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潑 島嶼無風帶 🇰🇷🇰🇵🇪🇸🇺🇸🇫🇷畢卡索的『韓戰禁忌』?】
#周末回顧:你有看過主圖這張畫嗎?這是大師畢卡索(Pablo Picasso)在1951年完成的《韓國大屠殺》。在冷戰時期,此作曾是南韓與西方自由世界「封殺」的「禁忌之作」。但在70年後的這個星期,這幅大師名作即將首次登陸韓半島、第一次在南韓首爾文化中心「藝術殿堂」公開出展——但《韓國大屠殺》與韓國本土的初次相會,卻也引發了許多幽微不堪的討論與回應。
.
《韓國大屠殺》是畢卡索生涯的「三大反戰名畫」之一,目前藏於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儘管無論在藝術技巧與公眾知名度上,《韓國大屠殺》的評價都不比兩幅前作——《格爾尼卡》(1937年,西班牙內戰,法西斯空軍對巴斯克小鎮的地毯轟炸,現藏於馬德里索菲亞王后美術館)與《納骨堂》(1945年,二次大戰,涉指納粹發動的種族滅絕大屠殺,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但就政治爭議而言,它卻是畢卡索戰後生涯的「問題名作」。
.
畢卡索的這幅作品,發表於1951年1月。由於半年前,韓戰才剛在朝鮮半島開打,短短6個月之內局勢就經歷了北韓入侵、漢城淪陷、仁川登陸、攻克平壤、中國參戰....等一系列戲劇化發展,因此畢卡索也將這幅畫命名為《韓國大屠殺》。
.
在這幅畫中,一群男性的武裝士兵,身著中世紀的歐洲鎧甲與刀劍,高舉著科技槍砲,瞄準著一旁赤身裸體的絕望婦孺——這幅「處決畫面」的構圖,也被認為是畢卡索對兩幅戰爭名畫,西班牙巨星哥雅(Francisco Goya《1808年5月3日》)與法國印象派大師馬奈(Édouard Manet,《處決馬西米連諾皇帝》)的致敬。
.
但大師的命名與作品續敘述,卻讓眾人感到極度困惑與困擾,因為與《格爾尼卡》的狀態不同,除了強調「反戰爭」之外,畢卡索並沒有進一步解釋這幅畫的意志背景。誰是殺人者?誰是被殺者?主動被動的腳色模糊,放在當代仍在廝殺進行式的「即時戰爭」背景中,也成為各自表述的東西大亂鬥。
.
一般認為——或者說「過去的南韓」如此解釋——畢卡索在《韓國大屠殺》裡的批評對象,應是美國與南韓的「自由盟軍」。因為在韓戰初期,南韓軍隊與美軍確實曾爆發多次爭議的平民屠殺慘案,像是南韓軍隊以清共為名殺死恐達20萬人的「保導聯盟虐殺事件」與「12月大屠殺」;或者是美軍部隊因無法辨識敵我,而無差別射殺南逃難民的「老斤里良民虐殺事件」。
.
更何況因為西班牙內戰緣故同情國際左翼的畢卡索,在1940年代就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儘管身邊親友總私下認為畢卡索對於共產黨的支持,是情緒大過於理性(畢竟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是對抗佛朗哥軍團出力最大也實際馳援的國家),他本不理解、也沒有意願理解馬列主義——但畢卡索對於共產黨、蘇聯的支持,在藝壇中仍頗為知名。
.
於是,業界也傳出了許多謠言,懷疑這幅「韓戰作品」,是法共私下邀畫畢卡索的「政治業配」。而冷戰中的美國與南韓,也因此大力抨擊這幅「赤匪文宣」,封殺這幅畫作的展示與曝光討論——甚至直到70年後的今天,南韓方的策展單位,在展覽開始前還不斷接到抗議電話,痛罵主辦方:「展出這種共匪宣傳的汙名之作,是不是敵我不分!你們還算是韓國人嗎?」
.
但事實上,《韓國大屠殺》這幅作品,除了作者親下的「畫作標題」外,圖像之中並沒有很明確的韓國暗示。畫作當中,殺人的行刑軍隊,身著歐式鎧甲與未來兵器;被殺的裸體婦孺與綠色山河,也幾乎沒有東方特色與韓文化符號(畢卡索也不曾造訪韓半島,或展露出任何興趣)——正也因此,這幅畫當時也廣受法國共產黨的主力批鬥,譴責畢卡索的作品:「迴避了真相的控訴...沒有正面凸顯出『西方侵略』暴行事實。」
.
不過對於左右兩派的種種不待見,畢卡索本人倒是不以為然,他不特別宣傳這幅作品,也不特別解釋他的創作理念,只曾在輕描淡寫的表示:「《韓戰大屠殺》並無意指控誰、或在任何一方選邊站...如果說我的作品有立場,那即是絕對的反戰,我為人類宣傳、我只站在人類這一邊。」
.
然而時過境遷,儘管南北韓於法律上仍持續處於「戰爭狀態」。但在本次的畢卡索首爾大展中,大部分的韓國媒體與民眾,卻仍對「大師真跡」的來訪感到興致昂然,而對於《韓國大屠殺》這一爭議作品首度在韓國出展,更多也有種「我們的苦難歷史,曾是被大師筆觸所紀錄與看見」的微妙亢奮。
.
但在戰爭中誰雙手沾滿了鮮血?誰掩蓋了記憶?誰算是好人?或誰不是壞人?歷史的許多AB面卻也留下了許多刻意被遺忘的記憶——這正也是本篇回顧文章中,當時所提到的討論與反思之一。
.
#名畫的故事 #MasacreEnCorea #韓戰 #歷史 #轉型正義 #美國 #蘇聯 #南韓 #北韓 #畢卡索 #PabloPicasso #藝術 #한국에서의학살
首爾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 吳思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我們要容忍用 #銅板價看藝術?強迫藝術家都是公益家?
三倍券啟用,看展挺藝文,對於台灣公有文化場館的門票「廉價」程度,特別有感。面對這種藝文環境的怪誕,不吐不快!
上週跟助理到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欣賞黃海鳴老師策展、18組藝術家合作的 #穿孔城市展。
三倍券最低面額$200,當代館一張門票只要50元,我們四人剛好用掉一張。
每一檔展覽都要耗費藝術家相當大的心力,籌備時間都以「年」為單位,但台灣的公立美術館門票卻是 #銅板價,除非揪人同行,否則連三倍券都無法找零。
不只當代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門票更只要$30,之前連續兩檔重量級藝術家回顧展~董陽孜、江賢二,欣賞兩位大師畢生創作的精華,一般票只要30元!優惠票15元!18歲以下全免費!

以同樣等級的國家/城市當代美術館來比較:
(皆以成人票價一人計)
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1400日幣/395台幣
巴黎龐畢度美術館~14歐元/496台幣
紐約當代館MOMA~20美元/595台幣
韓國國立當代藝術館~首爾4000韓元/108台幣
再看看台灣的私立美術館,雖然票價比起國際還是便宜,但皆比公立館所收費相對合理。
奇美博物館 ~200元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100元
而 華山文創園區、 松菸文創園區等文創園區的私人售票展覽門票也都是數百元起跳。
台灣一直有個迷思,藝文場館要「免費」或「優惠」才能鼓勵藝文消費,而政治人物就是帶頭剝削文化產業的始作俑者,首長或民代為討好選民,動輒加碼爭取將入館費用降價、回饋在地居民而樂此不疲。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或許已建立起付費觀賞的習慣,但 #視覺藝術 扶植還在落後國家的階段,思維仍待翻轉。
我一直關切這樣的議題,但在台灣主張藝文場所門票調升似乎是 #政治不正確的自殺行為。
作為重視文化發展的國會議員,我還是要說該說的話,把藝術創作當作廉價品,想用銅板價看展覽,藝術家最好都是做公益,台灣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
公部門不願意建立合理的藝文消費市場機制,公立場館收費不如民間、更與國際脫節,然後再拿已經貧瘠有限的文化預算(這些都是人民納稅錢)來補助、扶養場館,這樣健康嗎?
美術館無法自立開源,策展、宣傳經費拮据,藝術生態鏈的創作者、研究者、教育家,以及產業端的上中下游專業人員沒有合理的報酬,形成無止盡的惡性循環,削弱藝文產業競爭力,如何提升我們的藝術國力?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卻要免費的藝術?
藝文淪落至此,再這樣下去,再怎麼紓困也沒有用!
(後記:今天中午再與朋友到台博館看 #高而潘建築珠玉展,南門館+小白宮兩館可以連看兩檔展覽,門票只要20元!我們兩位只花40元,是真的連三倍券都無法找零了。看展覽比買杯小七咖啡還便宜,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三倍券使用有感
#寧當藝文烏鴉
#用銅板價看展真的好嗎?
首爾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 Angryang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遊週末】
近日各大博物館紛紛透過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推出線上平台,咁樣同學們就可以不受地域時差限制「參觀」展覽,欣賞到世界各地古往今來嘅藝術作品啦!🖥🏛🎨👀
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https://bit.ly/2QRNtjA
古根漢美術館主要收集二十世紀的抽象作品,而美術館本身都係好值得欣賞嘅建築物,雖然現時唔能夠親身睇到,但虛擬實境都可以帶你見識館內著名嘅抽象繪畫收藏!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https://bit.ly/3amdPBL
大英博物館歷史悠久,係世上規模最大嘅博物館之一,有超過800多萬件藏品,由古埃及石碑、雅典雕刻到當代藝術品都有得睇!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https://bit.ly/3ds8JWN
奧賽美術館主要收藏19世紀到20世紀初嘅近代藝術品,前身係巴黎第一座現代化火車站,80年代改建後已成為今時今日聞名嘅世界級藝術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https://bit.ly/2UH1yRL
荷蘭嘅國家博物館最廣為人知嘅莫過於其擁有世界上最全面嘅林布蘭收藏,其著名作品《夜巡》更係超級名畫,一定要見識見識!
巴西聖保羅・現代藝術博物館
https://bit.ly/39k9i1C
聖保羅現代藝術博物館亦係極具特色嘅現代建築物,除咗係當地地標,亦收藏大量巴西著名現代及當代藝術家嘅作品㗎!
韓國首爾・國立現代藝術館
https://bit.ly/2UGcnn7
韓國國立現代藝術館收藏咗當地具代表性嘅韓國藝術家作品,同時都展出不少國外藝術作品,係韓國當地非常受年輕族群歡迎!
首爾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 亞洲藝術雙年展Asian Art Biennial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今日藝術家Today's Artist】 咸良娥1968年出生於韓國首爾。 現工作居住於荷蘭 ... 由韓國藝術家獎推廣基金會、SBS基金會及韓國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贊助製作。 ... <看更多>
首爾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 白樺樹蔭下的藝術島,首爾現代美術館,首爾- 韓國首爾鐘路區 的推薦與評價
困難變成了好消息。 首爾國立現當代藝術博物館雖然座落在一塊狹窄的土地上,但卻引人注目。 在保持空間的歷史性的同時,我放低了身體並開闢了道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