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365
🥳士林科教館之旅(下):創意手作與立體虛擬實境劇場初體驗🥳
📌科教館3樓的「敲敲打打」區
每日分時段開放體驗不同主題的手作活動
活動宗旨很不錯
讓親子能自由不拘的發揮創意
從失敗中尋找答案
慢慢修正的寶貴過程
👉活動宗旨:
1️⃣鼓勵學習 #多探索、實驗、冒險
2️⃣ #提出問題, #不急著給答案
3️⃣每個學習都是獨特性
#要設身處地為學習者著想
4️⃣鼓勵學習者失敗與犯錯
#支持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5️⃣ #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若要使用,務必解釋清楚
6️⃣ #扮演連結者角色
將共同興趣與相關資源的學習者連結起來
7️⃣鼓勵學習者建立自信與維持熱情
#讓學習之路能夠持久
8️⃣幫助學習者探索自身興趣
#學習者需要時間思考自身要做什麼
#體驗區
✔️塗鴨機
👉利用馬達,使機器彈跳、旋轉、碰撞等方式移動
創作出各式奇妙的運動方式與圖案
👉集結大家的創作,如藝術作品般美好❤️
✔️快樂城市
👉使用簡單素材製作各種概念的城市模型
👉將概念具體化,讓夢想藍圖展現出來
👉能清楚表達核心概念的創作❤️
✔️風管與飛行器
👉運用不同材料、形狀設計出獨特的飛行器
👉無論飛高、飛低、或迴旋其中
都是風管中最美的表演者
👉雙娜和我體驗此區
當作品放入風管中
大家都很期待彼此的小小飛行器紛飛而上的喜悅❤️
📌3D立體虛擬實境劇場初體驗
為了讓雙娜可以稍作休息
特別買了三張票
讓她們戴上3D立體眼鏡
體驗3D立體虛擬實境
感受聲光效果引領進入電影中的效果
#桃蛙源記
👉以黑蒙西氏小雨蛙對抗外來種牛蛙入侵
與人類對自然開發的雙重衝擊
因而展開一連串的冒險故事
👉 以3D立體虛擬實境初體驗作個完美的句點❤️
玩到閉館前一刻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回家後把展區可愛的小妖怪們縮小後放在家裡
當作這次參訪的紀錄❤️
雙重具體化錯誤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消失的情人節 (2020)
說來有些尷尬,《消失的情人節》剛上映時我就去看了,進場前還跟同事兩人在猜,這樣的題材跟卡司究竟會賣多少,我說有機會七八千吧,同事則說五六千。而看完電影後,我們尷尬的說,恩大概有三千就不錯了吧,沒想到,9/18上映至今近一個月,票房卻還在兩千上下掙扎,有些意外,但好像也不難想像。
聽起來有點像馬後炮,隔了一個月才在那邊臭嘴說票房不盡理想。但會拖這麼久才試圖寫些什麼,一來是希望大家盡可能都去看,不要因為我的片面之詞而受影響,二來是對於陳玉勳的作品還沒有相當熟悉,所以便回頭從《熱帶魚》開始,試圖去理解我不喜歡《消失的情人節》的原因。
時間回推,1994年陳玉勳經過了先前幾年的電視編導經驗後推出了《熱帶魚》。作品中以綁架一個聯考生為題,精準的撬開了時代縫隙,透過小男孩視角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捕捉台灣人的小奸小惡、可愛可親與可憐,同時也藉由他的幻想世界,提供了一個逃離出口,讓這個長期被黨國威權籠罩、被儒家思想所侵占的島嶼,有機會稍稍喘息,回過頭來觀看自己所身處的生活與世界。
隨著《熱帶魚》的成功,陳玉勳隔了三年繼續推出第二部長片作品《愛情來了》。雖然當時遭受評價與票房的雙重打擊,但如今以後見之明來看,依然新鮮也相當好看。故事中多線並置,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愛情,但現實逼得他們不得不低頭。只是他們同時也都很蠢,為了某些執著而拚盡全力,這當中或許能夠看出某種陳玉勳的變奏,它比《熱帶魚》更加看清現實的處境,也意識到了想像幻滅的可能,正視生命的無力無常,從而某種純粹的生命力隨著破音難聽的歌聲爆發出來。同時也因為這直率的歌聲,衝破了什麼,也留下了什麼。
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陳玉勳因為當時《愛情來了》的「失敗」,淡出電影圈好一段時間,跑去拍廣告、拍MV,隔了多年之後才又以《茱麗葉》、《海馬洗頭》、《總舖師》、《健忘村》等片重出江湖,看起來喜劇能力依舊、奇想與創意仍然令人驚艷。然而,再回頭少年已不是少年,當年那樣的超前時代的生猛如今已不再新鮮,如今再看《熱帶魚》與《愛情來了》,看似成了某種世紀末的最後吶喊。
回到《消失的情人節》之前,我想再提一下陳玉勳於2010年前後為五月天拍的幾部MV,其中2012年首播的《心中無別人》在公車上巧遇暗戀女同學並藉著她睡著的機會唱歌的橋段,或許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消失的情人節》的前奏,若搭配陳玉勳導演在訪談中一再提到這是一個年輕時候便想要發展的故事,不免就令人想多做臆測了。
在《心中無別人》MV中,阿信對著公車上睡著的夏于喬是這樣唱著:
「是你給阮一個夢 未記人生的苦澀 真正想要對你講 甘擱有別項
是你放阮一個人 走過風雨的思念 真正想要對你講 心中無別人」
從這樣的情境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阿信平時偷偷暗戀著夏于喬,關於兩人相處,只能從夢中暗自想像,那些說不出口的話,也要藉著同學睡著時才敢說出,這樣的暗戀是充滿想像、也同時充滿挫折的。但正所謂沒有開口,就不會被拒絕;不是真的,當然有機會天長地久。而此類奠基於生活經驗的挫折與懦弱,在陳玉勳的電影中,自然的便長出了奇幻的想像世界。套句不那麼準確的說明,這或許便像是林奕華在《等待香港:青春篇》中所評論的周星馳,他說:「將中國人/香港人的自卑轉化成可被消費的自我膨脹,一直是周星馳電影的最大亮點賣點。」而這再將此挪用至陳玉勳那些成功的電影創作中,他擅長將那些生活中的可悲可憐,以奇想、喜劇的方式轉換成某種精神上的勝利,這或許是陳玉勳式喜劇之所以會成功的原因。然而,私以為以上這些,在《消失的情人節》雖然看似成立,但卻已經難以說服人。
端看《消失的情人節》,故事以一個極度缺乏且需要愛情的女子為出發,透過電影的敘事,觀眾得以發現她從小動作便比人快一拍,加上她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缺席,造成她怪異少有朋友沒人愛,同時又極度節儉難以相處。在楊曉淇的眼中,她總是與世界格格不入,她像是一個落單的齒輪般遲遲找不到一個與自己相符的人出現,直到她某天在照相館的櫥窗外「發現」,一張自己「正常」的照片…
接下來的故事便依循著這樣的懸念,楊曉淇一路循線追查,她「發現」那個的常常來郵局櫃台買平信八塊郵票的怪胎好像一直寄信給自己、她「發現」自己家中的盒子裡面有一支被遺忘已久的鑰匙,她試圖尋找那把鑰匙相對應的信箱在何方,最後便依循著線索,來到了照片中的那個海灘,終於「發現」了這些年原來有個人默默的愛著自己。於是…
「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
然後慢一拍的阿泰接續登場,翻轉視角試圖解釋在這段感情關係自己是如何參與其中。而他就像是《心中無別人》的阿信一般,在楊曉淇面前晃來晃去,私底下偷偷吶喊,只是這一次因為時間暫停,歌聲終於傳達到女孩耳中,故事也得以進入下一個篇章。
至此,或許我們可以將《消失的情人節》視為一種陳玉勳對於情感論述的反璞歸真,他在影片當中試圖重申了老派愛情的市場,羅列了許多手機世代中漸漸式微的感情生活經驗,並試圖透過這些信件、郵筒、廣播、鑰匙,去談現代生活或許過得太快速,以至於不知不覺地忽略的情感累積的可能。而同時也想要藉著這樣的敘事,告訴我們如果慢下來的話,或許那些過往必須奇幻才能建構出的情節、想像,能夠有具體化的可能。
所以對於我來說,多一天與少一天的那個交集,或許可以視作為陳玉勳想像愛情的終極實現,在那劉志強的熱帶魚想像、阿盛嘶聲力竭對著電視前女同學唱的《牽掛》,《海馬洗頭》提著情人頭來洗的女子,亦或是《心中無別人》中對著睡著女同學唱歌的那些遺憾,全都在《消失的情人節》的時間暫停那一天獲得解決,因為在這樣奇幻的想像設定中,這些無法獲得幸福的、為現實所苦的、懦弱不得志的人,全都因為戀愛對象的被凍結,情感有繼續下去的可能,而那些曾經默默暗想的,情人會反過來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那份羞澀靦腆的妄想,也因為這暫停的一天,可能繼續推進。
不過回過頭來思考這樣的設定,我不禁好奇,在2020的今天拍一部以一個男性為出發,凍結時間,將幻想化作為真實的故事還會有什麼積極意義?而又電影中人物角色的設計是否幫助電影結論的產生,或更進一步問,這樣模糊真實與幻想的敘事,放在電影的脈絡中是否依然可信。
首先誠如上述,我以為《消失的情人節》是一個類似於日本情慾片中「時間暫停器」的概念,在這樣的語境中,一如陳玉勳過往的電影一般,男性角色基於幼年時的浪漫約定,而默默暗戀著謬思。正如同《愛情來了》阿盛為麵包取名一般,阿泰在故事中默默地持續寄信、透過公車載曉淇上下班,然後暗自的希望,他心目中的謬思有一天可以讀懂自己的密碼,然後她能反過來喜歡上自己。然而這樣的故事有問題的地方在於,曉淇這個被「時間暫停」又或者被投射建構的對象,並不像《皮格馬利翁》故事中一般與雕刻者/教授有著實質長時間的接觸,兩人的情感關係也沒有衝突及翻轉。所以導致她在電影中處於一個不知是被動還是主動的尷尬狀態,再者極度缺愛的設定也像是一個設下的陷阱,讓她得以在故事後半段觀點翻轉之後,能夠看起來毫無問題的去承接阿泰的感情,甚至反過來去主動追尋阿泰的蹤跡。
不過,若進一步推敲,這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反轉,本應引導出「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這樣的結論。然而,根據上述的脈絡,這個要好好愛自己的推論過程,卻被阿泰這些年的癡情(變態)過程給悄悄的帶換成因為有人愛著你,所以你要好好愛自己。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的是,關於故事中一直想要凸顯的楊曉淇的自我認同過程,卻因為愛情故事的介入,而被一個男人的傾慕跟追求給稀釋並取代了。搞得好像她的人生非愛情不可,其實真的她的人生非愛情不可也沒關係,但我們在過程中並沒有看見她對於愛情是如何的追求,只看到她是如何的否定自己為何不值得擁有愛情,但尷尬的是若不解決她要如何愛自己的問題,又要如何去解答她值不值得被愛、如何愛人的問題呢?
總的來說,我以為《消失的情人節》問題出在電影把過往由真實世界延伸的想像以奇幻的方式便做真實的那一個霎那。從那刻起,電影將自我認同及愛情關係的個別討論,在敘事中兩個主觀視角的調換下混在一起,然後又無法同時讓觀眾清晰的辨識出當中的奇幻想像以及真實世界各自如何運作。導致在楊曉淇「愛自己」的鋪陳以及推論過程中出現錯誤,進而呈現了一種「因為有人愛我,所以我要好好愛自己」的四不像結論。
以此延伸,又不禁想要追問上述提出的困惑,在2020的現在提出這樣的故事會有什麼積極的意義。陳玉勳導演過往的電影之所以會成功,是在於他對於現實生活狀態精準細緻的觀察,他首先讓我們意識到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不快樂,再提供一個美好的想像世界試圖讓觀者得以喘一口氣,而最後透過一個情感爆發的過程,那些人得以同時體認到希望與遺憾,而有辦法繼續在這樣現實的世界生活下去。
我們甚至可以說,《熱帶魚》及《愛情來了》(我們不討論《總鋪師》跟《健忘村》)成立的原因在於清楚的意識到現實生活的侷限及遺憾,又或者說《心中無別人》中阿信的歌唱之所以真實可信在於觀眾認知到這是一個想像的夢境,而最後起身追下車則是一個回到現實面對遺憾試圖改變的積極作為。但上述這些我們在《消失的情人節》幾乎都看不到。我們只能看到一個被建構出來的童話故事,在這樣的童話故事中,男生只要持續暗戀一個人,到最後一定會天降奇蹟,然後反過來接受男生的感情。這像是每個中年異男的終極想像,一直以為青春年華未逝,誤把回憶、幻想當成現實。但這其中忽略的是,現實中往往不若童話故事美好,更逞論是那種架空女生論述空間的愛情故事。
因此最後不免還是要問,在2020的今天,以一個被愛的故事來成就一個女性自我認同追求的故事,究竟對這世界還存在著什麼積極意義,而這就是真是如此,還是只是我們對於典型愛情故事的膚淺想像。而若真的其積極意義,除了給困頓的人們暖暖心之外,還要說些什麼?
雙重具體化錯誤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建國只是起點】
【初探獨立建國的意涵】
(小的學疏才淺,如有疏漏錯誤,再請指教。)
在開始談之前,先來短暫看一下,幾則世界各地的獨立建國小整理。
海地(République d'Haïti)你好意思從法國獨立,當拉丁美洲最早建國的國家喔,你們這國家在1804年獨立後還不是迎來了上百年的極權獨裁統治,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墨西哥(Estados Unidos Mexicanos)阿你不是要代表農民、打破西班牙人的殖民剝削統治、爭取社會階級革命,怎麼獨立戰爭打了十幾年後還搞到一度變成帝制,現在更是經濟全盤掌握在財閥與毒梟中,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你不是很厲害發表了什麼《美國獨立宣言》來控訴大不列顛帝國對你們的剝削?結果你們現在做的事情有不一樣嗎?還不是一樣在剝削原住民族、還不是一樣貧富差距懸殊、還不是一樣選出歧視女性的領袖、還不是一樣歧視非洲裔國民,更不要說你到世界各地幹的骯髒勾當了,你真的有比大不列顛帝國好嗎?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蘇丹(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你好意思跟英國鬧獨立喔,你的祖先就是專門搞奴隸貿易、欺壓非洲黑人的啦!你這伊斯蘭教國家有好好尊重過女性嗎?獨立、獨立講的那麼好聽,你自己數數看,你獨立後軍事政變了幾次?有沒有聽過「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這個詞?就在講你啦!獨立、獨立,這麼會喊,喊到你自己國土都獨立出南蘇丹了,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獅子山(Republic of Sierra Leone)就算你把名字取的這麼酷炫也不會比較厲害啦!由於你國家文盲比例有點高,我不知道這樣問你數學問題會不會太壞,但你自己算算看你從英國獨立後,集權專政了幾年?內戰打了幾年?死了多少人?抓了多少男娃娃兵打仗?又抓了多少女娃娃兵當性奴?給你一堆鑽石礦區了經濟還能這麼鳥,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緬甸(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你也是很不要臉,你從英國獨立要幹嘛?你獨立後還不是軍事獨裁了數十年?什麼?你說英國是殖民統治,緬甸人只能當次等族群,阿你獨立後1967年的排華事件,就不是種族主義?克倫族就不算被你們殖民?阿你自己可以獨立,克欽、孟族、撣邦、佤邦就不能爭取獨立?有夠雙重標準的,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韓國(대한민국)你偉大的對日民族獨立運動「三一運動」,搞了那麼久,終於獨立建國之後換來了什麼?漢江奇蹟嗎?可惜錢都是到財閥手中喔;光州事件嗎?這次是自己人殺自己人了喔;驕傲的大韓民國軍隊嗎?阿怎麼好像都在虐兵、虐自己人;自己統治自己嗎?可是你的官僚體制全世界都知道有多顢頇耶;凝聚了自己的大韓民族嗎?阿你的民族性就是養出ilbe蟲,這種偏激、仇女的群體嗎?笑死我,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印度(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貴國還是不要從英國獨立建國的好,你的政府跟國民真的素質不太行啊!強姦案天天有,女性就不是你們國民喔?到現在還在搞種性制度,那你是抗議英國殖民個屁喔,自己還不是在搞統治者跟賤民的遊戲。你知不知道你的前母國:英國還特地拍了部《印度的女兒》把你整個國家的各個層面都批判過一輪啊?像你這麼廢的國家,乾脆不要獨立建國好了。
看了這麼多案例,可以隱約地發現到這些地方在獨立建國後,也沒有變得比較好,族群一樣不平等、性別一樣不平等、階級一樣不平等(以上甚至都可能惡化),政府/政權變得不穩定,動不動就軍事獨裁、集權統治或是內戰,所以可以說,獨立建國根本沒有意義?只是個選項罷了?很不接地氣?是個落後的價值/議題嗎?
這或許還是得回到獨立建國本身的意涵來看,就我自己的理解,獨立建國運動,是一種殖民地解放運動,重點在於建構出自身的國族,以打倒或驅趕外來統治者,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來管理自己。
若將這樣的意涵給具體化,便是追求「自決權」(self-determination)。自決的觀念可以追溯自十九世紀:任何民族都應有權利追求屬於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決定自己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層面的發展。對內凝聚國族,選擇自己要的政府;對外實踐獨立,不受他人支配與統治。
這樣價值聽起來很美好與正確,但追求民族自決、展開獨立建國運動,就一定意味著更好的未來與生活嗎?
不是,但也是。
原因很多,甚至錯雜到難以窮舉。以下試著討論幾個原因:首先,在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國族認同凝聚的過程發生,這也是要使用自決權的必要前提,唯有當國族界線畫出後,才能清楚界定誰是我群、誰是他者。然而,凝聚國族認同時,弱勢族群的權利與文化很容易被犧牲。固然可以主張追求多元的族群/群體和同一的國族,但在一同界定國族特質時,仍舊會偏向強勢群體的文化,話語權的不平等不易解決,好比美國獨立運動/革命/戰爭仍以白人男性為主導,不論是運動過程本身或價值追求本身。
另一方面,則是關乎到原住民族族群的權利如何在獨立建國中保障,此點非常可能成為獨立建國運動的硬傷,即便在聯合國憲章、許諾殖民地及民族獨立宣言與兩公約中都保障了自決權的地位也將其視為基本人權的一環,卻出現了鹽水(salt water)的命題與限制,也就是說,雖然所有的民族都可以追求自決權,但國際法上將民族的定義給限縮、模糊化,導致原住民族無從依國際法主張其自決權,原住民族族群的權利受限為個人權而非集體權。簡單來談就是殖民地才能獨立,但在主權國內的民族(原住民族)是不能獨立的,而區分方法便是統治者是不是跨越海洋來到。(此處複雜點在於國際法庭上也曾有相對友善的判例出現過)
從國際情勢來看,世界各國對於殖民地追求獨立的浪潮普遍是友善的,但依舊有問題會產生或者說延續,多數的殖民地獨立後依然與母國在經濟上有著強連帶關係,自世界體系理論或依賴理論來看,是很難以真正自主地發展自己的經濟的,經濟外,在政治與文化上都會有後殖民的現象產生,政體與官僚制度仍會相似,殖民母國的文化和語言仍依然可能是最強勢的。此外,若是殖民母國與殖民地獨立仍有利益上的衝突時,戰爭的情況更是難以避免。
最後,自個體的角度來談,每一個人之間的不同身分都使得獨立建國對他產生的影響有所差異,對女性來說,可能從三重殖民/壓迫(父權體制、資本主義與殖民地)變為雙重壓迫(父權與資本主義),這之中的痛苦是否有減少是難以去量化也不應的,否則也就等同於試圖去比較受壓迫經驗的多寡。對勞工與下層階級來說也是一樣,同樣會受資本主義剝削,就連像是墨西哥那樣社會主義式革命的獨立運動都不一定能提升其待遇了。也因此,普遍來說很難去以道德要求本來便已在弱勢環境下的群體一同參與獨立建國運動。(但這不是沒有轉圜的)
說了許多獨立建國可能發生或延續的壞處後,來試著談一些獨立建國可能帶來的好的影響,這邊直接以台灣為例。
語言與文化的奪回,中華民國國語的獨尊地位將被打破,台灣各族群的各族語將能夠復興,而此也正是每一個文化的根源所在。政治上,全台灣將能共同審議制定一部真正屬於台灣人的憲法,以保障台灣所有人的權利。經濟上,台灣能夠以一個自主的個體,在平等的地位上與各國展開貿易談判與不依賴中國來發展自己的經濟。社會上,台灣人將不再自卑,而能有自我的國族認同,學會共同處理屬於台灣的每一件事,了解到這些事情都是全體台灣人的責任。
若是綜合分析來看,台灣的情況十分錯綜複雜,剛剛上述提到的所有問題台灣都可能面臨到外,尚須加上中華民族主義(華人認同、中國認同與中華民國的國族認同融合的產物)在台灣的強勢地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的武力威嚇和間諜統戰(第五縱隊)。也因此,台灣在國族認同凝聚上勢必得面臨挑戰,而獨立建國後的風險也難以國際法來佐證戰爭的不可能發生。
然而儘管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我認為台灣的獨立建國運動還是有其必要性與可期性。非常簡略地談的話,在實踐上,可以把獨立建國運動拆解為:國族認同凝聚與新國家打造兩部分。在國族認同凝聚中,我們可以採取公民國族主義,來避免傳統上凝聚想像共同體時容易發生的錯誤,以多元、在地、民主、自由等價值的共同守護,來同時對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新國家打造的方面,持續爭取進步價值來替換中華民國的落後價值(當然有些人會認為目前中華民國下的島民缺少受殖感,也不想替人作嫁,爭取這些),推動這些進步價值時,將勢必會面臨到中華民國這個落後殖民體制的反對,不過爭取成功的話將能具體改善受壓迫群體的生活,進步價值的集結也可能使中華民國體制崩潰,即便爭取失敗也能凸顯這個殖民體制的不堪用,更讓各議題的能量匯流,一同解決中華民國這個許多問題的元凶。重要的是,這一切進步價值的塑造都將能延續至新的台灣國。
小結來談,個人認為獨立建國運動對台灣最重要的意涵在於,告訴在經歷各政權的多重殖民與後殖民下的台灣人,你(我)是有資格、有能力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的。台灣人是可以有自己的國家的,不用問誰、不用怕誰、不用擔心做不好,若有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一起面對、一起改善。台獨建國不能解決一切,但將開啟解決的可能。
我們都是台灣。台灣獨立建國加油!
附記:
每一個社會運動都有其爭取的目標與想解決的問題,台灣獨立建國運動便是想解決台灣的國族問題,這是不需要完成任何前提與附加條件的。台灣的國族問題,就是身為中華民國殖民統治底下的台灣人,真真切切的苦難。我想奪回我的名字、我的文化、我的土地、我的一切,是不需要經過任何人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