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本土藝術團體自組「大埔藝術學堂」
舉辦一連七日 免費網上藝術節《隔離藝術ing》
衝破疫情隔膜 一齊投入社區藝術交流
《隔離藝術ing》一連七日免費網上藝術節
日期:5月25日至31日
詳細節目內容:請參考附圖的節目表📷
播放頻道:「 #大埔藝術學堂 」
YouTube: https://bit.ly/3cpzBWg
疫情之下,市民要保持社交距離,群眾無法聚集,人與人之間愈來愈陌生。但就算我們在隔離之中,仍然可以透過藝術尋找心靈交流,學習並發現生活的美好。大埔藝術中心當中有十個駐場藝術團體,在抗疫期間靜極思動,決定自組「大埔藝術學堂」,並於5月25日至31日,舉辦一連七日的免費網上藝術節《隔離藝術ing》。演出項目非常多元化,包括踢躂舞加Handpan、印度Bollywood舞蹈、青少年粵劇折子戲、一場瞓覺音樂會、嬰幼兒專屬五感劇場、從武術中尋找藝術等等,與觀眾們同樂同學,最後一天更會有閉幕直播大匯演,內藏神秘節目!
藝術家們希望在這段時間,與大埔街坊甚至全港市民,衝破隔膜交流,將來有機會,冀能一起創作更多社區藝術。
由折子戲、Bollywood舞蹈到一場想你瞓著的音樂會
「大埔藝術中心」前身為大埔官立中學,改變用途後早於2019年9月已經啟用,目前共有二十一個藝術團體進駐,主要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主。平日他們會舉辦不同工作坊,大埔區大人小朋友都可以參加,另外又有黑白盒劇場、活動室、藝術資訊中心,可予市民租場或查閱藝術資料。可惜目前大埔藝術中心因疫情關係,暫停向公眾開放,導致一眾藝術團體,難以再用傳統方法,接觸到社會大眾。
當中十個駐場藝術團體,包括耀鳴聲劇團、STEP OUT Studios、BEYOND Bollywood、大細路劇團、
藝術本子、香港五感感官嬰幼兒劇場、二犬十一咪、人仔叔叔創意教室、藝造人才、TEFO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決定自組「大埔藝術學堂」。他們於5月25日至31日,將會舉辦一連七日的免費網上藝術節《隔離藝術ing》,以下是各團體的簡介,以及他們的表演項目(每個團體有機會演出多過一個項目):
《隔離藝術ing》一連七日免費網上藝術節
日期:5月25日至31日
詳細節目內容:請參考附圖的節目表
📷
播放頻道:「大埔藝術學堂」YouTube:https://bit.ly/3cpzBWg
1. 耀鳴聲劇團
表演項目:《大戲入門班》、《迷你小生學化妝》、《盡顯功架耍花槍》
耀鳴聲劇團為非牟利粵劇團,由葉沛纓老師主理,是次會表演青少年粵劇折子戲。粵劇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於2009年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吸收民間各種技藝,以唱、做、念、打的手段來表現戲劇的內容;而折子戲則是指戲曲中其中一「折」戲的意思,通常是全劇最精華片段。耀鳴聲劇團將以三段折子戲展現粵劇音樂及唱腔之華美,並由青少年演員擔大旗,將傳統技藝承傳。
2. STEP OUT Studios
表演項目:《踢 Tap 學堂》、《親子爵士舞學堂》、《踏靈音樂迷離夜》(Tap dance x Handpan)、《The Late Show: Still In The Maze》 (Tap dance x Guitar x Beatbox)
STEP OUT Studios踢躂舞教室,由兩位20多歲的年輕舞者創立,將以輕鬆短片介紹踢躂舞歷史,分享著名演出及經典電影片段, 最後還會教授踢躂舞的基本舞步及簡單編舞。
另外他們將教授一些爵士舞的基本技巧,並會以迪士尼電影主題曲作音樂的編舞,讓大家於家中創造好玩回憶,爵士舞都可以是親子活動。
其實踢躂舞者既是舞者,亦是音樂家,所以這次表演也會加入創新元素:與二犬十一咪合作的《踏靈音樂迷離夜》,融合踢躂舞與Handpan,另外更有 Tap Dance x Guitar x Beatbox,不同藝術家首次合作,交換靈感,創造有beat又靈性的即興演出。
3. BEYOND Bollywood
表演項目:共三集《印「蹈」線上教室》
真正實踐社區多元共融,由印度人親授簡單易學的3段印度舞蹈,觀眾在家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從造手、表情、服飾和化妝了解印度文化,當中包括印度民族舞及Bolloywood舞,有趣少見,絕對不能錯過。
4. 大細路劇團
表演項目:共三集《親子創意卜卜齋》
大細路劇團成立於1999年,是一個專業兒童劇團,除帶給兒童娛樂外,更藉戲劇感染兒童,豐富其生命,亦讓成人重拾童真。這次意粉叔叔與導師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如何利用家中環境演出原創舞台小品,一家人輕輕鬆鬆一齊扮鬼扮馬,將屋企變成獨特舞台!
5. 藝術本子
表演項目:《笨雄加油》、《飛住先,對摺吧!》、《電車小叮在哪裡》、《簡單地好似大師咁繪畫》、《我有理由》
藝術本子成立於2003年,讓孩子及學員在獨特設計的主題課程,和專業藝術訓練中,無拘束地發揮創意潛能,透過創作和討論去認識社會事物,啟發孩子的觀察力。
這次他們會分享不同繪本故事,讓兒童思考及感受故事情節,配合視覺藝術創作及創意戲劇,以故事帶動一連串好玩的創意藝術和手作活動予小朋友及家長。
6. 香港五感感官嬰幼兒劇場
表演項目:《左一半·右一半》X「感官X簡約物件」、《畫畫》X「感官X簡約物件」、《呼呼·呼》X「感官X簡約物件」、《我是黑白》X「感官X簡約物件」、「劇場玩繪本」X 感官互動劇場工作坊
香港五感感官嬰幼兒劇場是全港首個以感官為切入點的嬰幼兒專屬劇場。今次將透過五段演出及分享,介紹國際及本港嬰幼兒及兒童劇場特色,並讓大家體驗感官互動劇場演出、「感官X簡約物件」戲劇遊戲課程,實踐無界限及多元劇場文化。
7. 二犬十一咪
表演項目:《畫一場瞓覺音樂》(Handpan x 尺八 x 畫畫)、《摺埋的藝術 • 假記真導》、《摺埋的藝術 • 假記真導》、《摺埋的藝術 • 告解創作》、《摺埋的藝術 • Home of Glory》、STEP OUT Studios x 二犬十一咪 : 《踏靈音樂迷離夜》(Tap dance x Handpan)
二犬十一咪是本地裝置藝術家及插畫家,是次最主要的表演之一「摺埋的藝術」,是因為有個原定四月舉行的展覽,因為疫情而取消,四位藝術家被迫「摺埋」在家,空白的時間反而聽到自己內心的對白,發展出意想不到的新創作。
而「一場瞓覺音樂會」,就是想用充滿想像空間的handpan和tongue drum,還有其他世界不同的樂器,以走向內心和靈性的音樂,送觀眾進入想像,希望大定聽到瞓着覺,醒了又再瞓⋯⋯
8. 人仔叔叔創意教室
表演項目:《 詠春與人生》、《顏色日誌》、《另類家長學堂 ▪ 故事魔法棒》
人仔叔叔為全職劇場工作者及社區藝術策展人,自1987年開始從事劇場創作、設計及管理工作。
《 詠春與人生》─人仔叔叔請來詠春師父陳顯釗,從武術中尋找藝術,探索拳術與表演藝術訓練之間的共通性和相容性,哲理中了解人生的意義,實踐《生活詠春》,如何面對逆境,探索生命的價值。
另外,由兩個簡單的攝影創作-《顏色》及《日誌》。《顏色》重新微觀在生活上忽略的色彩,由家居中(或平日經過的路)集合一起成為作品。《日誌》用相機記錄時間,細看變化-用以'縮時拍攝' 的概念,把物件/事情的變化記錄下來。
在這競爭激烈的處境中,在子女學業、成長和教養上家長都備受壓力。《另類家長學堂 ▪ 故事魔法棒》將介紹如何利用講故事這支魔法棒,不但可以輕鬆解決親子溝通上的大小難題,更可以找到適合孩子個别特質的學習方式。
9. 藝造人才
表演項目:《我哋有舞》(參加者須事先報名)
藝造人才讓想跳舞但怕跟不到拍子、記不到舞步、覺得自己身體不協調的拋開框框!大家可以在這裡一起體驗舞蹈的可能性、發掘每個人內在的舞者。
是次的項目《我哋有舞》為集體創作,參加者須事先報名,並將會與舞者C+於網上連線一起即興創作舞蹈,各自在家都可以共舞。
10. TEFO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分享:《An Online Learning Design Framework for the Creative Disciplines: Technology-Enabled Creative Learning (TECL)》、《「協作的藝術」專題分享》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成立於2002年,一直致力推動戲劇教育及應用劇場的發展,連繫業界與國際同業交流及對話。是次分享專為藝術業界而設,有關科技與藝術以及劇場遊戲影片。
*內容如有調動,以當日播出的節目為准
想接收更多《隔離藝術ing》及「大埔藝術學堂」的資訊,請Follow及Like以下專頁:
「大埔藝術學堂」Facebook:https://bit.ly/3fvLVpY
「大埔藝術學堂」IG:https://bit.ly/2yzDucN
「大埔藝術學堂」YouTube:https://bit.ly/3cpzBWg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
香港粵劇藝術團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虛詞誠意推廌!!!】
洛楓談《帝女花》到底是殉情還是殉國?還是公主駙馬作出對父權的控訴?
◤◤◤
重塑唐滌生1957創作的經典《帝女花》:2019唐氏逝世一甲子,踏入2020是60+1象徵重新出發。重塑,讓經典與時代對話,更切合新一代觀衆;精緻製作,改編為160分鐘,配合簡約風格、音樂設計、燈光設計及「粵劇和諧音色系統」。不同年代演員穿梭組合,每日不同的周世顯與長平公主,迸發不一樣的火花,見證薪火相傳的舞台祭
「粵劇中大概找不出第二個像《帝女花》的例子:連不諳戲曲的都會唱它的主題曲,成為一個時代某區域普及文代的代表……長平公主淒艷的故事以亂世為背景──一個城市毀滅了,卻沒有成全她。改朝換代後,她與駙馬周世顯等如隔世,縱使重逢也不便相認。但是使命感促使她忍痛還朝,達成未了心願之際,與駙馬雙雙自殺殉國……作為時代洪流中的悲劇,長平的犧牲或者引起了意料之外的共鳴:我們這一代人冥冥間都有這一份隱憂。」節錄自1987《第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粵語戲曲片回顧》特刊
桃花源粵劇工作舍 Utopia Cantonese Opera Workshop
「唐60+1」系列:帝女花 │ 拜將臺 │ 香夭‧生死相許蝴蝶夢
$600, 480, 380, 280, 180
11月25日開售│電話訂購:2200-0022 (設套票優惠)
購票連結:https://www.westkowloon.hk/tc/whats-on/current-forthcoming/floral-princess
地點: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
日期及時間:2020.3.19-4.5, 7:30pm / 4.4-5, 2:30pm
長度:160分鐘 / 中英文字幕
藝術團隊:
劇本:唐滌生
導演:吳國亮
音樂設計:李哲藝
主演:李龍、梁兆明、南鳳、衛駿輝、洪海、王志良、白雪紅、陳咏儀、鄧美玲、鄭詠梅、李沛妍、林穎施
*18場男女主角不同配搭
香港粵劇藝術團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港論國關] 文化這件事,台灣跟香港可以多互相借鑑
洞見短評:台灣與香港有許多互相值得借鑑的地方,盧主任很認真地在港推廣台灣文化,值得敬佩。過去台灣人聽香港的音樂、看港劇、讀金庸,受到香港文化影響甚深,前幾年在電影界更流行香港資金、中國場地和台灣人才的營運模式。
不過台港兩地都遇到一些瓶頸,香港是地產霸權壓縮了獨立藝術人才的發展空間。在台灣則是對文化投入不足,並且一直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擠壓,而政府也長期缺乏一套文化政策,資源往往都拿來蓋蚊子館。儘管台灣有自由的空氣,但沒有努力和規劃,自由恐怕也是白搭。
話說回來,最大的軟實力是人這個觀點一直令人困惑,文化的創造者都是人,而每個國家都有人,人是如何成為軟實力呢?
延伸閱讀:
聽見台北捷運的聲音:100天創造「地景音樂」
http://goo.gl/PH6LqK
[#國際關係會客室] 訪問光華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在港傳播台灣人文空氣
港台兩地交往頻密,香港訪台遊客數量由2004年每年35.5萬人次增加至2014年每年125萬人次,同時,香港移民台灣的人數也由1600人增加至7600人。2014年台灣到訪香港的旅客也超過200萬人。這些交往遍及各個範疇,其中台灣當局在港設立香港光華文化中心,負責文化領域的交流。台灣前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曾指出,光華文化中心主任一職在台灣全球文化布局行動中擔任橋樑角色,通過強大的文化行政能力與經驗,以及文化網絡,推動中心與香港主流社會和新世代連結。
光華文化中心前主任盧健英,在港3年間,把台灣的人文空氣帶到香港,她坦言最大的收穫是在香港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她在台灣文化界工作多年,曾擔任藝文記者,歷任《中時晚報》藝文生活中心副主任、《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台北國際藝術村第一任主任,以及台北市文化局研發室研究師等,相信她定能剖析港台文化交流的情況。
受訪者:盧健英(L)
訪問者:沈旭暉(S)
整理:李志鵬
S: 來香港工作前,你對香港有何印象?
L: 對我而言,香港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少台灣人或多或少都有香港的朋友、親戚,甚至交過香港的男女朋友。年輕時候,我們都會接觸過香港的中國戲曲,香港保留了不少京劇和粵劇文化,例如梅葆玖等的作品,這是台灣所沒有的,我們只能從文本了解戲曲。因此,我幾乎每年都會參與香港藝術活動。
S: 這3年間,你對香港有何觀察?
L: 這3年,不但香港,整個世界的改變也很大。剛到香港時候,我發現香港人很急躁,很不開心,香港人擁有的技能也備受挑戰,吃雲吞麵時候,也難以吃到當中的誠懇,我認為大部分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技能,因為舖租已是一碗麵的主要成本,其次才是材料和店東的利潤。這是大結構問題,只能得到這樣的結果。往後,我天天看着這城市的改變,感受到言論自由縮窄,無論是藝術團體表演的內容,或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都是其中的例子。過去20年,台灣在民主化當中,感受到所渴望的自由,很容易想像香港人心情的不舒服。
S: 這種大環境的改變怎樣影響你的工作?
L: 我沒有太多的設限和包袱,因為我是處理人與人交往,以及工作上文化的事情。其實,兩岸四地一直有交往沒停止過,我與不少好朋友的交往依然直接和密切。即使是當權者或是大企業家,他們生活也需要有不同面向。我們曾經邀請一些在台灣推動文化的企業家來香港,不少觀眾都會問他們為何要投資這些成本高而沒有效率的項目。其中台灣科技企業家童子賢,一直在台灣推動文藝,他投資誠品15年,至今年才有盈利。他強調其身份不只是企業家,也是消費者,希望他的小孩能有一家多元的書店。若一個花園只有一種花,也太悶,希望社會有不同面向的發展。
S: 近年,不少香港人考慮移民台灣,為何有此情況?
L: 3年前上任時,《天下雜誌》2013年8月號的封面是「港人瘋台灣」。當了解香港後,我發現不少香港年輕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因為這符合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以往,台灣嚮往香港的自由,當台灣人開始擁有而香港卻面臨自由的倒退,這是兩種不同的路徑。其實,香港年輕人嚮往台灣的生活價值,而中年人士到台灣過退休生活,正反映了他們的焦慮。香港的問題需香港人尋找答案,移民台灣也解決不了問題。現時台灣面對薪資低,國際形勢困難,這也是2300萬台灣人面對的問題,也需要台灣人去尋找答案。
S: 港台之間有什麼文化合作計劃?
L: 從文化角度,香港和台灣有不少同質性,兩地有不少合作。最近,就有京劇《關公在劇場》由香港導演胡恩威製作,並由台灣劇團演出,並在兩岸各地表演。台灣當代京劇創新走得很前,因為台灣資源匱乏,1949年只有小量京劇大師到台灣,四大門派更幾乎沒有。因此,台灣漸漸培養了自己的人才,不少國民黨高官都喜歡京劇,也促進了台灣京劇的發展。因此,台灣走出一條獨特的路。之後,台灣就出現了本土化藝術和中原藝術的對壘。在過去20年,台灣發展了當代藝術的獨特文化脈絡。
S: 台派京劇有何特別之處?
L: 台派京劇有兩個主要特色,分別是群體性和故事結構,當中沒有大師,卻有優秀的演員,故事加入很多現代意識,例如以女性角度去思考古代宮廷中女性間憐愛之情,令觀眾更容易投入,這也令西方觀眾知道京劇不止有美猴王和翻觔斗,還有莎士比亞等的劇目。與香港合作是另一面發展,香港劇團現代性更強,台灣則發揮說故事的能力,雙方便能擦出火花。
台灣軟實力就是人
S: 台灣發展文化事業的經驗能否用在香港?
L: 香港人都會認同,台灣很有人情味,這與台灣過去20年間的社區整體營造計劃有關。當時,有不少人從鄉間到城市工作和讀書,令城鄉間人際關係疏離,因此,文化部推出有關政策,改善這種疏離。香港灣仔的藍屋保存得很好,政府找到當中的平衡點,讓藍屋扎根社區,民居得以留下,而年輕人可以發揮創意文化,文化就在新舊之間共存。香港錦田也在起步階段,製造人際間關係,以及好鄰里文化。
S: 台灣最重要的軟實力是什麼?
L: 台灣的軟實力就是人。台灣有林懷民和賴聲川等藝術家、也有當代傳奇劇場等劇團;而電影方面有李安和侯孝賢等導演,這都值得我們向外推廣的。台灣年輕人有創意和靈活,能在有限資源下尋找最大的可能性,台灣不少上一代的文化人和知識分子努力尋找路向,他們由零開始發展,翻譯教科書,帶領學生表演,終於奠定了台灣藝術的發展方向。起初,我們舉辦的「台灣式言談」講座大多邀請台灣名人,如平路、張曼娟、幾米和蔡康永等,現時,則以素人的力量為主,以他們親身的經驗,反映公民力量。
S: 未來10年,台灣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L: 現時,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改變10年後的情況。台灣人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及彈性,近年有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不一定只是經濟數據的增長,也應包含文明成長,這在台灣年輕人的心目中排名很高。有人認為台灣追求小確幸代表不積極,但他們相信自己的信仰,並為此而努力和犧牲,讓更多人知道,這也是一種積極。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8月13日
#盧健英 #光華文化中心 #台灣軟實力
延伸閱讀:香港、台灣@APEC身份之謎
http://bit.ly/294XVwm
香港粵劇藝術團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下首座落成的公共屋邨。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徒置專員一職,「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決定有系統地推行徒置計劃重點為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的石硤尾的兩層高平房相繼被拆卸,興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廈取代,連同1954年興建的8座,成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7至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2型徙置大廈。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The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JCCAC)是一個致力推動香港創意藝術發展的嶄新藝術項目,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石硤尾白田街30號,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香港浸會大學主導,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藝術中心為策略夥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民政事務局作為政府支援機構。藝術中心於2008年9月末對外開放。香港政府以期限七年託管協議(Entrustment Agreement)形式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經營權交予香港浸會大學,中心以自負營虧模式運作並對外開放,除藝術創作外,駐中心的藝術工作者及團體會合作為公眾提供藝術教育和訓練,以至與藝術有關的商業活動。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樓高9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可供租用面積約11萬平方呎。石硤尾工廠大廈於1977年建成,自2000年起開始空置,總實用面積8,640平方米。中心的設計盡力保留原石硤尾工廠大廈的特色,在翻新物料上也會盡量保持七十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地面也是「石屎」質地,底層樓底高度14呎9吋,上層每層為8呎3吋,負重限制為每平方呎150磅。其中約5萬平方呎提供約100個中、小型單位租予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另外約3萬平方呎提供約6至7個大型單位租予藝術機構,小單位面積由291至385平方呎;中型單位面積由483至804平方呎;大單位面積由874至1,040平方呎;最大的單位面積則由1,298至1,326平方呎,中心附設3個藝廊及1個實驗劇場、食肆、金及其他商店。中央庭園提供1個表演場地,用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之用。大廈每層亦設有一個共用空間,擺設雕塑及舉辦活動。

香港粵劇藝術團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地點: 維多利亞公園
綵燈展活動日期: 2016年9月14日至18日 6:30-11:00pm (9月15日延長開放至凌晨12時)
常設展覽:
本年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示,包括: 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廣東珠繍、潮劇盔頭、香港長衫製作和花牌紮作等示範;
燈謎競猜、動藝舞台、學生綵燈設計展、中秋藝術裝置展示等等
主題活動: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8:00 – 11:00pm
綵燈晚會: 童話童心樂香江
操管樂表演及陝西省藝術團的大型民族歌舞及雜技表演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坑舞火龍 10:30-11:30pm
青年創意巿集 4:00-12:00pm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7:30 – 9:30pm
青年之夜
青年創意巿集 4:00-11:00pm
2016年9月17日至18日 (星期六日) 7:30-9:30pm
週末小舞台(共融藝術、街頭音樂)以及親子故事閱讀及小手工工作坊
九龍區大型專題綵燈展
地點:九龍尖沙咀海濱公園 香港太空館外
綵燈展活動日期: 2016年9月2日至25日 (星期五至日) 6:30 – 11pm (9月15日延長開放至凌晨12時)
主題:《飛奔到月球》
中秋綵燈會2015資料照片
