
當時德國十四條主線到法比荷德邊境﹐而法國十條)﹐對於決戰﹐法國把握不大﹐
所以才會很想讓俄國跟德國先開打﹐讓俄國吸走部分德國兵力﹐增加法國決戰的勝機。
在最初﹐這個地區部屬了法國60多萬的兵力﹐這使得德國雖然想利用俄國鐵路不發達﹐
動員體制又相對落後的時間差﹐先擊敗法國再回頭收拾俄國﹐但當戰前法國重兵集中
之後(法國幾年就一個修正的作戰計劃﹐從一開始就是重兵集中南翼)﹐
德國也怕決戰不利﹐所以才想繞道北翼借道比利時。
在德國的重點改變之後﹐法國也開始將部分兵力轉向北方﹐沒記錯的話是到第13或
14號計劃開始轉向﹐但法國統帥部的大多數意見依然認為德國的主攻會是在梅斯﹐
在北翼僅部屬了一個集團軍(第5集團軍﹐第3集團軍則是在凡爾登地區﹐第4是預備)。
到了一戰正式爆發﹐雙方開始交戰﹐法國邊境的騎兵部隊為了掩護後方兵力的動員展開﹐
就先向德國(南翼)、比利時(北翼)攻勢偵察及掩護(8月4-5日)﹐
然後南翼的法國前鋒就打到萊茵河邊了(德國進行掩護的前鋒主動後撤)﹐
這讓法國有點摸不清形勢﹐因此有一段時間除了繼續動員展開外沒有大的動作。
此時德國先完成了兵力的動員展開﹐給南翼法國前鋒一個回馬槍(8月9日)﹐
把法國前鋒趕回邊境﹐法國才積極準備南翼的決戰。但也就是此時段﹐
德國持續將兵力轉向北翼展開﹐南翼地區的德軍剩下第6、7集團軍的30多萬人。
8月14-15日﹐法國在南翼集中了第1、2集團軍主力向德國進攻﹐為此還新組建了
一個阿爾薩斯集團軍。但也就是在8月15日﹐法國統帥部判明了德國的主攻方向
是北翼﹐於是在此日下令第5集團軍向北推進﹐隨後又將兵力向北展開。
因此南翼地區的進攻作戰已經沒有了意義。
所以此時法國的17號計劃的細節就算沒用了﹐但主力決戰思想還是延續的﹐
就變成了將主力轉向北翼﹐在北翼展開決戰﹐同時南翼的任務就變成跟俄國的價值一樣﹐
變成盡量多牽制分散德國的兵力﹐不讓德國有太多兵力投入到決戰戰場。
因此南翼的交戰就迅速變成了法國不怎麼積極進攻﹐德國也不怎麼積極防御﹐
法國想糾纏住比自己多的德國軍隊不讓他們北上﹐德國也想糾纏住比自己多的法國軍隊。
到8月21日﹐法國新組建的洛林集團軍就僅剩7個師﹐任務變成掩護主力轉向的側翼。
而此時從8月20日開始﹐北翼法德軍隊前鋒在比利時交戰﹐隨後雙方到達的兵力
越來越多﹐到8月25日法軍全面敗退。(沙勒羅瓦近郊交戰就是此段時間﹐是在北翼)
9月2日法國政府撤離巴黎。
此時德國感覺已經要贏了﹐在8月25日就下令抽調了2個半軍去東普魯士打俄國人﹐
調了兩個軍去打安特衛普﹐結果就變德國被揍﹐此是後話了。
在此過程中﹐法德兩國都持續向北翼投入兵力﹐譬如原先屬於南翼的德國第7集團軍
的15軍﹐第6集團軍的巴伐利亞第1軍、第21軍等﹐9月份都變成出現在了北翼﹐
甚至第7集團軍指揮部也變成出現在北翼。
而法國第2集團軍指揮部及轄下的14軍、20軍等也在9月份出現在了北翼。
南翼的阿爾薩斯集團軍則似乎被裁撤掉了。
這一時間段的雙方具體兵力調動﹐可能就需要找專著才能厘清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3.4.224.10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06636106.A.F2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