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精選
#精彩扼要的短書評
👉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印刻文學)
#父女關係折射出善男信女的功課 #以及台灣常民社會圖像
👉在所有母親之間(商周出版)
#母女之間糾纏不清的推擠 #以文學的筆法勾勒母親們在血池中的浴血難脫
👉Blue(尖端網路書店)
#貫穿平成時代的滅門血案 #深入社會縫隙望向幽靈兒童
👉萬能店員(游擊文化)
#櫃檯後的八爪章魚是怎麼養成的 #超商的社會代價 #直搗資本主義核心病灶
👉大逆轉(春山出版)
#歷史與社會科學方法經緯交織 #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
👉暗數據(大塊文化)
#數字不是絕對值 #被看到聽到測量到的往往不是真凶
👉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時報出版)
#台灣動物保護發展重要記事 #人類與動物們的共生記憶
👉熱什哈爾:珍貴的露珠(網路與書出版 大塊文化)
#穆斯林族群的壯麗與悲絕 )#敗者為寇的集體記憶與認同
#夏日防疫大作戰 #避免人與人的連結
#我們與書連結
更多選書評語請參考👇👇👇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一樣的台灣
對這幾天的自己感到意外,從來不甚關心體育賽事的我,竟然對著奧運轉播螢幕大呼小叫,賽後狂追新聞,Google選手,看遍YouTube影片。
即便對規則一知半解,時常聽不懂球評解析,還是非常樂在其中。
我不是在當一日球迷。我是在當台灣人。
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表現亮眼,這當然是追看的動力,但真正令人著迷的,是一種無庸置疑的歸屬感。是一種台灣整體的自信昂揚,選手們奮力拼搏,輸了不悲情,贏了很璀璨,凌厲的眼神、帥氣的笑容都好看至極;觀眾們也一共歡樂,像是參加一場大型派對,隔空卻零時差,輸了一起送暖,贏了一起尖叫。
這幾天讀了很多評論,林宜敬、瞿欣宜、謝昆霖等等,歸結起來是,台灣終於擺脫國仇家恨,選手們出國比賽不再背負著整個台灣,而能追求個人的榮耀,面對自己、直視對手,競技切磋而發光;今年奧運成績進步,也是整體國力的展現,以及政策方向的正確,《國民體育法》2017年修正、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近六年預算快速大幅提高、黃金計畫、國訓中心統一執行運動發展基金,都是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
以上是我今早十一點的感想。經過一整天,台灣一舉奪得女子拳擊51公斤保底銅牌、男子高球銅牌、鞍馬銀牌、女子羽球單打銀牌(小戴妳很棒!Respect!),在東奧已累積11面獎牌,創下歷史。
這真的是台灣?
我們一定做對了什麼事情吧!
我是1984年出生的七年級生,我前後一些世代的人,心中都有的信念是「讓世界看見台灣」(李洋、王齊麟也這麼說!)。我們始終有一口氣要吐,始終費力證明自己存在,但自己說自己好沒有用,必須別人說,於是得做好自己的工作,堅定努力。然而不時會飄搖,因為我們也未必確定自己是誰,所以得不斷探問。這些探問,在涉及主觀偏好的領域更加辛苦,台灣的音樂是什麼?台灣的設計是什麼?台灣的食物是什麼?最後這個問號,也是我與許多飲食界的同伴不斷自問自答的一題。
運動場上,輸贏勝負都是真槍實彈,殘酷並無差別。也因為是眾人同意的公平競爭,表現好壞不容詮釋,主觀決定下極大程度的客觀,可以凝聚出極大程度的認同。我說的是,我們自己的國家認同。
在飲食裡追尋台灣的主體性這麼久,2020東京奧運,帶給我極大的啟發。相信也帶給更多人振奮與鼓舞。
「台灣菜是什麼」,依舊很難回答。要從歷史、風土、族群細細詮釋,是時間的推移,是生活的加疊,不需要分勝負。但是,台灣菜的內容會隨著共同體的形成而有血有肉,改換面貌,而一個新的共同體,正在透過一次又一次集體行動與集體記憶,生筋長骨中。
相信,從今以後,我們在面對自我探問時,都能驕傲開朗地說出,台灣です!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13、14次臨時會|國門廣場如何承接基隆的過去與未來】
基隆 #國門廣場(火車站前圓環),是出基隆火車站第一眼就會看到的空間,緊鄰著鐵道運輸和連接世界的基隆港口。基隆建港以來,火車站前圓環(改建為國門廣場)的空間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與運輸的節點,匯聚來自台灣與世界的人們,也見證現代化的歷程、殖民歷史、威權高壓統治、白色恐怖,以及從漁業到碼頭勞動、船務工作到郵輪觀光的產業變遷。
國門廣場作為基隆與國家的門戶,在市府的改造規劃下,即將透過設計讓「廣場」更明亮、親海親港、更人本與更開放,市長希望國門廣場更具「公共性」,主責規劃設計的都發處處長也希望透過好的設計呈現「港、城、丘」的意涵,邀請更多市民和來到基隆的朋友來到這裡了解基隆和港的關係。
這些都是重要的事,然而,同時也是「#2021年城市博覽會」主要展區的國門廣場,除了肩負國家門面重任,更重要的是市長說的「呈現過去400年的基隆,指向未來40年的基隆」,這樣的設計除了交通改善,更重要的是要留給我們一個「不空白」能夠 #展現基隆深厚歷史與文化脈絡的 #公共空間,讓所有的基隆人可以享有這些共同記憶,而驕傲的展示我們和其他港城丘城市的不同,因為我們有集體的記憶與獨特的豐富資產。而也透過過去整理,知道我們是怎麼一路走過來,才能知道未來——產業、都市規劃、發展——要往哪裡去。
以下是我在3/15(一)基隆市議會針對正在進行設計與規劃的 #國門廣場 如何更準確納入基隆市豐富的歷史資產。
・
⚓ #文化資產調查與歷史再現融入國家門戶的設計中
日前在市府在拆除車站前圓環雕像時,文化局才接獲了資料,顯示雕像的基座可能有文化資產價值,局長也公開說明,會委由學者試掘、調查基座的年代及範圍,若經審議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話就會保留,並請工程單位設計融入國門廣場。也有民間單位提供1917年及1960年代的照片,顯示基座並非單純的雕像基座,而曾經是水池的設計。
基隆港西岸作為本市非常早開發的區域,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勞動生活地景,但在這樣歷史底蘊豐厚的場所進行大型公共工程的規劃、甚至準備動工時,才發現現地有具有代表基隆歷史及保存價值的文化資產,並且是在民間的抗議或提醒後,才進行調查或文資審議進而保存,這除了可能傷害文化資產,更可能影響工程的規劃內容及時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2014年2月,張通榮市府在推動《基隆火車站及西二、西三碼頭更新計畫》就準備拆除西二三碼頭倉庫,是在經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市民的抗議之後(當時市市長候選人的右昌市長也前往現場關心),才在同年6月召開文化資產審議會議,認定為歷史建築決定保存。
以前的市府和市政方向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和調查的態度消極,但現在的基隆市政府和文化局是大基隆歷史場景再造計畫的主導者,針對文化與歷史調查的品質照理說應該較過往專業,但為什麼類似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呢?如果文化局能在更早一點就進行調查試掘和文資審議、把這段歷史融入進國門廣場的規劃設計工作,是不是能讓整體設計融入文化資產融合而提升整個空間的設計品質?再往前檢討一點,如果文化局對於本市的文化資產有主動的、完整的、系統性的資料收集和實際調查,是不是就能更早知道文化資產的存在,而就有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更完整的討論?
・
⚓ #樹木的生態與歷史價值:#大型工程中的綠資源不該被忽視
在火車站前圓環中,目前還有生長得很不錯十多棵肯氏南洋杉,皆有一定程度的樹齡及樹高。檢視市府曾公開的國門廣場設計模擬圖及3D影片,可以看到在廣場中及周邊有綠帶及植栽的規劃,看起來和目前樹木所在的位置不同,在未來工程會涉及 #樹木移植 的工作,但沒有詳細說明及圖面資料可以參考,僅從都發處的書面報告文字,無法得知相關規劃細節。
國門廣場作為本市重大工程、要打造國家門面,工程中的樹木保護及永續規劃,應作為本市甚至全國各項公共工程的標竿及領頭羊,請市府說明,目前圓環中樹木因應未來工程的移植及保護規劃,我也要求都發處說明在國門廣場規劃設計中,綠帶及植栽是否會種回原來的肯氏南洋杉,或是有其他規劃?
・
⚓#國門廣場規劃設計:#如何對抗遺忘?#如何承接2021城市博覽會?
「唯有瞭解過去才有辦法走向未來。」也就是,國門廣場過去至今是重要的交通節點,匯聚了各式各樣的人,也帶來多元豐富的文化,見證過各種歷史。今天,我們要讓廣場更「公共」,在空間上如此,而在歷史上,更要讓基隆市民一起來定位並賦予國門廣場的意義,才能邀請不同族群來到基隆,一起理解基隆這段 #集體共享的記憶 。
基隆擁有讓我們每一個基隆人都非常驕傲的歷史文化資產,現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造計畫也正在已很可觀的預算在進行中,但是一座城市不會只擁有美好、輝煌的歷史記憶,市長在上一次定期會時說到,今年的城市博覽會將「#整理過去400年的基隆,#並呈現未來40年的基隆」,這個宣示非常重要,也非常感人,但對於如何整理、如何呈現過去和未來,如何以「國家的高度」來策畫,已經超過半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得到市長或市府具體的答案。
國門廣場未來作為基隆的門面、國家的門面,除了「營造海洋都市生活風貌」、「打開親水空間」、「以人為本」、「串接設施和景點」外,國門廣場所在的地方,是基隆港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有殖民統治的過往,經歷過港區的現代化,更是碼頭工作的勞動地景,同時也是308事件的創傷歷史場景,最後,也是 #2021城市博覽會「 #呈現基隆過去400年」的重要展區。這個走過從無到有的建港時期、殖民統治到威權統治時代,並留下很多歷史線索的空間,除了「開放」、「明亮」、「親水」甚至是人工創造出來的「打卡景點」外,我們賦予這個象徵著基隆市精神,或是乘載400年歷史走向未來的國門廣場什麼樣的意義呢?
我在議會上引用幾段林市長不久前3月8日在海洋廣場228追思會上的談話,林市長說到「基隆是228事件非常重要的歷史場所」,「因為過去許多人的堅持和努力,228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是禁忌,而是一件可以誠實、誠懇面對的事情」,「對於過去獨裁、專制和威權,我們這一代人有義務,也有責任,讓我們的子孫了解歷史的真相和脈絡,更重要的是,記取教訓,永遠不要讓它再發生。」對於林市長的談話,我非常非常認同,也非常敬佩,但對於我們有哪些具體作為,讓我們自己以及下一代可以了解歷史的真相和脈絡並記取教訓?清除威權遺緒象徵只是第一步,那接下來我們還能讓市民多理解基隆的各種過往嗎?
國門廣場可以是市民休閒、遊戲的親水地方,但同時,也可以是能夠透過空間規劃和內容設計來再現歷史,達成市長「了解真相及歷史脈絡並記取教訓」、「整理過去400年並呈現未來」期待的場域。這樣的可能性,奠基於紮實、深刻的歷史調查與整理,還有將此作為重要目標的空間規劃,以及非常非常多的理解和對話工作。
我期待市府能完整說明國門廣場的設計規劃如何呈現四百年的歷史、如何承接城市博覽會的活動意涵——協助整理過去而成為基隆市民的集體記憶並指向未來40年的發展方向。
更重要的是,2021年的城市博覽會與主要展區的國門廣場 #不只是林右昌市長的畢業展,而是一個整合基隆資產而透過設計轉化的、具有高度的城市規劃,能留給基隆一個完整的方向、真正屬於市民的資產。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在 當記憶作為一種新聞文本-以新聞雜誌節目『福爾摩沙事件簿 ... 的相關結果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 連結:;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1月:6-19。 ... <看更多>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在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簡單地說,一人類群體常集體想像、記憶及相信大家有共同的“血緣”關係,以此根基情感來凝聚群體(族群、民族或國族),其目的在於宣稱、鞏固或擴張該群體的資源,界定可分享 ... ... <看更多>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在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 的相關結果
題名,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作者, 王明珂;. 期刊, 當代. 出版日期, 199311. 卷期, 91 1993.11[民82.11]. 頁次, 頁6-19. 分類號, 54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