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 電 = 消毒水?
產品宣稱:
產品網頁話:透過水+電可造成消毒水,其能消毒的原因是因為製成品有高活性氧,包括雙氧水、hydroxyl radical及superoxide[統稱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網頁指原料是水超安全,沒有致癌、皮膚炎及過敏等問題。
筆者想法:
#有關電解
大部分讀過化學的人,都知道水加上電,即係電解水(用電黎將水分解)。根據倫敦南岸大學一個寫電解水寫得好詳盡嘅網站(http://www1.lsbu.ac.uk/water/electrolysis.html),電解水係有機會出到產品宣稱的雙氧水、hydroxyl radical及superoxide的,但濃度應該唔高,只是intermediate或by products。
純水的導電能力非常低,電解會變得十分緩慢;產品的廣告亦宣稱可用自來水,而每個地方的自來水雜質也不一樣,如何可以確保製成品的消毒成份的濃度一樣,以至消毒水是否有效?再者,自來水裡的不同雜質在電解過程會變成甚麼化合物,這個是無從得知的。
於是,原料是水超安全,成品是否安全呢?尤其是產品自己指水加電會出雙氧水,難道雙氧水沒有毒性的嗎?而你還完全不知道雙氧水在電解過程後的濃度呢?
#有關radicals
產品宣稱其消毒的主要成份是hydroxyl及superoxide radicals或雙氧水;Radicals係非常之reactive的,所以半衰期十分之短,hydroxyl radicals會係短過億份之一秒無咗一半(https://www.healthcare.uiowa.edu/…/ed…/2001/1/HuJ-paper1.pdf),咁究竟佢電完啲水可以放幾耐仲有用?
係一個KOL度落嘅廣告,佢話72小時後就會變返做普通水。咁係立即變?定係逐漸變?照常理應該逐漸變吧?咁72小時後還剩下多少active可消毒的ingredients?
再來就是產品的測試,究竟係用新鮮剛電完的消毒水定係電完過咗72嘅消毒水?如果係前者,佢嘅殺菌報告結果就未必可以代表電完72小時後的消毒水的殺菌能力了。
#有關安全性
有不少研究的結果都指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與癌症的發展與惡化有關係(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cddis2016105),而偏偏這個產品的主要殺菌成份就係ROS,又指產品沒有致癌,那他們如何得知產品沒有致癌?做了些甚麼實驗呢?
至於雙氧水對皮膚的毒性,亦已被不少文獻記載。低濃度的雙氧水對皮膚的毒性較低,但高濃度的雙氧水卻是腐蝕性的(https://www.atsdr.cdc.gov/MMG/MMG.asp?id=304&tid=55),究竟佢部機用咗佢話patent咗嘅方法電啲水15分鐘後,會釋出幾多雙氧水?唔同嘅水又會唔會電出唔同濃度嘅雙氧水?
#有關產品測試報告
產品在其網頁列出不少殺菌及病毒的報告,這些報告應該可信吧,但除了剛才筆者提出的「啲水電完幾耐」才做消毒實驗之外,測試的control都是用PBS(即係生理鹽水),並無用上我們常用來消毒的酒精或漂白水來做control,所以這個電加水的消毒水與酒精或漂白水的消毒成效,其實並無法比較。
今日何栢良醫生先講,一滴芝麻大的鼻涕有10萬粒病毒,殺少幾粒係咪真係無所謂先?
#筆者建議
當然,筆者只是想藉以上的討論,提出對產品的疑問,如果產品供應商能一一用科學研究的數據來解答,釋除大家的疑慮後,也許這個產品將會是之後諾貝爾獎的大熱,但在這些疑慮還未能被釋除前,我會建議用番傳統的梘液洗手、酒精搓手、漂白水消毒等等。
#暫時唔會寫有關其他產品的文章
#太辛苦
#全部claim都無Reference
#一個都無
#全部實驗都無清楚嘅protocol
#用乜水?
#電完啲水放咗幾耐?
#乜都無!
雙氧水致癌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己香港自己救:全民抗疫之開門三件事
文:薯伯伯
疫情蔓延之時,家中門口旁邊的櫃子,放了消毒三寶。近來每次從外邊回家,一打開門,必會做足三件事。
消毒三寶分別是:
1,世衛配方酒精甘油搓手液
2,稀釋漂白水,濃度為 1:49 或 1:99
3,酒精,濃度為 75%
每天進門的時候,都像是儀式一樣:
第一步,先用搓手液搓手,才開燈。(強調一點,完成第二,三步後,要再用番梘及清水,七步洗手法,更全面消毒。)
第二步,用 1:49 或 1:99 稀釋漂白水,噴鞋底。所謂 1:49 或 1:99 的漂白水,是指用含有 5.25% 次氯酸鈉的漂白水,稀釋後的比例。濃度 1:49 的稀釋漂白水,用來消毒含有體液或血液的物件,一般情況則用 1:99 也可以。
注意,按衛生署的建議,稀釋漂白水應該要每 24 小時更換一次,但我有時懶,就會先開 1:49 的濃度,有時一兩天才換一次,1:49 稀釋漂白水中的次氯酸鈉(NaClO)會不停分解,效力會越來越減弱。所以如果是針對物件上血液體液污漬的消毒,還是需要每天更換才有效啊。
另外要留意,酒精跟漂白水也不能共用, 因為會有致癌哥羅芳產生,使用時也要注意通風。(最好當然是可以把鞋子放家外,但我所住的地方,通道不適宜放鞋,還是會放入家中,所以更要消毒。)
第三步,用濃度為 75% 的酒精,噴手機,噴背囊,噴隨身攜帶的原子筆,再用紙巾抹淨。
以上三寶,主要的成份就是:酒精、甘油、雙氧水及漂白水。搓手液是按著世衛配方自家製作,詳情可以參看 https://www.facebook.com/…/a.202818803741…/2762649430634518/
不過現在消毒酒精缺貨,漂白水也缺貨(雖然漂白水相對較易買到),連噴壺也缺貨。所以如果各位現在才準備,還是會有一點難度,但估計稍後這些材料的供貨會正常,大家可以參考以上的配置,再按實際情況,自行調整消毒的過程。
如果買不到這些消毒原料,也不代表甚麼也不做。應該一回家就立即用番梘,按照「七步洗手法」去洗手,然後馬上洗澡,換衣換褲,洗衣洗褲。不要一回家就坐在沙發上,儘量減少外邊的細菌病毒,污染家具。
另外我見網上有人指噴霧(nebulizer)會傳播細菌及病毒,那麼噴霧會否產生同樣的問題呢?兩者的分別,是前者有持續霧化,後者則沒有持續霧化,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單單使用手動式的噴壺,噴出來的氣霧,會立即在空氣中稀釋,所以沒有問題,我自己在家中是使用噴壺。如果真的有此擔憂(雖然我不認同),但也可以改用普通瓶樽,倒出液體後再用紙巾抹擦。
自己香港自己救,全民抗疫,把消毒變成生活一部份。
———
圖片:疫情蔓延之時,家中常備消毒三寶。上面的標貼,分別用中英文寫著以下文字(純粹方便大家打印,所以把參考的文字列出。)
Step ⓵
搓手
Rub hands!
世衛酒精搓手液(含甘油)
WHO-recommended Handrub Formula
(with glycerol)
Step ②
噴鞋底
Spray the soles!
1:49 或 1:99 稀釋漂白水
Diluted Bleach
(建議每 24 小時更換一次 Change every 24 hours)
Step ③
噴手機、背囊(抹乾)
Spray the phones,
backpacks & handbags!
(Wipe dry. )
75% 酒精
Alcohol
另外,強烈推介化學教父 Dr K Kwong 綜合整理的抗疫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a.10155751654…/10157823368627158/
雙氧水致癌 在 果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美貌同衛生同時兼備,醫生建議最好避免長時間戴口罩,皮膚一直焗住就好易生粉刺同暗瘡㗎喇!
#特別係敏感肌 #要做好保濕打底
#武漢疫症|大家呢排戴完口罩,有冇出現生暗瘡嘅情況呢?醫生指出,長期戴口罩會焗住皮膚,增加粉刺形成同生暗瘡機會。另外係敏感肌嘅人士,容易對口罩物質過敏,注意保濕,減低過敏機會。 bit.ly/2RvYCHe
#全球疫症互動地圖:bit.ly/30TvwET
〖#和你抗疫〗
‣‣‣化學博士K Kwong分享防疫秘技 3種材料自製消毒搓手液 bit.ly/2Ru1eWl
‣‣‣疫情爆發搭飛機隨時中招 建議自製酒精雙氧水消毒濕紙巾傍身 bit.ly/2GhQQuj
‣‣‣小心嚴選致癌口罩出沒 醫生︰建議選印有ASTM F2100-11標示 bit.ly/37l9SvS
‣‣‣專家解構新型病毒 無特效藥怕酒精不耐熱 bit.ly/2NPq0xM
‣‣‣預防病毒感染唔只戴口罩 用消毒濕紙巾切忌立即抹乾否則會失效 bit.ly/2tRPKSU
#勤換口罩 #亦要畀皮膚透透氣
==============
改善兒童專注力 解構治療迷思
《陪着你走—ADHD家長手冊》全面拆解: bit.ly/2syB76I
==============
🍎 一個價錢盡覽全部內容!
每日只需HK$1.68,立即訂閱: bit.ly/2YSDyv7
==============
📣 召集有心人!半價贊助學生全年睇蘋果
我要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zGbCQ
雙氧水致癌 在 免費試劑檢測「炸豆干」 驗出「過氧化氫」廚師憂致癌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免費試劑檢測「炸豆干」 驗出「過氧化氫」廚師憂 致癌 @newsebc. 5.2K views · 2 years ago #豆干 # 致癌 ...more. 東森新聞CH51. 2.12M. ... <看更多>
雙氧水致癌 在 元氣網- 【加工食品含雙氧水小心致癌】... 的推薦與評價
【加工食品含雙氧水小心致癌】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0/163278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