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願的行善,就是作惡。
我們關心或幫助完他人之後,對方是否真的得益或得到了對方想要的益尚且不知,我們自己是肯定先得了益的,因為遂了自己的心願。所以,我們在判斷的時候,得看清真正的受益者是誰,而不該先假定對方必然受益。
如果說劃清自己的領地界限,是我們在交往時擁有安全感的先決條件,那麼尊重他人的界限,則是維持交往的重要因素。前者讓自己保持愉悅,後者讓他人感到愉悅。只有同時滿足了這兩個因素,有品質的交往才能長時間地維持下去。
摘錄自《#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在我們的文化裡,常常有那種「我是好意,所以你一定要接受」這種論述。其實,同樣的情況,現代人慢慢會用「強迫」的眼光來詮釋。
「一定」要付出,「一定」要對人表達好意,即使他人「不願意」。那我們就得好好問自己,到底這麼做,是要滿足自己什麼樣的需要?
有一種人是一直要人接受他的「好意」,儘管這些好意比較像是順水人情。然後,一旦好意被接受了(有時只是基於禮貌),這樣的人就覺得有正當性,一直要求要有回報,不斷施加壓力。
我常常看得到,很多付出或好意,常常要求有各種回報,不管是物質或心理層面。但是當事人否認,卻又對關係造成困擾,「關心」常常變成「打擾」,難以解套。
祝願您,願意維持健康的界線,這能讓關係久遠!
... ... ... ... ... ... ... ... ... ... ... ... ... ... ...
人和人之間,需要一點界限
【文/ 蔡壘磊】
■ 行善有時是作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什麼樣的相處模式才是最優的?
有人覺得相處嘛,很簡單,我總是給他人提供關心和幫助總是不會錯的,只付出而不求回報,這應該是最穩妥、最不容易得罪人的相處模式了吧。很可惜,有這樣的想法就入了誤區,關心和幫助他人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有些人內心強大,不那麼需要他人的關心,於是你可能很容易就會掉入「過於熱情」的陷阱,反而給對方造成困擾。
關心,在我們的世俗認知裡,似乎一直是一個褒義詞。在很多人心裡,只要是出於關心的初心,那麼無論是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頂了天也就是「好心辦壞事」,是方式和方法應該改進的問題,而不是該不該做的問題。
其實,這種對關心世俗的理解是有很大問題的,關心和打擾是一對雙生兄弟,只是後者看上去似乎更不禮貌一些。但其實在很多時候,兩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這就跟我們行善一樣,我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講過,行善也是需要經過他人同意的,能理解的人卻寥寥無幾。為什麼?我們捧著一顆善心做善事,問心無愧,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做不做是我的事,為何非要經過他人同意不可?
■ 因為他人可能未必需要你的善意。
有一個認知希望大家扭轉過來,我們行善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而非他人。不管我們是想讓自己更高尚,還是更有優越感,抑或是更有同情心, 總之,我們是真心實意地想讓自己更快樂。除非我們是在受到了某些壓力的情況下做出的非自願「行善」行為,這就跳出了我們通常講的行善範疇,因為目的就已經不是出於善本身了。
關於「施」和「受」,有說施比受快樂,有說受比施快樂,那麼到底是哪個更快樂一些,這得看哪一方的意願更強烈。在自願的前提下,從快樂的角度出發,其實雙方一直都是平等的。施也好,受也罷,並不存在誰欠了誰一說。
回到我們剛才的疑問,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隨意行善嗎?顯然不能,因為你想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靠著影響他人而給自己帶來快樂,這幾乎肯定是不對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影響到了他人而未經他人允許。之所以多數人認為這一行為沒問題,是因為我們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缺世俗資源的一方,於是才對他人「施」的這個行為的需求更大,對獲得世俗資源這件事也更能感同身受。
但其實關心也好,行善也罷,在對方沒有提出明確請求的時候,僅僅是我們自己有意願。而在我們關心或幫助完他人之後,對方是否真的得益或得到了對方想要的益尚且不知,我們自己是肯定先得了益的,因為遂了自己的心願。所以,我們在判斷的時候,得看清真正的受益者是誰,而不該先假定對方必然受益。
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願的行善,就是作惡。很多人在行善時遇到對方不領情的情況,都會迸出對方「不識好歹」的想法,雖然不會說出口,但其實僅是想想,就已經不是行善,而是作惡了。你想想,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快樂,強行與他自以為的別人的快樂綁在一起,當發現兩者並不一致的時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見去看待和鄙視對方,這不是作惡,又是什麼呢?
■ 劃出自己的領地
人與人相處,多少都需要一點界限。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該做獨行俠,就該冷漠,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與各種關係人的交往中,應該保持怎樣的分寸。同時,劃出自己的領地,警戒他人應該跟我們保持什麼樣的分寸。
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領地界限,雖然範圍可大可小,但絕不能沒有。沒有界限,領地就無從談起。
劃出界限,就意味著你在自己的領地四周築起了高牆,我們有時候也將其稱為「原則」。高牆以外的公共區域,是交流區;高牆以內的私人區域,是警戒區。警戒區是不可侵犯的,一旦有人闖入,你就得端起自己的槍,告訴別人誰才是這裡的主人。
社會上會有很多人教你說「不」的藝術,告訴你要如何委婉地拒絕,如何為對方保留足夠的面子,如何解釋自己並非不想幫忙等。但這些圓滑的策略也並不總會奏效,很多時候,模棱兩可的說辭只會讓對方認為事情有轉圜的餘地,心可能會更加反感。「早知道就不跟你多費口舌了,浪費我這麼多時間」,他可能會這樣想。因此,當你想說「不」的時候,你只需說「不」,可以禮貌一點但無須過於謙卑。你要知道,在自己的領地,無須經過對方允許才能拒絕。
領地界限並非固定,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動態調整著的。小時候當別人調侃我們的某個缺陷的時候,可能觸及了我們的界限,但長大後再提起,也許就不會太在意了。這說明我們在這件事上的界限範圍往裡縮了,我們留給他人可供交流的區域變大了。往外擴也是同理,不同時期在不同環境下,我們會一直微調自己的界限。
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當平行交流或實力不明的時候,多數人都會想爭得比對方更大的話語權以建立交往優勢。因此我們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試探他人的界限範圍,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盡量保證和平的前提下,替自己謀到更多的利益。
當我們通過擦邊球觸碰到他人的警戒區,察覺到對方的抵觸心理時,會暫時退出來,然後在潛意識裡畫上一條警戒線。在重複上述行為幾次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區就這樣被建立起來了。
■ 尊重他人的界限
如果說劃清自己的領地界限,是我們在交往時擁有安全感的先決條件,那麼尊重他人的界限,則是維持交往的重要因素。前者讓自己保持愉悅,後者讓他人感到愉悅。只有同時滿足了這兩個因素,有品質的交往才能長時間地維持下去。
尊重他人的界限看上去很簡單,很多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但事實上卻並不容易。在同陌生人的交往之中,我們很容易就能做到尊重他人的界限,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對彼此並不熟悉,我們小心謹慎,保持著足夠大的安全距離,這也是建立一段淺關係總是很容易的原因。
但在熟絡了,甚至是交往的頻次變得很高了以後呢?我們走愈近,工作、生活的交集愈來愈多,尤其是當我們在人情往來之中,都自以為對對方還有一點恩惠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控制住自己不踩過界呢?很難。
根據對自己的界限和對他人的界限的處理態度,我們很容易就能將身邊的人分為以下四類:
#占便宜型人格,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多說無益,對這類人避而遠之就是了。
#老好人型人格,常見於某些公司同事,對人和氣、人緣好,但很容易被人當作情緒垃圾桶和保姆,長久下去自己痛苦,別人還容易不把你當回事。
#共用型人格,常見於好兄弟或無心機的七大姑、八大姨,他們通常會非常熱心地幫助你,但同時也很容易踩過界,入侵你的私人空間。雖然他們可能沒有壞心,但有些時候會令人很不自在。
真正的高效交往源於兩個擁有「獨立型人格」的人之間的交往,他們從不以愛或關心的名義踩到對方的界內,而是只在公共區域進行交流與合作。他們會詢問對方的建議,但從不對對方的決定進行干預。他們可能會請求或接受對方的幫助,但從不會為幫助對方而過度犧牲自己。
這種交往界限才是剛剛好的,是溫暖而有安全感的,獨立而又負責任的。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讓你不迷茫,突破盲點的33則人生指引(二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167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https://www.facebook.com/Walkers.Cultural/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順水加壓機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返WHA 兩岸共識比聲量重要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五月十八日開幕。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坦言,今年參加機會不大,但如能加強支持台灣的聲量,台灣參與WHA的目標就愈來愈接近。此言其實是轉移焦點、誤導國人。因為「聲量」只能算是充分條件,「共識」才是參與的必要條件。試分析如下。
世界衛生組織(WHO)法律顧問所羅門日前重申,台灣能否參與是由會員國決定,並坦言目前內部仍意見分歧,因此無法發出邀請函。由此可知,台灣不能與會的關鍵因素,是欠缺共識。
此處所稱的共識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台北與北京之間的共識。其二,WHO會員國之間的共識。而會員國間的共識,植基於兩岸間的共識。
由於中共提出聯合國2758號決議,將台灣參與問題由原本的技術性考量,轉換成政治性考量,造成會員國意見分歧。WHO是聯合國附屬機構,當然應該遵守聯合國有關決議。中共根據2758號決議,主張北京政府是中國在WHO的唯一合法代表。此項主張得到中共支持者認同,WHO內部因此意見分歧。
在此情形下,即使友我國家力挺,甚至向WHO與中共施加壓力,也無法促成台灣重返世衛大會。因為WHO有一九四個會員國,其中一八○個與中共有邦交。且中共在第三世界有極大影響力,必能輕易地在WHO中封殺台灣。二○○四年我友邦在WHO就台灣參與案發動投票,結果一三三票反對、廿五票贊成,就是明證。
筆者在歐洲工作期間,駐在國官員曾坦誠相告:只要你們與北京達成協議,無論台灣以什麼名義、什麼身分、用什麼方式參與,我們都樂觀其成。充分顯示,癥結在於兩岸有無共識,WHO會員國本身其實沒有特定立場,只要兩岸建立共識,會員國就會順水推舟。
我們自一九九七年起爭取參與WHA,歷經十一年的努力仍然無果。直到二○○八年與中共達成共識,才自二○○九年起連續八年獲邀參加WHA。二○一六年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否定「九二共識」,中共以兩岸失去共識為由,反對台灣繼續以觀察員身分參加WHA。
台灣想重返WHA別無他途。必須先與對岸建立共識,如果兩岸取得默契,其他會員國必樂觀其成。二○○九年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WHA,獲得全場會員國代表鼓掌歡迎,充分說明「合則兩利」。兩岸先進行協商,建立共識,台灣重返WHA自然水到渠成。
順水加壓機 在 財經狙擊手 - 股市阿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水不太懶人的懶人包 - 全世界經濟正在怎麼變化?)
一直有朋友希望阿水我對疫情之後的全球經濟變化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關於這件事,其實我並不是不能說,而是我怕說了,大家會誤以為
"知道了些變化,就可能知道更多賺錢的方法"
我必須要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且變化很快,可能我這篇文章一出
一週後全球又有變化,
但是,依靠半導體業而身為亞太經濟蛋黃區的我們,
對於某些基本的財金常識,還是要多了解一些,
以下,都僅是我自己的看法
而且,我個人認為要在台股獲利,最好的辦法還是"技術分析+籌碼分析+大盤資金流判斷"
並不是你了解這些東西,就能賺錢,
會買菜跟能煮出好菜是一個相疊加的關係,但卻不是一個絕對關係。
疫情走到現在,美國已經有"官方機構"起訴中國大陸
而前天的石油期貨負價格,不只帶走一批想抄底的人,讓他們賠的傾家蕩產
我目前看到對岸賠最多的實體對帳單大概是900多萬人民幣
一個晚上賠4500萬台幣
預計有更大損失的人可能已經無心貼出對帳單了
石油問題,就我所知,是中東產油國與俄羅斯,還有美國的三方角力
當中牽涉到的陰謀論太多,有一說是中東產油國家的王族內鬨造成的順水推舟
也有一說是中東國家與俄羅斯產生糾紛,中東國家在"懲罰"同為"類"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
的俄羅斯,更有一說是俄羅斯打出四兩撥千金,想順勢弄倒美國的頁岩油工業
不論是哪一種,誰也說不定,但有一個無庸置疑的結論:
這些都是屬於神仙打架,一招毀天滅地的招式打出
沒打死同為神仙的敵人,但旁邊看戲的吃瓜群眾都很容易被招式餘威弄的飛灰煙滅
在石油上這波賺錢的人也別開心,先搞清楚自己是運氣好還是真的運籌帷幄
上一批以為可以在神仙打架旁邊撿點肉渣吃的散戶,
前天都已經被打變成灰,飛的到處都是了。
連帶美國無限QE牽一髮動全身,台灣自己宣佈我們經濟體制與美國不同
不會、也沒辦法無限QE,因為台灣是極需要靠外貿的市場,不管是出口或是進口都是
而匯率的急貶與急升,更詳細的影響其實經濟部在2012年已經有一篇完整的報告
"新台幣匯率波動對我國產業出口競爭力之影響 "
並不是很簡單的所謂:新台幣貶值有利出口。
簡單來說,台灣絕對無法置身事外,而台灣自己要做的,所謂:無法跟著無限QE
僅是一種"方法"上的不可行,目前只能說我們自己還沒對這件事有所應對的作法
這個問題如果處理的不好,因為台灣仰賴進口的產品不在少數
很容易造成自家的通膨效應加快且變大,
美國自己也沒好過,無限QE這件事並不是新鮮事,
早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就已經在書中提出一個經濟學上的兩難問題:特裡芬難題
簡單來說,美金就是全世界最流通的貨幣,各國的外匯存底除了"黃金"
外幣就是以美金為主,所以全世界流通的美金數量非常龐大,
總計佔所有貨幣總額的40%
而人民幣呢?其實只佔不到2%
那這中間就出現一個難題了,
美金供給的太多,不能保證自家的黃金存量能同時保值自家的美金地位
這件事在1970年代就發生過,還造成了美元危機、
甚至1985年直接使出"奧步,因為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
(什麼叫對外貿易逆差?就是你出口的東西總值少於進口的東西總值)
但美國又不能直接叫別人用比較貴的金額買自家的產品
那怎麼辦呢?
直接找幾個大佬來開會,說,我們一起來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好不好?
(看到了嗎?那些再說外匯無法被干預的??)
那時候正值美國拳頭大,日本是當年美國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
結果就直接出了一個"廣場協議"來直接打擊當年的美國最大債權國-日本
不覺得似曾相識嗎?
去年打的中美貿易戰,兩國吵的就是這件事,逆差是有,但逆差有多少?
而中國也不是當年的日本小老弟,不可能再去簽類似廣場協議的東西。
而美金供給的太少,國際的清算貨幣不足,也一樣會產生問題
這就是特裡芬難題
但阿水要講的故事背景還沒結束,
這波疫情加上去年的中美貿易戰,再加上美國的無限QE
去全球化似乎成了疫情結束後的一個趨勢
講"去全球化"之前,要先講現在是什麼樣的世界,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
當年有一本書叫:地球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
也就是從二十一世紀初期,全世界正在被抹平,也就是
你以前打台灣麥當勞的客服專業,會是中國大陸的客服人員接的,因為人力成本低
在美國你打科技支援電話:接起電話來回答你問題的會是印度人
口罩這東西,沒有利潤,因此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在中國大陸
其他國家,要買,花錢就好了,
蘋果APPLE 手機明明是美國品牌,生產基地卻設立在中國。
這些,都是全球化。
簡單來說,全球化的意思就是
各國生產自家相對有利的相較較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來換取別國相同較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
而不用在自家花較高成本來生產同樣的產品
但這次疫情過後,全球的競爭關係正在加強、
而並非像以往這樣轉由合作,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覺得,這個世界好複雜,城市套路多,我想回農村,對吧?
阿水幫各位下幾個簡單的結論:
1. 各位正身處全世界近代以來最大的全球變化,
亂世出英雄,這是一個沒有火藥的戰爭,帶來的會是摧毀某些你習以為常的事
但也同時會創造出一波新的財富受益者。
2. 去全球化並不是因為疫情,早在去年中美貿易戰就已經是如此
疫情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一些原本依靠便宜人力的企業,
是否做好準備?如果沒有,多出來的生產成本會不會轉為企業的虧損?
3. 去全球化造成窮國翻身難,因為原本能靠大量輸出勞力密集的產業
(窮國什麼沒有,人力最便宜),在富國不再大量買單時,這些窮國要靠什麼來賺外匯?
容易讓窮者越窮,富者卻不一定越富。
4. AI、機器人產業將會是下一波原本受人力成本影響最大的國家的重點研究計劃
許多產業的外移,並非是土地成本而已,很大是受限於人力成本問題
而機器人、AI,都將能有限度的解決這個問題
原本在國外要100人完成的事,花費5000美金
但移到國內,50個AI,50個人力,創造了50個工作機會,
但也因為有50個不用吃飯、不用幫助他繳納社保的人力成本的機器人,
或許花費只需4000美金
5.美金的難題,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將會再變成再一次的美元危機,而這個美元危機並不是現在才有人說
早在2018年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Ray Dalio就預言過
兩年後美國政府若還是為了填補膨漲的赤字大量印鈔,美金將大幅下挫
美金在這幾日反彈,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看一個月或是兩個月
不要陷入見樹不見林的錯覺
而我們身為一般人,了解這些要幹嘛?
我自己的做法是,我個人不認為美國會放任美金再出現一次美元危機
但現在看來,就算有方法,也會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法
經濟學從來都是一個翹翹板,你往一端施加壓力,另一端一定會受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用"絕對不會發生"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了解這些就是有資產的人,做好資產分配,你現在應該往抗通膨的資產
轉移部份現金去持有,這並不代表你一定會賺錢
但這本身是一種因應的做法
這個做法是買保險,買保險本身就一定要付出成本,而非投資
(注意喔,我這邊講的買保險是一種概念,例如把部份現金轉往不動產或黃金,而不是去買保險單)
我一直不願意去碰觸房價這個問題,但我就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就好
對岸的深圳市房價在最近這一兩個月又飆漲了不少
甚至不少台幣5000萬以上的豪宅,都是被秒殺的
2500萬以下的房子,市場上基本上是有多少收多少
這些資金怎麼來的?
就是因為中國的紓困貸款被發現有一個漏洞可鑽
不少人花一點小錢在市場上買進已經註冊滿一年的企業,
了不起10萬台幣,反正很多註冊之後根本沒營業的企業
(俗稱的買帳號)
入股三個月之後,就能用公司資產抵押,或直接信用借款,
而這些企業再透過可以去申請企業紓困貸款,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人民幣都有可能借的到
原本年化利率是4.75%的借款
借一百萬要一年還4.75萬的利息,但現在各區貸款都有所謂的貼息補助
算下來年利率只剩下1.9%
於是經過有心人的操作,這些錢就流入了房市
只要後續有人繼續搞,房價就會繼續漲
利率低,光房價價差就賺一筆,擺再久也不怕,因為年利率只有1.9%
出租這些房子在深圳並不是難事
我原本也認為這樣玩應該玩不出花樣,實際研究之後,事實就是
真的讓他們搞出了所謂的大量購買企業,集資購屋的情形
城市套路深,別小看中國人的腦袋
台灣目前也在做紓困貸款,會不會有這種情況,
政府又能不能防止,如果不能防止,台灣的房市會如何?
就留給客官自己去想像。
以上我所說的,都受限於我對總經知識的認知
不代表這個世界就真的會像我這麼說
我不愛碰總經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得花很多力氣去研究
然後發現自己也只是汪洋中的一條小船
但我認為,我自己該把我懂的這部份寫出來,分享給同樣想了解的朋友
搞不好有人能因此小賺一筆,或者避開虧損
甚至看到新的商機
那雖稱不上功德無量,但也是喜事一樁。
以上分享給各位阿水的朋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