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究竟是什麼
這一講不是要講經商,我們小小地梳理一個大大的話題: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生應該追求什麼。
簡單地說,最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利潤」。
我不信你會不想要利潤。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剩下的那一部分,是收穫比付出多出來的部分。利潤是正的,說明你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說明瞭社會對你的肯定。利潤要是負的,就說明你創造的價值配不上你的一番折騰。
但你要是細想,利潤是一個神秘的東西。
*
你必須直接去市場上買賣點什麼東西才談得上利潤。上班拿固定工資是沒有利潤的。哪怕你工資再高,那也只是你的勞動所得,都是根據你這個水平,你應該得的,是市場認為正好等於你的付出的回報 —— 這表現在你要是不上班就沒有收入。
而利潤則是「不該得」的東西,可以說是躺著賺的錢。這個性質曾經使得有些思想家認為拿利潤是不道德的。
馬克思譴責利潤。你開個工廠,買了機器和廠房,雇了工人,進了一批原材料,工人生產出產品,你把產品賣掉。然後你一算賬,賣產品的收入減去工人工資、機器廠房和原材料的花費,還多出來了一筆錢,這就是利潤。你欣然把這筆錢放入自己口袋。馬克思說且慢!工人累死累活工作才拿那麼一點工資,你幹什麼了就拿這麼多錢,你那叫剩餘價值!你無償佔有了別人創造的價值。
你當然不服氣。你說不是啊,我管理工人,我組織生產,我聯繫了進貨和銷售,我安排廠裡的大事小情,這怎麼不是創造價值呢?
馬克思會告訴你,你做的這些事兒的確也是勞動,你可以拿一份高工資,但你的工資不會像利潤那麼高。你完全可以雇一個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工廠。你把職業經理人的工資發了,還會剩下一筆錢,這筆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這個計算讓馬克思深感憤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咱們還是單說資本主義這邊對此是怎麼想的。崇尚市場的經濟學家也算了這個賬,但結果是利潤好像不應該存在。
我們假設老張開工廠賺了一萬塊錢的「淨」利潤。這個是把老張本人付出的管理勞動該拿的那部分報酬去掉之後剩下的錢,是老張「躺賺」的錢。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上就應該出來一個老李:老李說既然是躺賺,我不用那麼高的利潤,我躺賺五千元就行,我願意把商品賣便宜點,給工人工資高點。那你說老張能幹過老李嗎?
你很容易想到老張繼續存在的理由。比如老張有資本而老李沒有。或者老張跟政府關係好,壟斷了這塊業務。或者老張掌握一個技術護城河,老李學不會。但是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都不是本質問題:資本可以貸款,跟政府的關係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條件重新談,技術可以請人研發。事實上,經濟學家的推理是,哪怕現在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老李,只要市場存在老李出現的可能性,老張就不敢壓榨太高的利潤,他必須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高的工資預防老李的出現。
要這麼算的話,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一定會把利潤變成 0。總會有一個老王出來,說我就當自己是個職業經理人跟大家交朋友算了,我拿個應得的工資就行,利潤我不要。
那真實世界里的利潤是從哪來的呢?當然市場不可能是充分競爭的,總會有些老張偶爾能享受到利潤……但市場力量應該讓利潤越來越薄才對。經濟學家必須找到一個產生利潤的過硬的機制,否則解釋不了為什麼總有人拿那麼高的利潤……甚至解釋不了為什麼有人願意開公司。
*
利潤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在經濟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1921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 1885-1972)出版了《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一書 [1],提出了一個傳世的洞見:利潤來自不確定性。
組織生產、採購和營銷、日常的管理,企業中一切常規的操作都可以由拿固定工資的人做,只有一件事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那就是風險決策。
比如說,為了在今年秋季上市一批新女裝,我們必須在夏天就定下來款式,備工備料,展開生產。可是秋天還沒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流行哪個款式,那我們生產什麼呢?這個決策,必須由企業家本人做出。為什麼?因為他是承擔決策風險的人。
如果你賭對了,秋季正好流行這款女裝,因為別的服裝廠沒生產只有你生產出來了,你就佔據了稀缺,你就可以要一個高價,利潤歸你。你要是賭錯了,到時候服裝賣不出去,工人和經理們還是會拿同樣的工資,損失也歸你。
生產、日常管理、冒險,是三種不同的能力。為什麼企業家要開公司?因為他敢冒險。為什麼工人和經理人選擇拿固定工資?因為他們不想冒險。
這個道理聽著挺簡單,但是其中有個大學問。奈特之前的經濟學家也想到了企業家承擔風險,但是他們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是風險。
*
如果女裝只有比如粉色和綠色兩個選擇,而且你明確知道它們流行的可能性都是 50% —— 那這個風險其實不用企業家承擔。因為你可以買保險!概率已知的風險都是可以管理的。銀行可以給生產兩款女裝的工廠都提供貸款,到時候肯定一個賠錢一個賺錢,只要利息和保險合適,銀行和企業雙贏。有這個保險機制在,大家誰都不用冒險,可以各自拿一份固定工資,根本不需要企業家。
奈特的真正貢獻在於,他把風險給分成了兩種。
第一種就叫「風險(risk)」,但是特指那些已知概率大小的風險。這種可以用保險解決,不需要企業家。
第二種叫「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指那些無法評估概率大小,可能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新事物,甚至是現在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東西。這個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存在的理由,才是利潤的來源。
現代經濟學家把這個不確定性特別稱為「奈特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我們專欄講過 [2],統計學家有個更科學的說法。已知概率大小的,叫做「偶然不確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 也叫統計不確定性。不知道概率大小的,叫做「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叫系統不確定性。前者發生的事情都是你事先能想到的,後者則是你想不到的。比如「黑天鵝」事件,就是一種認知不確定性。
你開一個賭場。賭場每天都在跟賭徒們賭博,但是因為輸贏的概率是固定的而且有利於你,所以你的日常經營本身並不是冒險。真正的冒險是要不要開這個賭場:你能預測客流量足夠讓你收回投資嗎?你能擺平當地黑社會嗎?你能確保政府發展博彩業的政策不會變嗎?這些事兒沒法計算概率。
搞定這些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該乾的事兒,也是企業家的回報所在。
流行趨勢通常不能用以往的經驗判斷。有個企業家認准了一個全新的款式,說我非得生產這個,銀行能給他擔保嗎?這個不確定性沒法系統化管理,他自己必須承擔 —— 這才是企業家存在的意義。你要是願意給這樣的項目投資、分擔不確定性 —— 而不是把錢交給銀行拿固定的利息 —— 你也是企業家。
要做服裝這一行的企業家,你肯定得對流行趨勢有個很好的感覺才行。不過企業家本人不一定非得特別懂女裝 —— 他完全可以請人來給他設計,只是設計師不承擔不確定性,人家拿固定的設計費,風險還是要由企業家承擔。
簡單說,企業家,是市場上的 player。他拒絕聽別人的安排,非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做什麼,然後他安排別人也按照這個想法去做,最後他獨自承擔後果。
*
奈特找到了公司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市場競爭再充分也不可能是絕對可預測的,未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需要企業家在各個方向上大膽探索。奈特後來成為經濟學的大宗師,他本人沒得過諾貝爾獎但是他有五個弟子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芝加哥學派」的祖師爺。
奈特之後,別的經濟學家又找到了公司存在的其他理由。比如科斯說公司減少了交易成本能起到協調作用。張五常說公司提供了合約。還有人說公司解決了監督、提供了資源獨特性……等等等 [3],但是奈特這個「不確定性」的說法,是最根本的。
如果從某一天開始,世界上再也沒有不確定性了,那麼市場的力量就會迅速把公司利潤變成 0:企業家就不需要存在,大家都應該拿固定工資。
其實現在企業家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看街上那些餐館,開了關關了開,真正能長期賺錢的沒有幾家,可能大部分老闆都是賠錢。沒有稀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利潤只發生在你剛剛掌握某種稀缺、而別人還沒有跟上的那個時間段。別人跟上了,模仿了,你就必須再去尋找新的不確定性。
一切賺錢的生意都有不確定性。你把一大筆錢放銀行裡拿利息,那叫躺著花錢不叫躺著賺錢。哪怕是買幾套房子收租金,你都得面對房產市場的不確定性。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利潤,也沒有真正躺著賺錢的企業家。
那你說平均而言,企業家的收益是正的還是負的呢?我到底該不該去做個企業家呢?沒有答案。有答案就不叫不確定性了。
*
不確定性都是從哪來的呢?一個有意思的不確定性是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在 2008 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的 [4]。他說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之中,商業活動最大的不確定性,是「體制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政府行為的不確定性。」這體現在政府對資源的調配非常隨意。
張維迎當時說,正是這個不確定性加劇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中國市場化程度高,體制不確定性低的地區,比如浙江省,人們更富裕,收入差距反而更低:因為利潤分布更均勻。
這個規律是不確定性越大,利潤就越高 —— 企業家為利潤而奮鬥,但是市場看不見的手恰恰在降低總利潤。是那些看得見的手,提供了額外的不確定性,才給人帶來不合理的利潤。
那你說如果我們把體制給理順,讓競爭越來越公平,未來的不確定性會不會越來越少呢?不一定。
*
奈特列舉了不確定性的好幾種來源,比如未來人口的變化、資源的供給等等。其中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肯定是創新。創新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新技術出來,你也不知道一個新技術出來會不會被市場接受。一切創新都有強烈的冒險成分,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經濟學家討論了。
而奈特更厲害的一個洞見,則是「價值」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人的慾望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未來的人喜歡什麼。奈特 1924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經濟學中科學方法的局限性》,說經濟學不僅僅是什麼資源的有效調配,把一個什麼價值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因為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
「人生在根本上是對價值的探索,是努力發現新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5]
一百多年前整天坐馬車的人沒有想要一輛汽車。2006 年以前的人並不期待智能手機。今天的多數人不能理解馬斯克為什麼非得讓人去火星。人生的終極任務不是滿足某種價值,而是發現和創造新價值。
因為這個見識,奈特後來被認為是個道德哲學家,而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家。
也因為這一點,你不需要非得是個企業家,也不一定非得拿金錢利潤。藝術家、教育家、每個工人和管理者、包括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是價值的發現者和不確定性的製造者。
只要把周圍的世界往你想的那個方向上推動一小步,就算是你的成功。
注釋
[1] 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文有郭武軍、劉亮翻譯版,華夏出版社 2013。
[2] 精英日課第三季,哪種不確定性?什麼黑天鵝?
[3] 關於公司為什麼存在的理論發展總結,可參考向松祚,《新經濟學》第二卷,新經濟範式。
[4] 張維迎的這次演講首次發表於《經濟觀察報》2008年1月20日,修改後的文章曾收入作者主編的《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
[5] Frank Knight (1924), "Th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economics」, 原文是「Now this, we shall contend, is not very far; the scientific view of life is a limited and partial view; life is at bottom an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value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values,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of them to produce and enjoy them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We strive to "know ourselves," to find out our real wants, more than to get what we want. This fact sets a first and most sweeping limita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請益] 約聘離職儲金vs勞退新制抉擇- 看板PublicServan 的評價
- 關於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107年度勞退專戶(我被扣了-$5983元)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Log In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Re: [問題]醫師是不是沒有退休金~ - medstudent 的評價
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兩個賭徒的人生
碧樹西風
讀者分享給我兩個故事,一個人30歲,一個人40歲。
要說倆人有啥共同之處,大概在於都是賭徒了。
第一個人是開店的,賣了房子賣了店,半年輸了200萬(人民幣,以下同),最後還差80萬欠著高利貸。
老婆和他離婚了,父母也不認他,一個人跑去外地成了洗車工。
另一個人也是家境不錯,本來小生意做著,人到中年,覺得日子過於平淡。玩著玩著,就上癮了,也是短短幾個月。輸的清潔溜溜,只能從頭再來。
所幸老婆沒和他離婚,不過這真的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作為職業玩家,我完全能夠理解這倆散戶的心態。他們都曾經有過贏的經歷,甚至有過已經翻本,贏回來的經歷。
但還是收不住,直到輸無可輸。
吸引他們的是什麼?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叫做不勞而獲。
其實賭博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詞,不是說只有玩德州,賭球才叫賭博,實際上,所有押寶行為的本質都是賭博。
我知道這裡面有幾種情況,大家認為是應該排除在外的。
比如,你買房,長線買股票或者投資企業、項目。
你買房的本質是你看好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發展。說白了,你是準備搭乘經濟發展紅利的列車。
投資企業,項目,這就更明確了。你一定是看好一個行業或者公司的團隊,產品。
這些背後都是有支撐的,這個支撐就是你看好經濟的長期發展。
用巴菲特的理念來解釋就很清楚,他做的一切都基於他長期看好美國經濟。
在這個經濟活動的大背景下,實際上,他做的事情是把資金提供給別人以分享收益,他認為長期來看,經濟活動會讓他的資金增加。
說白了,這種行為就是買大盤,或者你可以認為是一種放貸的行為。
等於你把錢貸給了城市,貸給了公司,回頭收到了紅利。
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清楚,這種情況下,能讓你大幅度改變自己經濟狀況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很多人都會感慨鄭淵潔在當年房價1000塊錢的時候買十幾套房子專門用來存放孩子們寄給他的信,結果沒想到幾十年後都變成了學區房。
但問題在於,當年就算1000塊一平米,你也買不起十幾套,因為你一個月就3,4百。
鄭淵潔這一行為的背後是因為他屬於高收入群體,他是作家。就像馬未都收藏的起源也是因為他拍過《海馬歌舞廳》,他在萬元戶的年代里,就有一百萬了。
其實巴菲特的故事也是如此,他在三十歲之前不是後來的玩法,他早期也是短期套利者,鑽了很多空子賺到了第一個一百萬美金,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的一百萬美金。
之後通過開保險公司,低息獲取大量別人的資金,然後通過股票市場的長線投資積累了巨額的財富。
所以,他引人注目的是30歲賺到一百萬美金,而不是後來的故事。
實際上,上世紀六十時代,如果他把那筆錢都拿來買中國的藝術品,那麼他會比今天更有錢。
我說的這句話就是告訴你,如果拿中國的藝術品,也就是所謂的古董作為價值錨,那麼實際上,他當年100萬美金的購買力和今天的幾百億,是一回事。
回到我們的話題,所有的賭徒,之所以會沈迷於這個遊戲,一定不是因為看重長期、緩慢的押寶經濟增長的放貸模式。
他們想要的,是快速的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
所以我們看到散戶的交易是很頻繁的,也就所謂的追漲殺跌。
追到一個漲停板是很吸引人的,100萬就是10萬塊,頂一個普通白領好幾個月的工資了。
也許他一年也抓不了幾個,但是,抓住的那幾次留給他的印象是深刻的,就是所謂的一日頂了好幾個月的感覺。
雖然也許虧的比賺的還多,但大部分人對時間是不敏感的。也就是說,贏的那幾次留給他的印象很深,而輸的,他會選擇性的遺忘。
所以,盈虧同源這件事,我說了一百遍,但聽的人,多半還是聽不懂。
所謂盈虧同源,是指你的操作方式不變的情況下,你賺錢、賠錢,都來自同一件事。
你可以不下單,你會回避風險,但你也失去了盈利的機會,或者說有踏空的概率。
你可以下單,你有盈利的可能,但你同時也得冒風險,這就是虧損的來源。
我知道大部分散戶們迷信什麼,迷信的就是所謂的通過學習增加自己的眼光。
其實眼光的本質就是預測,預測的本質就是算命,雖然大部分人不肯承認這一點。
所謂的通過學習提高眼光和你用電腦去算命沒啥區別,當然,有人非要認為電腦算命比瞎子准,這個認知我也沒法糾正。
如果按照交易時間的長短來劃分,一共有三種模式:
長線的本質是借錢。把錢借給了企業(買股),城市(買房),實際上你為經濟活動作出了貢獻,收取紅利是應當的,這就是錢的利息,這個行為也是對經濟有貢獻的;
中短線的本質實際上是賭命,所有賭眼光的本質都是賭命,命好的人會賺取命不好的人的一部分錢,然後有另外的一部分被繳納給了收取傭金,手續費的平台。這個行為實際上對經濟也是有利的,因為本質上,你們等於是在變相的納稅。
超短線的本質就是賊。你實際上從來沒有把錢借出去,你把錢剛出示,別人還沒拿到手,又被你抽回去了。它始終攥在你手裡,就像牛的鼻子前懸掛著一根草,牛看得到,卻吃不到。
這三種模式都有人賺,但是各有各的要求。
做長線,很需要本錢的,時間也是一種本錢。鄭淵潔可以買十幾套房用來存小孩子們的來信,本質上不是有眼光,而是有錢。
他真的很有錢,收入非常高,即便不買這些,也會買藝術品,或者其他。
做中短線的,很需要信息面,很需要見識,而做超短線的,很需要天賦。天底下的賊,絕大部分都是被打死的,做賊不被打死,往往都是天選之人。
所以實際上,無論什麼方式,勝出者都是極少數,這是一定的。
你只要想清楚一件事,有錢人是少數還是多數?
當然是少數,一定是少數。如果有錢人是多數,那錢就沒有任何價值。
那如果有錢人是少數,憑什麼是你有錢?一定是你具備了什麼少數的資源,比如前面聊的三種實力,都是稀缺的資源。
比如中短線,你想一想,假如真的有辦法預測,或者說眼光是可以確定的,那它屬於誰?一定屬於出價最高的人。
這個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你說你努力學習,我可以招聘一百個哈佛的去學習,你說你非常努力,我可以招聘二百個耶魯的去努力。
沒可能你可以掌握,而資本不可以。
因為不管你怎麼努力,怎麼學習,足夠的資本都可以找二百個比你更努力的來取代你。
所以,假如大資本無法做到預測未來,無法做到把握每個波段,那你就不可能做到。
如果你覺得你做到了,沒啥奇怪,你運氣好而已。
運氣,沒法購買,無法確定,所以大資本也就沒興趣了。
對於超短線,同樣的道理。一旦它是確定性的盈利機會,一定有資本不停的去購買它。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散戶,也可以從這種搶劫模式里分得一杯羹,無它,因為你是個天才,你原本就值這個價。你只是把上帝白送給你的天賦,換了錢而已。
能理解這意思麼?
你能搶來一百塊,說明人家本來就肯花一百塊雇傭你去搶或者雇傭你防止別人來搶。
你搶來的,本來就屬於你,這就是一個天才本來的價值,僅此而已。你本不需要去搶,你可以去給人家大公司做風控系統,一樣會給你帶來和你能搶來差不多的高薪或者股份。
這就像一個神偷,其實他不出手更賺錢,他可以去做安防系統,一樣會得到股份,得到高薪,未必比他出手偷錢少。因為神偷和鎖王,在資本市場看來,是等價的。
這就是我們說的,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價格,這個價格取決於你自身擁有的資源。
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原本就應該得到的,僅此而已。
文首那倆人,30歲和40歲的賭徒,如果在賭博前遇到我,我會問他倆同一個問題。
你們想要什麼,我已經知道了,可是你們有什麼,自己知道了麼?
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9場 關於N號房事件的四道問答題】
(原題:【探究N號房心理,宣示主宰的性暴力】,刊於FUNDAY 數位英語達人誌 5.6月號 / 2020 第14期)
感謝 Funday數位英語邀約訪談,聚焦粉專先前較少觸及的性暴力議題,本文原以四題問答形式進行電話訪談,再由中文編輯林映妤小姐悉心整合內文。在此將內文還原為問答形式,重新架構應答內容,並進行細節補遺與延伸。
Q1:在國際婦女節的3月,南韓「N號房」事件將長久以來瀰漫於社會的仇女風氣一次爆開,敵視批鬥更越演越烈,全球性暴力事件加劇,無論是好萊塢MeToo事件、墨西哥殺女案件,到了近期的南韓N號房,在「性」方面的暴力和一般的肢體、語言暴力是否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呢?
A1:上述幾項暴力案件的成因與目的雖不盡相同,但究其核心,或許都和「宣洩」有關。暴力一向是宣洩最直接的通道,無論是語言暴力(網路攻訐、職場霸凌)或肢體暴力(家暴、恐怖情人),這些暴力背後,宣示的都是某種宰制力。
然而,看似強悍的宰制心態,有些是為了征服,有些卻是源自「軟弱」。
與性暴力犯罪相關的案主,我曾接觸過三位,其中兩位係由法院派案的司法鑑定案主(鑑定是否因精神症狀導致性侵意圖),第三位則是由法官指派,強制進行心理治療(案主對數名陌生女性潑精,此次療程為緩刑條件之一)。
上述三人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社交關係挫敗」。他們的社經地位都符合一般水平,不缺錢,缺的是人際互動的能力。以第三位案主為例,金融新貴一名,若以年收定義人生,此君就是人生勝利組。學霸出身,職涯暢行,可惜敗在人際模式僵化(自認外在條件不佳,慣以金錢打點人際),對兩性關係毫無安全感(渴望女性,但又認為女性與之交往是覬覦其身家),因此無法維持長久關係,異性亦對其敬而遠之,最後只得憤而向陌生女性潑精,以宣示其主宰力。
由此可見,某些犯案動機不一定與慾望有所連結,反倒像是一種證明,證明「我也能主宰一段關係」,進而導致性犯罪
Q2:恃強凌弱,是否舉世皆然?從小到大我們都可能歷經霸凌或被霸凌,欺負弱小是人的本性嗎?
A2:但凡與人性有關的行為,通常都是舉世皆然,畢竟人性能跨越國界。然而善惡本性各異,因此與其說霸凌是本性,倒不如說是一連串人性運作下的結果。
若要成立一場霸凌,通常有三個條件(詳細內容可參考粉專第17場),包括:體制允許、偏見效應,以及從眾行為(Conformity)。
於是,當我們回想起某次參與霸凌的經驗時,或許會發現,當整個環境背後的勢力給予充分授權後,通過偏見效應,我們會在某個可憐蟲的胸口畫上靶心。遺憾的是,你不想扯團體後腿,只好拿起箭矢,跟著大家有志一同地拉滿了弓,對準靶心,而眼前的傢伙只能等著變刺蝟。
而你唯一的期望,就是期望這件事永遠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世界上總有個替死鬼。
除了上述三個條件,霸凌者的早期教養因素,亦可能助長霸凌行為,包括: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學習模仿,以及創傷傳承。
反社會人格的前身是「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現更名「行為規範障礙症」),是指在青少年患者反覆出現冒犯他人基本權利,以及違反社會常規等行為。
學習模仿,指的是當孩子長期身處在家暴的環境後,暴力對他們而言,不再是襲擊肉身的惡行,而是問題解決的方法。因為他老爸已經用拳頭證明,這一套在家行得通,於是他會帶著這套方法面對世界。
創傷傳承,則是受虐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飽受家暴的孩子,日後可能會對弱者加諸暴力,用意是抵抗早期的受虐回憶,藉以擺脫受虐身分。
在南韓N號房的案例中,即便先排除早期教養因素,至少還有「體制允許」和「從眾行為」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霸凌。
負責施虐的的工作人員,是經過體制與主理人授權,也就是在遊戲規則的允許下,從是性剝削活動。由於這份工作並非受迫進行,意義上已非單純聽命行事的執行者,而是受雇為活生生的幫兇。
此外,N號房有條入會規定,就是「必須經過其他聊天室的稽核,若不上傳自己擁有的色情影片,或不參與語言性騷擾,即會被移出群組」,而這條規定明顯地助長了從眾行為。一旦從眾行為增加,刺激收益,霸凌事件便無從斷絕。
Q3:N號房的主嫌們與付費觀看的人,對於影片中凌虐未成年少女畫面絲毫沒有同理之心,被稱作變態的他們是什麼心理呢?他們從這些暴力行為中可以獲得什麼?
A3:我想,「獵奇」是整件事的出發點。
只看一次,或許是基於口耳相傳的好奇,而後止步於此,但若持續觀看,就等於參與了「物化」的過程。因為買家會認定『付費即是商品』,而將片中的女性與人類的連結切斷,去除溫度,標定價碼。即便買家出現道德拉鋸,也可能會因為大腦產生了「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意思是當信念出現矛盾時,為了讓自己舒服點,我們通常會找些理由,來告訴自己沒有錯),而告訴自己「錢都砸了,絕對不會白花,這東西買下去一定值得」。
一旦走到這一步,再不堪的畫面,都只是銀貨兩訖的立據。
不幸的是,這就是網路犯罪的特點之一,隔著螢幕,通常會削弱我們對整起事件的罪惡感或不適感。也就是說,同樣一群人,如果把他們拉到現場直視整個過程,感官經過衝擊,或許依舊有人買帳,但人數可能不會像現在一樣。
另外,如同第一題所述,觀看是為了尋求刺激與獲得宰制的快感,因為自己「平時做不到」,便會藉由觀賞得到滿足,這和一般觀賞情色片的心態相若。然而情色片畢竟是安排好的劇碼,相形之下,N號房更強調「真實性」與「痛苦感」。情節不按腳本,扭曲級數倍升,對於會員而言,這是一種生活的刺,觀看這種痛苦感帶來的不會是憐憫,而是刺激,連結的是生理反應(Reaction),而非心理反思(Reflection)。
在這種時刻,人與動物無異。
Q4:南韓被公認性別意識相當低落,其實台灣也有不少「仇女」風氣,在許多人提倡女權的同時,卻又造成更多人對女權的反感,這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呢?
A4:台灣是否有不少仇女風氣,實在不好說,畢竟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臨床領域也較少遇到此類型的案主。
但身為PTT的資深鄉民,「女權自助餐」是比較能囊括上述爭論的一個名詞。這個詞原始出處來自美國脫口秀藝人Bill Burr,但實際上他在表演時也沒講出這五個字,而是用自助餐(Buffet)一詞來形容某些女性「只利用女權論夾走某些好處,卻留下該論述帶來的義務」。
因此,所謂仇女心態,可能源自於某些男性認為「女性爭女權,卻不願意承擔生活義務,進而兩邊通吃」的行為。
當然,這套說法是有欠公允的,而網路上的爭論更像是一場盲打。
因為我們有時會忘記,即便同為女性,她們的立場卻不一定相同。有人行事獨立,有人慣於依附,有人會為自己的權利登高一呼,有人卻礙於傳統逆來順受。有人爭,有人不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在討伐女權運動的過程中,她們卻被同化,被視為同一種立場的人,因此時而會出現拿A的立場去討伐B的情形。
換句話說,拿女權論述,去討伐原本就慣於依附的族群,才是讓攻防完全錯位的主因。
坦白說,這個議題很容易失焦(也很容易掉粉,根本挖坑嘛,嗚 ~~),立場再怎麼中肯都會被挑刺,因此與其以兩性作為分野,不如以「人」的角度重新詮釋整個運動,而是『人權平等』,爭的既是女權,更是人權。
因此,無論我們想爭取的是晉升員額、階級意識、同工同酬,甚至是在好萊塢電影掛頭牌的機會,都是身為一個人的平等權利。從這個觀點開展,不期待能弭平紛爭,畢竟立場各據一方,但求能降低討論的傾斜程度,軌道水平一旦校準,整個運動的推速或許會相對穩健一些。
最後我得說句實話,即便在我們家,也做不到兩權平等,因為,
我對女兒真的比對兒子好一點。
#性暴力
#霸凌
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107年度勞退專戶(我被扣了-$5983元)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去年107度多出一筆(顧提收益)扣了5983元這也扣的多了點.新聞說勞退新制開辦以來虧損最多的一年, ... 剛剛查了一下,107年的雇提+個提總共被扣了19000 ... <看更多>
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Log 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您好,雇主強制提繳之退休金,及個人自願提繳之退休金匯集成勞退基金,經由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整體投資運用後,每年獲得的收益均分配於勞工個人專戶內。雇提收益指得是 ... ... <看更多>
雇提收益是什麼意思 在 [請益] 約聘離職儲金vs勞退新制抉擇- 看板PublicServan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先進好,有些問題想請益,試著用一些關鍵字查標題但好像都沒看到類似的討論~
疑問如下:
前陣子離職儲金修法後,溯及1070701以前的約聘僱人員,並且於本法修正實施後提供107
0701以前已聘用的人員選擇繼續提撥「離職儲金」或「改提撥加入勞退金」,且經選定後
就不能更改。
試著問過一些人事單位的朋友,有些人說當然要用「離職儲金」,因為你離職馬上可以拿
到錢,改勞退你就要等到60才能拿。
也有一些資深約僱的說「年輕人年資還不高的時候當然要加入勞退」~還說什麼「這樣就
能累積年資」~
目前搜尋一些網路資訊,雖然有人分析一些利弊,但感覺都是舊資訊,因應此次修法的利
弊分析目前仍沒看到太多。
服務機關內的人事單位也只是丟幾張紙跟法條給你自己研讀,叫你時間內趕快填好畫押繳
回~
目前搜尋到網路上的一些優缺點如下:
1.離職儲金優點:離職時馬上能拿到一筆錢應急。
2.離職儲金缺點:年資無法累積,保證收益較低(一年期定存),扣繳金額無法免除所得稅
。
3.勞退金優點:年資可累積,離職不影響;扣繳金額免除所得稅;保證收益至少兩年期定
存。
4.勞退金缺點:離職後也拿不到,一定要到一定年齡才能領。
在這裡有幾個看不懂的點是
1.所謂「年資」影響的是什麼呢?勞退的年資跟離職儲金的年資是一樣的東西嗎?
2.有學長說加入勞退才能累積勞保年資,可是每個月薪資都有扣勞保啊...
3.這次如果選擇改勞退金制度,那是不是過去繳的離職儲金都會退還並且補繳這段年資該
繳的勞退金呢?還是可以選擇不退離職儲金,並且自1070701起開始改繳勞退金?(等於
兩者並行)
問題有些多,再麻煩各位學長姐幫忙解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243.1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Servan/M.1537168935.A.B3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